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烟雨江南的头像

烟雨江南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5/13
分享
《战国七雄》连载

第七章 秦孝公继往开来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资治通鉴》

【场景1:公元前361年某日,秦国栎阳,秦王宫】

秦孝公继位时,已经二十一岁了。这一天,秦孝公在朝堂上对大家说:

“而今天下,王室颓微,诸侯并起。黄河和肴山以东,有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此东部六强。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小国,常被欺凌,时刻有亡国之危。六强之中,楚国、魏国与我秦国接壤。魏国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西陲,才俊之士,鲜有来秦,诸侯更将我秦视为夷狄,中原各国诸侯盟会,也从不邀约我们参加。如今寡人继位,刚平息西戎獂王造反,赵、韩两国便又结盟来犯,皆欺我秦国无人!寡人今要颁《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来秦效力,助我大秦复穆公之霸业!”

“大王英明!”下面许多贵族大臣们言不由衷的称贺道,因为他们都是朝廷重臣,如今秦孝公向天下发《求贤令》,其实就是在打他们的脸。

【场景2:魏国大梁,国相公叔痤府邸】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的招聘文案《求贤令》写的真是十分诚恳,感动了一位在魏国的大才子。这位大才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商鞅。

此时,他还是岌岌无名的卫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府邸,任中庶子。所以也有人叫他公孙鞅。卫鞅是卫国人,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李悝、吴起的铁杆粉丝,但并不是个脑残粉,他不只局限于一家一派之言论,也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正好可以博采众长。公叔痤也对他十分器重。卫鞅心存大志,因而来到魏国,他原想通过公叔痤引荐,辅助魏王来大展宏图。

一日,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前来慰问,席间问道:“公孙相国,您如果离开寡人了,魏国社稷将托于何人啊?”

“我府中有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现在我这任中庶子,这才华盖世,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公叔痤回答道。

其实自从少梁之战以后,魏惠王就对公叔痤心存芥蒂了,但是念在他劳苦功高,又是两朝元老,就没有和他认真,这次来也是做做样子。没想到他还认真了,哼!卫鞅?推荐一个中庶子就要当相国?还真以为魏国离开了他就完蛋了不成?寡人身边就没人了吗?莫不是老糊涂了吧?

公叔痤见魏惠王不以为意,更加郑重其事的说:“主公如果不用卫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心想,这老头确实是老糊涂了,假装答应而去。

几日后,公叔痤又把卫鞅叫到跟前,郑重其事的对他说:“鞅,你快跑吧。快离开魏国。”

“老师您如今卧病,我自当在旁照料,何出此言呢?”卫鞅诧异道。

“前几日魏王来看望我,我向魏王推荐重用你。并和他说,如果不重用你,就一定要杀了你,以免你投奔他国,如今我看魏王可能并不愿重用与你,我行将就木,也不希望临死前害你丢了性命。你还是快逃吧。”公叔痤矛盾的说。

“哈哈哈”不料卫鞅听完,竟然大笑了起来,这笑声既是嘲笑,又是苦笑。

“老师多虑了,魏王既然不肯相信老师之言,重用我,又怎么会听老师之言来杀我呢?”卫鞅回答道。

公叔痤感到,自己确实老了。

【场景3:公元前361年,秦国栎阳,秦国某馆驿】

卫鞅长途跋涉来到秦国,盘缠已结用的差不多了,只得找了一家比较次的馆驿住下。吃饭时听到有人议论。

“《求贤令》一发,这些日来我大秦的读书人真是不少啊。”店主开心的说。

“可不是嘛,各王公大臣高门之外等候的人能从门口排到街尾。”店小二附和道。

这时来了几位客官,寻桌落座。

“哎,我等长途跋涉来到此地,策略书简已递交半月有余,在大臣高门外苦等了多时,每次门童只告我等稍安勿躁,静候佳音。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才能进宫面见秦王。”刚落座,一人就郁闷的抱怨的道。

