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景公伐郑,为邲之战的缘故。
他对荀林父说:“郑国亲楚,这件事情,我们不能没有态度的。”
荀林父的回答倒是干脆。
荀林父说:“我们的部队已经恢复过来,可以发兵讨伐郑国。”
但晋景公还没下决心要发兵讨伐,他所以问,是想咨询荀林父的意见。
晋景公说:“尽管在当日,郑国最后参加到楚国一方,这也许是迫不得已的。”
荀林父解释说:“如果再反思当日的情况,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救援,郑国应该不会屈服于楚国。他们也是战斗至最后一刻了。从心里上来说,他们也是不愿意的。”
但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国家的道理也是一样。晋国的霸权在郑国这里摔跟斗了,要重树晋国的霸权,郑国是绕不过的坎。
晋景公问:“但问题在于,在当日,皇戌来到了军营找你们。”
荀林父说:“是的。”
晋景公说:“他还建议与我们组成联军攻打楚军。”
荀林父说:“是的。”
晋景公说:“那么,郑国屈服于楚国就不是无可指责的了。”
荀林父补充说:“皇戌的建议确实也是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加剧了统帅部的意见分歧。结果也是使得我们的意见分歧更加尖锐化了。”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既然部队的战斗力已经恢复,那当然就是要使用了。
晋景公说:“既然事实确切是如此的,我们发兵讨伐郑国。就为他在邲之战中,言行不一的欺骗行径。这是合乎仁义的。”
荀林父说:“必须要问责于郑国。我们可以先礼后兵。示之以整,使谋而来。”
荀林父把恢复晋国的霸权视为己任,这点责任,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但荀林父并不想滥用军力。在这一点上,君臣二人都是意见一致。大国政治中,强权成分不可能没有,而且也必须要有,更何况晋国责怪郑国也并非是不公平的。但以阅兵的形式展示军力,使郑国自己谋划前来归服,这比直接发兵入侵,在性价比上最为划算。
晋景公对荀林父的计谋很满意。
晋景公说:“好吧。那就这样办。”
于是,荀林父派出使者,通知各诸侯国前来观兵。
这是在邲之战后晋军的第一次公开展示,多国都派出了使者前来。郑国派出的是公子子张。卫国派出的是新任执政孙良夫。崔杼作为孙良夫的助手随行。
荀林父组织的这场阅兵,场面盛大,阵容辉煌。经过整军以后,晋军的精神面貌亦是焕然一新。除了将帅阶层外,普通士卒也补充了不少新鲜血液。特别是由栾书率领的晋下军,也重新补充满员。
晋国虽然军力强大,但晋国的国君并不是嗜血的暴君。晋国的政治传统,自晋文公以来,对他国的征服都不是以血腥的屠杀或劫掠为目标,而是以实力为后盾的政治操控。对军力的使用有节制,目标仍然是以仁义服人。
但仁义并非是软弱的意思,强大的军事震慑力是必不可少的。
崔杼说:“真让人感到意外,晋国能这么快就恢复元气。”
邲之战的结果让各诸侯国印象深刻,大家都认为,没有个十年八年的时间,晋国恐怕恢复不过来。
子张同意说:“让人印象深刻。”
在阅兵台上,子张站崔杼的左手边,他的右手边是孙良夫,孙良夫的旁边是晋国的韩献子。他因为是作为陪同人员没在队列中接受检阅,而是与宾客站在一起。
崔杼感慨地说:“晋国真是能让你无法不钦佩的。”
崔杼作为一个年青人,这辉煌的阅兵式让他感到血脉偾张。他情不自禁地想到齐国的军队,那也是一支非常伟大的军队。这次齐国的国佐也来观兵了。不过,他没有与国佐打招呼。是他和高厚联合起来把他赶出齐国的。他现在是卫国的臣子,他也忠心于在卫国的工作。只是离开齐国的时间并不长,在脑海里,在梦中,不时还是会想起齐国的。
观兵结束。崔杼见到孙良夫把子张拉到一旁无人处,悄悄地和他说了几句话。之后,子张的神情变得有点紧张,两人互相拱拱手,子张便道别而去。
崔杼好奇地问孙良夫:“子张神情凝重,像有心事。”
孙良夫说:“事情确是重大。刚才韩献子在我旁边,他跟我透露,观兵之后,这支队伍,可能就准备开往郑国了。所以作为朋友,我提醒了子张一下。”
崔杼想起在观兵过程中,韩献子与孙良夫不时地耳语几句。
崔杼说:“希望郑国能找到脱困的办法。不然,晋国也必定是要我们跟着出兵。”
孙良夫说:“这无法拒绝,只能跟随。不过今天来看,晋军依然会是胜利之师。”
韩献子让孙良夫代为传话,这也是荀林父计谋的一部分。让郑国主动与晋国修好,选择由第三者传话,是保留一个随时可自由改变的权利。因为不知道郑国是否真的愿意主动修好,那时,可能就真的要发兵了。
子张回到郑国。向郑襄公禀告了观兵情况。晋军的崭新面貌是让他惊奇的,而孙良夫把韩献子的意思透露给他后,更是把他从惊奇扯到了惊慌。
郑襄公很是忧虑。
晋国发兵问罪,郑国是无法抵抗的。但若郑国慑服于晋国,只怕楚国又会发兵问罪。他和子张商议了一下,觉得还是唯有先找楚国商量。
楚庄王听他们介绍了情况,若有所思,他说:“这么说,晋国已经发出战争威胁了?”
