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唐的头像

宋唐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12/24
分享
《乌兰牧骑礼赞》连载

第一章 阳光普照草原

乌兰牧骑,是一首伴随岁月流淌的歌,歌声荡漾之处,是悦动的凝聚,是文化与文明的深情注视。这支诞生于草原的文艺战线轻骑兵,以身轻如燕小巧玲珑一直活跃在草原上,从最初的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一百多支乌兰牧骑队伍,在草原上翩翩起舞,纵情歌唱,汇成同一首歌,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关注,深受广大牧民的欢迎与爱戴。祖国是永远唱不完的赞歌,在共和国70多年光辉岁月中,同一片土地,同一片蓝天,同一首歌,乌兰牧骑伴随共和国的脚步,走过了65个春夏秋冬。六十五年风雨兼程,六十五年倾情奉献。六十五,人生已入暮年,可乌兰牧骑永远正值芳华,青春永远奔放。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草原乃至中华大地上描绘出一道靓丽的风景,掠起一股独具魅力的文化文明之风,他们的足迹珍珠一样撒落在草原上。

2019年8月,第四届乌兰牧骑汇演成了草原青城最欢快的盛大节日,自乌兰牧骑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届,上次汇演还是十年前,本届汇演与往届有所不同,一些从乌兰牧骑走出去的知名演员前来助阵,适逢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已经提前一年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乌兰牧骑结合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精心准备,排练出最精彩的节目,展示新时代乌兰牧骑新的风采。客观地说,本届乌兰牧骑汇演节目精湛,演员阵容整齐,演出规模超过历届。

大幕徐徐拉开,走进乌兰牧骑的世界,竟是一种陶醉般的欣赏,可阅览他们成长的经历,又使人唏嘘垂泪,他们的执着、无私、辛劳,用精湛的艺术感动了草原,感动了中国。无疑,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019年春末,在内蒙古博物院民族团结宝鼎广场上,参观完内蒙古博物院的游客自发云集过来,放风筝的老人和孩子兴致盎然,还有打太极拳的、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与往常不同的是,广场中央停放着几辆乌兰牧骑大巴车,车前30支乌兰牧骑队伍即将盛装表演,周围还有一些各行各业乌兰牧骑宣传队和专业文艺团体。此时,一行马头琴队伍从人群中穿过,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带领他的马头琴团队,用一曲《万马奔腾》打破了广场上原本的节奏,群众纷纷向乐队方向聚拢过来。《万马奔腾》是齐·宝力高的代表作,浓郁的草原生活底蕴和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再现了草原的生动与雄浑。草原牧民最喜爱的群马舞上演了,马蹄声由远至近,跃马扬鬃,引颈嘶鸣,远处还有朦朦胧胧的勒勒车的轮音。乌兰牧骑队伍向宝鼎广场的台阶上汇集,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燃起了现场围观群众的爱国热情,他们不仅要把对祖国的热爱唱出来,还要把乌兰牧骑的精神唱出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向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队员致敬。乌兰牧骑队员们一边热情高歌,一边用舞蹈打造真人拼图,渐渐地,中国的版图跃然成形,雄鸡唱晓,一位年轻的舞蹈演员头戴红布带,手舞红绸,拼成鲜红的鸡冠。阳光普照,舞曲高扬,场面十分震撼。

乌兰牧骑的创立与发展,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实践典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大创举。乌兰牧骑根植基层、情系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无愧于旗帜的荣誉。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以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综合职能,实现了农村牧区民间艺术与现实生活主旋律的无缝对接,由内蒙古走向全国,成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学习的楷模,进而从草原走向世界,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在当代草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从额济纳到额尔古纳,从大青山到西拉沐沦河畔,歌声连绵,涓水细流,乌兰牧骑的身影定格在马背民族追赶新时代的扉页上,一路洒满阳光。

                                                 

