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柳杉的头像

吴柳杉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12/13
分享
《人生》连载

第七章 阿牛爷爷的手艺

阿牛爸爸继讲述着关于父亲的故事:“我的父亲,他不仅是一位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军人,更是一位在家乡默默耕耘、技艺超群的手艺人。在他踏上从军之路前,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父亲学会了竹编和木雕这两门古老的湘西传统手艺。”

“父亲的手艺,在我眼中,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他制作的每一件竹编和木雕作品,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件,而是蕴含着湘西地区独特的文化韵味,更承载着家族几代人的记忆与荣耀。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摆满了父亲精心制作的竹编。那些竹篮、竹筐,线条流畅得如同溪水般自然,编织紧密而又不失弹性,既实用又美观。每当母亲从田间采摘回新鲜的蔬菜瓜果,那些竹篮便成了它们最好的归宿,既保护了蔬果的新鲜,又增添了几分田园的情意。而每当夕阳西下,父亲便会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刻刀,细心地在木头上雕刻着,仿佛在雕刻着一个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父亲的木雕作品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擅长捕捉动物的神态与动态,无论是栩栩如生的飞鸟走兽,还是那些寓意吉祥的图案,都经过他灵巧的双手,变得生动而富有灵性。我曾亲眼见过他雕刻的一只凤凰,展翅欲飞,羽毛细腻得仿佛能随风摇曳,眼睛则炯炯有神,仿佛随时都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而那些寓意着吉祥如意的图案,如莲花、龙凤、祥云等,则被他巧妙地融入到木雕之中,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每当家里有客人来,看到父亲的这些作品,无不啧啧称奇,赞叹不已。他们惊叹于父亲那双巧手所创造出的奇迹。而对于我来说,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父亲的骄傲,更是见证着父亲对技艺的执着追求。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我,总是带着一脸痴迷和敬仰,紧紧跟在父亲的身后,仿佛他是我生命中的向导,引领我走向一个充满奇迹与美好的世界。他的工作室,那间堆满了竹条、木块和各式工具的小屋,对我来说,就像是阿拉丁的神灯,每一次打开都能释放出无尽的惊喜。

每当父亲开始工作,我都会找一个最靠近他的位置坐下,瞪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他那双灵巧的手如何在竹条和木块间跳跃、穿梭。他的手,就像是有魔力一样,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材料,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

有一次,我看到父亲正在雕刻一只木鸟。他先用铅笔在木头上勾勒出轮廓,每一笔都显得那么沉稳而有力,仿佛他早已在心中勾勒了千百次。随后,他拿起刻刀,小心翼翼地开始在木头上游走。那一刻,我仿佛能听见刻刀与木头之间细微而美妙的对话,每一次刻划都恰到好处,既不过分用力,也不失精准。随着刻刀的移动,木屑如同雪花般纷纷落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木香。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只木鸟,只见它的形状在父亲的巧手下逐渐清晰起来。木鸟的头、翅膀、尾巴,每一个细节都被父亲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展翅飞翔。那一刻,我仿佛真的能听到木鸟翅膀扇动的声音,看到它准备展翅翱翔于天际,那种生命的力量与自由的气息,让我深深地为之震撼。

当父亲终于放下刻刀,拿起木鸟仔细端详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笑容里既有对作品的自豪,也有对技艺传承的欣慰。那一刻,我也被这份成就感深深感染,心中涌动着对父亲手艺的无限向往与敬佩。我在心里默默想着,我什么时候可以学会父亲的手艺,也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的作品呢?

而父亲的编织技艺也同样令人惊叹。他能用竹条编织出各种形状的篮子、筐子,每一个作品都既实用又美观。我们家里盛放东西的器具,都是父亲用木头和竹子亲手做的。

有一天,阳光轻柔地洒在院子里,斑驳的光影在地上跳跃。父亲坐在他那把老旧的竹椅上,眼神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和期许,他看着我,缓缓地问出了那个在他心中盘桓已久的问题:“孩子啊,我的手艺你要不要学?”

