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烟雨江南的头像

烟雨江南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5/13
分享
《战国七雄》连载

第一十二章 燕昭王报仇雪恨

“公元前284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

——《资治通鉴》

【公元前316年 燕国燕王宫】

背景:“苏秦既死,秦弟代、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燕相子之与苏代婚,欲得燕权。”——《资治通鉴》

苏代出使齐国回来,燕王哙问他:“据你判断,齐国能称霸吗?”

苏代回答说:“不能。”

燕王哙问:“何故?”

回答说:“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信子之。

过了一段时间,有个叫鹿毛寿的人(生卒年不详,生平来历无从考证,很大可能是一个和相国子之有勾结的江湖骗子,类似于现在的很多“大师”)对燕王说:“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能让天下也。今王以国让子之,是王与尧同名也。”

燕王因而将全国托付给了子之,子之便更加显贵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向燕王哙说道:“现在大王说将国家托付给子之,而官吏却全是太子平的人,这就是名义上交付给子之而实际上还是太子平当权。”

燕王哙于是将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来都交给子之。子之因此坐北朝南而坐,开始行使国王之权,燕王哙年老不理政事,反而成为臣下,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裁决。

怎么样?在一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战国乱世,韩赵魏三家灭了智家族而瓜分了晋国,老赵家两个儿子为争夺君位手足相残,最后害的老父被活活饿死。然而在在北地燕国,燕王哙却听了几人的三言两语,上演了一幕“尧舜禅让”的好戏。

到底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可思议的一幕呢?燕王哙是老糊涂了?还是作秀以博取美名?

这里,我比较认同知乎作者雪霁初晴的观点,节选在这里仅供参考:

“作秀的例子是有,比如魏惠王不止一次提出要传国于惠施。秦孝公在疾病不起之际,也曾提出要传国于商鞅。但由于此二人皆辞不受而未果。另外公孙衍也曾对张仪提出,要令魏王让国于张仪,以此作为他的一项计谋的一个部分。这些都是战国儒家墨家禅让说流行的结果,正如庄子所批判的“窃国者侯”,这些只不过是欺世盗名的假仁义罢了。

不过燕哙王与前者不同,他是真的让位了,真的把权力转移给了子之。你不可能说戈尔巴乔夫是为了作秀才改革吧,那是人家真的想解决问题,只不过跑了轨。

关于燕王哙的为人,《战国策》、《史记》没有更多交代,而《韩非子》却有一段描写:“燕君子哙,邵公奭之後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罼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哙确实是按照墨家的理念去做的,与那些嘴巴说禅让,实际用法家纵横之术秦魏诸君不同。

史记关于这部分史料取材于战国策,而战国策是纵横家的历史教科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一些错误,而且如果老哙真的不想禅让,也不可能那么容易就被说动傻傻的把权力交出去。大概战国策是想突出纵横家口才的作用。但是事实上真正影响老哙决策的还是当时作为世之显学的墨家理念所爆发的政治影响力。 王位,国内至高权柄,古人所谓"神器"也,常人多窃而据之,少有自愿禅让者,故不以成败论英雄,先为燕王哙点个赞,至少其用心是好的,觉得子之贤能,想禅位于他使燕国强大。

这里涉及到一个常识,就是当时战国七雄中,燕国由于姬姓贵族旧势力强大,且远离中原,是七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变法的国家,无论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都远落后于另外六国。这对于燕国来说是一大羞耻!要知道,燕国开国国君召公和周公同为西周开国元勋,作为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国,在西周建国初担任着防御北方戎族和箕子朝鲜的重要使命,是具有极高地位的。正因如此,燕人自视甚高。但到了战国,沦落成七国最弱,同时也是当年分封时存活下的唯一姬姓国家,这里不得不使燕王哙感到紧迫忧虑了。 姬姓祖宗太伯三以天下让,西周本就有让贤的传统,而到了战国,歌颂尧舜禅让的儒家墨家学说也已成为天下显学,影响到了北陲的燕国。特别墨家此时既具有强大的黑科技,也秉持着兼爱反兼并的理念,对于弱小的燕国来说是自保图治的一条路线。这就让燕王哙有了以墨家治国的理念,从上引《韩非子》可以看出老哙“苦身以忧民”,韩非都承认他是“虽古之圣王明君者”也难比的。