                                                                第一节    一封情寄草原的信

2017年11月27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但却是一个值得铭刻的一天。初冬的苏尼特草原,期待着一场飞雪的到来,比飞雪提前到来的是令人亢奋的喜讯,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各个热血贲张,他们在拜读一封信,一封来自中南海的信,年轻队员笑逐颜开,年长的老队员抑不住热泪盈盈。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

你们好!从来信中,我很高兴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你们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严寒,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是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习近平

2017年11月21日

哦,这的确是非同寻常的喜讯。总书记的信凝结着党的亲切关怀,是对乌兰牧骑精神的肯定,这支诞生在草原上的艺术红芽,历经60年的风雨磨砺,已经绽放出瑰丽的色彩,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乌兰牧骑犹如四季常开的花朵,把艺术的芬芳送到敖特尔,送进蒙古包。乌兰牧骑用歌声传递文化与文明,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歌声中与时俱进。

时光回溯到1957年,一支由十几人组成的草原文艺轻骑兵,赶着一辆马车,迎着草原泛绿的气息走向草原的深处,偏远闭塞的牧民看到他们表演的节目,如同久旱逢甘霖,深得广大牧民的欢迎。于是,乌兰牧骑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他们建队后第一次走进草原演出。

乌兰牧骑汉译红色的嫩芽,在锡林郭勒大草原苏尼特右旗最早面世,倍感欣喜的是这株红芽从破土那一天开始,其超强的生命力令人惊羡,并很快在内蒙古千里草原激情绽放,成长和蔓延的速度惊人,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关键是深受牧民的喜爱。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恰逢乌兰牧骑六十岁华诞,老一辈乌兰牧骑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把六十年的成长经历跃然纸上,寄给中南海向总书记汇报,没想到这么快就回信了,欢欣鼓舞的不仅仅是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还有全区2400万各族儿女。

2017年11月21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回信,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乌兰牧骑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党的宗旨是一脉相承,学习乌兰牧骑精神,与牧民走到更近,心贴的更紧。

草原深情寄北京,来自中南海的信洋溢着亲切的关怀与勉励,并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是让全区2400万各族草原儿女欢欣鼓舞的一件大事,是在全区文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情深意切、语重心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对乌兰牧骑成长进步的高度重视,对内蒙古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殷切希望,对全区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为我们更好地发展乌兰牧骑事业、加强文艺工作、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强大动力。”

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讲话中肯,一个具有政治智慧的领导人总是站在全局是高度,谋定而动,实至势成。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内涵,把学习贯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和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题词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总结乌兰牧骑60年来的宝贵经验,深入研究促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地推动乌兰牧骑在新时代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帮助广大农牧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重要指示,弘扬优良传统,扎根基层一线,推动文艺创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

一封信在草原上荡起波澜,接受采访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协会原副主席朱嘉庚,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看了不止一遍,这位四川万县人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来到内蒙古,书写了五十多年的乌兰牧骑人生。他说,乌兰牧骑根植草原,把牧民当母亲一样尊重,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动体现。读着总书记的信,他的眼前浮现出当年与乌兰牧骑队员一起深入农村牧区,风餐露宿,正如总书记所说,蓝天是幕布,草原是舞台。时光并没走远,难以忘却的记忆常常让他激动不已。吃上一片降压药,带我们一同走进多彩纷呈的乌兰牧骑岁月,有人把乌兰牧骑比作草原上的萨日朗,可红红的萨日朗从没凋谢过。

2017年11月22日,即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的第二天,锡林郭勒盟召开了盟委会,传达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并在第一时间把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传达到各个旗县乌兰牧骑。太仆寺旗乌兰牧骑队长张志泽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排练一些关于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节目,会把总书记的关心关爱融入我们接地气的节目中,以生动的方式把十九大精神带给农村牧区的农牧民。”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乌兰牧骑队长朝鲁说:“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是让全区2400万各族儿女欢欣鼓舞的一件大事,感谢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对乌兰牧骑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作为队长,我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带领全队扎根生活沃土,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保持乌兰牧骑本色,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大兴安岭林区绿色沸腾,莽莽苍苍,隐在密林中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三个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狩猎方式,又是三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乌兰牧骑把民族的艺术天分表现得淋漓尽致,阿龙山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张金华就是乌兰牧骑的铁杆粉丝,他说,他也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封信,“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写给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也是写给每一位边疆普通群众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林区人一定不会辜负总书记对边疆工作者的记挂和深情,我们要学习乌兰牧骑精神,以林海为战场,以保护生态为己任,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做最美的‘森林医生’,与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守护好国土,建设好家乡。”

