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唐的头像

宋唐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501/01
分享
《乌兰牧骑礼赞》连载

第四章 轰动全国的巡回演出

老一辈乌兰牧骑队员都记得,六十年代那次全国巡演,是一次感知与感化的人生之旅,也是一次人生中接受革命化教育的过程。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昭示下,乌兰牧骑在草原上展露芳华,受周总理的委派,他们走出草原,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完成了一项文艺战士前所未有的万里长征。他们走一路宣传一路,乌兰牧骑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第一节   火车上演出

     四月的南方花色争艳,绿色沸腾,而塞北大地依然迎来一场春雪,这也许是2019年的春天最后一场雪了,阳光普照下来,积雪纷纷融化,但路面还是结了一层薄冰,以至于朱嘉庚老师从家里赶到采访地点,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按事先约好的采访议题,今天与朱老师共享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的亲历。

朱嘉庚老师的谦逊和文雅的修为令人肃然起敬,他说这都是乌兰牧骑熏陶的结果。乌兰牧骑队员常年深入基层,与农牧民群众水乳交融,从不端腔拿派。我们都有共同感受,朱老师不但作风朴实,而且记忆力超常。

1942年,朱嘉庚出生在四川万县一个普通农民之家。那时家里困难,妈妈做的鞋舍不得穿,夹在腋窝里赤脚赶路,到学校才把鞋穿上。朱嘉庚学习刻苦,天资聪颖,尤其表现出的文艺天赋,让老师刮目相看。元旦学校排戏,剧目是俄罗斯的童话剧《小白兔》,他扮演小白兔很成功,恰逢上海戏剧学院来西南区招生,学校推荐了他。于是,他从天府之国来到上海,成为“上戏”首届文学系学生。赶上《红色娘子军》剧组来“上戏”挑选演员,表演系二年级的祝希娟被选中,成为吴琼花的扮演者,朱嘉庚羡慕的不行。学校聘请苏联专家授课,并指导学生排演话剧《大雷雨》,他主动搬道具,渴望走上舞台。1961年,他成为一名学生党员,担任系团总支书记。1963年学满毕业,国家鼓励动员有志青年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朱嘉庚积极响应号召,填报志愿到内蒙古,被分配到文联下属的《草原》编辑部。编辑部6人,仅主编副主编两位党员,朱嘉庚报到后,才组建成党支部。文联党总支隶属文化局党组,1965年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从各地抽调精兵强将,朱嘉庚被抽调到演出一队担任秘书。从此,与乌兰牧骑结下难解之缘。

1965年6月11日,北京火车站的大钟指向零点五十分,汽笛长鸣,划破深邃的夜空,乌兰牧骑带着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心意,乘上45次南下快车,开始了人们翘盼已久的全国巡回演出活动。

夜深人静,列车撞击铁轨的节奏声声悦耳,朱嘉庚感觉仿佛走在了时间的前面。此行他除了做好宣传报道外,还承担临时创作任务,在“上戏”他学的是编剧,组织上这样安排,也算是回归本行了。列车在黑夜里平稳延伸,车厢内只有乘务员和乌兰牧骑队员还没入睡。朱嘉庚也和队友一样,睡意被亢奋的情绪扫荡得无影无踪。队员们翻看内蒙古文化局赠送的毛选和雷锋日记,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首长临行前的叮嘱言犹在耳:“这是去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这是去向各兄弟省区学习,祝你们一路前进,满载而归。”队员们一遍又一遍默念着领导的嘱咐,心中的信念愈加坚定。有的在灯下开始写南下的第一篇日记,有的阅读毛主席著作,有的悄声背诵台词,有的在车厢狭窄的过道上校正舞蹈动作……

清晨的曙光流进车厢,宋正玉等几个队员起来了。在草原上,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帮助牧民放羊、捡牛粪、扫羊圈,多年来一贯如此,可今天在火车上,啥都不干还很有些不习惯呢,可干些什么呢?小宋拿起抹布和拖把,擦车窗,拖地板,其他人也醒来了,与小宋一样,齐动手搞车厢卫生,乘务员发现了,微笑着过来劝阻,“谢谢你们,可你们是乘客,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为乘客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你们还是歇着吧。”乌兰牧骑队员没有停下,小宋说:“不客气,咱们都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走到哪里,就服务到哪里。”乘务员劝阻无效,也跟着干起来。

