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郇如启的头像

郇如启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5/28
分享
《翻阅地层》连载

第六章 生态修复初望时

生态修复初望时

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天然金刚石这种原材料已难以满足需求,于是人造金刚石便应运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天然金刚石矿储量不足、矿产稀少的困惑。有了人造金刚石,地质勘查找矿不再像以前那样高潮迭起,找矿的脚步在原地徘徊。地质队前面的路该怎样走?地质工作者在苦苦思索、在上下寻求。

在地质勘探的低谷期,余西顺走马上任。成为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第十任院长。余西顺此时上任,可谓受命于困惑之际,奉命于转型之间,正如古人所云:斯乃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现实中,余西顺并没有像古人描述形容的那般,但是他在走马上任后表现出沉着、冷静、实干和智慧,令地矿七院的所有人感觉踏实和可靠。这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上任之初,最忌的是急躁和急功近利,那样无异于在低谷的泥泞里彷徨、打转,会弄得辨不清方向。

如何冲出低谷?全院近400名在职职工看着他,期望他能带领大家创出一番新天地,翻开地质工作崭新的一页。

与此同时,余西顺在心智的淬炼中剖析——

地质工作者是与地层打交道的,几百亿年形成的地层是一部翻阅不尽的地质史书,地质人读得懂她,了解她的一层层一页页。地质勘查工作者以前找矿是在地层上做文章,今后做文章的基础还是要依靠地层,这是地质工作者几十年积蓄起来的优势,咱不能撇开优势另辟他路啊。

在治本上下功夫

余西顺看起来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缺少刚烈、粗暴的气象。他的三把火能烧起来吗?他能掌控得了地矿七院吗?有的人在心里打着疑问。

其实疑问同样在余西顺脑海起伏,自从任职命令颁发,余西顺心里有着泰山般的压力。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沂蒙人,且一直工作在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与职工耳鬓厮磨几十载,古曰:“亲则生狎,近则不逊”,不距远,难生威。我这只领头羊能带好这支队伍吗?

余西顺是个不服输的人,性格外柔内刚,自从参加工作,所承担的任务都是有板有眼的圆满完成。既然上级党组织任命,作为共产党员,即使压力再大也要挑起这副重担,不能辜负党组织的信任,不能辜负职工们的重托啊。余西顺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不信东风唤不回!

摆在余西顺面前的难题一大摊:地矿七队外出勘探的任务越来越少,职工无所事事。俗话说:无事生非,闲心作乱。有的职工闲的没事就借酒解闷,中午结伙喝一场酒,下午打几把牌,闹情绪、混日子的屡见不鲜;院机关办公区破旧脏乱,混乱程度可见一斑。省局对七院的审计报告中,仅涉及党建、人事、制度、财务、地质技术质量5个方面的问题就有90多项!年终考核,同级的单位不用担心垫底,因为垫底的肯定是山东地矿七院,这已经是司空见惯,没有悬念的老黄历了。

难、难、难,余西顺和班子成员深知积重难返的道理,强行制止职工混日子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但那显然是治标不治本,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路子,让职工看到未来和希望,让人人有事做,肩上有压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心有惊雷,生似静湖,乃担当大任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余西顺开始用沉着、冷静分析地矿七院存在的问题,用地质人所积蓄的智慧和魄力实施着改革:抓党建,理秩序;稳人心,辟新径。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全院职工拧成一股绳,再有好的策略指导,地矿七院就一定能冲出低谷。

余西顺带领班子成员在全院14个党支部中开展了“一支部一亮点,一实体一品牌,一党员一故事”活动。活动的开展,把几近散沙的队伍凝聚起来了。接着设立“问事七院”、“问事七队”监督平台,问什么事?向谁问事?当然是在今后如何发展上,问事领导、问事职工、扪心自问。问事问出了效率和思路,那些爱发牢骚、满肚子怨气的职工,被问楞了,是啊,咱就是地矿七院的职工,咱不想办法想出路,光想着发牢骚和怨气顶个屁用?

