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薄文元的头像

薄文元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8/29
分享
《灵狐》连载

第三章 啼笑皆非

真是有缘,这个冯天祥祖籍灵狐县灵源乡,这灵狐县与孟小川所在的城市灵隐市都带“灵”字。

冯天祥的父亲冯志出生于灵源乡狐狸沟村上狐狸沟屯,你可别小瞧这个貌似穷乡僻壤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庄从古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白狐狸的奇妙典故,说是在古时候,村里还出过进士呢,进士啊,了得!这是后话,暂且不题。

咱还是先说冯天祥的身世吧,冯家是中医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尤其是对风湿性腰腿疼病,用银针针灸,百分之九十以上一针见效,一点不悬乎,所以,冯家世代医生被当地人称颂雅号为“冯一针”。

至今,冯氏家族中有的还保藏着不同时代关于“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神针”之类的牌匾,堪称文物了,据说有些牌匾就被县博物馆给征集去了。

此外,冯家对妇女难产的医治也是颇有名气,现在一些医院的妇产科大夫若不借助先进的仪器,恐怕也望尘莫及。

据说,冯家对这些医术的流传必须遵守一条祖训: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凡族人及特别贫困患者治病,小病免费,大病只收成本费。

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到冯志父亲的身上。呵呵,这咋有点像皇家传宝座似的,立长不立幼,一个套路。如果只生女儿,不生儿子呢,难道还要过继一个儿子不成?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冯志的父亲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冯诚,次子冯信,幼子冯志。冯志父亲依然恪守祖训,本想把医术传给长子冯诚,但有时人的想法和现实往往不合拍,就是人们常叹息的事与愿违。这冯诚是个不着调的人,从小连书都不愿念,上课总是打瞌睡,还经常旷课逃学,小学还没念完就回家务农,至于医学书更是看不进去,连中药《十八反药歌》《十九畏药歌》都记不住,与当医生有分无缘。后来,赶上外地一个大煤矿招工,他被选中,远走他乡当工人去了,哎,这真是啥人啥命,强求不得。

冯诚走后,冯志的父亲又想培养次子冯信,这冯信生来胆小懦弱,听说中药配错了药方,会出人命,打心眼里就不愿意学习医术,被逼得没法,就勉强学会一点医术,充其量也就是略会一些皮毛,只是应付简单病症而已。有一次无意间看见父亲拿银针往患者身上扎,早已吓破了胆,浑身颤抖,再也不敢看一眼。父亲让他学“冯一针”绝技,他手拿着银针直哆嗦,就是不敢扎,生怕把人给扎坏了。后来索性死活也不学医了,在家务了农。

冯志的父亲为此整天唉声叹气,说自己对不起列祖列宗,竟然生了这些废物,断送了祖宗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医术。

这时,冯志的母亲宽慰老头子说:“他爹呀,你可得想开点儿,皇上的宝座还传不到底呢,更何况咱家老大和老二不是那块料,你硬逼他们也没用,你让鸡学鸭子到水里游泳能行嘛!说句不好听的,盼公鸡下蛋没指望,不如看看老三咋样。”

无奈,冯志的父亲就将目光瞄向幼子冯志,这可是冯家最后的希望。为此,冯志的父亲是又吃斋,又烧香敬佛,又给祖宗牌位磕头,希望神仙和列祖列宗保佑他三儿子冯志实现子承父业,将冯家的医疗绝技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宗族增光添彩,自己百年后去见先人也不至于尴尬啊。

这冯志在学校读书时就很优秀,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课余时间喜欢读古典文学书籍,尤其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与征战有关的书,酷爱《孙子兵法》,并且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也写得一手好字,让他子承父业也比较合理。

然而,冯志对医术也不太感兴趣,只学了“冯一针”绝技和一些其他零散医术,高中毕业后参了军,正好在他当师长的舅舅所在的部队服役。因为冯志在当时表现得出类拔萃,本身很有文才,就入了党,提了干。

人往往是这样,首先必须是“金子”,运气来时就会发光,但不走运时,就像蒙上灰尘暗淡了。这不,喜欢军事的冯志,在展望前程一片大好的时候,谁知天公不作美,给他一个透心凉。

在一次指挥新兵演习中,腿部受了重伤,虽没留下太大的残疾,但却不能够进行跑步等剧烈活动。他的理想就是带兵打仗,考虑到自己将来不能上疆场,对自己留在部队失去了信心,于是找舅舅帮忙转了业,被分配到地级市丹平市的市委办公室当副处级秘书。