哦,多好的年轻人啊。他们的行为引来旅客们的赞许,人们以敬佩的目光,猜测这些年轻人是干什么的,听他们都讲蒙古语,有的旅客倏然想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消息,来自大草原的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到全国各地演出,忍不住询问:“同志,你们是乌兰牧骑的吧?”乌兰牧骑队员给予肯定的答复:“是的,我们是乌兰牧骑队员。”话音刚落,整个车厢欢腾起来,“来一个,来一个!”乘客觉得巧遇乌兰牧骑是千载难逢,不看他们的表演是最大的遗憾。乌兰牧骑队员并不推辞,在草原上这种情形见得多了,只要人们有需要,无论在哪里都能演出。车厢过道成了舞台,场地狭窄,舞蹈施展不开,只能唱歌。合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内蒙古好地方》、好来宝《牧马英雄》,人们见到了心目中的乌兰牧骑,他们的嗓音真好,个个长得水灵俊秀,和蔼可亲,歌声唱出草原的辽阔,唤起乘客对大草原的向往,有的暗暗发誓,有机会一定到草原去。歌声传到其他车厢,乘客纷纷涌过来观看,列车长只好维持秩序,按车厢和时间排序,乌兰牧骑逐一演唱。一批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与乌兰牧骑队员同一班次,他们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到他们的事迹,此次耳闻目睹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感动了这些科学家,激动地说:“看到你们仿佛看到当年的老红军老八路又回来了,你们的行动鼓舞和激励了我们,我们要把你们的革命干劲和革命热情带到工作中去,向你们学习。”

内蒙古“乌兰牧骑”巡回演出队在解放军南海舰队某部舰艇上为海军战士演唱

南下的列车游龙一样在祖国大地上穿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的第一次演出,在北京开往福州的45次列车上,从北京到福州两天两夜的车程,歌声洒满一路,与阳光同行。6月25日,他们到达福州,出乎意料的是从火车站到驻地全是欢迎的人群,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束鲜花,到达驻地,每个乌兰牧骑队员收了一抱的鲜花。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接见了他们,并观看了演出。在福州活动三天,白天去工厂学校,晚上在剧场。第四天,他们来到厦门鼓浪屿。从祖国北疆来到南海之滨,乌兰牧骑队员们渴望已久,他们要为守卫海疆的战士们慰问演出。来到滩头阵地,遥望碧波荡漾的大海,心胸开阔,海鸥在海面上自由翔飞,海浪一波接一波涌向海滩,拍在礁石上发出水花碎裂的声响,大海真的是流动的草原。当时海峡两岸对峙,每天炮击金门,隆隆炮声弥散的危险的气氛,这样的环境只能唱歌,不能跳舞。战士们听得如醉如痴,巴掌都拍红了。演出结束乌兰牧骑队员给隐蔽所里的战士送了纪念品,一个宣传袋,里面装着内蒙古风光和建设成就的宣传片。从鼓浪屿下来,走进了军营,战士们为乌兰牧骑队员表演训练科目,投弹、刺杀、格斗、匍匐前进、队列表演,战士们还教他们打靶,每人5发子弹,男队员还可以,女队员多数都脱靶了。离开营房,有些依依不舍,战士把用炮弹壳做成的工艺品送给队员做纪念。在福建四天,他们演出30多场。

第二节 井冈山的翠竹

从福州到江西南昌,感受到中国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庄严。在南昌演出三天,恰遇新诗泰斗知名剧作家郭沫若先生,看了乌兰牧骑的节目非常高兴,欣然命笔挥毫写就一幅条幅:“发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服务。”郭沫若先生写完并没马上交给乌兰牧骑,答应回北京荣宝斋装裱后再亲自奉送,这幅墨宝很珍贵,在乌兰牧骑博物馆珍存。

来到红色井冈山,正赶上新茶上市。七月的湘赣边界,无风,太阳火辣辣的,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一道道的梯田,铺展出绿色盎然的世界,朱嘉庚与队员们顺着蜿蜒的山路登顶,气喘吁吁,心里波涛激荡,望着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和井冈翠竹,一遍遍地感慨,激动而又凝重。乌兰牧骑队员都受过传统革命教育,井冈山是毛主席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他们向往已久。“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毛泽东的诗词“西江月 井冈山”在课本上不知读过多少遍了,此时他们就站在黄洋界哨卡,英勇的红军战士以一个营的兵力击退国民党军一个团的反扑,堪称以少胜多的战例,红色苏维埃由此巩固,毛主席的诗词再现了当年战火硝烟的情景。这一段光辉的历史,应该从岁月的深井中打捞出来,在新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在井冈山慰问演出