俗话说:一人捡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七院前面的路该怎样走?职工们积极参与建言献策,院领导分头主动与职工互动、沟通,很快梳理出一条适合地矿七院自己走的路子。在做好传统找矿产业的基础上,地矿七院立足当地实际,实施职能转型升级。瞄准“三农”产业,组建了临沂地质环境资源大数据中心、生态修复中心、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中心、城市地质调查中心、三稀矿产和金刚石研究等七个中心,至此,转型升级的框架顺利组建完成。

组建机构和框架容易,如何做好与地方的结合文章,化起步晚的被动为弯道超车的主动?其实余西顺和班子成员们在组建机构之前已经胸有成竹:在服务“三农”上做好精细工作,在生态修复上做好超前工作,在城市地质调查上做好贴心工作。地矿七院领导们深知人才的宝贵,注重在转型中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启动他们所学的技术智慧和力量,根据他们的特长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案”工作制,让每个技术人员都能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转型升级上继续发挥地质勘查的优势,为农村土地勘测,为生态修复勘测、为城市治理勘测,进而支撑起地质勘查的一方天。

此法一出台,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跃跃欲试,有人踌躇不前。“我能行吗?干不好除了暴露自己的无能,还要让人笑话!我不干了。”“我一定行,地质转型成功与否在我,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此一举!”两种现象,两种声音同时出现。撂挑子的现象是极个别的,实在不撑的选择让贤也属于正常,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啊。大多数人都不觉技痒,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对想干事能干事的职工,院领导积极提供平台,让他们能够大刀阔斧往前闯,无后顾之忧的开拓发展空间。

果然,新的机制实施一个月,成效显现出来。

转型,转来生机与活力。原来中午喝酒打牌者,现在忙得不可开交,案牍劳形,有时连双休日和节假日都奉献上了,哪还有心思玩喝酒打牌那些玩意?

看着职工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兢兢业业忙碌,余西顺既心疼又欣慰。这,才是干事业的样子啊!

土地质量调查进行时

2019年4月的一天,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空气中弥漫着花季的馨香。路旁的樱花婀娜多姿,山上的杏花、桃花缀满枝头,蜂旋蝶舞,莺啼燕飞。正是旅游踏青的好时节,余西顺与班子成员来到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他们无暇欣赏山区优美的自然景色,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惦记着一桩事关七院转型升级的调研工作。

服务“三农”的战场摆开后,地质队按照各自的优势分兵作战,今天余西顺一行来沂南县就是察看地质调查队地质调查现场的。余西顺和班子成员利用勘查优势,把对地质调查列为服务“三农”的突破口,走向田野为土地勘测,为种植提供依据。是啊,为脚下的土地勘测把脉,为发展精品农业提供科学依据,这不正是当下大农业迫切需要的吗?这个契合点,我们地矿七院找对了。

说起土地勘测,外界感觉陌生,那可是地矿七队的特长和拿手活。说干就干,地矿七队上报的研究课题很快被批准,接着就是与当地政府部门签订勘查协议。很快,地矿七队队员又像当年地质勘探时那样,朝气蓬勃、精神抖擞的披挂上阵,他们手持勘探设备、仪器来到野外,为八百里沂蒙土地把脉诊断,用敬业和科学精神,为土地的质量秘密“解码”,为土地的属性“基因排序”。

这项规模宏大的工程不亚于当年寻找金刚石矿,所不同的是,那时候立足于寻找,而现在则是普查。地质队员的任务很明确,那就是隔点取样,探测藏匿地层里的微量元素,建立详实的土地质量档案,为特色种植提供选地依据,为土地的利用规划、永久农田的划定与保护、生态农业开发、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等提供技术依据。

试想做精品农业,如果不了解、不摸清所侍弄的土地家底,引进来的名特优产品找不到合适的土壤,靠盲目的种植,那精品农业就像是无本之木,无水之鱼无从谈起。俗话说:嫁女,首先要摸清婆家的家底。开展土地质量调查,就是做农业种植的侦察兵,摸清“地情”的家底,制订规划,引导种植,为适宜种植的根系做红媒,这才是做精品农业的基础所在。