【公元前314年 燕国太子平府邸】

深夜,一个管家领着一个衣衫褴褛浑身恶臭的乞丐进入了燕国太子平府邸。

“拜见太子!”乞丐见倒太子平后下拜道。

“快快请起”太子平慌忙扶起来那个乞丐。

“这是齐国派人送来的”太子平将一个帛书递给那个乞丐。

那个乞丐打开一看,见什么写道:

“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虽小,唯太子所以令之。”

随即将帛书小心叠起交还太子平,大喜道:“这是齐国国君手书,上面还有国印!”

“是的!”

“太好了,看来我们动手的时机终于到了。”

“你回去告诉市被将军,齐国大军不日便到,让他见机行事。”

“小人遵命。”

原来太子平不满燕王禅位给相国,因而私下安排了一些人这两年装成乞丐模样,躲避相国子之等人的耳目,暗中传递消息。

【公元前314年 齐国临淄齐王宫】

背景:“燕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资治通鉴》

“前日燕太子平与众欲谋攻子之,向我借兵,我已经修书答应。你可即日起点兵前去燕国,助太子平继位燕王。”齐宣王召田章说。

“臣遵命!”

田章领命,点齐五都之兵,却迟迟未有出发,齐宣王再次召见田章问:“太子平已在国内举事,事情见急,章子为何还不出兵啊?莫非要抗旨不成?”

“臣不敢。燕国之事需见急方可出兵。燕为齐近邻,交战多年,今天赐良机,何不先让其先自相残杀,等事情见急,百姓苦于内乱,我再以平乱之名入燕便可长驱直入,所向无敌。”田章说道。

“章子所言有理,寡人错怪章子了。”齐宣王笑着说。

【公元前314年 齐国临淄齐王宫】

背景:“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百姓恫恐。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资治通鉴》

捷报传来,齐宣王聚众人商议要不要趁机吞并燕国。一日,孟子见齐宣王。

齐宣王问孟子说:“有人对我说不要夺取燕国,有人对我说要吞并它。以万乘兵车的大国讨伐另一个万乘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能占领它,这是光靠人力不能办到的;不吞并燕国就一定会有天灾。吞并燕国,怎么样呢?”

孟子回答说:“如果您征服了燕国后,燕国的民众很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的君王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征服了燕国而燕国的民众不高兴,就不要吞并了,古代的君王有这样行事的,比如周文王,齐国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去征讨另一个万乘兵车的国家,那里的百姓都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只是为了躲避水深火热的战祸啊!如果在齐国的通知下,水更深、火更热,那么老百姓也就将转而投向别的国家了。”

齐王又对孟轲问道:“各国都谋划来讨伐我,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只占有七十里而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汤。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国家而总是畏惧别人的。《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箪食壶浆前来迎接仁义之师。您如果杀了他们的父兄,囚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掠夺他们的国宝,那可就不行了。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

齐王却没有采纳孟轲的劝告。

齐军在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而且还“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连临近的中山国都趁机攻占了燕国的十几座城池,燕国眼看就要被瓜分了。愤怒的燕国人纷纷又拿起武器开始反抗齐国军队,两国也由此结成了世仇。

【公元前312年,乐毅归燕】

背景:赵武灵王看到了燕国发生的变局,及时派乐池从韩国接来了燕国公子职,并打着驱齐护燕的旗号,派军护送其归燕国继位。最后公子职在秦赵联军的帮助下,赶走了齐国军队,顺利集成王位,史称燕昭王。

然而,资治通鉴的记载是:“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历史公案。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燕昭王?太子平还是公子职?我们先看看史书上如何说: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太子因子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已殉国。……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战国策‧燕策一》

“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史记•燕召公世家》

“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史记•六国年表》

“子之杀公子平,不克”——《竹书纪年》

“(赵武灵王)十年,……齐破燕,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史记•赵世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史书上关于谁是燕昭王的问题,也多有矛盾。有学者认为,《燕策》称所立者为“公子平”,称“公子”而不称“太子”,其误当在“平”字,《燕世家》则改“公子”为“太子”,益滋混乱。