“我听说有个叫孟轲的很厉害,他去各国游说,各国王公大臣都会盛情款待。”同桌的另一人说道。

“盛情款待?做个礼贤下士的样子罢了。”突然旁边有人插话。大家寻声望去,只见是个相貌平平,素衣无华,腰无佩玉,落魄寒酸的年轻人。

“哦?小兄弟,我听说孟轲是孔子的高徒,各地百姓尊称为孟子。不知你是何人?恐怕你到各国,人家连做做样子都懒得做吧?”一人挖苦道。

听到挖苦,那人放下手中的竹简,也不生气,只平静的说:“邹国孟轲乃一介腐儒,不足道载。当今乱世,诸侯争霸,各国无不变法图强以求兼并天下,其却推崇仁政,循古法,根本拿不出什么切实有效的富国强兵之策。何况还老爱在诸侯面前宣扬'民贵君轻',你说有哪个君主会真正采纳他那一套?倒是他那'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还有点意思,比墨家的什么‘兼爱非攻尚贤’要实用一些。”

“小兄弟,口气好大啊,你说孟子之道,墨家之言都无用,你又有何经世济民之学?如今秦孝公在广发《招贤令》,你若真有富国强兵之策,大可进言,当你裂土封侯之日再来逞口舌之快不迟。”对桌人回怼道。

“鲲鹏展翅九天外,蚍蜉无须问何方。云开再现金龙日,浅水谁知暗无光。哈哈哈...”

只见此人,自饮自酌,自鸣得意,也不再理会他人议论,放下《吴起兵法》,独自打开李悝的《法经》又看了起来。

【场景3:公元前361年,秦国栎阳,秦孝公景监府邸】

背景:卫鞅变卖了身上贵重之物,加上公孙痤行前送他的一些盘缠,打听到秦国大臣景监目前是秦孝公的宠臣,于是备了厚礼拖他引荐。景监和卫鞅一谈,也知其是大才,于是很快就安排他面见了秦孝公。景监万万没想到秦孝公见了卫鞅之后,把自己骂了一顿。说:"景监,你推荐的这卫鞅是什么人才?他一上来就跟我谈什么要效法三皇五帝,又说推行什么‘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王道,这些陈词滥调听得我都睡着了。以后这种人不要再推荐给寡人了!简直浪费时间!”

景监回府后立即派人传卫鞅来见。

“我说卫老弟,你在我这夸夸其谈法家富国之策,兵家致胜之道,到了主公那里,你谈什么帝道,王道啊?你这不是明摆着害我吗?亏我还在主公面前夸你有经天纬地之才。”

“大人莫怪。我在外听说各国对儒家孟子礼遇有加,故以孔孟之道以试君上。”

“我主公只对能富国强兵的霸道感兴趣,对那些无用的儒墨之言早就听腻了,还希望卫老弟不要再藏着掖着了。”

于是安排卫鞅再次面见秦孝公。这次卫鞅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向孝公展现了改革强兵后争霸天下的蓝图,孝公听后大喜,两人促膝长谈到深夜,一连几日,毫无倦意。

【场景4:公元前359年,秦国国都栎阳,秦王宫】

背景:卫鞅虽然与秦孝公相谈甚欢,但是久久未得重用。十分郁闷,这一日,正欲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秦国,突传秦孝公召见。

“这几日,君为寡人所言富国强兵之策,寡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可寡人担心国内一些老臣抱残守缺,不肯接受。想当年献公迁都到此也是因此。一直到现在,秦国还是一国两制。雍城那些老贵族们根深蒂固,不是一日可改变的。如寡人请先生主持变法,恐陷先生于是非水火。”秦孝公召见卫鞅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君上之意如何?”卫鞅问道。

“犹如此剑!”说完,秦孝公一挥手,将一个老旧的龙书案砍为两段。

卫鞅见秦孝公如此,赶忙跪下拜道:“君上若如此决心,鞅必肝脑涂地,九死无悔!”

