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广胜的头像

胡广胜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10/21
分享
《沙瓦脱贫唱新歌》连载

第十章


我们回到屋里的火塘边喝茶、抽烟,歇息了一会儿。二哥走出门去,一小会儿返回屋里,手里拿着一块滴水的石头,很像是是一只老古式的女鞋。

我站起来,好奇的打量他手里滴着水的石头宝贝。

他用抹布轻轻的揩干了水。然后抬在手上左顾右盼,上下端详。我站起身走过去一起看。我说这石头漂亮,像只鞋,太像过去老奶奶穿的绣花鞋了。小二哥说,是的,像鞋。说着他又倒转来抬在手上看,这样子看,像古时候宫廷里那些妃子穿的高跟鞋,说着他还模仿着学走了几步。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起来,笑得不是他的比喻不恰当,笑得是健壮的金发小二哥居然能学宫廷的嫔妃们走路,还拿捏得那么有神韵,娉娉婷婷,婀娜多姿。难关曾经有人说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五彩斑斓,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尤其是少数民族同胞比较集聚的地区大多都是歌舞之乡,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还说,这块石头可以有三种看法,绣花鞋、高跟鞋和大象蹄子。

我问他什么时候捡到的这块奇石的?他说就是前两天锄草的时候在地里捡到的。当时把我脚咯疼了,弯腰下去挖出来,一看有点意思,就顺手把它捡回来了。捡回来就放在水池下边龙头那里,也没有管它。

喔喔,我昨晚喝建川过来的时候手机照路望到了一眼,早上去买烟来回也看到的,没有下细看过。还真是漂亮、神奇。对面的高黎贡山的皇冠峰,这边出土一只“宫廷鞋”,这也太神奇了吧?!应该是还有一只吧,小二哥?下次你锄草、干活多注意点儿,说不定那一只你也能捡到,或者与你有缘的那个人能捡到另一只。哎呀,小二哥,这么一想,看来你是要交好运了,哪天得请我们喝喜酒了啊,哈哈哈!

小二哥呵呵直笑。穷,人又长得丑,没有爱呀,没有人愿意嫁啊!

公路通了,产业也搞起来了,下一步旅游开发再搞起来,怕是更会挑花了眼呢?!谁说你长得丑了?那么没眼光?身材健壮,孔武有力,能说会道,敢想敢干,金发黑眼,智慧型男,绝对的独一无二,最关键是勤劳勇敢、善良孝心,还烧的一手好饭菜,哪个女的嫁给你,肯定是要修行几十年,才有那个福气啊!围绕着“绣花鞋”“高跟鞋”“大象蹄子”我们闲扯了半天,倒也快乐!

小二哥看够了那块宝贝石头,就放在桌子上。

我说昨晚我送村官和建川过去老村委会,没有找到李建华。摄制组的老师说他不在上面,要么是回他外婆家睡觉了,要么是去合作社值班去了。合作社远不远啊?小二哥。

小二哥说,远倒是不远很远,在山里面树林子里面,你没有去过,不会走,找不到的。等我先跟李建华打个电话问问他在哪里。

“建华,你在哪里呢?”小二哥拨通了沙瓦土鸡养殖合作社法人代表、民兵班长李建华的电话。

“我在合作社啊,二哥,等一下就上来了。”

“你等着我们,我现在带胡老师下来找你。”

“还是我上来找你们吧,等一下反正我也要上来的。”

“你别动,你等起我们来找你,他没有去过合作社,想亲眼看一下。”

“哦,好的二哥,那我等你们。”

小二哥去检查他的摩托车,蹲在地上反复看了又看,着还摩托车上轻轻的拍了两三下。

然后骑了上去。我见这架势,就赶紧走过去,准备上车。刚走到他跟前,正准备做跨上去的动作,小二哥说话了:“我真有点不敢带你们啊!”

我问:咋个了二哥?咋个不敢带?

“刚下雨,路弯道多,太危险了,你们都是领导啊!”

