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声叽咔—叽咔的叫声,把人从梦中叫醒,是喜鹊的叫声么?出门,又找不到它在哪儿。站到院子里的松树下,找了又找,还是找不到鸟儿的踪影,哪怕是别的鸟儿也行。树下,车前挡风玻璃上的霜花像麦穗一样垂着头,它在思考什么呢?院子里的大屏幕上,一排红字耀眼,众志成城,共同抗疫。
晨光微曦,曙光重现。吃罢饭,收拾好装具,乘车到卡点上班。在半路上,辅警周周将车停在路边,说镇上给工作人员做核酸,我们可以做了再走。做核酸的队伍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所有排队的人都很自觉,不是戴着红袖标就是脖子上挂着胸牌,估计不是镇政府的就是村组的防疫工作队成员,排着整齐的两路纵队,间隔一米的距离向前递增,根本不用工作人员维持秩序。看得出,这些人都是镇上的防疫主力队员,防疫效果如何就靠他们了。
周周似乎跟他们很熟,给工作人员打了招呼,我们直接被领到大白前,插队先做,想必是周周给人家说了我们是县界守卡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登记名字时,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显然他们不认识我。周周说是西安来增援的,话没说完,人家马上停笔,警惕地问我啥时从西安来的?我一一给人家解释清楚,扫绿码,扫行程码,登记好,确认无误才给我做。可见,这儿的防疫还是很扎实很有成效的。
西安疫情明显好转,从外地返乡的大学生和务工人员明显增多,其中以西安居多,县里规定返乡人员除市政府规定外,必须有当地村组和镇上接收证明,一对一,点对点,在卡点接走,不允许在路上停留,回村以后必须报备,居家隔离。核对工作不复杂,但也不轻松,一定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快速高效,不能让人在卡点聚集,又不能让人等的时间太长,两边全是急于相见的亲人,虽然两边人员保持有大约10米以上的物理距离,可接人的本地群众见亲人心切,过早的聚集成一堆,踮脚翘首向对岸张望,在人堆中寻找自己的亲人,找到的,找不到的,早已按耐不住性子频繁挥手呼喊互动了。所以,两侧的秩序都要维护,查验要快,直接用眼扫描关键字,确认无误,迅速予以放行。
其实,能坐公共交通工具返乡的,基本没有问题。对于自己骑电动车、摩托车等个人交通工具返乡的人是查验的重点,还有从通报的疫区以及西安返乡的自行返回的务工人员必须作为重点来核查。本来,周至就是西安的一个县,属于同一区域,但在疫情之下,被视为从外地返乡,可见条件苛刻。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虽然周至无一例确诊病例,但为了确保县域60多万人万无一失,还要认真对待。
可能人紧张了,时间就过得快,一晃又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午饭还是当地著名的小吃,连锅面,热乎乎的一人一碗,就近蹲在无人的背风处,狼吞虎咽。因为上午喝水少,又盛了一碗浮在上面的面汤和白菜叶,补充点水分和能量,要不然身体受不了。一碗面汤下肚,直吃得后背发热,微微冒汗。
忙过一阵,在队伍不长的情况下,大家轮班在车内或者帐篷内缓一缓。也就是片刻放松,绝对不能迷糊过去,如果睡着了,天气冷,是很容易感冒的。
下午三点半,单位通知:领导来慰问。得到消息,心里一惊,这点小事还要领导专门过来慰问,这不就是正常的工作吗?不到这里来,在西安不照样战斗在社区防疫上吗?我想了想,鼓起勇气在微信上回复,如果单位事情较多,可以先忙工作,考虑路太远,疫情封堵,真不好走,这儿一切都好,请领导放心。
得到回复,已经在路上了。看来,是我多虑了,那就准备接驾吧。
到了4点半,领导们乘车从尚村方向驶来。快步迎上,看到单位熟悉的车,心里竟有几分激动,平日里在单位司空见惯,没想到刚刚分开一周时间,在这个地方见到,心里油然生出一股暖意。
领导们老远将车玻璃摇下,热情地向我挥手。我将车指挥到路边,停放好,领导们下了车,更让我惊奇的是,单位五个领导来了四个人!外加两个科长,真有点受宠若惊。等领导们下车,我马上把这里的情况给领导做了简要汇报,邀请领导到卡点检查指导,介绍一起在卡点执勤的周至其他单位的9位同志。
领导们对这儿的情况表示满意,说了好多勉励的话,让我非常感动。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年的腊月天里,领导能抽出宝贵的时间,驱车近百公里来慰问,说明领导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在外驻勤的同志。
领导们轻声细语,嘘寒问暖之后,说了一些注意身体之类特别暖心的话,让我再次深受感动,向领导们郑重表态,在这儿干好工作,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执勤任务。领导问我这儿还有什么困难?我说,没有,周至的同志照顾得非常到位,非常好。因为还有一个卡点要去,领导们向我告别,又驱车到下一个执勤点去,那里还有我们另一名同志在坚守。
单位领导走后,卡点的其他同志非常羡慕,说他们领导只要来检查工作,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这要改进,那要提高,这儿很乱,那儿很脏,不是说了一堆问题,就是提了一筐要求,成绩看不到,缺陷倒挺多,让人一听就泄气,那像我们领导,只讲成绩,只说功劳,只谈困难,解决问题,真心实意。纷纷给我领导竖起大拇指,在这样的单位干,不想把活干好都不行,你说多省心呢。
送走领导,我心里很高兴,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经过多少风寒,我也要努力完成周至增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