子张说:“虽然没有直接说。但他们观兵,阵容辉煌。看得出是为作战准备。孙良夫说的是韩献子透露给他的消息。因为观兵时,韩献子就站在孙良夫的旁边。”
楚庄王说:“卿可放心也。如若晋欲发兵,不会观兵。且晋军新组建,没有实战经验。并不可怕。”
楚庄王很自信,胸有成竹的样子。子张不知道是否应该放心。
郑襄公说:“那么,如若晋国发兵……”
楚庄王说:“郑乃楚之盟,宋乃晋之盟。晋若伐郑,我必伐宋也。”
郑襄公期望的是楚国能够发兵直接保卫郑国。
但大国用兵只是为谋取自身利益,而不是为小国当打手的,楚庄王当然不会为郑国的利益而用兵打仗。在他的心目中,大国相争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不是一战就可以定胜负这样简单。城濮之战不是最后一战,邲之战也不会是最后一战。楚庄王现在没想主动挑起与晋国的战争,双方实力相当,楚晋直接开战,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发生的。
但以楚伐宋来报复晋伐郑,就不能为郑国免除兵灾,郑襄公请求由子张代替子良留在楚国,这是他来楚国之前,与子张商量好的对策。子良就是公子去疾,他是郑襄公亲弟,在各诸侯国中又享有贤名。当然,由子张替换子良在楚为人质,意味着人质规格的降格。
楚庄王最先的反应是略皱了一下眉头。
郑襄公说:“郑已屡受兵灾,百姓苦矣。晋发出了警告,如此实是无奈,只为取得晋之谅解。”
楚庄王想了一下说:“这个事情,……,可以。”
在闪过最初的不愉快后,楚庄王表示了同意。这是考虑到这一段时间里,郑国对楚国的表现是忠诚的。也就不想太难为他,设身处地想,郑国恐怕也就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兵灾。
楚庄王命随从宣申舟和公子冯二人上殿。
讨伐宋国这件事情,楚庄王心里一直在谋划着。因为在灭萧之战中,宋国出兵救援萧国,后来宋国又发兵讨伐陈国。但要动用大军伐宋,还是需要有一个体面的理由。楚庄王也就因此而暂时放下,这次郑襄公来访,让他又再动了心思。
楚国已经不是一个野蛮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国家了。但在大国政治中,没有理由总可以想办法制造出一个来的,这在文明人来说,不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楚庄王对申舟说:“汝往齐国聘问,尝试沟通建立关系。”
申舟说:“好的。”
楚庄王接着又说:“但不要问宋国借道,直接就过境去。”
申舟没有听明白。他问道:“这个做法是……?”
楚庄王对公子冯说:“汝往晋国聘问,沟通晋国观兵炫耀武力之事。”
公子冯说:“好的。”
楚庄王接着又说:“汝亦不要问郑国借道,直接就过境。”
公子冯说:“好的。”
楚与齐晋两国并不相邻,正常情况下,都需要借道才可通行。所以申舟不明白。因为按理说,由他去晋国,公子冯去齐国,也是没影响的。
公子冯正要离开。
申舟说:“郑昭宋聋,出使晋国无害,我则必死。”
楚庄王问:“为何?”