几千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细作。其实质一直没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式的种植、管理模式,依据土壤微量元素有选择的精品种植也没有实施。因为谁也没有条件、没有能力去做土地质量调查。因此所种植的农作物特别是特色水果、茶叶等因不合土地的“胃口”,虽然没少收获,但是错过了种子与土地的最佳偶配,其质量、品行达不到最佳的产出效果,影响了收益。

现在看,余西顺率领的地矿七队做地质勘查是迈出了正确的一步,在转型升级和弯道超车上占据了先机。地矿七院所实施的转型正值地方的精品农业迫切需要与地质勘测联姻、携手之时,这也正应了“双方一拍即合”、合作共赢的俚语。

余西顺和班子成员越过连绵起伏的山岭,纵横不断的沟壑,来到沂南县双堠镇。早年勘探金刚石矿藏时,他们的足迹曾遍布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现在重返这里勘测,却赋予了服务特色农业、提升农业旅游价值的特殊含义。感慨万千的同时,余西顺内心洋溢着自信。

山脚下的农田里,穿着印有“地质勘查”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在钻探、取样,村民们热心地跟随着他们,像当年为子弟兵做向导一样,为勘探人员指点、解说。勘查完拟种植西瓜的地块,已近中午饭时分,朴实的瓜农们为勘查队员送来茶水、煎饼、咸菜,瓜农、果农们的热心,深深感动着勘查队员,真想不到瓜农、果农们这么需要地质调查与评价的结果,看来做精品农业的意识已经渗透到瓜农们的内心,有的已经尝到了市场销售的甜头。

“一定要赶在栽种前提供出土地质量调查结果,不违农时。让瓜农在充分了解土壤微量元素的基础上,有选择的栽种不同品牌的瓜、果,获得好收益。”地质调查队员在心里默默盘算着。

一个月后,刘传朋主任率队完成了双堠镇的土地质量调查。技术人员通过对表层土壤元素特征、营养元素分布、环境指标元素分布等进行化验、分析,明确了全镇的土壤分类,圈定了富硒、富锌和富锗等特色土壤资源分布范围,使瓜果、果农栽种有了遵循。

现在的人们讲究养生之道,追求富硒、富锌、富锗等农产品。富硒的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属性偏碱,能够中和人体内所积累的酸,达到健康体质的目的;富锌土壤所生长的农作物的锌,则能起到维持中枢神经系统代谢、骨骼代谢,保障、促进儿童体格的生长和大脑的发育。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或缺失,不经化验是测不出来的,所以土地质量调查测量是做精品农业最基础的环节。

双堠镇是沂南县盛产瓜果、蔬菜的重镇,由于水土环保、优质,所产西瓜、辣椒、樱桃远近闻名,地质调查后又被证实土壤中富硒、富锌、富锗,投入市场后不光价格高,而且供不应求。吃水不忘掘井人,村民们从内心感谢地质调查队的队员们,每年樱桃、西瓜上市,都要电话邀请地质队员过去,品尝个大肉多的“红嫂”樱桃,品尝籽少皮薄,瓤沙味甜的“双侯”西瓜。

走近临沭县玉山镇万亩七彩百合园,一幅“天然足硒片区22万亩”的彩色宣传牌映入眼帘。这里山清水秀,百合园里俊男靓女在赏花留影,有几位白胡须的老人精神矍铄的手持水管浇灌花草。看来俗话说的“山清水秀出美女”、“山清水秀存寿星”都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次地矿七队的地质调查揭开了这一流传千古的秘密:原来这里的村民每天都在吃着富硒食品,饮用富锶的矿泉水,此地不出美女、不长寿才怪呢!

