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继业的头像

孙继业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2/04
分享
《沂蒙山》连载

第二章 沂蒙山小调

山东各地建立根据地后,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决定将抗大一分校迁往山东。随后,校部率2000余人的队伍,从太行山区出发,于1940年1月,到达沂蒙山区根据地。

1940年春,抗日战争进入困难时期,日寇、汉奸、国民党顽固派联合对沂蒙山区根据地进行蚕食、“扫荡”。地方土顽武装利用反动会道门黄沙会散布谣言,蒙蔽群众,阻挠参军支前。为打击反动武装“红枪会”及黄沙会的嚣张气焰,山东纵队和抗大一分校,以及沂南地方武装发起了反黄沙会战斗,经两昼夜激战,迫使“红枪会”武装和黄沙会退至石屋山以南,将国民党地方武装张里元部赶出了蒙山。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进驻蒙山望海楼山下的白石屋村,团长袁成隆,副团长王久鸣,团员有刘知侠、李林、阮若珊等30余名。山东分局交给文工团一个任务,配合武力行动,以文艺为武器,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方斗志,教育广大群众。

文工团斗志昂扬地投入了工作,团员们深入到“黄沙会”盛行的马头崖、沙沟峪等村,采取召开群众座谈会、登门走访等方式,深入调查研究,一边向会众做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一边向群众搜集创作素材,进行文艺创作。袁成隆团长安排李林和阮若珊创作一首歌曲。

李林,原名李森林,1935年在北平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38年奔赴延安抗大学习。先后在抗大一分校任文化教员、文工团创作股长,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文艺青年。

阮若珊,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平师大女附中读书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和“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卢沟桥事变后,随北平流亡学生来到济南,与陈荒煤、荣高棠、张瑞芳等人一起组织了“北平学生流动剧团”,进行战地巡回演出。1939年春,奔赴抗大一分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文工团演员。

李林与阮若珊是一对恋人,随文工团进驻蒙山脚下的白石屋村。白石屋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绿树浓荫,极为隐蔽和幽静。白石屋村西面的山峰,就是海拔1001米的蒙山第二峰“望海楼”。蒙山是沂蒙山区最高、最大的一座山脉,东西绵延上百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方圆八百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1156米,是山东第二峰。

春末夏初时节,巍峨的蒙山云奔雾驶,皱烟驳霞,林黛参差,风光旖旎。正在热恋中的这对革命青年,面对沂蒙山的美丽风光,激情澎湃,文思泉涌。在白石屋村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茅屋中,由阮若珊执笔,连夜创作出了旷世绝唱《沂蒙山小调》初稿。初名《反对“黄沙会”》,歌词共八段:

人人(那个)都说(哎咳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咳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咳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咳哎)见牛羊。

自从(那个)起了(哎咳哎)黄沙会,

大家(那个)小户(哎咳哎)遭了殃。

牛角(那个)一吹(哎咳哎)嘟嘟响,

拿起(那个)刀枪(哎咳哎)上山岗。

硬说俺的肉身子(哎咳哎)能挡枪炮,

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

装神(那个)弄鬼(哎咳哎)把人害,

烧香(那个)磕头(哎咳哎)骗钱财。

八路(那个)神兵(哎咳哎)从天降,

要把那些害人虫(哎咳哎)消灭光。

沂蒙山的人民(哎咳哎)得解放,

男女(那个)老少(哎咳哎)喜洋洋。

李林以地方民歌旋律为基础加工谱曲。创作完成后,二人在白石屋村旁的山崖上,一边打着呱哒板,一边当众演唱,请文工团的战友们提意见。大家被他俩创作的通俗的歌词、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所感动,报以热烈掌声。

为迎接建党十九周年和抗战三周年,抗大一分校要在“七一”举行党代会开幕式。开幕前夕,校政治部请文工团创作一首新歌,向党的生日和党代会献礼。文工团起初推荐了《反对黄沙会》这首歌,但政治部认为最好创作一首既是歌颂共产党主题,又可以作为校歌演唱的歌曲。大家都说时间太紧张了,很难完成任务。

文工团副团长王久鸣年仅22岁,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他半开玩笑地说:“关键是缺乏好歌词,如果有人能写出歌词,我10分钟就能谱成曲。”

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宣传干事、青年诗人沙洪听到后很不服气,他自告奋勇地说:“你能在10分钟内谱成曲,我就能在10分钟内作完词。”说完就在树荫里席地而坐,掏出纸笔,稍加思索,立刻在膝盖上写了起来,即兴创作了一首《跟着共产党走》的短诗:

你是灯塔,

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

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

你就是核心,

你就是方向。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中国一定解放!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人类一定解放!

创作完成后,竟然真的用了不到10分钟。王久鸣看了歌词非常喜欢,就一边看一边哼唱起来,谱完曲子后一看时间,也正好是10分钟。一首著名的红色经典歌曲就这样诞生了,歌名初定为《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

随后,这首歌就由文工团合唱队在校党代会和建党19周年纪念会上正式演出。阮若珊还用甜美的女高音演唱了《反对“黄沙会”》,赢得一片喝彩。

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带着这两首歌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很快就传遍山东各大解放区,后来又传到延安、太行山根据地、苏皖等解放区。随着抗大学员毕业后分赴各抗日战场,从此,这两首歌便走向全国,成为著名的红歌。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大家对《反对“黄沙会”》歌词不断修改,只保留原作的前两段歌词,易名为《沂蒙小调》: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的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这样一改,就给这首歌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沂蒙山小调》,很快唱红了沂蒙山区,唱响了齐鲁大地,风靡了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