是不是这样呢?这就要通过考古取证了。

1929年,对燕下都的发掘中出土燕国兵器铜戈及宝剑,有“郾(燕)王职”的铭文。

1967年在辽宁省北票县东官营子发现一件铜戈,今藏辽宁省博物馆。全长27、高13、援长18、内长9厘米。形体较大,中脊略隆起,两旁有沟;胡刃有弧曲三,阑内三穿,直内一穿,内隅一穿,内上有虎形纹;铭文在胡上:“郾王职作御司马。”

公元1981年夏天(一说为1977年),洛川县严家庄的一位农家女子,将取土时发现的一柄锈迹斑剥却锋利无比的断成两截的青铜剑,拿回扔在自家的猪圈棚上。这件兵器便使村里的孩子们,在戏耍时挥舞起来觉得比棍棒威风多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偏偏有个偶尔走进这所小院的考古专家发现了这柄青铜剑。剑身上“郾王职作武业著(鐯)剑”八个字,使专家们确认是以燕昭王的名义监制成,赠给亲信佩带的宝剑。在当时属秦国统治的洛川,发现燕国统治者监制的器具,给文物工作者出了一道新的研究课题。燕王剑那至高至尊的剑身铭文,使宝剑告别了腥臭的猪棚顶,躺在了陕西省博物馆专门为它建造的展柜里猩红的平绒上,高傲地与每个游人对视。

1998年,临淄淄河沙滩中新近出土一把铜剑,由挖沙农民韩如水挖出,上面有铭文“郾王职作武某旅剑”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证,这桩历史悬案终于可以尘埃落定。

燕昭王即位后,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还对身边的大臣郭隗说:“齐因我们内乱而袭破燕,寡人非常清楚燕小力弱,现在不足以报仇雪恨。然诚得贤士与寡人共同强大燕国,以雪先王之耻,寡人此生之愿也。先生如果发现了这样的人,也需要协助他啊!”

郭隗说:“我听说很久以前有个国君,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这个人找到一匹千里马,但是马已死,他还是用五百金买走了马头而返。国君大怒,涓人说:‘死马大王肯画这个价钱买,何况是活马呢?大王放心,千里马很快就会来到你的面前。’果然,不到一年,国君就买到了三匹千里之马。今大王决心招贤纳士,可以先从我郭隗开始。我郭隗都能得道重用的话,还怕贤于我隗者,远在千里之外吗?”

于是燕昭王拜郭隗为师,并为其修建了府邸。天下贤士听说此事,果然争相来到燕国。

其中有一位叫乐毅的,就从魏国来到了燕国。燕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赵国曾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后来赵武灵王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

后来他听说燕昭王招贤纳士,乐毅就到了燕国。

【公元前286年,宋国宋王宫】

“大王,今日民间传说发生了一件怪事。”

“哦?什么怪事?”宋康王问。

“宋城中发现了一个麻雀在城边生下鹞鹰。”大臣回答道。

“果然奇怪,传太史。”

“恭喜大王,臣占卜此事,大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

“恭喜大王!”群臣毕贺。

宋康王大喜。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

【公元前286年,齐国临淄齐王宫】

“进来宋王犹如疯狗一般,逮谁咬谁。还公然与我齐国为敌。”齐湣王道。

“回大王,听说宋王如今日益骄横,以为自己已经是天下霸主了。终日饮酒作乐,让群臣山呼其万岁,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天下的百姓都偷偷的叫他“桀宋”。一大臣说。

“这还不算什么,更有甚者,他居然怪天公打雷惊了车驾,命人射天。怪土地不平害其颠簸,命人鞭笞土地。有将神庙里供奉的社稷砍伐下来给焚烧了,说这是要给鬼神一点颜色看看。”另一位大臣补充道。

