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宇航的头像

蒋宇航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12/07
分享

《春秋争霸战》 第五卷 鞌之战连载

在卷楚,各诸侯迫于晋国的现场压力,不得不签下讨贰盟约。曹国和邾国的力量太弱小,他们签订盟约,是道义上的象征,不能指望他们能作出什么实际贡献。真正能够履行盟约的,能把盟约上的文字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就只有鲁国和卫国。

但要对齐国发动战争,鲁宣公万分不愿意。他是因为齐惠公的恩惠才得以登位,逼迫他以战争报答齐惠公的儿子,太难受了,他怎样能做得出?且不说齐惠公主动把济西之地一定还给了他,他自己的夫人穆姜,也是齐国的公主。他并不愿当这个忘恩负义之人。

但晋国的压力,不是他说要抗拒,就能抗拒得了的。

卫穆公也一样,完全没有与齐国进行战争的意愿。因为卫国本身是齐桓公从戎狄手中解放出来,才最终得以复国。对齐国的再造之恩,历代卫君并没有忘记。而且,齐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是随便就能加以攻击的小国。

因此,晋国的压力对这两国而言,实在是痛苦的折磨。

郤克当然了解鲁卫两国的难处,他们是齐国的两大邻国,他们越是感到困难,郤克就越是要求他们各自尽快出兵攻齐。他的目的不仅是要报复自己所受到的侮辱,他也不在乎鲁卫两国进攻齐国是否会取得胜利,他要的是恶化他们与齐国之间的关系,从而彻底孤立齐国。

鲁宣公与公孙归父商议,面对这个难办的事情,要怎么办才好。

鲁宣公说:“无奈郤克的压迫强横,若不能出兵齐国,晋必犯我,若何?”

公孙归父说:“现今之计,盟楚是唯一出路。”

鲁宣公说:“但是,楚国会愿意吗?会为了鲁国出兵伐吗?”

他并没有信心。鲁国一直以来都是把楚国视为野蛮国家的,双方没有什么来往。直到楚国攻伐宋国时,惧于楚的威胁才主动到楚国聘问,并送礼示好。但这似乎就是目前可以找到的解决办法。

公孙归父说:“楚素有争霸天下之心,自楚灭萧以后,楚鲁两国已经成为邻国。楚国内心亦向往中原,鲁与楚加深联系,亦有利于楚。”

在地理上说,其实现在的楚国就在鲁国身边,比晋国距离近得多。鲁宣公只是一时没理清这个关系,以为楚国还在很遥远的地方。

但派谁出使呢?

这么重大的事情,公孙归父应该自己去一趟。他之前与楚国君臣都见过面,是老朋友了,但公孙归父有一个担心,就是“三桓”的势力。因为他父亲东门襄仲执政时,为伸张室权力特别遏制了孟孙、叔孙、季孙这三家鲁桓公之后裔权臣的。但父亲过世后,公孙归父接过执政大权,却一时心软,对“三桓”的遏制力度有所减弱。现在他发现“三桓”又蠢蠢欲动要夺回权力了,为稳妥起见,他觉得自己不宜离开鲁国。

鲁宣公派叔孙侨如为使出聘问楚国。

叔孙侨如又称叔孙宣子,是叔孙庄叔之子。当叔孙侨如带着厚礼来到楚国时,却遇到一件意外事情。楚庄王因病辞世,王位由其子楚共王继位。因楚共王只有10岁,国政就由他的两个叔父公子婴齐和公子侧主持。公子婴齐,字子重,为令尹;公子侧,字子反为司马。原令尹孙叔敖已于两年前逝世。

子重婉拒叔孙侨如说:“楚有国丧,不宜出兵也。”

这是国丧,实属意外,也是没有办法了。叔孙侨如知道楚庄王在楚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而且,楚国人内心的悲痛他也是感受到了的。他到楚庄王灵堂上吊唁,留下财礼,作为对楚庄王的敬意。

叔孙侨如空手回到鲁国后,公孙归父不觉长叹一声。

公孙归父说:“真是可惜。楚子虽出身于蛮族,实在也是一位英明的国君。可惜也。”

鲁宣公说:“现在该怎么办才好呢?”