听得出小二哥真的是担心骑车带人的安全问题。

“领导不领导倒是其次,尤其是用到我身上有点别扭啊,二哥。我就是一个退役老兵,一个来怒江的打工仔而已,不存在领导不领导的问题,没有退之前也没有当过领导,随时都是被领导的人,被关心、帮助、差遣、爱护的对象。还真不是领导,要说领导嘛,你才是领导,你是村里的组长,姜干事口中的“沙瓦村灵魂级人物”,我是跑来沙瓦串访串玩儿的临时村民,最核心的你现是我的房东,要说领导你才是理所当然的领导嘛。领导也是人,守交规、骑慢点儿就行了,没事的。”

之前和李建华微信聊过一会儿,让他发定位,他不发,说是发了我也不会走,找不着的。我回说我从小生长在大山里面,爬坡上岭家常便饭,挖药材、找山货,凑学费、买凉鞋,一把好手,而且常常运气比较好,别人找不到的东西我也能找到。所以,你发来,我肯定找得到,只是可能要多花一点时间。

我坐上摩托车,小二哥戴上了红色的头盔,开始发动。刚开始车摇摆了两下,他让我坐端正,挨着他的背,车子就稳当了。我一一照做,果然稳妥。车子从老村委会下边左转右转过好几个懒弯急弯之后,在路下面坡地上有一小排房子的路边停下来,熄火下车。从路外边的小路往下走,下方几十米的地方就是一户人家,有蓝色彩钢瓦搭的棚子,有红黄彩条布、褐色遮阳网圈起来的鸡圈。我以为哪儿就是养鸡场合作社了。一条身子不足一米的半大成年黄狗跑了出来,汪汪汪的咬了几声,被房子左山墙边干活的主人吼了一声就消停了。我跑过去问他们,李建华不在吗? 大约二十五六的年轻的小伙儿告诉我李建华啊,应该是还在合作社,没有回村子里。我知道自己食言,问得冒失了。赶紧道歉说,实在不好意思,我以为他就在这里呢!下面那是您家自己养的鸡啊,不少啊!我掏出小红河香烟发给他们,一个接了,一个说不抽,另一个补充说他信教,不抽烟,不喝酒。

喝他们聊聊几句,就看到小二哥着上方向东边横片路往前走着。东边的方向一直向前延伸,就是沙瓦村面对怒江面对高黎贡山的左手边,托克扒和老姆登、月亮田村组了。走过一片长着小果苗地就迈进树林子了。一进林子几米,就看到一道细细浅浅的土石梁子,下边说一个水利建筑,过滤水抽水用的。上边是水渠,水渠的外边是尺把宽的水泥做的水渠堤坝,外面就是一二尺的长着小杂木树和杂草的草皮,着我的老家陕南叫堰坎,流水的槽子叫堰沟。

水泥做的沟槽边沿大多呈灰白色,上面或飘着落叶,或掉着杂草和干树枝,也有边沿长着绿青苔的。因为昨晚和早上下过雨,林子里湿气很重,路边的草和树还带着些水珠。转了好几道弯,还不见养殖场的影子,我问小二哥,还有多远,他说就在前面一点。你自己来是不是不好找啊!脚下有青苔,注意点,路滑。正说着,我的脚往前一滑,差点就背仰过去摔倒了。

从朋友的交流中,看电视,中央七台还是十台呀,我学会了如何管理苹果树呀、核桃树呀等等,在去往养殖合作社途中,走在小堰渠边的路上,小二哥跟我谈起来这些技术的获得。我说二哥是个心灵手巧的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难怪得这么优秀,想不优秀都不行啊!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星罗棋布的方木箱子放在地上,或者夹在两棵树的根部,或者支在稍微凸起长满杂草和小树丛的石头或土包上,有点上面还盖着木板,有的搭着一块蓝色塑料布,四角用小石头或者几段干木棒压住,防止被风吹跑。那些搭着塑料布或者压有木板的,大约都是木箱子有些缺陷。稍稍有点农村生活常识的都知道,那是在人工养殖蜜蜂,搭塑料布大多是改善弥补不利于蜂箱里蜜蜂工作生活的。我问小二哥这些蜂养了多长时间了,一年收益怎么样?他说才一两年,效益不太好。需要喂糖,所以成本干高掉了,蜂蜜质量也有影响,养蜂的兴趣不是很大。这些都是养殖合作社搞的。一路走过去,没有专门一个一个的数,凭估计大概也有三十四只木箱子。堰渠边有大棵大棵的荨麻和绿叶海芋,海芋的叶子不算大,大的也就脸盆大小,小到拳头大的也有,看样式这里的海芋像是在这里安营扎寨时间不长,或者就是这种不大不小的品种。荨麻的杆子有手指头粗,才长到一米上下。杆子和叶脉两面都长满了毛绒绒的细针,这东西可是让人望而生畏的,谁不小心皮肤碰上了这东西,谁都会疼痛痒辣不止,很恐怖的家伙,但这东西又有药用价值,可以炖鸡,叫做荨麻鸡,一种地方药膳美食,具有去风湿的作用。荨麻根也有很强的药性很好的药效,常被中草药先生挖去晒干之后,配伍治疗风湿麻木症。

