搜索
邱平祥的头像

邱平祥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4/13
分享
《塘河纪事——1990》连载

第四章 弹指一挥间(四)

时光回溯到1955 年10 月的一天。

一辆卡车从海南州政府所在地恰卜恰镇出发,像只风筝一样漂移在茫茫草原上。

车上装着锅碗炊具、食物,还有遮挡风雨的两顶帐篷。

还有,还有7 个耐心渐渐耗尽的年轻人。

他们是被劳改局暂时安排到塘格木农场去当秘书的彭克勉,兴海县副县长李友年和第一批塘格木农场干部田子瑞、周文礼、梁明忠,通讯员任掌权,连同一名雇用的炊事员。

很快, 汽车像条孤独的鱼一样游进了塔拉地区。

但是,塔拉地区却是极度缺水。

环顾四野,根本看不到人烟迹象。

关于塔拉地区,古代有句谚语,大意是“一塔拉,二塔拉,到了三塔拉,亲娘老子也扔下。”因为行程艰苦,过了一塔拉, 再珍贵的东西也会舍弃掉;过了二塔拉,为了能活着走出去,再美丽的女人也就不要了;而走出三塔拉后,你会发现最至亲的父母兄弟也已经丢弃在身后了。所以, 千百年来,塔拉草原一直处于无人开垦的原始状态。

水的问题一直困扰了塘格木人30 年。

“李县长,到底到了没有?塘格木农场到底在哪儿呢?”

李友年叫停司机, 问道:“我们现在到哪儿了?”

“已经过了三塔拉地界90 多公里了。”

李友年下了车,手搭凉蓬瞭望一番,指着荒草连连的西南方向,对大家说:“大概就是那里了!”

可是这里除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凄厉的寒风外,甚至都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

“大概?!你什么意思啊?”

李友年的话一下刺激了大家的情绪。

第一个发难的是司机, 他说挣这点钱真不划算,嚷嚷着赶紧卸车,要连夜赶回去。

这时候,彭克勉挺身站了出来,大声呵斥道:

“你把我们放在这里算什么?!”

“这里连路都没有,你让我往哪里开?”

“我当过侦查兵,我在前面侦查道路,你们在后面跟着我走!”

就这样,汽车跟着彭克勉的脚步,一步一摇、三步一晃地下了山坡,来到了一块平地上(即后来的一大队所在地)。

彭克勉指挥大家把帐蓬物资卸下车, 指了指脚下:“这里就是塘格木农场了!”

但是很快,水的问题就来了:“没有水拿什么做饭啊!”

好在李友年是当地干部,傍晚时分,便从河卡拉来了整车的冰块,几个人在锅里消融后用冰水做成了草原上的第一顿晚饭。

饭后,彭克勉侦查到南面有一块低洼地,正好可以躲避风沙,是理想的宿营地。于是“塘格木农场的场部”又南迁了一段距离,把第一顶帐蓬扎在了后来场部马厩的土地上。

星星之火,当然可以燎原。

之后,人员、设备、种籽、仔猪、马、羊、生产资料陆续到来。随着人员的增加,大规模的开垦拉开序幕,不到一年时间,农场已具雏形。40 年后,也就是塘河大地震后第五年,塘河人经过重建家园,二次创业,各方面工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

在农业方面,打破了3000 米高海拔地区不能开展种植业的农业禁区,累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5624.16 万元,累计完成播种面积685.6 万亩,收获粮食近4 亿斤,收获油菜7131 万斤,上缴国家粮食1.2 亿斤,油籽2724 万斤,多次荣获青海省粮食“丰产杯”。

林业方面,截止1995 年共保有林地38.5 亩,其中防风固沙林495 亩,曾获青海省植树造林先进集体称号。

畜牧业方面,完成总产值1178.58 万元,生产各类商品肉518.15 万斤,出售马、骡等大型牲畜2552 匹。

基本建设和机械化方面,塘河大地震虽然使农场35 年的建设毁于一旦,但是塘河人迅速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经过二次创业,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785.59 万元,全场农机作业总量达到8200 千瓦,年作业总量平均达到82 万标准亩以上,机械化作业程度达到85%以上。

……

正如谢有容在《浪淘沙———拓荒》所描述的:

战地熄烽烟,捷报频传,戎装未解赴边关,将

士不知创业苦,开垦农田。

青海映蓝天,无际荒原,炊烟起处水潺潺,房

舍俨然田万倾,换了人间。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