“先生为秦国出谋划策,尽心竭力,先生放心,有我嬴渠梁一日,定保先生无虞!”秦孝公将卫鞅扶起道。

“秦国变法能否成功,关键之处,是如何处理君臣、新旧的利害关系,可以说,变法,就是一场无形的战争。臣为谋士,君为主帅,君臣一心,方能克敌制胜。对秦国新老贵族及黎民百姓而言,吾不过是六国入秦沽名钓誉的众多书生中的一个,微不足道。我心中谋划新法久矣,今新法已得君心,然尚未得民心,如何推行新法,突破旧制,深入民心,乃当务之急。”

“报君上,甘龙、杜挚求见”。侍从通报道。

“看吧,硬骨头来了。宣他们进来。”秦孝公半开玩笑的说。

“臣,是否要回避一下?”

“不用,迟早要交手,不如就先过过招”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十分反对变法。早在献公时期就已经忍气吞声了很久,原指望新君继位后不要再折腾了,没想到折腾的更厉害了!

甘龙、杜挚进来,行礼毕,见卫鞅也在,十分不悦。但甘龙还是开口道:“君上,常言道:‘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利益,不应该贸然变法,恐伤社稷之根基啊君上。”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变法乱制,易礼乱国啊君上。”杜挚附和道。

卫鞅针锋相对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甘龙、杜挚见秦孝公没有说话,也不敢再喧闹。

卫鞅继续说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那你继续说说,依你之见,不循礼法古,又当如何?”秦孝公终于开口了,而且态度偏向十分明显。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

“好,寡人深以为然!法,礼二者,本是治国之良器,而非治国之枷锁。理应为我所用,而不是困我所为。魏国文候,重用李悝、吴起,变法改革,历经两代,终称霸中原百余年。当此之时,我秦国倒是十分'循礼法古',结果却是屡败于魏,以至河西沦落,家国破碎。钱不足以养民,军不足以自保,各朝堂重臣不思强秦之策,只知抱残守缺。国内几无青壮,还大行人殉之礼。天下到处荒田,还不改井田之制。昔日献公流亡魏国,每感于此,痛心疾首。天佑大秦,献公归国,迁都栎阳,变法改制,才救我大秦免于水火,励精图治,才收回我河西旧地。我大秦之军,以一敌三,兵过黄河,深入魏土,天子赐袍,封号为伯。此皆变法之功,岂是法古之能?”

秦孝公一番话说的甘龙、杜挚无言以对。

“寡人无才,推《求贤令》以邀天下能者,今有幸遇先生,愿举国相拖,万望先生毫无保留,助我大秦光献公之遗志,复穆公之霸业!”

说完,对着卫鞅深深一拜。卫鞅极为感动,慌忙跪拜回礼道:“粉身碎骨,九死无悔!”

此次论战,奠定了秦国变法的舆论基础,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拉开了秦国变法图强的序幕。

【场景5:公元前359年,秦国栎阳城南】

国都城南集市,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城门旁边,有个官兵指着身边一根长约三丈的木杆高声说道:“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

“这跟木头也不粗,我都能搬动,把这给木头移到北门就能得十金?不会是骗人的吧?”

“就是,城南到城北,也不是非常远。就给那么多钱,够我一家老小吃一年的了。”

来往的行人越聚越多,都议论纷纷,无人敢上前去。

见无人上前,台上那人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

“我来!如果官家不满意,我不要金子再给搬回来就是!总不至于杀头坐牢吧。”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扛起了木杆。

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一路跟着到了北门。

只见那大汉将木杆立到城北新修的高台上,然后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再看那高台上挂着一幅大旗,上面三个朱红大字:“宣令台”。

领到奖赏,那人刚要走,这时,有个身着官服的人走到他身边把他拦下。那大汉一惊,连忙跪地求饶:“官家莫杀我,我非贪财之人,只因家有卧病老母,待哺妻儿。我无田地,平时只能以砍柴打猎为生,本想打得几只野味到集市卖了换点药和米,没想到今日捕获之物被盗匪半路劫走了,我才大胆前去搬木。五十金全部在此,您拿回去吧,求绕过小人。”

只见那官人扶起来大汉说:“壮士请起,请你收好这金子,我只是还有一事相求,不知道你可识字?”