乌兰牧骑来到毛主席当年住过的大井村。一进村,他们分头到烈军属家里,宋正玉和乌达巴拉端起洗衣盆到溪边为大娘洗衣服,乌国政、玛希吉日嘎拉拾柴打猪草,江布拉、道尔吉、郑永顺、王正义为各家挑水,敖日吉玛、乌云找来扫帚,队员们挑水洗衣,扫院烧茶,干得热火朝天,老乡们怎么也拦不住。看着这些年轻人干活的劲头,他们想到当年的红军,认定是毛主席派来的宣传队,一个个都像他们的儿女。老大娘端出热茶,“喝吧,孩子,这是当年红军喝过的茶,是毛委员喝过的茶呀!”接过大娘手中的茶碗,队员们一饮而尽。不知哪个队员即景生情,唱起了《请茶歌》,“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喝了革命故乡的茶,同志哥,身强胆壮你眼睛亮……”歌声汇成清流,流淌在清风里。

干完活,队员开始化装了,他们要为红色老区的乡亲们演出。队员刘桂琴帮一位失明的老大娘收拾好柴火,烧好猪食,倒杯茶水,给老大娘讲解节目,形同电视配音。老大娘激动的热泪流下来,拉住队员的手紧紧不放,一遍遍抚摸女队员的头,她要把这些比骨肉还亲的草原儿女记在心间。大井村当年的红军宣传队员赖发秀老大娘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端详着乌兰牧骑队员疼爱地说:“看见你们,就想起红军宣传队。”在战火纷飞的年月,她在弹痕满壁的村头刷过标语,给得胜归来的红军唱过山歌,在枪林弹雨中抢救过伤员,也拿起大刀冲锋陷阵。今天,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接班人来到身边,她是多么高兴啊!当队员们唱起红军时期兴国山歌时,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拉上另一位当年红军宣传队员郭大娘,走出人群,唱起了流传井冈山的红军歌曲《当兵就要当红军》、《送郎当红军》。乌兰牧骑队员随声合唱,群众也参与进来,演出变成大联欢,人群沸腾了,像煮开的水一样。两代红色宣传员的心一起跳动,两代红色宣传员的歌声在红色老区上空飞扬。随行记者迅疾写就一篇报道《两代红色宣传员的会面》,发在表《江西日报》上。

井冈山红色之旅行将结束,队员感到时间过得太快了。这里的每一道哨卡,每一个峻崖,每一条小路,甚至每一撮土,每一棵树,都印满了红色记忆,都洒下红军和革命先辈的鲜血。三天来,他们目睹了红色政权的崛起,见识了三军会师让红旗插遍山岗,朱德的扁担和王家坪的灯光以及井冈山上挺立的翠竹,都是对早期革命者高尚品格的诠释。每一位乌兰牧骑队员都发自内心地体会,他们在井冈山上了一堂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在毛主席当年挑担走过的崎岖山路上,抚摸着块块青石展开联想,这是革命先辈们走过的路。在毛主席旧居的油灯旁,听老红军讲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故事。那张桌子看似老旧,可不是普通的桌子,具有高超政治远见的毛泽东就是在这张桌子上伏案疾书,写出震惊中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名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由此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路上闪耀着明灯。乌兰牧骑队员们如饥似渴,用蒙古文、汉文、朝鲜文做了大量笔记。大家都觉得在短短几天里,感同身受,受益匪浅,每个人的内心更加充实了,进一步坚定了做好乌兰牧骑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那个以亲身的强烈感受创作和演出顶碗舞《奶酒献给毛主席》的宋正玉,打开她最珍爱的红封皮日记本,这样写道:“毛主席呀,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做无产阶级的红色接班人。”玛希吉日嘎拉,汉译的名字是“幸福”,这位蒙古族青年有感而发,“我这个贫苦牧民的儿子能当上乌兰牧骑队员,去年又在北京见到了毛主席,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来到井冈山,我明白幸福是怎么来的!”遥望罗霄山脉,依依惜别情牵,当大家唱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歌时,便有了切身的感受,有的队员激动的热泪盈盈。

乌兰牧骑演出

真的感谢周总理,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队员们激动,乡亲们更不平静。乡亲们听得出来,这些年轻人不只是用喉咙在唱这支歌,更是用对党和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在唱这支歌;他们不只是用真情实感在唱这支歌,更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在唱这支歌。他们自己就是“最听党的话”的“毛主席的好战士”,红色革命的精神在他们这一代得到传承。老区人没到过内蒙古,可心是连在一起的。在内蒙古草原上,他们“哪里需要哪里去,那里艰苦哪安家”不正是当年红军的延续吗?为了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红旗,笃定“雪山顶上也要发芽”,这种执着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只有爱党爱人民的社会主义青年才有。