大约离养殖合作社值班室还有三四百米的地方,我看见了一排小木房子,四周用黑色遮阳网拦着,上面盖着。李小二说到了,这就是李建华他们养殖合作社的鸡棚了,平时放养这林子里,下雨了鸡就跑来这里不淋雨,夜里来这里睡觉,还有每天喂食时也方便。随弯就拐走了百八十米,又有一排鸡棚,距离路边更近,就再路边一两米处,装扮样式一样的,只是木棚的尺寸稍小一点儿,一样没有看到一只鸡。继续前行,大概又走了百十米的样子,一道小小的山梁伸出来,堰渠随行就市,半沟清凉凉的山泉水顺着弯弯的堰渠默默地流淌。因为第一次到养殖基地,总有些好奇,东瞅瞅、西瞧瞧,感觉这也有意思那也有价值,尽量多的拍些照片做资料。小二哥就走在了更前面,有时候我不得不拍完照小跑几步,以免看不见他的人影。他在前面走着,将外套脱了搭在肩头上,我不远不近的跟着,发现有景就举起手机拍下来,包括更好小二哥回头看我是否跟上的瞬间,也被我捕获到了。后面我拿给他看,他呵呵一笑说发给我噶。

我们来到了合作社值班的地方,这是堰渠外边第四排房子了,李建华就住在这里等我们。房子是怒族民居的典型建造方式,木栏杆吊脚楼。房子周围大鸡小鸡三五成群正在树林草丛里觅食。值班室的左右两边也有一排鸡舍,一样是黑色遮阳网围着。鸡群长期啄食闲逛歇息的靠近堰渠方向的地上有一小片差不多可以用寸草不生还形容了,我们到的时候,还有些鸡正在吃着地上的玉米粒。听到小二哥的喊声,建华走出门来迎我们。一见面,我就说让你久等了,不好意思。

建华招呼我们进屋坐,喝茶。

值班室就建在山梁向外伸出、水渠转弯拐角一两米的下方。门斜对着堰渠水来的方向,进的屋里一眼就看见靠中央的地方烧着火塘,几根木柴燃着。火塘的西面地上放着两张一字排开的条桌,上面放着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靠近火塘的西南脚的小方桌上斜支着一个红色的圆圆的东西,我以为是一件工艺装饰品,没有触碰,给人有点像上从沙发上取下的圆镜似的的东西,挺好看,很温馨,后来才知道那是李建华从网上淘宝购买的很潮的音响。屋子的左下方上一大扇敞开的窗户,从窗户正正的看出去可以望见托克扒和老姆登方向,向右一点看过去,满目苍翠,一派森然。不远处就是两山相连交界的箐沟,植被葱茏茂密,俨然原始森林。不时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和知了叫声,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瞬间,我在想传说中的“仙居”和“隐士”们居住的世外桃源莫非就像这个样子了!

建华给我们让座,沏了两杯绿茶。虽在山野之中,蛋绿茶依旧清香扑鼻,和山野草木腐叶泥土混杂的森林气息有着及其分明的区别,加上火塘、锅碗瓢盆床铺等等,人间的烟火气儿瞬间浓郁起来,亲切、温暖、踏实。

我们的访问在建华为我们煮起亲自侍弄的鸡们生的正宗土鸡蛋之后正式进行。他一口气给我和小二哥煮了8个,小二吃了两个就不吃了,我吃了四个,有一个似乎有点不太好了,小二哥剥开一点后,放在了一边,直到走的时候还剩下一个煮鸡蛋在碗里。

互相敬烟寒暄之后,建华和小二哥坐在比地板高出一二十公分的床铺上,我坐在他们平时吃饭的小桌旁。桌上纸杯里的绿茶,缓缓的飘着热气,让人心生熨帖。

“建华班长,您今年多少岁?什么时候开始成立的养殖合作社?”