申舟说:“孟诸之役,华御事恨我久矣。”
楚庄王说:“但华御事在数年前已经过世了。”
申舟还是担心。
当年楚穆王要讨伐宋国,和蔡庄侯一起领兵驻扎在厥貉。华御事为宋国执政,前往厥貉拜见楚穆王,表示愿听候命令。
作为建立友好关系的表示,华御事引导楚穆王到孟诸打猎。楚穆王命宋公为右盂,郑伯为左盂。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子朱及文之无畏为左司马。
期思是个地方名,原为蒋国首都。复遂是楚国大夫,因征服蒋国有功,被封为期思公。申舟是楚文王之后,名无畏,字子舟,故又被称为文之无畏。楚灭申国后,封申地给文之无畏为食邑,故文之无畏改为申姓。
有令夙驾要载取火工具出发。
宋昭公认为自己是周天子封的诸侯,这么小的事情,不应是国君去做的。就故意不听从这个命令。申舟作为司马执法,要惩罚宋昭公。尽管子朱劝阻他,认为国君不可戮也。但申舟认为“当官而行”,自己既然是执法官,就要履行职责。就如《诗经》所说,“刚亦不吐,柔亦不茹。”
申舟当着全军的面,笞打了宋昭公的仆人,以作惩罚。华御事大为愤怒,因为此事让宋昭公深受屈辱。而引楚穆王到孟诸打猎,正是他的提议。所以,华御事至死,仍对此事耿耿于怀。
申舟带儿子申犀见楚庄王。
申舟说:“臣只此小儿,乞君怜之。”
申舟只是想尽力说得悲情一些,其实申犀已经是成年了。
楚庄王对申舟说:“宋敢杀汝,我必伐之。”
楚庄王自己是很有信心的样子,申舟怀疑宋国是否会本子走。但君命不可违,他仍是带着为国捐躯之心起行。
申舟按楚庄王的要求,没有提前向宋国借路。到达边境后,宋边关没有放行。申舟也不折回,宋边关不敢冒失,毕竟是从楚国来的使者,且有急务,就立即报往京师。此时,宋国执政是华御事的儿子华元,他命把申舟一行扣押下来。自己亲自到边关处理。
申舟被押上堂,华元也不为他松绑。他心中当然没有忘记父亲曾说过的往事。
华元说:“过境而不借道,是鄙视我也。”
申舟为自己辩解:“楚王急令,命臣即往齐国。事出紧急,谨望放行。”
华元又说:“宋受如此鄙视,与亡国无异也。”
申舟又解释道:“事之先后,急则从权。非欲亡宋,勿过度解读也。”
华元再说:“杀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横竖皆无异乎!”
楚为什么不像往常那样先提前借路,这个道理在哪儿?申舟的解释不合常理,再怎么急,也不会连通关文书都来不及出。一定是有阴谋。
幕僚说:“无非欲弱宋也。”
当年华御事为免百姓受兵灾之苦,主动结好于楚,只是带来宋昭公受辱的结果。他不能再做这样的事了。
申舟并不愿死,不仅是为自己,也为了家中的母亲,以及妻儿。但他并不想哀求。他是楚国使者,不能发出衰弱的哀鸣声。
申舟说:“‘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汝若逼楚伐宋,于宋何益?逼宋亡矣,百姓何苦?”
华元没再听他申辩,下令处死申舟,就地埋葬,随行人员遣送出境。
申舟被杀的消息传回到楚庄王耳中的时候,他不敢相信。也一改往日遇事之从容,有点发急起来。他失算了。没想到宋国竟然会这样疯狂。他们以为晋国为了救宋,会与楚军直接对阵吗?真是愚蠢。大国自有大国的需要。
在楚庄王原先的估计中,他认为宋国可能会把申舟扣留起来,然后通知楚国。或者要求补办借路手续,或者要求拿财物赎人。那时,他是可以借口宋国无端扣留楚国使者而兴兵问罪的。没想到宋国干脆就把申舟给杀了。这是他没有想到的。这太疯狂了。
楚庄王甩下袖子站起来,抬腿往外走。随从连忙给他取鞋子,到前院追上他,给他穿上。楚庄王穿上鞋子后又继续往前行。随从赶快回头给他取佩剑,也算他身手敏捷,到寝宫门外就追上了楚庄王。他为楚庄王戴上佩剑。此时楚庄王的卫队,是右广在值班。许偃为车御,养由基为车右。他们收到消息后也立即起驾追赶,一直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让楚庄王蹬上了车。楚庄王命他们立即到申舟家里去。他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慰问他申舟家人。表达他对申舟的敬意。
九月,楚庄王发兵围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