鲁宣公总是担心晋国会来责问。晋国的权势,尽管因楚国的崛起受到削弱,但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对于楚国人来说,优先处理好楚庄王的后事,这当然是更重要的。

人们歌颂楚庄王,通常看重的是他的武功。但楚国的崛起不自他始,楚国也还有比他武功更辉煌的国王。楚庄王对楚国真正的贡献,是他对楚国的文明化,使楚国完成了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角色转变。

这绝非是对楚庄王的过度赞誉。广州有个外号称五羊城,这个外号来自一则美丽的传说,称远古年代有五仙人,骑着五色羊来到楚庭,五羊各衔着谷穗,仙人把五谷赠给番禺人,从此,番禺人就学会了种植五谷。

方志记载,古代南越“臣服于楚”,楚庭就是楚国征服南越后兴建的城市,故楚庭被认为就是广州建城之始。但具体的时间,又有若干版本,最早认为是在周夷王时期,依据是《史记》的记载:“楚子熊渠兴兵伐庸、杨越”。杨越就是“扬州之南,越地也”,泛指百越之地;另一个版本认为是在周显王时期,依据是楚宣王任命南海人高固为楚相。两王之间相差是五百年的时间。

熊渠开疆拓土,即使足迹踏及岭南,是否有时间开发,还是存有疑问。而更大的疑问,则是熊渠本身是一个野蛮的征服者,他之后的数代楚君,同样也都是野蛮的,所以才会留下“建武军,筑京观”的陋习,直到被楚庄王废除。但在岭南文化中,并没有关于“筑京观”的记忆。

在文化上对血腥征服留下记忆,也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特色。粤语中有“乌利单刀”这个俚语,用来表示乱七八糟的意思,就是对野蛮征服的历史铭记。广州至今留有五仙观,也是历史铭记,但纪念的是仙人。可见此时的楚国,不是以一个野蛮人的姿态闯进岭南,而是文明的,且是神一般的存在。

所以,广州建城更有可能的是发生在这二王中间的楚庄王时期。因为,五羊仙人所传说的是一个传播农业文明的故事。而楚庄王时期的楚国,不仅生机勃勃,农业文明亦发展到一个惊人的高峰。最突出的一个代表,就是在邲之战后,由令尹孙叔敖督建的安丰塘水利工程。这不仅是孙叔敖晚年的骄傲,也是楚庄王时期农业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而这项伟大的工程,直至今天仍在使用。

晏弱等人从晋国逃跑出来后,星夜兼程回到齐国,向齐顷公回复使命。

晏弱说:“我们出使晋国,没有受到晋君接见。诸侯在郤克主持下已经会盟,具体内容未知,但郤克不可信也,齐国恐有兵灾。”

形势已然紧张,但齐国以一己双力对抗晋国,那是不可能的。

国佐说:“唯有约盟楚国。”

除了楚国,也是没有其他国家可以牵制晋国。

齐顷公庆克出使楚国求援,同样带着厚礼庆克来到楚国,向令尹公子婴齐表明来意。

子重说:“楚有国丧,实不宜出兵也。”

庆克无奈,也知道楚有难处。他来到楚庄王灵堂吊唁。感慨庄王英年早逝,楚庄王虽然在位有二十三年,时间不短,但登位时年轻,死时不过五十岁左右,这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是可以创建更辉煌的业绩的时候。

庆克对子重说:“齐楚共同牵制晋国,对楚国亦是有利之事。若庄王在生,他会如何想?”

话虽然是有道理的,但庆克唯有尽快回国,以作打算应对晋国的可能的入侵。他人虽然是离开了,但他说的话,却又在楚国君臣脑海里回荡。楚国凭它自身的实力,已不可避免地以一种被需要的方式涉足入中原事务中。

巫臣说:“今晋威胁齐,楚应出力相救,既可以牵制晋国,亦可以多个朋友,是不应错失之利也。”

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明智的建议。助鲁攻齐,等于是要听从晋国指挥,于楚不利;但助齐抗晋,实是利于楚之霸业。当然,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安葬庄王,待庄王下葬后,楚国就应该出兵支援齐国。

这免齐国举措失当,楚共王就派申公巫臣出使齐国,告之出兵日期。

申公巫臣准备好了通关文书。从楚国到齐国,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条路线是经郑卫两国过去,另一条路线是经鲁国过去。经鲁国去齐国,在此时显然是不合适的。而郑国是楚的友好国家,路上安全,这是最好的选择。