到过阿拉善的,想必对茫茫戈壁中的胡杨林印象颇深,这种大西北的固有树种嵯峨在岁月的疾风中,以生命力顽强著称于世,在干旱的环境下,它们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腐,这种顽强的品格与活跃在沙地里的乌兰牧骑相似,阿拉善右旗乌兰牧骑队长红旗的一席话让我们自然与胡杨林联系在一起,“习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我看后备受鼓舞,这是党中央对我们多年来所做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近年来,我们乌兰牧骑以‘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服务农牧民群众’为宗旨,每年下乡演出100多场,深受农牧民欢迎。今后,我们要立足新时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以歌舞的形式把群众喜欢的精品文艺和党的十九大好政策送到基层,送到老百姓心中,为共圆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真的很高兴。”

奈曼旗乌兰牧骑队长徐桂萍脸上洋溢着激动,“得知习总书记给我们乌兰牧骑回信的消息,激动得夜不能寐,这是我们乌兰牧骑人最大的荣誉,是对我们工作的莫大鼓舞,我们将牢记嘱托,继续努力,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短小精干、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把党的政策、党的声音带给千家万户。”

出呼和浩特往南100华里便是和林格尔县,老一辈的乌兰牧骑队员记忆犹新,六十年代组建乌兰牧骑时,这里一片荒凉,而如今这里已是“中国云谷”,新崛起的现代化都城以大数据云计算闻名于世,可乌兰牧骑的队员不忘本色,依然关注和服务偏远的农村。在和林格尔县巧什营村,外面冷意萧萧,可文化大院里却很热闹。演员最新排练的二人台《十九大精神暖人心》等新曲目正在演出,吸引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前来观看,巧什营文化大院负责人贾新荣说,“时下电视节目十分丰富,可老百姓还是愿意看乌兰牧骑的演出,这是他们身边的艺术。”和林格尔县文化体育广电局局长郭银良介绍,看了习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大家倍受鼓舞,干劲十足,赶排了一台新节目已深入全县8个乡镇1个园区惠民演出340余场(次),下一步和林格尔县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壮大乌兰牧骑队伍,创作文艺精品,丰富基层百姓文化生活。

伊金霍洛旗52岁的乌兰牧骑队员图力古尔演艺生涯34载,不为名利,甘当一名普通演员,提到习总书记的回信,激动的心情难以掩饰,“习总书记对乌兰牧骑60年的发展给予那么高的评价和肯定,对我们寄予如此厚望,是对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最大的鼓舞。我们的宗旨是‘一专多能、服务到家’,在这个蒙、汉、回等多民族大团结的文艺大家庭里,每个队员都尽己所能苦练内功,给农牧民带去生动、鲜活的文艺作品,我们每年进行大大小小的文艺演出有200多场,足迹踏遍农村牧区各个角落,不光带给群众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还把党的政策、政府的温暖送到千万家。总书记的勉励将继续激励我们扎根基层,创作出好作品,展现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风采,作为一名乌兰牧骑人,我感到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的信,还在草原上广为传阅,所产生的激励效应沸水一样沸腾。除专业乌兰牧骑演出队,有的地区还自发组建了业余乌兰牧骑。2018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市考察时,就观看了临潢社区业余乌兰牧骑的表演,给予很高的评价。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富有,乌兰牧骑就像传播文化和文明的使者,他们在草原上划出一道流动的彩虹。

                                      