“小人不识。”

“无妨,你跟着我念,我念一句,你就用你最大的声音喊出来,可以吗?”

“这个小人会,小人在村里是有了名的大嗓门,我一嗓子,连天上的大雁都能振下来!”大汉见不是要会金子,也不治罪,只是让他跟着喊话,又十分兴奋起来。

于是,城北宣令台上,一个人手持一卷文书,在高声宣读,他每宣读一句,旁边一位壮汉就跟着高喊:

“即日起,在秦国各地推行新法。

新法第一条: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

新法第二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新法第三条: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新法第四条: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新法第五条: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不一会,越来越多的行人围聚在宣令台旁。听完新法的内容,台下炸开了锅。

有个人说:“快看,那不是在酒馆遇到的那个小兄弟吗?”

“听说他是卫国人,叫卫鞅”另一个人说。

“霸业由来厚豪杰,何笑英雄薄出生。君一挥刀断天下,再看西北两昆仑。”

不知道是谁说了这句后消失在了人群中。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资治通鉴》

司马光对商鞅城南立木的事迹是如此评价的,他说:

“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

现在看来,司马光先生评价的还是很客观的。他肯定了商鞅在通过城南立木,取信于民的做法,更加强调了信誉,诚信对于国家,对于君主,甚至对于平民百姓的重要意义。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国而无信就更不知其可了。然而,司马光先生对商鞅的评价不是太高,“而商君尤称刻薄”,这里指的是他为了想办法推行新法,故意设城南立木之局来取信于民,是太过于刻意了。商鞅的本意其实并非要彰显诚信这种品质,而是想通过城南立木告诉百姓,我商鞅推行的新法,说到做到。在这里,商鞅的城南立木,和杀鸡儆猴,其实是一样的。

下面就我就来给大家说说商鞅是如何“杀鸡儆猴”。不过这是《史记》里的故事了。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又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厉不厉害?动不了太子,这个卫鞅竟然动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这两位可都是和秦孝公同宗同姓的贵族,而且是大贵族!

这杀鸡儆猴的效果当然也是立竿见影了,第二天,秦国人就都乖乖的遵照新法执行了。

以卫鞅之才,不可能料不到,得罪了将来的君主,以及君主的老师,自己将来的结局也不可能会好。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不能不说,推行变法,他也的确兑现了对秦孝公的承诺,视死如归,九死无悔。而秦孝公也确实兑现了他对卫鞅的许诺,成为了他推行新法的坚强后盾!

【场景6:前350年,秦国栎阳 秦王宫秦孝公书房】

背景:

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

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

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

前354年,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前352年,秦、魏在彤发生了一场遭遇战。

前351年,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

商鞅推行的变法,好像是一剂兴奋剂,让秦孝公看到了“复穆公之霸业!”的曙光,新法推行不久,对外作战就连连告捷,高傲的楚国也主动来请求联姻了,魏国也主动邀请秦国参加会盟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会盟之后,秦国以“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的战绩,再一次教训了当年骑在秦国头上耀武扬威的老中原霸主,魏国。不仅如此,卫鞅还攻城略地,立下了军功。

从此,秦孝公变开始了东进争霸的序幕。

“这是我敬献的第二阶段的变法大纲,请君上过目。”卫鞅命人将几大捆书卷抬到大殿上。

“请先生概述其要。”

“向前推行之法,首在集权强兵。此次之法,主在富国弱民,具体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等。”

“可行!”

“臣还有一事,请君上明断。”

"何事?"

“迁都。”

“迁都?”

“对!迁都。”

“迁都何处?”

“君上请看”,卫鞅上前,将一羊皮卷徐徐展开,原来是一张地图。

图穷匕见,刺死了秦孝公。

哦,不对,拿错剧本了。

卫鞅将羊皮卷展开继续说到:“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进可东争天下,退可固若金汤。”

“好!正和寡人之意!你可立即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

“谨受命!”