随行的人员有见地的分析议论着。来到玉山高端新型苹果园入口处,山东省派驻玉山镇乡村振兴服务队的王增乾在一块标有土壤微量元素的牌子前停下,这牌子上标注着“天然富锌、铁、镁、铜、钼、锰苹果园,面积50万平方米”,王增乾指着牌子自豪地说:这是地矿七队的土壤地质调查结果,这些足硒、富锌等优质地块的发现,为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持,我们打心里感谢地矿七队。

冬去春来,雁回燕归。地矿七队队员在玉山镇风餐露宿、攀山越岭,刘传朋率团队完成了《玉山镇土壤质量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描绘了玉山镇5个自然村的土地元素含量等级图,圈定了5000亩的优质地块,其中有7处大面积富磷、富锌、富铁、富钾、富锰、足硒土壤,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科学基础。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我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命脉。山东地矿七院的出发点立足于农业,脚下的路越走越宽是自然的。地质调查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肯定后,自信满满的地矿七院又一口气与8个乡村振兴服务队对接、签约,足迹踏遍兰山、沂水、兰陵、沂南、临沭、莒南、平邑等县区。

地质队员就像负责任的医生为人做体检那样,手持仪器对着祖祖辈辈经营的土地勘查、分析,把土壤稀有微量元素晒出,发挥其种植优势;诊断缺少庄稼生长元素的土地,予以改良弥补。土地,在呵护和重视里显得高贵起来,一块块稀有元素的标识牌树立田间、地头,一方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园油然设立,散发着泥土清新的土壤,在经过了清苦贫瘠、过度施肥后,纳入了科学化的养育阶段。现在的土地不只是农民眼中的宝贝,也受到涉农企业、旅游采摘者们的青睐。那些生态采摘园,标有富硒、富锌的采摘园,常常人满为患;而市场上标注的富硒、富锌农产品也常常被消费者抢购一空。

目前,地矿七院已经为地方圈定富硒土地3960亩、足硒土地93990亩、富锌土地16260亩、富锗土地70380亩,这是地方发展精品农业的技术依据。

亿万年的土地,终于有人来诊断把脉了,农民们高兴地合不拢嘴。掬一捧透着温馨的泥土,那些微量元素硒、锌、锗仿佛在眼前跳跃、闪耀,心里陡升出健康和满足感;掬一捧散发泥香的泥土,耕种了几十年的老农眼含泪水:“想不到,俺这土地还藏着这宝贝唻!俺今后更要好好呵护了。”掬一捧肥沃松软的泥土,涉农企业家们笑了,前来采摘的旅游者笑了,这土地生长出的是天然养生作物啊,吃了对身体有好处!

现在,地矿七院地质调查的脚步和现代精品农业的发展脚步,和谐融洽、并驾齐驱!

生态修复一马当先

地矿七院业务的转型升级不单是地质调查,生态修复也是转型所确立的主要内容。如果说采矿破坏了地表和生态平衡,那么现在地矿七队正拿起手术刀在为生态环境做着修复、美妆的工作。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描绘的是一幅自然和谐的图画,令人渴求向往,而地矿七队正是把人们的渴求和向往变为现实的良媒。他们从公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展了矿山生态修复、地下采空区治理工作,走出了另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临沂市罗庄区沂堂镇与兰陵县大仲村镇交汇处的黑石山一夜间成为一处网红景点,像突然间发现新大陆般,游客潮水般的涌入黑石山。途径黑石山有一大片水池,像蓝宝石一样镶嵌在黑石山旁,池水最深处约有50米。这是当年开采建筑石料形成的露天采坑,周边极易发生崩塌、落石,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给游客带来潜在危险。

地矿七队将消除黑石山地质安全隐患,修复黑石山的生态列入年度计划。春寒料峭,潭水冰封,地质队员肩扛仪器来到黑石山下,冒着冰冷的山风攀山测量、围潭观察,很快制订出设计方案,接下来就是施工除险、修复。几十天时间,黑石山变了模样,自然景色与人为修复融洽和谐,透露出诗情画意。如今黑石山水潭成为一处靓丽的风景,吸引着游客驻足观光、摄影留念。