                                                                 第二节 在呵护中成长

 萨日朗是草原上最常见的一种花,开的鲜艳,姹紫嫣红,因而又叫红花,红花的花瓣和花根都可食用,甜甜的,脆脆的。每到七月,正是花艳娆红的季节,萨日朗的花根在土里如蒜头状,味甜可口,有些人常常耐不住诱惑,在萨日朗孕蕾前就把花根刨出来吃掉了,使萨日朗的艳色被扼杀在萌芽中。草原上有句谚语,知道护草的才拥有草原。花的芬芳需要沃土,更离不开阳光雨露。乌兰牧骑这株红色的嫩芽,自诞生那一天开始,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爱护。

地广人稀是内蒙古最突出的地域特色,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部分牧区还延续着游牧状态,这种地域特殊性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那就是交通信息不畅。如何把党的声音和民族政策的温暖传递到偏远的牧区,让所有农牧民都沐浴到党的民族政策阳光,是新中国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议题。老一辈革命先驱乌兰夫心系内蒙古,尤其关注牧区民生。他走敖特尔,进蒙古包,迫切地感到牧区文化生活单调匮乏,对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已经产生掣肘影响,他知道牧民所思所想所需,回到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一次次开会,聚思纳贤,博采众议,做出了组建文艺轻骑兵的决策,“就叫乌兰牧骑吧。”汉译红色宣传队,乌兰牧骑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的乌兰夫给乌兰牧骑定了基调:乌兰牧骑是政府为开展牧区和民族群众文化工作,活跃民族群众文化生活,以机动灵活、富有民族风格的文化宣传形式,向牧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巡回服务与辅导活动,并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从而满足牧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乌兰夫强调,组建乌兰牧骑仅是形式,最重要的是通过乌兰牧骑把党中央的关怀关注及时传送到没有电、没有公路的闭塞牧区,使乌兰牧骑成为党和政府与牧民沟通的桥梁、传播文化文明的载体,密切配合牧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牧区民族特点,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进行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令及时事的传播,提高牧民的政治觉悟,发展牧区群众文化事业,组织和辅导牧民业余文化艺术活动,建设与发展自治区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由此可见,乌兰夫等老一辈领导人创建乌兰牧骑的初衷与目的概括起来有两项,一是通过文艺演出给牧民送去欢乐,二是寓教于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既是宣传队又是工作队,身兼二职,乌兰牧骑一路走来,走向草原,走向山乡,走向田野。

195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抓试点,开始培育乌兰牧骑这棵红色的嫩芽。从自治区文化局抽调干部,由文化局文化处长带队,对乌兰牧骑的组队方式和活动内容进行探讨,乌兰牧骑上升到自治区党委决策层。

布赫亲自带领试点工作组,在苏尼特右旗驻扎了一个多月,从方案制定到队伍组建,直至排出一台节目,回到呼和浩特立即向自治区党委汇报。

“乌兰牧骑不能只想到牧区,还要兼顾农区。”乌兰夫听取文化局在锡林郭勒苏尼特右旗试点工作后,给予了高度肯定,可他想的更全面。于是,套用苏尼特的试点经验,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开始筹建半农半牧区乌兰牧骑。当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正式挂牌后八天,翁牛特旗乌兰牧骑也相继成立。两支乌兰牧骑,首开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宣传先河,奔驰在千里草原上。

布赫同志担任自治区文化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对乌兰牧骑试点工作亲自部署,对试点工作开展高度关注,工作队将《乌兰牧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交文化局两个月没动静,工作队负责人以为局长忘了。