应当说,当秘书也不错了,前程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间有多少秘书,近水楼台先得月。仔细想一想,也不是没道理,常跟着领导,就会耳染目睹官场上的事,自然学会了做官,所以受到提拔也是合乎情理的,并且所学的都是实践,并不是纸上谈兵,这样的人做官,总比不会做官的人强得多。

这丹平市与灵狐县又有什么瓜葛呢?灵狐县隶属于丹平市,改革开放以后,灵狐县才撤县改市,成为县级市,但灵狐市依然隶属于丹平市,此是后话。

却说冯志当年随丹平市委领导下乡到灵狐县检查工作,利用空闲时间总要回上狐狸沟屯看望父母兄嫂及族人、乡亲,他这人虽然是早已从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但从不摆荣归故里的架子,特别低调。每次回乡,除了对乡亲送一些礼品之外,还给贫困户子女一点钱,用以买学习用品。

他成为全村最受欢迎的人,乡亲们都说冯志家祖坟好,才出这样的能人。村民们连教育子女时都叨咕着要以冯志为榜样,并且,谁家的孩子到上学年龄,家长都给冯志写信,求他给孩子起个名字,认为沾沾冯志的名气,以后吉利有出息。

谁知人生变化莫测,在冯天祥四岁那年,冯志突然辞了公职,决定回家乡务农,这太叫人不可思议了,那年代,自己主动辞去公职的,怕是全国也就他一个人,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稀罕。

他妻子是丹平卫校的一名教师,名叫方玉敏,死活不同意他辞职,她曾多次劝冯志要为孩子老婆着想,不要回乡下,但冯志这个人脾气太犟,只要决定的事,就是八匹马也拉不回,去意已决,气得她骂冯志:脑子里进水啦,属老鼠的——闹市风光无限好,老鼠偏往旮旯跑!

夫妻二人最终没达成共识,闹得个劳燕分飞,离了婚。冯志领着儿子冯天祥回到了当时的灵源公社狐狸沟大队上狐狸沟屯。

却说冯志回屯后,由于父母早已过逝,他领着儿子冯天祥来到二哥冯信家,兄嫂寒喧沏茶且不用说,刚坐炕上不一会儿,大队党支部书记、小队生产队长、族人、乡亲都兴高采烈地涌入冯信家。

全村村民比参加庙会朝拜佛祖还积极,争相与冯志握手,都说:“回乡探亲咋不事先通知一声,我们也好去县里迎接!”

有的族人抱起冯天祥说:“你们看,这孩子和咱农村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一看五官就知道有福,跟他爸一样,真是龙生龙、凤生凤!不信你们看:耳朵向前兆,不是骑马就坐轿;眼眉弯又弯,前程无限宽;嘴唇像元宝,福气少不了……”

“可不是呢!……”众人一片附和。

“冯秘书,您是咱狐狸沟大队的光荣,乡亲们都想您啊,这回可要在家多呆几天,明天早上,大队想请您吃顿饭,怕是过几天公社知道您回来了,就轮不到大队请您了,我刚安排民兵连长白怀上山去抓羊,挑大的杀一只。明天除了全体大队干部去队部听您教导,冯二哥全家也要去作陪!”大队党支部书记丛怀仁讨好地说了一堆。

“千万甭用——”冯志一句话还没说完整,丛怀仁把话接了过去:“冯秘书,大队也知道您没太多闲工夫,但咱们大队因为出了一个您这么大的领导,跟着沾了不少光,就是嘛,‘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光’!”

“过奖过奖!惭愧惭愧!”冯志从脸上红到脖子,不自然起来。

“我没有夸大,谁夸大谁是王八糕子龟孙子!向领袖保证,我说的句句是实话!这些年,县里和公社都高看咱大队一眼,年年把咱大队当榜样宣传,得了那么多奖状,下来救济款、救济粮什么的,也多给咱大队一些,夸咱大队人别看穷,有志气,不搞资本主义,这都是托您的福,大队不仅要谢承您,还要谢承冯老革命前辈!”从怀仁越说越虔诚,越说越激动。

“过誉过誉,承受不起!其实——”冯志刚想说这些与自己无关,自己都不是做官那块料,都混到辞职的地步了,哪会忽悠县里给自己家乡谋点私利呀。

“什么七十(其实),八十也是事实,你们家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革命儿子接着干’!您老父亲应该说是革命老前辈,他活着时,尽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他生了您,更是革命的功臣。过几天,就着您在家,大队决定整点水泥,把冯老革命老两口的坟修一修,立一块碑,这可不是搞迷信呀,北京还立一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呢,是吧?哈哈哈哈……”丛怀仁使出吃奶的力气,不知怎么巴结才好。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