采访很快进入了正题。我一边问一边掏出了随身装在裤包里的采访本,笔就夹在上次刚写过的页码上。

李建华回到:1984年生的,今年本命年。养鸡是2018年5月成立的合作社。现在200来只,小的有65只。鸡苗送来才一个多月,一斤来重。最多的时候养到1000只。今年因为疫情,原来的800只大鸡卖了之后,只留了200只左右的鸡种。剩余的600只卖了。每只70到80元,大的有3斤多,不超过三斤半。大部分鸡种就只长这么大。公鸡再养的话会大一点儿,但我们一般都养到3斤左右就卖了,养不起,成本高。3斤左右一般养四五个月。自己没有孵化,下一步尝试学习自己孵化。一系列的技术活儿,需要打疫苗、消毒、预防药,经常要消毒,消毒液必须准备好。一个月,放养在大山深处,圈里、食里都要放一次预防药。

我问合作社现在有几户参与养鸡,李建华说,刚开始时有10户,后面到2019年初就白年成了5户。有5户觉得不赚钱,有的因为没有人手,就退出了。这里离村子比较远,五六公里,坡坡也陡,有老人跑来跑去不安全不方便。有的人一个人不敢住在这里,我胆子比较大,白天他们会来,晚上都是我住在这里的。早上七八点来喂一次食,晚饭后五六点就来喂一次食,下午巡视一下,猎物吃了,需要防范的问题。这段时间果子狸会来吃鸡。专吃大鸡,半大狗一样大的果子狸看,小鸡它还不吃。所以我用这个捕鼠器来捕,但是果子狸太狡猾了,至今只捕捉过一只。鸡每年都损失二三十只。有的时候它只吃一只,但是咬死一二十只,损失太大。如果没有人在这值班守护,肯定会吃完了。现在养的大部分都是生蛋的鸡。冬天,十月开始到三月底,就有老鹰来抓鸡吃。不看护好会损失一只。

我问老鹰抓过你的鸡没有?

“吃了好多只了。如果捉不到那只鹰的话,要吃掉多少只鸡。抓到了3只老鹰。它吃鸡,我们看到了,有时刚好碰到了,它就飞走。然后我们就在鸡的上面放夹子,直到抓到它为止。不然它天天来吃。一只老鹰一个冬天能吃掉十来只。

“果子狸、老鹰都是保护动物,这个矛盾怎么办?”只要不吃鸡,我们都保护。但是只要来吃鸡,就必须灭掉。果子狸很多,但不是全部都吃鸡,老鹰也是,只有个别的来吃鸡。到处都是果子狸,我们这里果子狸很多。吃鸡的果子狸和鹰都是他们种类里的另类,属于害群之马。大山深处养最大的天敌就是这两样。最大的优点可以预防山以外的鸡瘟,可以减少一些鸡的饲料成本,因为这里可以吃到虫啊草啊!还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鸡的肉质比较好,走来走去,飞来飞去,运动多,肉质有弹性。吃虫多,飞蚂蚁,蛋白质多。像飞蛾,吃得杂、多,肉比较好吃一点。开灯,上面虫就飞来了,鸡就吃了。专门把飞蛾虫虫引来给鸡吃。

不值班,我们沙瓦村的人也不会来偷。如果在这里走累了,他杀鸡吃了,回去会告诉你,我杀了只鸡吃,多少钱会付给你。还有饭菜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这里为什么不用锁门?就是这样。大家都很自觉,你在家里吃,只要不带走,没问题。他带走了就变成了小偷了。相互信任,我们村里的人,这就是我们沙瓦村最大的美德。盖了合作社都是开放式的,门从来不锁,就是为了路过人在这里饿了就能够吃东西,渴了就烧水喝。顺着这渠边过路的很多的。东西一件没丢过,碗啊,电饭煲啊,现在还有音响、电磁炉等等。

“合作社干起2年多了,感觉怎么样?”

刚开始有些困难,大家都不会养。家里也养鸡,但几只十几只不得了了,喂食喂一处就可以了。养多了,喂一处的话,有些吃了,有些没吃到。也没那么多虫,找到的虫可能就一半食量左右吧!没有吃饱的,我们要补充一些鸡食,它就吃饱了。

我们是平均入股,名字上我大一点而已。我是法人,理事长,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一起商量。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家熟悉,去学过(养殖技术),认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顺着他的目光,我看到贴在木墙上的绿色底白字标题和绿线条边框白字的项目说明标牌:

《福贡县沙瓦土鸡养殖合作社临夏土鸡养殖》

项目名称:福贡县沙瓦土鸡养殖合作社临夏土鸡养殖

项目帮扶单位:怒江军分区 福贡县农业局

实施单位名称:福贡县沙瓦土鸡农民专业合作社

建设地点:沙瓦村沙瓦小组空昌

建设年限:2018年2月-2019年12月

投入资金:总投资20万元

其中:建档立卡户8户37人

建设规模:项目以合作社承包发展,扶持合作社社员10户47人,其中共建设鸡舍4厩,土鸡苗投放6375羽及合作社规模建设。

福贡县供销社社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2018年5月21日

李建华继续讲到:“我一直都在村里面,也没有出去打过工。2011年开始养鸡,那时也没成立合作社。我那里面还有个养鸡场,现在没有养了,顾不了自己,要顾这个合作社。李建华说着侧过身顺手指向堰渠水源地方向。