“我可没忘,已经修改几稿了,可以提交党委会讨论实施了。”实际上方案一直在布赫局长的案头,每天晚上都要修改,直至满意后交给法制办,将乌兰牧骑工作方针、性质、职能和工作方式以政策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内蒙古组建乌兰牧骑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北京。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时刻关注着乌兰牧骑,大国总理牵挂的是全中国偏远牧区的文化建设。每次在中南海见到乌兰夫,都询问乌兰牧骑的进展,叮嘱乌兰夫一定要把乌兰牧骑的事情办好,给全国人民作出示范。1964年乌兰牧骑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别的省市区都是专业化大队伍,唯独内蒙古只有15人,且多是牧民后生,但节目个个精彩,在演出排序时,内蒙古乌兰牧骑最后一个压轴出场,却赢得了满堂喝彩。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对乌兰牧骑十分赞赏。演出结束,周恩来提出请乌兰牧骑的负责同志来介绍情况,自治区文化局党组书记布赫详细汇报。

       1964年12月27日,乌兰牧骑演出队将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联欢演出,文化部领导事先看了他们的节目,心想这么好的节目应请周总理看一遍,可总理实在太忙了,不忍心打搅他。意想不到的是演出开始前,忽然有人跑来告诉布赫:“周总理来了”。乌兰牧骑队员喜出望外,布赫快步迎到门口,周恩来已笑吟吟地走了进来。见座位已经坐满了,只有前排旁边还空着一个,本来是给新闻记者预留的。

“就在这儿吧。”周恩来总理毫不介意地在边上的座位坐下来。

演出开始后,周恩来饶有兴趣地认真观看节目,每演完一个节目,总理把节目单夹在腋窝里,带头鼓掌,并不时和坐在身边的布赫交流几句,最后一个节目是安代舞,周总理边看边赞许,“这个节目很新鲜,内容也好。”周恩来总理问,“一个乌兰牧骑演出队有几个人?”

“12个人。”布赫答道。

“12个人好嘛。”周恩来一边说一边认真数了数,发现端倪,“不对,这好像是13个人。”周恩来说。

这时布赫也发现台上的确出现了13个人,他心里嘀咕,明明是12人,怎么多出一人?怎么搞的。

“哦,不过13个人也好,十三太保嘛”周恩来笑道。

布赫走进后台才知道,当时场上确有13个人,是随队服务的一位编导人员。他听说周恩来在台下观看节目,为了看看周总理,急中生智悄悄化了妆,穿上蒙古袍,匆忙拿起一个敲鼓的木鱼,上台学着演员的样子走了一圈,满足了近距离见周总理一面的心愿。

乌兰牧骑就是在这样的呵护环境中成长,“玛奈(我的)乌兰牧骑”的亲昵称谓传遍草原。周恩来还对布赫说:“你们的路子走对了,应该发扬光大。”周恩来总理建议他们去各地巡回演出,深入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把乌兰牧骑的经验推向全国。根据周总理的意见,自治区从全区乌兰牧骑中抽调演员,在呼和浩特集中排练一个月,1965年6月,乌兰牧骑巡回演出队分4路出发,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近200个日日夜夜,乌兰牧骑队员走遍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深入厂矿、学校、部队、山寨,演出300多场,有时是一日双演,推广乌兰牧骑经验,提倡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期间,内蒙古的“乌兰牧骑”火遍全国,大江南北记住了乌兰牧骑的名字。

                                                             

                                                                      第三节     22次亲切接见

乌兰牧骑演出队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自乌兰牧骑成立以来,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22次接见,其中,周恩来总理接见乌兰牧骑12次,每次接见都让乌兰牧骑队员表演一个节目,周总理习惯性地鼓掌姿势永远铭刻在乌兰牧骑队员的心目中。采访朱嘉庚老师,谈到与周总理亲切交谈的情景,一度哽咽。乌兰牧骑队员从全国各地巡演回到北京,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抽出宝贵时间接见、宴请了他们,这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的待遇。那是难以忘却的幸福记忆,那一天是1965年12月18日晚,国务院请乌兰牧骑队员到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同周总理、陈毅副总理联欢,到场的还有许多中央领导和部委负责同志。