我当时正沉浸在对父亲那些精美竹编和木雕作品的憧憬之中,听到这个问题,心中顿时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兴奋,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早就想学了,父亲。”我的声音里充满了渴望和坚定,仿佛已经在心里无数次描绘过自己学会这门手艺后的场景。

父亲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岁月沉淀的沧桑,也有对家族技艺传承下去的希望。他微微坐直了身子,眼神变得更加深邃,像是穿透了时光的迷雾,看到了家族久远的过去。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门手艺是我们家族的根啊。你看,我们家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湘西这片土地上,这片土地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而我们的手艺就是这文化的一部分,是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瑰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不管外面的世界变得多么繁华喧嚣,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湘西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与传承。这手艺里,有我们祖先的智慧,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有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深深羁绊。”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我开始踏上了学习制作竹编和木雕的漫长旅程。刚开始学习竹编时,那看似柔软却充满韧性的竹条在我手中就像调皮的精灵,完全不听使唤。我笨手笨脚地摆弄着,不是竹条的切口参差不齐,就是编织的纹路杂乱无章。父亲却总是耐心地在一旁指导,他用粗糙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慢慢地引导我如何挑选合适的竹条,如何控制力度将竹条弯曲、穿插。“看,孩子,这竹条就像人一样,每一根都有它的脾气,你得顺着它的性子来,才能让它们乖乖听话。”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逐渐掌握了竹编的技巧,从简单的竹筐底部开始编织,到慢慢能编出完整的竹篮。当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竹篮时,那种成就感如同涓涓细流,在心中流淌开来。

木雕的学习更是充满挑战。一块毫无生气的木头,要在我的手中变成一件有灵魂的艺术品,这中间的差距仿佛隔着千山万水。父亲教我认识不同的木材,告诉我它们的质地和纹理如何影响雕刻的效果。他先示范给我看如何用铅笔在木头上轻轻地勾勒出图案的轮廓,那线条简洁而准确,就像在木头上画出了一幅神秘的地图。然后,他拿起刻刀,神情专注得如同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我照着父亲的样子做,可刻刀在我手中却像脱缰的野马,很难按照我的意愿行事。有时候用力过猛,原本完美的轮廓就被破坏了;有时候又过于小心翼翼,导致线条歪歪扭扭。父亲总是微笑着安慰我:别急,孩子,雕刻就像人生,每一刀都是一次成长,错了就当是积累经验。在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之后,我终于能刻出有模有样的图案,看着木头在我的手中渐渐有了生命的迹象,我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和对这门手艺更深的敬意。

这些手工艺品,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创作的乐趣,更让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家族传统深处的大门。每一次拿起竹条或者刻刀,我都能感受到家族先辈们的气息,仿佛他们的智慧和精神通过这门手艺在我的血液里流淌。”

然后阿牛爸爸又坚定地说:“如今,虽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但父亲传承下来的湘西传统手艺,依然在我们的家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我们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更是我们家族文化的象征与传承。”

我静静地聆听着阿牛爸爸的讲述,心中充满了对湘西传统手艺的敬意与好奇。阿牛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微笑着起身,走进里屋,不一会儿,便拿出了几件精美的竹编和木雕作品。

他拿起一个竹编的小篓子,递给我。我仔细端详着,篓子的编织纹理细密而规整,每一根竹条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自然地交错在一起。阿牛爸爸说:“你看这小篓子,看似简单,其实里面的讲究可多了。从选竹开始,就得挑选那些生长了三到五年的竹子,太嫩的不行,没有韧性;太老的也不好,容易折断。然后要经过去皮、晾晒、浸泡等多道工序,才能开始编织。”

我轻轻抚摸着篓子,感受着它的精致,问道:“那现在还有很多人愿意学这个手艺吗?”阿牛爸爸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啊,大多都向往外面的世界,愿意静下心来学这个的不多喽。”

他接着说:“以前啊,在我们农村,五匠——木匠、泥匠、铁匠、篾匠、石匠,那可是备受尊重的职业。他们靠着手中的技艺,为乡亲们打造家具、修建房屋、制作农具,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他们。”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谁家要是准备盖新房,那可得提前好几个月去请木匠和泥匠。他们一到,全村人都像过节一样热闹。木匠们会用上好的木材,精心打造门窗、梁柱和家具,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一丝不苟。泥匠们则负责砌墙、抹灰,把一块块砖头、一铲铲泥巴变成坚固美观的房屋。”

