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如盖,大山如城。
在这连绵不绝的,莽莽苍苍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小村庄,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从南走到北,再从北走到南,十字形的小路向四方伸展,每个方向都能通向山上,上了山就是茂密的原始大森林,森林后面是数不清的山洞,山洞里都是深不见底,且无法辨别方向的迷宫,迷宫没有尽头,有尽头的迷宫通向了悬崖峭壁。
站在高山之巅,你会看到大山在广袤的大地上绵延开去,在远远的没有尽头的尽头,一直绵延到与天际融为一体,即使如此,这绵延的力量似乎还没有收住神通的意思,于是这大山又从看不到尽头的天际绵延回来,将小村一层一层包裹的严严实实,大山隔绝了山外所有的信息,进出大山的路却只有一条,任何人要想走出这连绵不绝的大山,必须顺着唯一的这一条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就不要试图去冒险,中途一旦迷了路,既走不出去这大山,又走不回小村庄,只能成为野人,或者被野兽吃掉,成为野兽口中的野味。
在过去的战争年代,曾经有几个年轻人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运气走出了大山,加入了不知道什么样的军队,多少年过去了,那场战争早就结束了,可是走出去的年轻人一个也没有走回来。
村里曾经有一个村民,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去,不成想半路上就迷了路,既找不到出去的路,也忘了回家的路。一个人在山里转来转去,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靠野菜野果维持生命,很多次差一点成为豺狼野兽的猎物。等到他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回家的时候,离他出走的那一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他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野人,村民们见到他时,被吓得惊恐万状,把他当成野兽差点儿打死,当他喊出打他的村民的名字的时候,村民才赶忙住了手,就这样,他总算又重新回归人类。在他离开的这些年里,村里的人们都以为他早就死了,都拿他做反面的例子,吓唬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想走出去的村民,出人意料的是他现在居然活着回来了,这真是一个奇迹,一个奇迹中的奇迹。可是让他大感悲催的是,他的妻子早就改嫁了他人,父母也早就不在人世了。对他来说,一切恍如隔世,喜极而泣后又悲从中来,捶胸顿足的发誓再也不会离开这个小村庄。能走出大山就是奇迹,能回来更是奇迹中的奇迹。有了这些不听劝的人的反面例子,这就更加坚定了乡民牢不可破的观念,死也不要想走出这座大山。
村中的十字小路上铺满了青石板,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这些石板被踩踏得光滑锃亮,当阳光洒在石板上,反射出凹凸不平的光。小路的两旁,沿街铺排的是低矮但错落有致的民房,这些民房都是用大块儿的石头砌筑而成的,石头都是就地取材的,与大山有着同样的颜色和坚毅。石头房子通体都是岁月的包浆,一眼望去,隔空扑面而来的是明显的年代感。这些房子看似民房,但是在方形的村庄的四个角上各自有一座两三层高的碉楼,这碉楼都是明朝长城的结构和风格,只不过没有北方长城那样的雄伟且壮观,但足以抵御血肉之躯和冷兵器的进攻。
这小村庄俨然一座封闭的城堡,其实就是一座城堡。这城堡依山而建,与山洞直接相连,山洞纵横交错,村民们可以做到在这些山洞里来回穿梭,如走平常路,无论怎样绕来绕去都不会迷路,外来的人就不一样了,一旦进入,再想走出来,几乎没有可能。
这里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一方贫困的土地,祖辈们就困守在这里,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尽管贫困,但是没有人愿意离开这里,也不知道如何离开这里。封闭久了,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就更加的安于现状,安于贫困。这山上长不出多少粮食,但植物茂密,是珍稀动植物的桃花源。山地上长出各种菌类,野生小动物也有很多,光这些东西就足可以充饥。
如此封闭,土地又如此贫瘠,这些乡民为什么非要死守在这里呢?原来这是有一段历史的。
关于小村的来历,据说那是在明朝末年,有一支被清兵打散的明军部队,这支队伍大概有两三千人,被清兵追的天昏地暗,丢盔卸甲,一路狼狈逃窜,一直逃到云南这地界,见了大山就像见到了救星一样,一头便猛地扎了进去,清兵见此状,也就停下了追赶的脚步。进了大山之后,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山中开阔地,一开始他们躲在树林或山洞里,后来发现清兵并没有继续追赶他们,于是就开始建房子。他们把房子建在山坡上,为的是一有风吹草动,便可逃进山林或山洞,这支部队分散在附近几十个地方,互相能够照应,形成一个包围圈,可以围歼小股部队。这支部队起初还有反清复明的崇高理想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厌倦战争,随着代际更替,大明朝的彻底覆灭,他们的理想也就随了山风。落败的军人们带着家属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耕和打猎的生活,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村落。
据说这支部队带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兵器,原准备作为反清复明的资本和物质基础的。为了防范清兵的追缴,他们把这些金银财宝分散藏进不同的大山洞里,藏宝洞的具体地点只有这支部队的最高首领等几个人知晓。
满清武力入主中原后,掌握了天下财富的支配权,于是就宣布自己成了正统,而大明朝灭亡了,其余部便成了匪寇或余孽。没有了话语权,道理也就讲不通了,余孽就余孽,认命吧,谁叫明朝最后的统治者不争气呢。
满清成了正统,吴三桂执掌云南。吴三桂曾经三次各派精兵五千余人进山清缴这些明朝余孽。据说这些金银财宝中至少有五百箱金条,有吴三桂给陈圆圆的信物和几个百宝箱,还有陈圆圆的一双绣花鞋,这些都是李自成逃出北京时丢掉的东西,正好落入这支部队手中。吴三桂三次出兵,都志在必得,但是每次都是事与愿违,花了几年的时间,搜遍了大山里几乎所有的山洞,也没有找到被隐匿的金银财宝和他想要的东西。这支队伍虽是残兵败将,但是利用山形地势的优势,在大山里跟清兵周旋,打起了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争。最后,不可一世的吴三桂不得不承认,面对这些散兵游勇的顽强抵抗,如狼似虎的清兵却也无可奈何。