黑石山水潭的地质险情根除了,地矿七院的领头人余西顺并没有感到欣喜。此刻,他考虑的是全市还有多少这样的险情需要除险、修复。人命关天,这项工作疏忽不得。随之一项新的行动方案在他心里形成,并落实于行动。

几天后,地质队员分赴各县区、矿山,他们的任务是对全市的矿山、旅游景点等地质环境进行全面勘查,提出监测预警和治理措施。野外勘查工作在徒步丈量中很快完成,接下来,技术人员焚膏继晷,日夜苦战形成了《临沂市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研究报告》,编制出《临沂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郑重地呈送到市领导案头,为领导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提供基础决策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编制的治理规划不仅是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更把美化周边环境、向废弃矿山要土地增量列入治理工作中,展现出地质工作者生态修复的专业性的前瞻眼光。

两年时间,地矿七队承担多个县区废弃矿山复绿工程,开展破损山体修复治理工程100余项,修复治理面积1250公顷。这些枯燥的数字的背后凝聚着的是地矿七队的智慧和汗水,印证着他们科学、踏实、创新的脚步,映现出的是改善了的矿山地质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在连绵起伏的沂蒙山坳,村与村的直线距离虽仅隔几公里,但是如果中间隔一座山,两村就是“隔山千里远”。沂南县西北部的岸堤镇明峪村与蒙阴县龙虎寨村就存在这种情况。两村直线距离仅有2公里,中间隔了一座山,交通出行极为不便。2020年大新庄至罗圈峪的公路开通,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公路通了,但是由于地质环境影响,在公路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迎面墙”,给出行人心理造成不舒服的感觉,还很可能因误判而造成交通事故。当地人左思右想就是抹不去这个视觉污染,没办法只好求助地矿七队。地矿七队当仁不让的承担了这项清除视觉污染的课题,专门成立了大新庄至罗圈峪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组。项目组进入现场反反复复测量、计算、察看,设计出几个方案,利用“生态修复三维模型应用系统”相比较后,决定采取开放式和保守式相结合的“治疗法”,以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讲求实效的思想作为指导,大胆采用削坡卸载、清理围岩、修筑挡土墙和排水沟、植被绿化的综合性方法,予以拆、除、改、建,一系列硬件动作完成后,又在挡土墙种植一行行的爬山虎和侧柏,经过一番精心治理、修复,“迎面墙”隐身不见了,迎面而来的是青枝绿叶相伴,道路畅通,环境和谐优美。地矿七队的这项修复工程,被当地人赞誉为“神来之笔”。

沂南县旅游景点居多,竹泉村、红石寨、马泉农业园在国内都是叫得响的旅游点,可是由于历史原因,周围地质环境与景点不匹配,地矿七队到场后对景点的地质特色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结合红色文化传承,向矿山复绿典型延伸的修复方案,完成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使得景区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融洽和谐,提升了旅游档次。在此基础上,地矿七院和向当地政府提供了建设特色旅游项目的合理化建议。

地矿开采遗留下的采空区在承载负荷过大时,容易造成塌陷。2020年5月31日,兰陵县兰陵镇大李庄村南1000米处突然发生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缝现象,引发村民恐慌,一时间网络有关兰陵镇发生地震的消息传开。接到报告后,地矿七队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塌陷影响区设置警戒线、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地矿七队应急处理成员与调查组成员一起对塌陷成因进行分析,拟订了初步的灾情防范方案,当天地矿七队出具了《兰陵县兰陵镇大李庄南远发石膏矿地面塌陷应急调查报告》,证明此次塌陷为远发石膏矿采空区引起的塌陷伴生地裂缝,并非发生了地震,消除了当地居民的恐慌。