秦孝公拜卫鞅为大良造,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前340年,秦魏边境 秦军大营】

背景:在新法恐怖高压弱民愚民的政策下,秦国国力强大,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

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

前343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前340年,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

大意就是,魏国是我大秦的心腹大患,可以说是势不两立,如今秦国仰仗君上贤明,国富兵强,而魏国却刚刚被齐国重创,昔日诸侯同盟也瓦解了,可谓是众叛亲离,雪上加霜之时。我们可趁机伐魏,魏国打不过我们,必然向东迁都,我们秦国就可以完全收回河西之地,据黄河之地利,退守固若金汤,东进可争霸天下,此乃帝王霸业!秦孝公听后当然非常高兴,于是就任命卫鞅为主帅出兵伐魏。

然而,让卫鞅没想到的事,此次出兵并未能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

“魏军固守,叫阵数日,拒不出战,我军劳师远征,军粮不济,如之奈何?”帐内一员大将问道。

“莫不如先撤兵回函谷关,再待时机。”一人试探地说。

“混账!此次我主动请缨,兴师动众,岂可无功而返?”卫鞅大怒道。

众将不敢再言。

卫鞅在军帐中来回踱步,良久,突然问:“此次魏军主帅何人?”

“是公子卬。”一人回道。

“太好了,有办法了!”卫鞅大喜道。

【前340年,秦魏边境 魏军大营】

“报,秦军派人送来书信一封。”

“哦?想必是来求和,快呈上来。”公子卬知道秦军今时不同往日,且魏国刚刚遭受马陵之战的重创,魏军若与秦拼死一战,也未必定有胜算。于是公子卬坚守不出,以期秦军自去。

公子卬打开书信,看毕传阅众将:“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

“秦魏势不两立,兵戈不断,卫鞅如今事秦,恐遭加害,公子断不可去赴宴啊!”

“卫鞅昔日在魏国公叔痤府内任职,我与其相识已久,公叔痤对其也交口称赞。城南立木之事尽人皆知,其当不是无情无信之人。”

于是,

       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资治通鉴》

最终,

       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资治通鉴》

同年,齐、赵伐魏。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从此卫鞅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

【公元前338年,咸阳秦王宫】

背景:秦国秦孝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惠文王。

“报,大王,有人告发商鞅屯兵封地,意欲谋反。”左右有人说。

“哦?有这等事?先王对他不薄,他应该不是忘恩负义之人。”秦惠文王说

“这可说不定,我也听人说这个卫鞅在封地大肆招兵买马,现在举国上下,只知道有商鞅,不知道有大王了。之前孝公在时,他尚且没把大王放在眼里,何况现在他已经军功赫赫,裂地封侯了。”秦惠文王的叔叔公子虔道。

“太傅说的没错。更何况这卫鞅本就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为求富贵离开祖国到魏国效力,魏国国相公叔痤,王室公子卬都待其甚厚,但其却诱杀公子卬,实乃小人也。”公孙贾补充道

“来人,抓商鞅回来问话。”秦惠文王下令道。

秦惠文王心理很清楚,商鞅总的来说对秦国也是有功之臣,虽然年幼时其也对商鞅一些做法十分不满,但是后来他渐渐的长大了,开始懂得了以大局为重,当听到秦军在外连战连捷,收复失地的时候,当他看到秦国百姓安居府库充盈的时候,当他知道秦国军队兵强马壮所向披靡的时候,他反而内心里原谅了商鞅。就在四年前,当他率领着西戎九十二国去朝见天子周显王的时候,他正年少气盛,意气风发,追忆起先祖秦穆公之霸业,开始完全理解了秦孝公的用心良苦,同时对商鞅也渐渐有了感激之情,只是他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表露过。他也知道公子虔和公孙贾想报仇雪恨,对商鞅欲杀之而后快。但是他这个时候内心确实是不想杀商鞅的。