“我看这宋国也该灭了,谁愿替寡人讨伐“桀宋”?齐湣王问道。

“末将愿望!”一大将上前道。

“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资治通鉴》

【公元前286年,燕国燕王宫】

背景:“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资治通鉴》

“大王,齐国自灭宋以来,又得罪了楚国何三晋,还扬言要吞并二周,继位天子。狐咺正议,斫之檀衢,陈举直言,杀之东闾。骄横跋扈,天下共愤。大王自继位以来,日夜夫婿百姓疾苦,招贤纳士,重整朝纲,如今大燕益为富实,此乃攻齐之良机也,切不可失。”乐毅进言道。

“齐入我地,烧杀抢掠,毁我宗庙,夺我重器,寡人亦未尝一日不思雪先王之耻!”

乐毅说:“齐,如今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东方一霸。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

“寡人正有此意。”

于是使乐毅约赵,又派使者连楚、魏。不久,乐毅归燕再见燕昭王。

“大王,大事成矣!赵王不仅愿意联军伐齐,更授予我相国印授,并派使者入秦,言攻合纵攻齐,秦国已经答应了,并派秦尉斯离帅大军不日启程。”

“太好了!楚、魏也答应出兵,韩国亦派军同往。秦、魏、韩、赵,再加上我大燕,五国攻齐,必灭齐国!乐毅听令,寡人命你为上将军,统帅五国联军,全力伐齐。”

“臣定为大燕一雪前耻!”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资治通鉴》

【公元前284年,济西五国联军大营】

五国联军在济西大败齐师,齐军逃窜。乐毅调兵遣将,乘胜追击。

“魏将听令,命你带军向宋地进发。”

"末将得令!"

“赵将听令,命你带赵师以收河间。”

"末将得令!"

“其余燕军,随我长驱直入,报仇雪耻,攻克临淄!”

“报仇雪耻,攻克临淄!报仇雪耻,攻克临淄!”一时之间,燕军上下群情激奋。

这时剧辛突然出来劝说道:“齐国大,燕国小,依靠各国的帮助我们才打败齐军,应该及时地攻取边境城市充实燕国领土,这才是长久的利益。现在大军过城不攻,一味深入,既无损于齐国又无益于燕国,只能结下深怨,日后必定要后悔。”

乐毅说:“齐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不与下属商议,又罢黜贤良人士,专门信任谀谄小人,政令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愤。现在齐国军队已溃不成军,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然反叛,内部发生动乱,齐国就可以收拾了。如果不抓住时机,等到齐王痛改前非,体贴臣下而抚恤百姓,我们就难办了。”

于是下令进军深入齐国。齐国果然大乱,失去常度,齐王出逃。乐毅率军进入齐都临淄,搜刮宝物和祭祀重器,运回燕国。燕王亲自到济水上游去慰劳军队,颁行奖赏,犒劳将士;燕王封乐为昌国君,让他留在齐国进攻其余未克的城市。

【公元前284年,卫国卫王宫】

“卫王啊,你的宫殿如此狭小,寡人住的很不舒服啊,你这里还有大一点的宫殿吗?你看寡人这姬随从众多..."齐王高坐大殿之上,边说边拿起来卫王命人送来的点心吃了一口,连正眼都没看卫王一眼。

“齐王见笑了,卫国国小民贫,宫殿自然比不上齐国临淄那么宏伟,齐王您就...”卫王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呸——这是什么破玩意,这东西也是人吃的吗?”齐王将吃进去的点心连忙吐出来,好像是突然吃到了老鼠屎一般。

见到齐王如此,卫王十分尴尬,心里也好比吃了老鼠屎一般。卫国群臣更是义愤填膺,终于有个卫国大臣站出来说道:“临淄宫殿华美,美酒佳肴,不知齐王为何跑来我卫国?”

又有个大将军起身抽出宝剑,指着齐王众人道:“无道昏君,汝等逃难到卫国,我国君让出宫殿给那么居住,命我等称臣并供给日常用度。没想到你们还如此傲慢无礼!赶快给我滚出这里,我们卫国不欢迎你!”