2018年成立,2017年柴导、分区来帮扶的向政委(村民们都习惯叫政治工作处向文主任为向政委,因为最早参与沙瓦脱贫攻坚战时向文是以福贡县人武部代政委的身份去的),通过他们启发,才筹备合作社,一直由朱参谋陪伴。合作社要办好多证,一直都是分区朱云参谋陪伴我一起跑,也可以说是军分区帮我们成立起的这个合作社。两年多来,去年的话卖了利润2万元,每户分到2000元左右利润。如果算成本的话,有5.6万毛收入。养鸡有时候有点利润,有时候一点利润都不有。送鸡苗前他们用的是饲料,到这里喂一两个星期后就喂玉米。从饲料到改喂玉米,影响它的生长,只能养喂4、5个月才能卖。一只鸡苗20块,自己孵化,买疫苗等等可能更费,又费时又费人管理。直接买鸡苗的话,管理要轻松一些,不必管理鸡苗那么复杂,可以干一些别的事情。比如种玉米等别的工作。其他的,军分区又跟合作社签订合同,帮我们解决销售问题,鸡和鸡蛋。销售渠道解决了,就放心大胆的养,也不愁销售了嘛!下一步专养一些生蛋的鸡,又卖蛋又卖鸡,比以前光卖鸡更好了嘛,增加收入。吃肉的鸡也养一些,卖蛋卖鸡并行。我觉得照这样下去的话,发展潜力还是很大,时间越长鸡也越多。大家在致富意识上也比较强,通过养鸡也可以挣钱,比干其他劳动挣钱,大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股,然后可能通过合作社致富起来。然后又要开发旅游业,鸡和蛋又可以卖给旅游餐饮一块儿,是不是?!

现在就是把鸡蛋存起来,卖给分区。向政委也是那么说,每天早上一人一个鸡蛋,像现在规模的话光是军分区就消化掉了。每天只能捡十多个蛋。向主任说,以后发展规模大了,还可以以军分区的名义向省里面其他军分区或者其他单位推荐。就怕我们养不出那么规模的鸡。销售的话他说不愁销售,所以他鼓励我规模养殖,还有其他方面,猕猴桃啊什么的。

我们已经投放了4千多只,目前还有1500只还没投放。买鸡苗的12万元多,军分区和福贡农业局各一部分,剩余的搞鸡舍。”

刚好谈到这里,李建华的电话响了,是怒江电视台杨老师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合作社找建华谈事情。李建华告诉杨老师,我们马上也要回村子里了,让杨老师就在村子里等找我们回去,不用跑下来了。杨老师又问建华,需不需要他开车下来接,建华说小二哥骑的有摩托,我的三轮车停在上面路边上的,不用来接,你就在上面喝喝茶,歇息一会儿。电话声音较大,李建华也没有回避我们,基本上他们电话里所讲的内容我们一字不漏的听到了。于是,我说谢谢建华,你真能干,不愧为民兵班长、致富带头人,军分区选择扶持你来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确实选对人了。祝福你们养殖业顺风顺水,越来越好。感谢您留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谈得这么好,这么详细,我只要回去照实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很精彩的小文章了,或者可以取个长标题,就叫《沙瓦怒族民兵班长、致富带头人、沙瓦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李建华访谈录》。还有你给我们品尝的煮土鸡蛋,味道好极了。谢谢,谢谢!

大家一听,哈哈大笑起来。李小二哥说,那咱们就打道回府吧!

走出合作社值班室,我在堰渠边转了一下,看到堰渠上下的林子里都是鸡,有的在找食吃,有的闲逛,还有的卧在小崖窝窝里生蛋。顺手拍了几张照片留存资料,我们就顺着原路从堰渠边返回了。路过鸡舍的时候,建华说,这里原来养着好多鸡,也长得快,可是这里果子狸特别多,特别爱来这里,可能是它们附近有洞窝,好像我们的鸡棚正好在它们经常出入的路口一样。所以,后来就没有养在这里了,全部搬家过去了。