“铁匠、篾匠和石匠也同样重要。铁匠用火炉和铁锤,打造出镰刀、锄头这些农具,让乡亲们能更轻松地劳作。篾匠则用竹子编织出各种实用的生活用品,比如篮子、簸箕。而石匠呢,他们负责雕琢石碑、石磨这些石制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那时候的五匠啊,他们不仅技艺高超,简直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而且人品也是一等一的好。对待工作,他们总是那么认真负责,从不偷懒耍滑,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我记得,村里的老李头是个木匠,他打的家具,结实又好看,用个几十年都跟新的一样。每次他去人家里干活,总是早早地就到了,一直忙到天黑,中间连口水都不肯多喝,生怕耽误了工期。”

阿牛爸爸轻轻地叹了口气,脸上洋溢着对五匠们的怀念。“乡亲们对他们也是非常尊敬的。每当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无论是新建的房子,还是修补好的农具,乡亲们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杀鸡宰羊,就像过年一样。还会送些自家种的瓜果蔬菜,虽然不值啥钱,但那份心意却是沉甸甸的。五匠们也不客气,大家坐在一起,吃着聊着,特别亲近。”

阿牛爸爸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那些夜晚,村里的孩子们围坐在五匠们的周围,眼睛里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你知道吗,五匠在村里,可不仅仅是手艺人,他们更是大家心中的英雄。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孩子们就像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围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讲述那些关于技艺、关于生活、关于坚韧不拔的故事。五匠们也不吝啬,把他们一生的经验和智慧,都化作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那些故事啊,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阿牛爸爸的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仿佛他也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成为了那群孩子中的一员,聆听着五匠们的教诲与启迪。那份对五匠的敬仰,不仅是对技艺的赞叹,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那份纯粹与真诚的表述。

“木匠老李头,是我们村里有名的巧手。他不仅木工活做得好,还擅长画画和书法。他在给门窗雕刻花纹时,总能巧妙地融入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让整扇门都显得活灵活现,充满生气。村里人都说,老李头的作品,每一件都是艺术品,值得世代传承。”

“泥匠王大叔,则是我们村里的建筑大师。他砌的房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美观大方。每次他砌墙,总能引来一群村民围观。他抹灰的手法更是一绝,无论墙面多么粗糙,经他一抹,立刻变得光滑如镜。王大叔常说,房子就像人的脸面,一定要做到最好,才能让住在里面的人感到自豪。”

“铁匠刘大爷,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他的手艺却是村里一绝。他打造的镰刀、锄头,不仅锋利耐用,而且造型美观。每次他打铁,都会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欢呼。铁锤与铁砧的碰撞声,就像是一首激昂的交响乐,回荡在村子的上空。”

“篾匠阿婶,是村里公认的编织高手。她编的篮子、簸箕,不仅实用,而且图案精美。每当村里的妇女们聚在一起,总会请阿婶教她们一些新的编织技巧。阿婶总是耐心地指导,从不吝啬自己的技艺。”

“石匠张大爷,则是我们村里的石刻专家。他雕琢的石碑、石磨,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充满力量。村里人常说,张大爷的石雕作品,就像会说话一样,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阿牛爸爸背靠着那有些破旧的土墙,眼神中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落寞。他深深地叹了口气,那气息像是承载着多年的沉重与无奈,悠长而又缓慢地从口中吐出。

“可随着时代的进步啊……”阿牛爸爸抬起头,目光有些空洞地望着远方,像是在回忆往昔的热闹景象,又像是在诉说着一个遥远而又无奈的故事,“五匠就慢慢地没落下去了。”

他伸出粗糙的手指,指了指村子外面的方向,继续说道:“那些现代化的机器啊,就像潮水一样,涌进咱们这个小农村。还有那些工业制品,五花八门的,一下子就把咱这传统的手工艺市场给搅乱了。”

