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良先生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出生于斯成长于斯,也深深地扎根在这片他满心热爱的土地。
浚县古称黎阳,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是华北平原上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也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据《浚县志》记载,浚县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远在6000年前,先民已在淇河下游地带繁衍生息,商代称黎,西周属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时分属三郡。西汉初年置黎阳县,至今2100余年。明初始称浚县,至今600余年。
浚县现今归属河南省鹤壁市管辖,是豫北地区农业大县,这片土地自古就是闻名天下的中原粮仓,早在隋文帝时就由官方建置黎阳仓,享有“黎阳收,顾九州”之美誉。
浚县历史悠久,境内名胜古迹多不胜数,一千八百多年前开挖的隋唐大运河穿境而过,在明代古城西墙下留下上千年历史的倒影;桓亘在西城门前千年古运河上青石板铺成的云溪桥,见证了古城几许朝代更迭世事沧桑;屹立在县城中心高峻壮丽、庄重典雅的文治阁,印证了浚县数百年“以文为治”的文明,成为浚县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性的城市名片。
浚县是个充满神奇的地方,一望无际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上,平地里突兀起大伾、浮丘两座石山,山上青石突兀,松柏林立,道观、神庙、寺院掩映其间,平添几分古色古香的古韵,山间花鸟嬉戏,清脆之声不绝,好一处人间美景绝世仙山。
《尚书.禹贡》记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如今,坐落在大伾山西麓的禹王庙、怀禹桥和怀禹路,留下了当年大禹在这里治水的足迹。
位于县城城东的大伾山东崖上,开凿于一千六百多年前后赵石勒时期的“镇河将军”,被考古专家称为“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大石佛,更是万众景仰声名远播,八丈佛爷七丈楼在民间留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
浚县更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这里是孔子七十二贤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华夏儒商始祖”的端木赐(子贡)故里;是《左氏春秋》重要传人,与西汉经学家、数学家刘歆齐名的贾护的老家;也是北魏名臣李崇、唐代文学家谢偃、明朝中期名将王越的故乡,近现代浚县名人更是数不胜数,为当地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
史载名人大多非官即贵社会名流,很少涉及平民百姓,而我们的主人公孙炳良,却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出身的残疾人!
在浚县县城西南方向25公里,是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新镇镇,新镇镇处于淇县、滑县、延津、卫辉三县一市交界地带,却是浚县出了名的文化区,而位于集镇西北十多里淇河东岸的枋城村,又是浚县文化之乡的中心区,这里,就是孙炳良的家乡。
孙炳良的家乡枋城村不仅是浚县公认的文化村,还是一个大有来头的地方。
古时的枋城是连通着黄河、淇水(今淇河)、白沟(运河)、宛水和淆水的交通枢纽,这里也是黄河渡口最密集的地区。
枋城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历史上的交通和军事重镇,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历史典故。
说起枋城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十六国时期,据说那时的枋城名叫枋头,枋头也不是个村子,而是前秦景明帝苻健的始建都城,在前秦历史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后赵时期,前秦景明帝苻健的父亲苻洪驻守枋头,后自称三秦王,被降将麻秋毒杀,苻健遵从父亲遗言,在枋头筑起城池修建宫殿,假意向东晋称臣,暗中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后从枋头起兵攻破长安,于公元251年自称天王,国号为“秦”,定都长安,史称前秦,公元252年苻健称帝,便是前秦景明帝。
枋城还跟三国时期的曹操大有渊源,根据《浚县志.大事记》中记载:曹操于前枋城附近下大枋木以筑堰,遏淇水东入白沟,借水运兵马粮草以伐乌桓,并引白沟水灌田七千余亩。
曹操年轻时曾在顿丘(今浚县屯子镇)担任县令,对当时浚县的地形非常熟悉,因此,他在后来北伐袁尚和袁谭时,将淇河水引入白沟运兵运粮,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从民国开始,枋城村一带就崇尚尊师重教之风,上百年来蔚然成风经久不衰。这里有个80来户人家近400口人的自然村靖街村,这个村仅从事教育工作的就有60多人,村里几乎每户人家就有一名教师或公务人员,成为远近闻名名副其实的“教师村”。
对孙炳良来说,出生在这么一个历史沉淀、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是一件非常有幸的事情,而且,他的母亲就是一位小学教师,父亲又在新镇乡粮管所上班,这样好的家庭环境在当时的农村来说是很少见的。
八岁前的孙炳良是快乐的,跟同龄的孩子一样天真无邪,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也许是他天生资质聪颖,也或许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的熏陶,孙炳良从小就聪明伶俐,是个心灵脑活的孩子。7岁那年,他就到村子里的小学上学了。孙炳良的母亲就在村子里的小学教学,这给他日后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人们在小时候虽然还不大明白人生理想和志向的真正含义,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儿时的梦想还是有的。
人生不能没有梦想,虽然伴随着人们的不断成长,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也会不断变化。但是,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就没有人生的方向,没有进取的动力,没有梦想的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启蒙教育的差异,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们儿时的梦想也不尽相同。孙炳良出生于1969年,他跟诸多70、80后一样,儿时读书的梦想就是长大后当个科学家,在那个年代,科学家才是最被人们尊敬和崇拜的偶像。
要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孙炳良那代人小时候接受到的最基本的教育。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孙炳良自打走进学校的门槛儿起,便痴迷地爱上了读书,爱上了教室,爱上了学校的一草一木和众多的小伙伴儿,除了家,学校是他心灵的乐园,学习是他最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