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4/17
分享
《 我与长江有个约定》连载

第三章 东滩湿地芦荡绿翠 候鸟保护珍禽来徙

 

东滩湿地芦荡绿翠 候鸟保护珍禽来徙

环骑崇明岛 我与长江有个约定(续三)

 

 

    作为长江门户,崇明有着洁净的水土、清新的空气,有着秀丽的景色、旖旎的风光,这一切都使得崇明岛自然环境格外的洁净优美,人与自然的关系亦和谐相生。这里没有喧嚣与污染,只有心灵的宁静与生命的安逸;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敦厚,充满了理解与宽容的祥和氛围。

 

 

    在大堤上留了个影后,把自行车骑回到门禁边的空地上停放好后,再度进入展示区,参观游览,还真的被这片郁郁葱葱、碧绿青翠的芦苇荡给迷住了,东滩湿地公园内主要植被是三梭草和芦苇,如今都碧绿青翠,其间虽没有花香,但却能声闻鸟语、目染芦苇悠荡,自然是景不迷人、人自迷啊。

 

 

    这里游人不多,公园为了让游客更接近大自然,已经在湿地里建起一条条长短不一环绕相连着的木栈桥,游客可通过栈桥徜徉于芦苇荡中。在一望无际的湿地芦荡中,公园内的几个展示厅像一颗颗串珠一样,被木质栈桥串接在一起了——自然的景观与人类智慧和艺术的灵光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在众多的展示厅里,最为引人注目的要算是第4号馆——鸟类展示厅了。

 

 

 

       东滩是雁鸭类、鹤类东亚、东北亚迁徙路线,以及东亚和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组成环节,每年都有几十万只(次)的水禽和涉禽在这里停留和栖息,以及繁殖或越冬;4号馆作为鸟类科普教育基地的标本馆,收集展示了近250多种鸟类标本、近30种底栖动物标本,还有近80种鱼类标本。

 

 

 

     4号馆按照鸟类在东滩栖息地的类型——芦苇荡、草滩、光滩和潮下带水域的分布情况,以生物功能群的方式进行了立体式展示,为参观游览者更好地了解生物和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并进一步提高或增强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好湿地的意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真正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关于对崇明岛东部滩涂区 的研究,当然也在逐渐起步,据说上个世纪末华东师范大学的师生们便开始对崇明岛东滩的鹬类迁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也开始立项调查该地的鸟类资源,就连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亦在该地设立了环志站。

 

 

 

     当然眼前的东滩湿地公园只不过是东滩湿地、东滩候鸟保护区的一个缩影、一个展示的窗口——整个东滩湿地、东滩候鸟保护区位于崇明岛东部,南起团结沙水闸,北至北八效港,西以1968年建成的围堤为界,东到吴淞高程零米线外侧3000米,是长江口野生动物资源基地,总面积326.2平方公里;2005年8月9日,崇明岛东滩鸟类生活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崇明岛这样一个长只有76公里,宽仅仅15公里的低位冲积岛屿的东面,有着大片大片从淡水到微碱水的沼泽地,以及潮湾和潮间的滩涂; 滩涂上繁殖生长土鸡(石璜)、蟛蜞、芦苇、关草、丝草、芦竹等动植物,蕴藏着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在苍茫的天水间芦苇荡在沙沙的作响,其间汇聚着葱葱簇簇的翠绿,那翠的不是杨,绿的也不是柳,只有那如箭般刺向蓝天的却是真正的是水杉。

 

 

 

     东滩湿地还是许多种迁徒 鹬 极其重要的驿站,尤其在春季迁徙期,据说曾有一次多达10000只的记录,记录在册的已达到43种,常见种包括:金(班) 、灰班 、环颈、蒙古沙 、铁嘴沙 、班尾睦鹬、小杓鹬、中杓鹬、红腰杓鹬、红脚鹬、泽鹬、青脚鹬、林鹬、翘嘴鹬、翻石鹬、红腹滨鹬、细嘴滨鹬、红胸滨鹬、尖尾滨鹬、黑腹滨鹬、弯嘴滨鹬和阔嘴鹬。

 

 

 

     有研究表明 鹬利用东滩湿地每天增加它们体重的2~3%,证明滩涂在鸟类迁徙前育肥的重要性。特别是小青脚鹬、半蹼鹬和勺嘴鹬这三种珍稀种的鸟类,东滩湿地公园都是其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

 

 

 

     还有包括大天鹅,小天鹅,白头鹤、白枕鹤、白鹳、黑脸琵鹭、鸳鸯等33种水、涉禽在崇明岛东端沙滩上越冬,在东滩湿地公园越冬的鸟类大约有每年都有30000多只。还有多种水禽在此繁殖。据说1987年4月下旬在沼泽地还看到了15对黑嘴鸥,并观察到了它们繁殖行为和标记;而芦苇地生存着震旦鸦雀的种群则是地地道道的土著鸟类。

 

 

 

     崇明岛东部滩涂区不仅是鸟类的天堂,由于滩涂内的无脊堆动物亦相当丰富,具有高密度的小型甲壳类,瓣鳃类、腹足类和环节动物。也给人类的捕捞提供了用武之地,不过人类在沼泽地和滩涂上捕虾,拾贝特别早春捕鳗苗活动对鸟类的迁徙和停歇以及繁殖等所构成的干扰和威胁相当大,人鸟争夺人自然是赢家:1956——1984年崇明岛共围垦土地612560.7亩。1984年,高度在0米以上的滩涂有42万余亩,其中在吴淞标高2米以上的20.55万亩,标高3.2米以上的13.6万亩,标高3.6米以上、已具备围垦条件的8万余亩。

 

 

 

      东西长,南北狭的崇明岛,它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断北靠的趋势,目前的现状是崇明岛东边和北边的滩地仍在继续淤涨,其中东滩每年以100余米的速度向东海推进。

 

 

 

     虽然从长江带来的泥沙使崇明岛仍在迅速增大——北部和东部泥沙淤涨也极为迅速,滩涂面积还在迅速扩大(低潮时,泥滩向外延伸达5公里。淹水程度受长江的淡水流及东海的潮水影响)。但岛四周围有很多海塘已被不断扩展并围垦作为农业用地,这些海塘内只有些许小面积的芦苇和鱼塘。

 

 

 

     人类对海塘内淤积的滩浚不断地围垦,并把围垦的土地作为农业用地,进行集约性耕作,栽种水稻、小麦、油菜和蔬菜等,或者将围垦土地开发为林区,可谓是有所作为了,但这些作为到头来却中断了微咸水潮滩涂转变为永外性淡水沼泽的自然交替和演变过程,到头来还是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真是祸福相依,功过难辨矣。

 

 

 

     虽然“生态”、“环保”目前已是崇明岛规划和建设的主题词,但我们希望这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字面上的说辞,希望 地处江海交界之处的崇明岛,由其得天独厚优势——长江下泄泥沙在岛周围形成的巨大滩涂,不仅能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沧海桑田般的美丽图画,同时也能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或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童话般的梦幻图景——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