“滚出卫国!滚出卫国!”一时群臣激愤。

齐王只好收拾车驾,又连夜逃出卫国,出奔到邹、鲁国,仍旧面有骄色;邹、鲁两地闭门不纳,齐王又出奔莒地。

【公元前284年,齐国鼓里】

楚国派淖齿率军前来救援齐王,被任命为齐相。

淖齿却想与燕国瓜分齐国,于是抓住齐王数说他的罪过:“千乘、博昌之间的方圆几百里地,下血雨浸湿衣服,你齐王知道吗?”

齐王回答:“知道。”

“嬴、博之间,大地崩塌,泉水上涌,你齐王知道吗?”

回答:“知道。”

“有人堵着宫门哭泣,却不见人影,离开时又音响可闻,齐王你知道吗?”

回答:“知道。”

淖齿说:“天降血雨,是上天警告你;地崩泉涌,是大地警告你;人堵着宫门哭,是人心在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而你却不知改悔,你还想不死吗!”

于是在鼓里这个地方将齐王处死。

【公元前284年,齐国昼邑某处】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城(今山东日照市境内)和即墨(今山东省青岛市境内)没有收服。

“大人,这个王蠋是何许人也,乐将军为何对他如此重视,听说他住在昼邑,令我军三十里周围不得进入。又派我等前来暗访,带了一车绫罗绸缎金银珠宝来请他出山。”牵着马车的人道。

“这个你就不知道了吧,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今山东日照市境内)、即墨(今山东省青岛市境内)采取了围而不强攻,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招贤纳士,收服人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瓦解齐国。”车前骑着马的老者道。

不多时,两人来到一处茅屋前。老者下马,前去请王蠋,可被王蠋拒之门外。

“老夫年迈,愿留此残躯在此安度晚年,多谢乐将军厚爱,你们还是请回吧。”

两人在门前等候良久,千请万求,也不见王蠋再答一言。

那个年轻人火了:威胁说:“你要是不来,我们就在昼邑屠城!”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我不能使崐之保存,而自身又被燕人逼迫,我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

两人终于又听到王蠋的声音,但是不见人影,急忙绕道后院,只见他已经在用一尺白绫挂在树上上吊自尽了。

【公元前284年,齐国临淄乐毅大营】

“左将军听令,命你军在胶东东莱渡过胶水,向前挺进。”

“末将得令!”

“前部先锋听令,命你军沿泰山脚下向东到达渤海,进攻琅邪。”

“末将得令!”

“右将军听令,命你军循黄河、济水而下,屯扎在东阿、鄄城,与魏军呼应”。

“末将得令!”

“后将军听令,命你军沿北海镇抚千乘等地!”

“末将得令!”

“中军随我镇守临淄!明日我将亲至城郊祭祀齐桓公、管仲。汝等所道之处,亦要发文表彰齐国忠义贤良之士,切不可劫掠百姓,有违令者斩!”

“谨遵将军令!”

“对了,前日派你二人去请王先生,如何了?”乐毅问身边的亲信道。

“请将军恕罪!”二人相互看了一眼,赶紧跪下求饶道。

“怎么?他不肯来吗?看来我还是需要亲自去一趟的。”

两人只好把所见所闻向乐毅将军说了一遍。

“唉~可惜了,如果齐王能善用像王蠋这样的忠义士,岂能沦落到国破家亡!传令下去,厚葬王蠋!”

“是,将军!”

经过一番收敛人心,安抚民众,齐国人最终接受燕国所封君号、领取俸禄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之内,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都设立郡县治理。一直偏安一隅,无力争霸中原的燕国,终于一雪前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

【公元前283年,齐国城池莒城】

齐国发生淖齿杀王之乱时,齐王的儿子田法章改名易姓躲到莒地太史敫家做雇工。太史敫的女儿惊奇田法章的像貌伟岸,认为不是普通人的气质,便可怜他,常常私下送给他衣服和食物,久而久之,两人已暗中结为夫妻。

王孙贾是齐王的随臣,乱中找不到主子的下落,他的母亲说:“你早出晚归,我倚着大门盼望;你夜出不回,我靠着街门等待。你如今服侍君王,君王离开了,你却不知道他的下落,你还回来做什么!”