出发时,申公巫臣全家都出动了,把他的贴身仆人,他的私人武装,以及他自己全部的家财都带上。他的副使感到奇怪,不免问了几句。申公巫臣告诉他,此行路途遥远,多作些准备有好处。道理还是很中肯的。

天气很好,申公巫臣心情愉快。在走出京城的路上,他们一行刚巧碰到申叔时和他儿子申叔跪到郢都找国君。

两人相互行礼后,申叔时也奇怪他怎么带着这一大队人马出使。

申公巫臣说:“此行也,路途遥远,难免旷日持久,多备无患。来日再见。”

说着,他也匆匆告辞,不愿多说。

互道祝福后,申公巫臣又继续赶路。申叔跪望着他们一大队人马渐渐远去的背景,脸上也是露出奇怪的神情。

申叔跪对父亲说:“异哉!”

申叔时问:“异者何?

申叔跪说:“夫子有三军之惧,却又有《桑中》之喜。故异之。”

“三军之惧”指的是巫臣是肩负重任出使,理应诚惶诚恐,有戒惧之心。《桑中》是《诗经·鄘风》里一首描写男女约会的情诗,其中第二章是这样写的:“爰采麦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大意是说:

 

哪儿去采麦?

沫之乡哦。

问我想念谁?

孟姜大美女哦,

可知她约我在桑中等。

那是我幸福的天堂,

陪我远足到淇水旁。

 

申叔跪所说《桑中》之喜,就是男女约会的意思。

但申叔时似信非信:“这会吗?”

他觉得儿子对男女之事也未免太敏感。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是年青人,对男女之事特别在意也是理所当然。

申叔跪说:“就像是去偷别人的老婆一样。”

虽然申叔时觉得这个笑话并不好笑,但申叔跪却没有猜错,申公巫臣经郑国到齐国去,就是去约会的,而且,是策划了许久的。

当日申公巫臣劝阻庄王和子反弃娶夏姬后,楚庄王把夏姬嫁予连尹襄老,连尹襄老在邲之战中不幸阵亡,夏姬守寡在家。后来,就传出风言风语了,说夏姬与连尹襄老的儿子黑要好上。而且越传越细致,仿佛就是在现场看着一样。这可能只是好事之徒的意淫,也可能是他们家的仆人传出来的。

夏姬和黑要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终是乱伦之丑事。这绯闻传到申公巫臣耳边,唤起的不是意淫的乐趣,却是勇气。不论传言是真是假,黑要终不能给予夏姬真正的归宿。中年妇人自然仍是有她成熟的吸引力,既然自己也是单身,娶她为妻有何不可?

申公巫臣亲信向夏姬示意回娘家去,我娶你。

这话说得实在,没有什么高情商的花言巧语。夏姬也喜欢这实在。当然,她心里也有些嘀咕,申公巫臣之言可信吗?

夏姬就问:“我如何能回得了娘家?”

夏姬已经嫁了人,庄王和子反当然不可能再强娶她。但丈夫阵亡,她要离开楚国,也不是说走就可以走的。

申公巫臣说:“吾自有办法。”

果然,在不久之后,有人从郑国召唤夏姬。

来人对夏姬说:襄老尸首可得但必须亲自来接。

夏姬把这话报告楚庄王。

夏姬作为连尹襄老的遗孀,要求迎回夫君遗骸,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楚庄王问申公巫臣“此事可信否?”

申公巫臣说:“可信!知罃父,成公宠臣,新中军,和郑国皇戌交情好,甚爱此子,他一定想通过郑国归还王子襄老以换回儿子。郑人惧于战役而欲求媚于晋,也就答应了。

既然可信,这要求也是合理要求,楚庄王认为没必要强留夏姬,遂遣夏姬归郑。此事也是再一次显示出楚庄王为人之仁义,以及通情达理。不似有许多人,喜欢设置障碍刁难别人。而这也是楚庄王在逝世前,所做的最后一件有影响的事情了。

起行时,夏姬与送行者道别:“不得尸,吾不返矣。”