我们继续往回走。过了一会儿,他两用怒语交流起来,我一点儿也听不懂,看神情语态应该是在商量着什么事情。我打趣的说,小二哥,你们讲的怒语噶?建华说,二哥说这个箐沟好像有点适合种草果。小二哥补充到,我们平时谈事情都用我们怒族话,习惯了,你别多心。昨晚在我家里面,村官也跟我用怒族话讲,他讲他知道的那些他讲给你听,其他的他不熟悉的,或者我比他更熟悉更了解的,他就留着给我,让我讲给你听。我连声回到“哦,哦,原来是这样子啊,我就在想昨晚你们在谈什么呢?我一点儿整不明白。谢谢了,谢谢了,息、谢谢小二哥、谢谢建华,还有村官和建川。”一路边走边看边聊,在一个湾子里,小二哥停下脚步,望一眼建华,然后跟我说,这些就是去年我们栽的草果,刚才我们两用怒话交流,商量扩大草果种植规模的事情。我看到草果苗才一尺多不到二尺高的样子,长势算是正常,不是特别旺盛,但也看不出有什么毛病的样子,新栽的有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就跟人一样,搬新家了安家定神海要有一阵子功夫才能完全习惯。建华又说起他们养殖的蜜蜂,说培训的课是听了,但回来养还是有环境的差异,好像老师讲的那个方式方法在这块山上不太合适,我下一步准备引进一种新蜂种来试试,喂养方式也再改善一下看看。反正这些东西都是慢慢摸索,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都适合我们自己,我们得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干的东西。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地边,小二过的摩托车停在独家村后面,他让我跟李建华一路往上走,路近一些,建华的三轮车就停在拐弯处,顺着山坡爬上去,就到公路上可以坐车回村了。小二哥则顺着我们去的时候那条横偏路,原道返回去骑他的摩托车了。

我们来到公路的转弯处,李建华天蓝色的三轮车就停在那里,很淡定,很安静的样子。一上公路坎,我们两就不约而同侧过头看向倾斜向前的公路,看李小二上到公路上了没有。一目了然,这段倾斜向前三二百米的公路上没有一个人影儿,摩托车靠边停着,正静静地等待着他的主人带它回家。

李建华说,那段路要远些,还有一下才上得来,我们抄的近道儿,要快些。他没有事的,上午你们又没有喝酒。州里的杨老师还等起的,要不咱们先走吧?!我说你定,你是主人家,是班长和“司级干部”,客随主便。于是,我们便登上了三轮车,我坐在副驾驶位置。李建华再发动车子之前,先看了看左侧缓坡上行的公路情况,确认安全无车来,才启动发动机。待转弯平稳行驶之后,我问他一个问题,我说建华班长啊,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不知道合不合适?你说嘛,有啥合适不合适的呢?我们怒族人直来直去,相互信任,有啥但说无妨。那好,分区这几年一直在帮扶你们沙瓦村脱贫致富,从向政委向主任到朱云朱参谋,再到现在的姜勇姜干事,您感觉他们做到到底咋样?一是一,二是二的说,如果不能说出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你就当我们听到我的问题,我也就当从来没有问过你这个问题。

“概括起来一个字:好!”

“两个字:真好!”

“三个字是:相当好!”

呵呵,李总还挺幽默的啊,哈哈哈。谢谢、谢谢,谢谢李总,谢谢建华兄,也谢谢咱们美丽的沙瓦和众多的父老乡亲了啊!

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一下你。就是向政委向主任和朱云朱参谋还有姜勇干事,他们配合得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过或者因为扶贫工作意见不一致呀,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闹别扭的情况发生过啊?

李建华说,他们配合得很好,真的很好,只要是开会定了事情,从来没有腰来腿不来的情况出现过。你要问我这个在工作之外有没有产生过别扭的事情,我还真说不上来啊,老师!他们来沙瓦就是因为扶贫,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致富,在沙瓦的一切都是因为脱贫攻坚而起,所以说在沙瓦你问他们工作之外的情况,我还真回答不了你哟!