      周总理面容和蔼可掬,队员们抑制不住热泪盈眶。周总理说,你们去全国演出了,了不起,要好好休息。你们到过西藏没有?到了阿里,还去了甘肃、宁夏、新疆……海南岛、湛江去了没有?你们去了很多地方,比我走的地方还多。你们会骑马吗?会骑没有鞍的马吗?会在马上劈刺吗?别把骑马忘了!坐了汽车,不会骑马了,像我们一样!你们不要骄傲,最怕骄傲!别翘尾巴,把尾巴夹起来,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你们会几样乐器?会六七种!一专多能!一专多能是中国的传统。(在乌兰牧骑队员表演无伴奏合唱时)周总理又说,蒙古族就是这样没有伴奏唱的,好!周总理又问,在西藏学歌没有?学了《在北京的金山上》吧!我不是在西藏学的,是在北京学的,歌词是“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天堂!现在有人说天堂不行,改为“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农奴就把社会主义看成天堂,有什么不对的?这一改不押韵了,不好唱,“方、阳、祥、亮、堂”,都是平声,而“上”是去声。(对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同志说)应改过来,你是作曲家,你说说看!(接着,周总理领着大家唱起《北京的金山上》。唱完,大厅又放起《北京的金山上》唱片,周总理听了后说)已经改了,改得快,上次我跟他们说过一次。这改,专业的改得快,要群众中都改过来就不那么容易。周总理又问,你们学了多少歌?为什么不带上录音带?不能学的,可以录回来慢慢学嘛!文化部应解决一下。有了录音带,录下来听听,还可以帮助修改。

看了这段录音谈话剪辑,我们竟然情不自禁激动起来。

朱嘉庚先生对乌兰牧骑的过去和现在了如指掌,参与编撰的乌兰牧骑史料上百万字,一天半的时间,我们促膝长谈。他说,令乌兰牧骑队员没想到的是,五天后周总理再次召见了他们,并一起共进晚餐。

1965年12月22日晚,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请内蒙古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新疆和田文工团和中国大学生七人演出小组共进晚餐,周荣鑫、孔原、周巍峙等同志陪同,晚餐很简单,窝头和大炖菜,即便是普通的农家饭,可乌兰牧骑队员们吃得特别香。周总理说,国家困难时期,粮食很珍贵,他把掉在饭桌上的窝头渣捡起来放进嘴里,态度是那样的自然从容,周总理的朴实作风令乌兰牧骑队员十分感动。席间,他又提到乌兰牧骑,所有队员们认真聆听,谆谆叮咛,语重心长。

周总理说,乌兰牧骑在报纸上看得多了。以前到北京来时,看过。这次你们远征,没有料到,在半年中,你们西到阿里,南到湛江,东到厦门前线,北到大庆,走了许多地方。我听了很羡慕,这是毛泽东时代的幸运,羡慕就要努力,光羡慕不行,我没有参加乌兰牧骑,就不能去。这是你们努力的结果。只要努力就能做成,半年多走遍了全国。当然,去的只是一些大城市,全国很大,没有去更多的地方。

周总理又说,在内蒙古现在也不完全骑马,有火车、汽车。牧骑嘛,我建议要骑马,成个名副其实的“牧骑”。骑上马,带上帐篷,也挺好。不要进了城市,忘了乡村,要不忘过去,不忘农村,不忘你们的牧场。你们是从农场、牧场来的,不要忘了农场,更不要忘了牧场、牧骑!一旦有事,还要回到牧骑上去。要大打的话,就要骑上马,下去嘛!要有战备准备。

望你们坚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遍到全国土地上,去鼓舞人民,备战备荒为人民。

文艺必须民族化、大众化。你们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你们还要提高。当然,现在水平不低,客观评价就是证明,群众的评价是最好的证明。但还要努力,要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备战备荒为人民,来带动全国文工团。内蒙古的乌兰牧骑这么大的劲,十多人一个队,就是好嘛!