参与社会公益

干旱是影响农业收成的主要因素,对此地矿七队本着地质勘查优势,发挥基础性、公益性地质主力军的作用,主动对接各乡村振兴服务队,深入田野抗旱找水打井,困扰祖辈人的因干旱庄稼减产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看着汩汩流出的泉水,村民高兴地称之为“庄稼的救命水”“农民的润心水”。

2018年11月,肖丙建带领技术人员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沂水前善疃村开展地质调查,这是一个缺水村,地矿七队要在这里打出水井,解决村民缺少饮用水的难题。队员们通过野外地质路线调查,结合物探高密度电阻率法,利用3天时间为前善疃村及后贺庄村布设物探测线8条,完成测点480个,定出4个井位,为该村成功打出了4眼水井,圆满完成了全部的钻井引水工作,彻底解决了当地用水紧张问题。

水井抽水那天,村里的老人手捧流出来的清凉井水喝一口,笑了,笑得泪流满面;“这水甜哪,直甜到俺的心窝里。”队员们捧起井水喝一口,“是爽口,甘甜啊。”

打出的井水水质怎样,地质队员们取了几杯水样,送实验室进行水质化验分析,果然发现这口井的水富含微量元素锶,属于优质的天然饮用矿泉水。锶是稀有元素,对人身体有好处,人体一旦缺乏锶,将会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同时出现肢体乏力、出虚汗、骨骼发育迟缓,还会引起骨骼疏松等后果。人们若是长期饮用富含锶的水,能够健康长寿。

这井水可以开发推向市场,山东地矿七队拿着化验结果来到村里,主动提出为村里引进社会投资,开发优质矿泉水生产项目。村里人高兴啊,地矿七队不但为我们解决了祖祖辈辈缺水难题,还要开发矿泉水,这是为我们增加了一条致富路啊。

一年多的时间里,地矿七队总工程师肖丙建带领地质勘查技术员先后在河东区、蒙阴、费县、平邑、临沭等5个县区的5个乡镇打井近百眼,解决了5万余人的饮水难题,2万亩耕地及果园的灌溉问题也得到解决。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传说神闲能在干旱的关键时刻送及时雨,那及时雨只能下一阵子;可地矿七队打出来的井水,能让我们用几辈子啊。

在临沂北城新区二期工程勘查中常常可以见到地矿七队钻探的身影,这是他们立足服务城市发展另一项转型举措。近几年,临沂城市改建、扩建的速度突飞猛进,地矿七队找准定位,提出“城市发展,地质先行”的思路,主动适应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积极参与到“两河时代”、“高铁时代”和临沂国际生态城的前期地质调查、临沂北城新区二期工程的基础勘察工程中,先后为鲁南高铁建设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专业支持。

融入社会,为地方发展助一臂之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地矿七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向全市公示了48项无偿地质技术服务,并一一列出清单,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永不止步的地矿七队

谈到地质调查、生态恢复、和参与城市建设工作,余西顺满怀自信:土地是农村最重要最基础最直接的资源,是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抓手。新时代的地矿工作者是农村土地的地质调查员,是绿水青山的“美容师”,是城市建设的服务队,在服务“三农”、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城市建设的道路上,地矿七院目标笃定,永不停歇。

是的,余西顺说的并非空话。几十年来,地矿七队无论是寻找金刚石矿藏,还是为农服务的地质调查、生态环境修复,都是初心坚守,无怨无悔。新时代他们更是以“地质报国、事业立局、科技引领、有为有位、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主动融入、服务“三农”,完成了水文、环境、农业地质调查,地热能勘查开发及矿山环境治理等项目2000多项,先后获得“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原国土资源部“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先进集体”、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山东省地矿局“干事创业好团队”、“攻坚克难”奖等荣誉,彰显出地质主力军在助力“三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和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地质人的使命担当。

如今,每年的年终考核,在同级单位中地矿七队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谁也不敢忽视的对手。

荣誉属于过去,那是曾经的足迹。现在的山东地矿七院人正大踏步行进在转型升级的大道上。

丰厚的地层,希望的田野是翻阅不尽的史书,那里生长着百听不厌的故事……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