王孙贾便来到集市振臂高呼:“淖齿搞乱齐国,杀害王。愿意和我一起去干掉他的就把右臂伸出来!”

集市上的人有四百多人随他前去攻击淖齿,把他杀掉了。于是齐国的大臣们四下搜寻齐王的儿子,想立他为王。田法章害怕人们加害自己,过了很久才敢自己说明身份,于是大家拥立他为齐王,坚守莒城以抵抗燕军。在全国宣布:“齐王已经在莒地即位了!”

【公元前280年,齐国城池即墨】

当初,燕国军队攻打齐国安平时,临淄市的一个小官田单正在城中,他预先让家族人都用铁皮包上车轴头。待到城破,人们争相涌出城门,都因为车轴互相碰断,车辆损坏难行,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一族因铁皮包裹车轴得以幸免,逃到了即墨。当时齐国大部分地区都被燕军占领,仅有莒城、即墨未沦陷。乐毅于是集中右军、前军包围莒城,集中左军、后军包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身亡。即墨人士说:“安平之战,田单一族人因铁皮包轴得以保全,可见田单足智多谋,熟悉兵事。”于是共同拥立他为守将抵御燕军。

乐毅围攻两城,一年未能攻克,便下令解除围攻,退至城外九里处修筑营垒,下令说:“城中的百姓出来不要抓捕他们,有困饿的还要赈济,让他们各操旧业,以安抚新占地区的人民。”过了三年,城还未攻下。

【公元前280年,燕国燕王宫】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拨说:“乐毅智谋过人,进攻齐国,一口气攻 克七十余城。现在只剩两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自己好南面称王而已。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还不行动,就是因为妻子、儿子在燕国。况且齐国多有美女,他早晚将忘记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备!”

燕昭王听罢下令设置盛大酒宴,拉出说此话的人斥责道:“先王倡导全国礼待贤明人才,并不是为了多得土地留给子孙。他不幸遇到继承人缺少德行,不能完成大业,使国内人民怨愤不从,无道的齐国趁着我们国家动乱得以残害先王。我即位以后,对此痛心疾首,才广泛延请群臣,对外招揽宾客,以求报仇。谁能使我成功,我愿意和他分享燕国大权。现在乐毅先生为我大破齐国,平毁齐国宗庙,报却了旧仇,齐国本来就应归乐先生所有,不是燕国该得到的。乐先生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成为平等国家,结为友好的邻邦,抵御各国的来犯,这正是燕国的福气、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呢!”

于是将挑拨者处死。又赏赐乐毅妻子以王后服饰,赏赐他的儿子以王子服饰,配备君王车驾乘马,及上 百辆属车,派宰相侍奉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谢,写下辞书,并宣誓以死效忠燕王。从此齐国人敬服燕国乐毅的德义,各国也畏惧他的信誉,没有再敢来算计的。

然而,燕太子很生气,心想:

“我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啊!燕王位我眼巴巴的等了那么久,你居然那样说,难道是想学爷爷再玩一把禅让吗?”

【公元前279年,赵国乐毅官邸】

背景: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

"将军,燕昭王驾崩了,如今惠王继位!"

“昭王!乐毅蒙您知遇之恩,代燕伐齐,如今尚有两城未下,大功未成,您就离我而去了!”乐毅命全军缟素,面北遥祭。

几日后,骑劫持惠王令,接替乐毅为大将军,召他回国。

“将军,惠王从当太子时,就与您有矛盾,如今肯定是听信田单的反间计,才派骑劫代替你。我听说田单便派人去燕国用反间计,散布说:“齐王已经死了,齐国仅有两座城未被攻克。说您现在以攻打齐国为名,实际想率领军队在齐国称王。”

“唉~,看来我还是回赵国吧。毕竟那里才是我的老家啊!”。乐毅被换走,空降的大将军难以服众,燕军将士都愤愤不平,内部不和。

【公元前279年,齐国即墨】

“太好了,燕王果然中计。不过如今燕军还不退军,即墨再这样被围困,恐怕支撑不了多少时间了。”