夏姬回到郑国,并没有接到丈夫的尸骸,就滞留不回。

巫臣一行到了郑国,拜见过郑襄公,与夏姬相见,自然十分开心。巫臣向郑襄公求娶夏姬,郑襄公许之,并亲自为他们主婚。

但郑襄公惧于楚威。就对巫臣说:“汝二人成婚后,怕不能居于郑矣。”

庄王和子反曾有意聘娶夏姬一事,他也曾有所耳闻。

巫臣:“臣准备往齐国去也。”

郑襄公说:“甚好。但齐正面临战争威胁,不若稍待一些时候。”

卷楚之盟后,晋国准备对齐动武,已是遍天下所知的了。

巫臣派副使带回财礼返楚。

巫臣对副使说:“请代吾求王恕臣之罪也。”

副使返楚后,把申公巫臣聘娶夏姬一事告之,子反大怒,这亦是妒忌心使然,虽然想派兵到郑国问罪,但因庄王仍未下葬,亦不宜节外一枝,子重劝他先把大事处理了再说。

郤克派使者催促卫国,要尽快出兵讨伐齐国了。卫穆公以要防备戎狄入侵为由希望推迟,郤克知道他想退缩,就偏不许他退缩,要求卫穆公亲自率兵与晋组成联军伐齐。卫穆公无奈,但他身体欠佳,就派太子臧代替自己。卫国大军由孙良夫为主将,崔杼亦有随军出征。

春初,卫晋两国联军突然从齐国的西南方向进攻。晋军由晋景公率领,郤克为主将。齐国边关守军没有料到晋卫联军会在多雨的春季发动突然袭击,抵敌不住接连败退。齐顷公接到败兵报告后,亦亲率大军拒敌,由国佐为主将。

阳穀城前,双方列阵。晋方主将郤克和齐方主将国佐各出阵前。

国佐厉声质问:“齐晋素无过节,晋侯为何大军侵入吾境?”

郤克冷笑说:“齐妇羞辱晋使,岂曰无过哉?”

齐人这才知道,晋国要对齐动武的原因。但国佐也不管那么多了,两军大打一仗,不分胜负。自八年前被齐顷公赶出齐国以后,崔杼是第一次再见齐国的军队,也是第一次在战场上与国佐面对。过去,崔杼很为这支英勇的军队感到自豪。现在与这支军队对阵,也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那时还没有明确民族的概念,只有国君的观念,就是国家的概念也与今天的不同,诸侯虽为国君,亦是周天子的臣子,国家不过是诸侯的食邑。所以,领兵与齐国军队作战,崔杼不会有内疚感,也不会陷入道德的困惑中,因为是齐顷公把他赶走的。只是这曾是他熟悉的,以及热爱的一切,所以在兴奋中,也有些矛盾的感觉。

天空上下起了小雨,两军各自收兵。晋卫联军后退至缯地扎营,齐军则守在阳穀城及其周边地区。连绵的小雨一连下了几天,道路泥泞,影响了两军后续的军事行动。

崔杼向晋景公提出与齐国和谈。他说:“此春季之弊也,行军不便,马匹易病,不若与齐和谈。”

但中军将郤克说:“如果因为下了一场雨,就不能打仗,这样的军队,算是什么军队?”

郤克心中,不把强大的压力施加到齐国身上,不给予齐国一个深刻的教训,难出他胸中一口闷气。

中军佐荀首说:“既然已有所获,天气持续如此,后面虽能有进一步行动,也未必能有更大收获,和谈亦是可行之举。”

原中军佐赵朔在出征前逝世,荀首就从上军将晋升为中军佐。他不太了解郤克的小算盘,只是就事论事。

晋景公也是有点迷信,赵朔在出征前逝世,他不知道这会是什么预兆,不妨见好就收。就派崔杼为使到阳穀城与齐军和谈。

崔杼进入城内,见齐军并没慌乱,虽然绵雨不便,仍是井然有序,亦是有些欣喜的感觉。

齐顷公依礼接见晋国使者。离开齐国时,崔杼还只是一个不满17岁的少年,经过八年的成长,变化很大。一开始的时候,齐顷公并没有认出他来,只是在庆克的提醒下才记起,庆克刚从楚国出使回来不久,与崔杼相见很高兴,不免叙叙旧,齐顷公也受到他们真情相处的影响。