他想起了父王临终的一番话。

“治重病用猛药,秦国变法最难啃的骨头,我让商鞅给你啃了。商鞅变法,也必然会让很多人不满。但是这也好过他们将怨恨都记在我们头上好。你长大了,应该能明白当年我的苦心。你记住,我走了以后,变法要继续推行。但是商鞅不能留了,如果我们不动手,他们动起手来,可能就不只要找商鞅一个人出气了。秦国不能乱,商鞅不能留。”

【公元前338年,秦咸阳城南】

国都城南集市,依旧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这一天,却格外的热闹,百姓已经将街道围得水泄不通。不一会一群官兵手持兵器才开道,才勉强将人群撕开,几十辆载着妇孺老小的囚车从这里驶向刑场。有人认得,其中一人正是商鞅。

商鞅显然是认得这里的,这里正是当年他一木千金,取信于民的地方。也是他功成名就的开始。

“怀玉入朝兮促膝长谈,城南立木兮霸业始燃。得人者兴兮恃德者昌;失人者崩兮恃力者亡!”

商鞅一路慷慨悲歌,怆然涕下。

此时商鞅想起了几个月前与门客赵良的一段对话。 

       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贤?” 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烧正言而无诛,可乎?” 商君曰:“诺。” 赵良曰:“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笔者不知道商鞅全家老小被押解刑场的路上,他还是否能依然像当年初到秦国时一样,希望一展才华,九死无悔?但赵良的话不无道理,商鞅确实有点急功以求名,严酷而近利,居功以自傲,恃宠而无忌。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资治通鉴》

《商君》诗曰:

变法从来不轻语,改革何时若春风?

纸上谈兵多如意,哪个先驱得善终?

摧枯拉朽卷凋敝,多少英雄前后继。

病树前头立青松,日月新天万世功。


【番外篇1:后人的对商鞅变法的看法】

在中国的“伟大改革家”序列里,商鞅及与他同时代的李悝、吴起等人,是祖师级的人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但实际上,其人不过是一个冷血的“国家主义”打手,是一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过的恐怖幽灵。商鞅的变法理念有三:

1、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

2、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

3、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这三条,无论是放在今天,还是放在2000年前,都是历史的反动。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

1、按军功受爵;

2、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

3、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这三大内容,正对应着商鞅的上述三大变法理念。

具体说来,

1、商鞅认为,“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商君书·靳令》),无论国家有钱还是没钱,都必须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如此才能强盛,才会不被“六虱”侵害。“六虱”是什么呢?是“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

2、为什么必须人人告密国家才会强盛?《商君书·开塞》里有解释:让老百姓只敢做国家让他们做的事,国家才会大治。

3、《史记》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因为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按商鞅的逻辑:百姓贫穷,就会有求富的动力;富有之后,就会“淫”(商鞅所谓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后,国家就会有“虱”,就不能强盛。所以,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才会重新激发百姓的求富动力,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求智,国家也不再有“虱”了。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可以使国家双倍强盛。(原文见《商君书·弱民》)

——资料来源于网络

【番外篇2:申不害为兄请官】

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很不高兴。

韩昭侯对他说:“我之所以向你请教,就是想治理好国家。现在我是批准你的私请来破坏你创设的法度呢,还是推行你的法度而拒绝你的私请呢?你曾经开导我要按功劳高低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哪种意见呢?”

申不害便离开了自己正式居室,另居别处,向韩昭侯请罪说:“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

【番外篇3:韩昭侯作高门】

元前332年,韩国。

韩昭侯作高门,屈宜臼曰:“君必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往者君尝利矣,不作高门。前年秦拔宜阳,今年旱,君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所谓时诎举赢者也。故曰不时。”

第二年,韩高门成。可见任性韩昭侯把屈宜臼的话当放屁了。

【番外篇4:孟轲阐述仁义与求利】

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

魏惠王点头说:“对。”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

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

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番外篇5:楚国也不是好惹的】

元前332年,越国。

越王无疆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楚王伐齐,围徐州。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