阿牛爸爸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苦涩,他微微皱了皱眉头,仿佛看到了那些机器和工业制品在村子里横冲直撞的样子。“你看啊,那些机器做出来的东西又快又便宜,样式还多。村里的人啊,都被这些吸引住了。他们去集市上,看到那些摆在摊上的便宜货,眼睛就放光。”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眼神中满是惋惜,“以前啊,大家都习惯找五匠定制东西。家里缺个啥,就找木匠打个柜子,找铁匠打个锄头,找篾匠编个箩筐,找石匠刻个磨盘,找瓦匠修个屋顶。那时候,五匠可是村里的红人,哪家哪户离得开他们呢?”

说到这儿,阿牛爸爸的眼神黯淡了下来,他低下头,看着自己那双布满老茧和伤疤的手,这双手曾经也是能做出精美手工艺品的啊。“现在可倒好,大家都不看重手艺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那些便宜的机器制品,哪怕那些东西没有咱五匠做出来的结实耐用,可就是图个便宜和新鲜。这样一来,五匠们的生意就越来越难做了。”

阿牛爸爸抬起头,望向村子里其他五匠的家,那些曾经充满生机与欢笑的小院,如今都变得有些冷清和萧条。他无奈地叹了口气,仿佛在为这个时代的变迁而叹息,也为五匠这个古老的职业的没落而感到悲哀。

“年轻人也不再愿意学习这些传统手艺了。他们觉得这些手艺太辛苦、太枯燥,不如去城市打工赚钱来得快。这样一来,五匠们的技艺就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说到这里,阿牛爸爸叹了口气,但随即又振作起来:“但是,我们家族还是有几个孩子在坚持着。”

说着,阿牛爸爸指向墙上挂着的一幅木雕画,画面上是湘西的山水和吊脚楼,那木雕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层次感,仿佛把湘西的美景都浓缩在了这一块木头上。“就像我的侄子阿勇,也就是阿牛的堂哥,他从小就对木雕特别着迷。刚开始的时候,他连刻刀都拿不稳,经常划伤自己的手。可是他就是有股子韧劲,天天练,天天学。”

阿勇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请求阿牛爸爸多讲讲。阿牛爸爸喝了口水,继续说道:“阿勇那孩子,为了学好木雕,还专门跑到山里去观察那些吊脚楼的建筑结构,去看那些山水的走势。回来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创作。有一次,他为了参加一个传统手艺的展览,连续几个月都在雕刻一件作品。那是一个展现湘西传统节日场景的木雕,里面有好多人物,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都不一样。他一点点地雕琢,有时候为了一个人物的神态,他会反复修改好几天。”

在阿勇的努力下,那件作品在展览上大放异彩,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湘西传统手艺的魅力。阿牛爸爸欣慰地说:“看到阿勇这么努力,我就知道,我们家族的手艺不会失传。他还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学校、公社,给孩子们讲述湘西传统手艺的故事,让更多的孩子对这门手艺产生兴趣。”

阿牛爸爸又接着说:“我们家族还会定期举办手艺传承的活动,把分散在各地的家族成员都召集回来,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手艺,分享新的创意。活动上,那些老一辈的手艺人更会展示自己的绝活,讲述过去的故事;年轻一代则带来自己的创新作品,展示他们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新作品。那些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看到这些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也渐渐开始重视起来。”

在一次活动中,阿勇特意准备了一场关于湘西传统手艺的讲座,邀请了几位知名的手工艺专家和学者作为嘉宾。讲座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还有来自外地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他们被湘西传统手艺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纷纷表示希望能在未来有机会亲自体验和学习。

受到这些活动的启发,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根与魂。他们意识到,湘西传统手艺不仅是家族的记忆与荣耀,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于是,他们中有的人选择回乡创业,开设手工艺工作室,将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有的人则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收徒弟开办培训班等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技艺。

阿牛爸爸看着这一切变化,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他知道,虽然时代在变,但湘西传统手艺的精神与灵魂永远不会消逝。它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从阿牛爸爸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湘西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它就像一颗古老的种子,在家族成员的精心呵护下,不断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