齐顷公对崔杼说:“崔子何不回齐国也。齐国复兴,正是需要人才。”

当日驱逐崔杼,他是听了国佐和高厚的意见。他对崔杼其实并无厌恶,现在见崔杼一表人才,正是青春焕发的样子,人才也,忍不住就立即邀请他回齐国。

国佐当然反对。但他没有直接反对齐顷公的善意,不能这样做,因为崔杼在齐并没有犯下什么具体的过错。

国佐说:“只怕卫侯也不愿放人也。”

听国佐此言,庆克倒也反应快。他就说:“臣愿出使卫国。”

但崔杼婉言谢绝了庆克的好意。他不能背叛卫穆公。卫穆公对他的恩情,他怎能忘记呢?

崔杼说:“与晋平,利于齐也。”

齐顷公接受了崔杼的建议,在缯地与晋景公订立盟约。

卫国没有被安排在盟约上签字。郤克对卫太子臧解释说,这是国君之间订立的盟约,卫国国君没有出席盟会,因此卫国不需要签字。当然,在齐国看来,卫国也只是晋国的仆从军而已,就没有介意卫国不在盟约上签字。

盟约签订后,双方罢兵。盟约要求晋军退出齐国,齐国派公子彊在晋国作为人质,双方媾和,盟约没有对萧同叔子作出惩罚。

事情似乎就这样解决了。

但郤克对荀首说:“这事情还没完。”

荀首不知郤克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虽然有点觉得,郤克是不是太小心眼了。回到晋国后,郤克果然又有行动,他派遣使者到鲁国,催促鲁宣公尽快出兵伐齐。

使者对鲁宣公说:“卫国已出兵伐齐,并取得阳穀之役的胜利,鲁国也要赶快履行盟约。请告之日期,以便复命矣。”

公孙归父说:“鲁将尽快定下日期,并即时遣使告之大国也。”

但鲁国伐齐的日期其实定不下来,因为,鲁国并没有能力独自对齐国发起战争。

鲁宣公说:“那怎么办?”

鲁宣公不忘齐国恩典,这固然是仁义,但他也知道,若再不对齐采取行动,只怕晋国就要对他采取行动了。此时他心里拿不定主意,不是要不要出兵的问题,而是怎样出兵的问题。晋国的要求,这是无法抗拒的。

公孙归父说:“得像卫国那样,与晋国组成联军才行。”

鲁宣公说:“那派谁出使去晋国呢?”

公孙归父说:“臣亲自去一趟。”

鲁宣公说:“不若叔孙侨如再出使?

鲁宣公不愿他离开。

公孙归父说:“‘三桓’力量已经坐大,须借助晋人的力量方可去掉。”

鲁宣公所担心的,因为他现在就只能依仗公孙归父,公孙归父一旦离开曲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但公孙归父很明白,如果没有晋国的介入,他们是遏制不住“三桓”了。最后,鲁宣公只有叮嘱公孙归父尽早回来。

十月,公孙归父离开曲阜不久,果然就发生了意外,鲁宣公薨于路寝,也就是在听政的时候逝世。没有等到公孙归父回来。国君之位由宣公与穆姜之子黑肱继承,是为鲁成公。

鲁成公临朝。

季文子在朝上说:“使我杀適立庶,以失大援者,就是襄仲啊!

季文子是鲁桓公曾孙。襄仲当政时,他谨小慎微,依附襄仲而行事。此时公孙归父不在曲阜,他便突然发难了。

“当其时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臧宣叔发怒说。他是怒季文子这事情做得不厚道。不过,“三桓”的势力,不是他可以阻拦的。他便又说道:“子欲去之,许请去之。”

鲁成公就东门家族驱逐

公孙归父从晋国出使,到达笙地时收到了消息。他知道鲁宣公是季文子的政治谋杀。但是,也是无可奈何了。说出来也没人相信。现在是季文子掌握了政权。

他知道自己回不去曲阜,就叠起土坛,用帷幕遮住,他的副手为见证,举行复命仪式就如同鲁宣公仍然在世一样,既复命,他又再袒露半身、麻束括发,即位而哭,三踊而出。

公孙归父说:“君何以于此时辞世哉?吾不应离开,吾之过也。”

礼毕,他与副使相告别,然后就投奔齐国去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