“乐毅走了,记下来就好办了,我自有妙计破敌。”田单自信的说。

田单下令让城中人吃饭时,先在庭院里祭祀祖先,四处飞鸟争吃祭饭都盘旋落到城中,燕军很是惊讶,田单又让人散布说:“会有天神派军师下界来帮助我们。”

有个士兵说:“我可以做神师吗?”说罢起身便走。田单急忙离座追回他,让他面东高坐,奉为神师。

士兵说:“我犯上欺主了。”

田单忙悄声嘱咐:“你不要说出去。”

便以他为师,每当发布号令,都必称奉神师之命。

田单又令人散布说:“我就怕燕军把齐国俘虏割去鼻子,作为前导,那样即墨城就完了!”

燕国人听说,果然这样做了。城中守兵看到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去鼻子,万分痛恨,决心坚守不降,唯恐被俘。

田单再使出反间计,说:“我怕燕军掘毁我们的城外坟墓,那样齐国人就寒心了。”

燕军又中计,把城外坟墓尽行挖毁,焚烧死尸。齐国人从城上远远望见,都痛哭流涕,争相请求出战,怒气倍增。

田单知道这时军士已经可以死战,于是带头拿起版、锹和士卒一起筑城,把自己的妻妾编进军队,还分发全部食品犒劳将士。他下令让披甲士兵都潜伏在城下,只以老弱人员、女子登城守卫,又派人去燕军中约定投降,燕军都欢呼万岁。田单在城中百姓中募集到一千镒金银,让即墨城的富豪送给燕军大将,说:“我们马上就投降。请不要抢劫掠夺我们的家族!”

燕国将军大喜,立刻应允。燕军戒备更加松懈。田单在城中搜罗到一千余头牛,给牛披上大红绸衣,绘上五彩天龙花纹,在牛角上绑束尖刀,而在牛尾绑上灌好油脂的苇草,然后点燃,趁着夜色,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赶牛冲出,后而紧随着五千名壮士。牛尾部被火燎烧,都惊怒地奔向燕军大营。燕军大惊失色,看到牛身上都是天龙花纹,碰到的不是死就是伤。加上城中敲锣打鼓齐声呐喊,老弱居民也敲击铜器助威,响声惊天动地。燕国军队万分恐惧,纷纷败逃。齐军趁乱杀死燕军大将骑劫,追杀逃亡的燕军,所经过的城邑都叛离燕国,再度归顺齐国。

田单的军队越来越多,乘胜而入,燕军日日望风而逃,逃到黄河边,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复归。

田单于是前往莒城迎齐襄王回国都临淄,襄王册封田单为安平君。

齐襄王立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生下太子田建。太史敫却说:“我的女儿不经过媒人,自定婚嫁,不是我家的人,她败坏了我的家风!”终身不见王后,但王后并不因他不见而失去做儿女应有的礼数。

【公元前279年,赵国乐毅府邸】

赵王分封乐毅于观津,对他十分尊宠。以此来警戒燕国和齐国。

燕惠王便派人去批评乐毅,并道歉说:“乐将军你过于听信传言,因为与我有矛盾,就抛弃燕国跑到赵国。你这样做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然而,又怎能报答先王对你的一片恩情呢?”

乐毅回信答复道:“从前伍子胥的建议被吴王阖闾采纳,吴国的势力一直扩展到郢地;而继任吴王夫差不听他的话,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抛进江中。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对先王的建议是吴国得以成就功业的根本,所以沉下伍子胥的尸体一点儿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早日看出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器量,所以尸体虽入江而魂灵仍怨愤不化。免去自身的灾祸,立就功业,以表明先王的心迹,是我的上策。自己遭到别人的诽谤,从而使先王的英名蒙上耻辱,是我最害怕的。但因为蒙受了不白之冤,就以新的宠幸为利益,谋算燕国,也是我在道义上绝不会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人断交绝不口出恶言;忠臣被迫离开祖国,也不去辩解洗雪自己的名声。我虽然不成器,也曾多次从古代君子身上得到教益。谨请大王明鉴。”

于是燕王仍封乐毅的儿子乐为昌国君,而乐毅也为修好睦邻而往来燕国,最后死于赵国,谥号望诸君。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