呵呵,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建华班长。其实从你刚才说的这些话我已经感受到了你前面回答的“三个好”是实实在在的真心话,不掺假的。凭你们这份感情就可以肯定,军分区脱贫攻坚战是真的用心尽力不掺假的,要不然你们不会维护他们,不会帮他们说话,打圆场的。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的话。虽然我是在怒江军分区临时打工,我自己早真2016年就真文山退出现役了,但毕竟当了二十多年兵,现在又是真分区干活计啊,所以说咱们还是一家人,尽管我没有来搞过扶贫工作,和你们接触的少,但今次来也不是第一次到沙瓦了。去年冬天,分区孙政委、向主任来村子里面,在老村委会门前开座谈会那次,我就来过了。当时照片那个就是我了,我还跟你们挨挨发过烟的,呵呵,改还记得起来。那天李小二也在,姜勇干事也在,坡罗开他的农用车去半山腰接的我们,当时进村公路正在搞水泥地面,又是挖掘机,有时磨平机,我们一进村口车就走不动了,只好徒步上山,爬得人真有点累啊。那次老阿大哥也来开会了。向主任还说,你们有些人家信教,信皇冠山会保佑你们,可是祖祖辈辈那么多年了,耶稣也没有来给你们修路,皇冠山也没有来为你发展产业,只有共产党、解放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开进村寨,为大家伙吃饱穿暖操心,“两不愁三保障”,修路修学校,扶贫既从物资物质上扶持帮助,又从思想上观念上帮扶大家,帮助大家树立起只要努力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决心和意志,还教大家咋个种植、咋个养殖,咋个多赚钱,咋个快致富,咋个不让贫穷继续代际传播下去,斩断穷根,栽下“百年摇钱树”,“打下万年幸福桩”。习总书记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开会啊,李班长?老阿大哥也去了,还站起来发言的,我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叫他起来发言的就是向文主任。那天开会人不是很多,可能有三十来个吧,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加起来!

记得记得,那次照相的就是你啊?我说一见面感觉在哪儿见过似的,就是怎么回想不起来,还以为这久干活计干得累多掉,没有休息好,出现了幻觉呢!原来我们真的是见过面的。

是啊!只是那次时间安排的比较紧,开完会我们就返回分区,饭是一点多在匹河街上吃的牛汤锅。由于边走边说话,建华车子开得非常慢,不一会儿李小二的摩托车就和我们齐平了,说了句我走前面先回去了,就一个人驾着他的坐骑走在了前面。我们继续慢慢走,但比刚才稍微快了些。

李建华说,分区向政委他们、摄制组柴红芳导演他们对我们帮助都很大,这几年村子发生的变化是过去多少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合起来的变化都没有这几年的变化大。比如修路,祖祖辈辈不通路,他们来了这几年,路通了。再比如养殖业、种植业等等,过去村里一个基地一个合作社也没有得,说他们来了之后才有的变化。再比如,过去没有幼儿园,小娃娃七八岁之前没有人读书识字,是军分区向政委、朱参谋他们来了才有的,朱云亲自在小黑板上写上古诗,一个字一个音的叫娃娃们,柴导他们的作用也很大,加快了我们村民思想的发展进步,这些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天地可鉴啊!柴导他们拍摄的纪录片,事先都没有剧本,就是为了真真实实的拍出沙瓦人民生活的原汁原味,活灵活现的脱贫攻坚纪实片。小腊八他们几个过去连汉话都还不会说的小孩儿,几年下来还上了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诗从怒江来》写的就是这件事情,你说变化多不多?大不大?帮物质帮精神,鼓舞斗志传授知识,启发思想,转变观念,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和好习惯,这些变化就是沙瓦走向新时代幸福新生活的基础、根子、种子。沙瓦,下一步的沙瓦,不仅仅是要过上小康的问题,是要走向康庄大道,让很多地方的很多人向往羡慕的美丽富饶文明快乐健康幸福的沙瓦的。几天不见他们,说真的心里会想念他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样,心心牵牵的,有点像人家说的丢了魂儿的感觉。柴导就像我母亲一样的关心我帮助我,不求回报的那种。向政委他们帮我们也是一样,当成自己兄弟的事情,就像刚才在合作社我说的那样,我们这个合作社是村里第一个合作社,沙瓦古往今来第一家,是军分区朱云参谋天天陪着我一家家单位跑路签字盖章办证件,才搞起来的。没有军分区、没有摄制组的帮扶,我们这个村子发展不到这么快呀,肯定的,换了别的任何工作队,可以说也都做不到现在这一步来!

李建华一口气说了那么多,他讲得激情澎湃,如数家珍,我听得热血沸腾,如获珍宝。

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实地考证村子里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究竟有哪些看得见、摸得着、数得出、人信服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我虽然不是领导,但我是一个当过几年新闻报道员和宣传干事、且有着二十多年军龄和党龄的业余写作者,外加一个浪得虚名的县级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市作协和书协联合党支部书记。所以说在怒江大峡谷工作一年多了,走之前来到打工所在的怒江军分区帮扶的沙瓦村采访采风,尽可能留下一点值得记忆的小东西,实在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容易理解了。我暗自给自己鼓劲,有了这些交流沟通,这些对话,这些滚烫的语言,这些从内心里奔涌出来的真实的声音,起码对于我此行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褒奖,一种收获,也是一种教育、熏陶和洗礼,不仅对于我内心渴望的写一篇小文章有巨大的帮助,就是对于以后的人生成长之路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隐形的作用。这些访谈交流中收获的文字和情感,不仅是写篇小文章的原材料,完成预订任务的四梁八柱,更是精神上的定心丸、心舟里的压仓石。