三次大兵围剿,只缴获了一面“反清复明”的大旗和一双绣花鞋,既没有抓到人,也找不到藏匿的金银财宝。吴三桂认为凭着这些残兵败将也翻不起多大浪,索性就让他们在山中做猴子吧。于是,声势浩大的剿匪行动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从此以后的小村,开始过起了与世无争的太平日子。
关于金银财宝的事,吴三桂不再惦记,只当作一个传说,可是村民们不会忘记。村口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有一些奇怪的图案,据说是藏宝洞的密码,只有那几个高官看得懂,以后随着知道密码的几个人的相继离奇死亡,再也没有人能够读懂这些密码。但是乡民们依然像守护祖宗的灵位一样守护着这块石碑,为了保护好石碑,村民们在碑的周围加盖了石亭子,他们就这样等待着有一天破解了这些密码,就可以享用老祖宗留下的这些金银财宝了。带来的兵器,乡民们都随身携带,时刻准备迎战来犯的清兵。
十字路的中间,有一口老井,老井的旁边有一棵八到十人合抱的大树,据说这棵树是明末这支部队的最高长官亲手栽种的,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树长得很茁壮,树的周围长满了它的子子孙孙,在村民的眼里,他们的祖先仍然活着,保佑着他们多子多孙。树上有着数不清的鸟窝,这树是小鸟的天堂。井口长期盖着一块木板,只有打水的时候才会把木板掀开,打完水又立即把木板盖好,这木板是为了防止树上的鸟粪掉进井里用的。村民们爱护树上的这些精灵,从来不会因为鸟粪的缘故,驱赶这些鸟类。村民们爱护这些鸟类是有原因的,因为据说清兵围剿他们祖先的时候,每次都是这些鸟儿在第一时间报警传递消息,他们视这些鸟儿为吉祥物,与这些有恩于他们的鸟类世世代代相生相伴。
17岁的阿贵就来自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偏远的大山里,父母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小村庄的封闭和教育的落后以及家庭的贫困,初中没毕业的他就辍学在家务农,这样的处境,即使他有能力,智商完全够用的话,也没有机会考大学。
在这个小村里,有一户张姓人家,也是明朝那支逃难部队的后代。张老汉有三个孩子,两个都是女孩儿,阿贵是他唯一的儿子,但是阿贵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阿贵在一两岁的时候,张老汉的老伴儿在门口捡到的。张老汉发现阿贵是个男孩儿的那一刻,高兴地跪地祷告,手舞足蹈起来,他认为这是老天爷送他的一份大礼,老张家终于有了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后人了,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张成贵,小明叫阿贵。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阿贵就八九岁了。看着孩子健康成长,张家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不成想,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麻烦也接踵而至了。
有一天,阿贵跟村里的孩子打架,从对方的谩骂中,阿贵得知了自己的身世。阿贵哭着回到家,问父母,自己是不是他们捡来的,小朋友说他是捡来的,面对阿贵的追问,父母大惊失色,坚决否认,还大骂对方孩子胡说八道。毕竟阿贵还小,几次都被这么糊弄过去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阿贵越来越发现不对劲儿,首先从外貌特征来看,自己的长相跟父母及两个姐姐完全不像。阿贵开始暗地里寻访村里一起玩的小朋友们,甚至私下询问村里那些年长者,可是没有人敢把真实情况告诉他。尽管人们都替张家守口如瓶,但是聪明的阿贵还是从人们支支吾吾的表现中看出了端倪。老张知道阿贵长大了,早晚会知道真相,于是在阿贵十六岁生日那天,如实说出了阿贵的身世。
当告诉他实情的时候,养父母觉得阿贵一定会万分惊讶甚至大哭一场,没先到阿贵表现得特别镇静,没有一点惊讶或震惊,因为他早就猜到了这个事实。阿贵问养父母,如此说来,你们也不知道我的亲生父母是谁?我到底是被遗弃的,还是被拐卖的。
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阿贵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喜欢跟人交往。从此以后,阿贵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突然有一天,阿贵对养父母说,想到山外去闯闯。养父母听到阿贵的想法,简直如晴天霹雳,张老汉的头发都竖起来了,坚决不同意阿贵出山。老张是有私心的,阿贵一旦走出去,就不会再回来,养老送终、传宗接代就会成为泡影,说什么也不同意让阿贵出去。
阿贵毕竟长大了,出去的想法已经不可能被改变。此时的阿贵只有一个念想,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当面问清自己到底是被遗弃的,还是被拐卖的。主意已定,他在寻找着走出去的机会,甚至做好了随时逃跑的准备。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的一个包工头在当地招工,这让阿贵看到了希望,他毅然决然的报了名,突然有一天,阿贵跟着包工头儿离开了这个小山村。
阿贵之所以来到北京,一是机缘巧合,二是考虑大山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很难跟外界接触,寻找父母的难度可想而知。北京就不一样了,这会为他寻找亲生父母提供很多便利。
阿贵怕养父母阻拦,是背着养父母报名的,如果养父母知道了他要离开他们,是断然不会同意的,养父母养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传宗接代,养老送终。阿贵很理解养父母的想法,怕他们过度伤心,临走的时候给养父母留下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出去打工,挣点钱还会回来的,不会辜负他们的养育之恩,阿贵并没有说要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从此后,阿贵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在工地上,风餐露宿,辛勤工作,经常被老板拖欠工资等,小小年纪又尝遍了人世间的另一种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