你们这次是示范演出,回去要休整几个月,继续到全国各地去嘛!明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第一年,可以安排个计划,每年有些时间出去,四分之三时间出去,再回来休整休整。可以分期分批去,每年出来一次。这是精神!要走遍中国不可能,但主要的城市,农村可以去,要去鼓舞他们,使他们(指文艺工作者)响应起来。

周总理又说,你们人少,道具简单,能到农村去,花不了多少钱。你们演出收费不收费?(队员们回答:在农村不收,在城市收一些。)可以收一些,不能永远不收费,总要吃饭嘛!要收费,给人一个观念,你们是劳动者,你们也有一份。当然不是等价交换,可以少收一点,一分钱、一个蹦蹦也好,没有蹦蹦,纸票还有。贫穷可以减免。

你们作风朴素,要保持这个作风。所以今天吃饭,我注意了,就是吃大锅饭(这顿饭,菜很简单,主要是一个大烩菜,饭有窝窝头、花卷与大米饭三种。周总理只吃窝窝头,他还说:“窝窝头两面烤焦了更好吃。”这顿饭,对大家教育很大)。别说请外宾有鱼翅海鲜,薄待你们。那是不得已(指外宾),这是尊重你们,这和你们生活接近。我们向你们学习,要使你们把火在全国点起来。

一同吃饭的还有新疆和田文工团的,在这里对他们说,和田上次来二十多人,这次来了三十多人,人也不多。上次我和陈毅副总理看了,觉得拿这出国好。因为人少,不是一百多人,小国家好负担。我说可以出国,去走走伊斯兰教国家这条线。先在国内走,也可以到国外去。

这两个会合在北京(指乌兰牧骑与和田文工团),是双喜。陈毅副总理建议请你们,我同意了。

说到这里顿了顿,接着说:看来毛病在上头,越在上头越大(指文艺团体),我也要作自我批评,比如中央那些歌舞团、剧团,都是两百多人、一百多人。上次我回来时听说东方歌舞团还要扩大。总政文工团也很大,是六百多人。当然,里面分了很多团。在新疆,喀什还好一些,大约人不太多,到乌鲁木齐也大了。你们底下的就人少。这样容易接近群众,才能演出,才能吸收。就要靠吸收劳动人民的智慧,智慧从劳动人民中来。

        我们要学习外国的长处,但主要是革命内容,民族形式。搞外国的,大家不懂。如芭蕾舞的动作,不好懂。我看《红色娘子军》,先也看不懂,后来看《白毛女》,懂得了一点,因为这两个剧大家都知道,所以好懂。

我们必须中国化。芭蕾舞不反对,那两出戏也很成功嘛!但要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不可能,不能都给你芭蕾舞台子。所以还是小型的,能歌善舞的,最能接近群众,能吸收群众养料。好的作品要从你们那里产生,不是在北京能产生出来的。和田这例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第三个例子我在前几天才知道(指出国的大学生七人演出组),你们搞了些啥,搞手风琴,还搞小提琴,搞歌?在国外搞演出,跟青年工人等接近了。大剧院我们也不反对,大剧院也搞,但要搞这样小的,你们在国外很受欢迎。

那天我到总政时,就对总政说了,最好组织五十个人一个队,搞十六个队,轮流下去,每次去八个,八个在上面,几年就能到遍海陆空的主要部门。

总之,要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基础上,要成为多面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群众中来还要到群众中去。这只是我的设想,要变成实际,还要部队和地方的文化部门去实践。今天文化部部长也在嘛,要你们去安排。从你们三个例子看来,是接近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今后还要靠你们去实践。

周总理平易近人,象和乌兰牧骑队员拉家常一样,队员们感动之余,受益匪浅。随后,内蒙古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新疆和田文工团、中国大学生七人演出小组做了联欢演出。周恩来总理向队员们学唱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演出期间创作的歌曲《草原儿女爱延安》,并指挥参加宴会的所有人员合唱这首歌曲。

时过境迁,敬爱的周总理1976年去世,乌兰牧骑队员不相信是真的,个个以泪洗面,每每想起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眼前,队员们总是悲恸不已,乌兰牧骑的成长,凝聚着总理的关怀。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