我本来是想通过李建华的讲述和村子里的坊间闲聊,来衡量、印证、辨识那篇以“朱向角力”为由头写成的《在崩裂中增进的脱贫情》扶贫小故事的含金量、可信度、真伪比。如此看来,这个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就从村民们那么维护分区驻村帮扶的向文主任、朱云参谋和姜勇干事这一点,包括他们对我那么客气那么礼遇,我们就可以肯定怒江军分区党委首长在打赢沙瓦村脱贫攻坚战中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以政治工作处向文主任为首的军分区脱贫攻坚小分队的战斗力是很强大的,战果是辉煌的,是实实在在做到了和村民打成一片,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帮村民之所需,把扶贫攻坚工作做到了沙瓦村民的心坎上的。要不然怎么可能得到村民们信赖、肯定、称颂和自觉维护他们的清誉名声呢?怒江军分区扶贫小分队继承革命好传统,开拓奋进新时代,在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役战斗中将毛泽东主席当年提出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得好,“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发扬得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运”运用得好。所以,他们是真真实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的把党中央、国务院的脱贫致富好政策落实在了脱贫攻坚战每一步行动上,落实在了沙瓦村的每一寸土地上,落实在了沙瓦村每一户村民家里,切切实实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特别关爱之情送达了沙瓦每一位村民的心中。现在,我们再来看指挥田易地扶贫安置点小区房山墙上大大写着的醒目的“感恩党中央,感谢总书记”的字样,就会明白那不是形式主义,那是现实主义,那不是空喊口号,那时沙瓦怒族同胞切身的内心感受,是怒族同胞们自觉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党中央、国务院、习总书记的衷心拥护、爱戴和赤城的感激之声。

谁能说不是呢?对于匹河怒族乡沙瓦村的同胞们来说,位于怒江边的指挥田易地搬迁安置点、也是沙瓦村委会现在的办公地点,海拔在800米左右,沙瓦村老村委会海拔1800米左右,一个在山脚江边,毗邻219国道,一个在碧罗雪山腹地半山腰,两地属于同一条山梁,但确有1000米左右的高差。实现这1000米高差的变化,从村史记载来看沙瓦先民们早在1000余年前就落脚在了“西北角有一湖泊”的沙瓦老村委会所在地了,他们难道不想过上便利的生活吗?应该想见先民们一直在盼望、代代在奋发争取,可是直到民国建立前夕,他们仍然过着刀耕火种的部落式的原始生活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怒族同胞们从原始社会部落式的生活状态一下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这是我们为什么常在官方或者学者教授们口中常听到他们一介绍怒江的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是都要强调“直过民族”的原因和由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怒江大峡谷的怒族同胞们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过度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这巨大的超越人类历史惯常的发展脚步的“千年一跃”,正是“直过民族”这一术语的根本缘由。现在,沙瓦村的怒族同胞们,按李小二的说法就是“从没有路到有小路,从有小路到有大路,从有大路到有马路,再从有了马路到现在水泥公路”,沙瓦人的时候确实是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了。山下山上虽然在一匹山上,现在骑车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但完成这个十几分钟的变化都不知道盼了多少年、多少代人啊!山上山下高差一千米,昨天今天沙瓦人们的时候状态生活水平,确实就像发生了1000年的沧桑巨变一样啊!

此时我想起二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一枚新兵,看过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主题曲里的几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我记不得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反正心里就突然涌出起了这么几句被歌手唱火了的歌词。

如果这篇报告文学全部由我一个人来讲述,未免太主观,也难免单调了些。为给读者朋友提供一个更客观、更直观、更清晰、更全面的视角,能够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怒江军分区在沙瓦驻村帮扶的情况,更多的了解在几年的帮扶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难忘的点点滴滴,我想咱们不妨原文引用几则扶贫小故事,怒江军分区为落实云南省军区党委首长指示要求,加班加点撰写整理的扶贫小故事,以飨读者。当然,这些小故事我也有幸参与过后期的修改与校对。 这也正是我最终决定,不顾一切要争取在离开怒江回文山之前,再到沙瓦走一趟、看一下、访一访、问一问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当然,这些小故事在读者诸君眼里不一定是最精彩的,但它们一定是在当事人心灵深处留下过深深烙印的,是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滚烫情感、带着体温汗味儿、也带着无尽深情触动过灵魂的.....因此,尽管岁月流逝,记忆依然清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