在乌兰牧骑队员即将离开井冈山的时候,大井村一位双鬓染霜的老人让乌兰牧骑队员留步,他是当年苏维埃少先队长邹少恒,老人从山上砍下两根翠竹,当年他们就是用翠竹做梭镖,与反动军队搏斗。

“送给你们做旗杆吧,把红色文艺宣传队的旗帜挂在红色的旗杆上。”

乌国政队长和指导员达阿拉坦巴根代表队员们接过井冈山人民赠送的旗杆,队员们深谙其中的含义,井岗的翠竹已不限于翠竹本身,做过赤卫队的梭镖,做过红军宣传队的竹板,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毛委员、朱德军长挑粮用的竹扁担,挑过红色政权。

第三节 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做什么用呀?”老乡回答说:“吃呀!”毛主席疑惑地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乡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主席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乡回答:“从塘里挑的。”毛主席请老乡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个不大的水塘,杂草丛生,池水污浊。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主席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挑水吃?”老乡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主席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走了。第二天,毛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大家一起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瑞金沙洲坝红井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主席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

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这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凡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这篇课文。乌兰牧骑在江西巡回演出,瑞金是最后一站,他们见到了那口“红军井”。

瑞金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瑞金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她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就在这里,驰名中外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瑞金出发,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红都”这个光荣的称谓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瑞金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和红色政权建设,探索光明的途径。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酝酿了近两年时间,并经过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同志精心筹备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隆重召开,大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由于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从上海迁到了瑞金,“二苏大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临时”两个字就去掉了,正式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因此,瑞金作为赤色首都,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和初步形成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八一”建军节诞生的地方。

瑞金人杰地灵,新中国的第一、二代领导人,共和国十位开国元帅中的九位,十位大将中的七位,以及1966年以前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的35位上将、114位中将和440位少将,当年都在瑞金战斗、工作、生活过。同时,在苏区人民以巨大的牺牲为苏维埃政权建设奉献了一切。当年仅24万人的瑞金,一共有11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166名。为支持苏区建设和支援红军北上抗日战略转移,从1932年至1934年,瑞金人民认购了68万元的公债,借出25万担谷子,其中41.5万元公债和捐集的所有粮食无私奉献给了苏维埃政府,长征时存在苏维埃国家银行2600万银元的存款一并用于支持革命。光荣的苏区历史为瑞金留下了众多独特的革命旧居旧址和精神遗产,辉耀中国人民革命的进程。瑞金境内革命旧居旧址180多处,拥有红军广场、“一苏大”会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红井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这些都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乌兰牧骑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来到“长征”的起点,他们所做的正是新时期的长征。

乌兰牧骑演出队于6月中旬送歌送舞到瑞金。他们瞻仰了许许多多革命胜迹,每一处都是活生生的教材。在巍峨的革命烈士塔,队员们缅怀“红色儿女前仆后继,任凭血雨腥风”的先烈们。在叶坪的中华全国苏维埃会堂、中央机关办公厅、毛主席旧居,革命前辈们的俭朴生活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深深感动了队员们。在瑞金访问,沙洲坝的“红军井”是不能忽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铭刻的不仅是那段历史,党和人民的血肉深情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天开始就关注民生,一心想着劳苦大众,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沙洲坝人不会忘记,在红军来瑞金前,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乡亲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连吃的水都是又脏又臭,没办法只好到几里地以外的地方挑水吃。毛主席给老百姓打一口井不算什么惊天动地,但他体现的是一个政党的高度与胸怀,细节决定成败。听了这个故事,这群来自大草原的队员感受是不同的。生长在巴彦淖尔盟的乌达巴拉和伊克昭盟的宝锁,想起了家乡无水草原的今昔,解放前人们为吃水要赶着骆驼到几十里外去拉水,那时的水比盐金贵。解放后党和政府派来打井队,从此干旱的草原有了甘甜的水,滋润了牧民的心田。当地人把水井称为“北京来的幸福泉”,与沙洲坝的“红军井”一脉相承。

残阳如火,“红军井”旁的绿树被染成红色,井口砌着红砖,其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井的本身,这口井是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亲自挖的,是共产党人形象的象征。队员们围在井旁,每人喝了一杯润透肺腑的甘甜水,一个新节目油然而生,“井水甜呀甜在心,时刻不忘毛主席,毛主席为我们来挖井,子孙万代记党恩……”

在江西瑞金沙洲坝慰问演出时队员们搀扶老大娘前来观看演出

瑞金还是稻米之乡,乌兰牧骑队员至今不忘帮老乡割稻子的情景,来自大草原的后生只知道割草,望着稻菽千重不知如何下手,只有朱嘉庚老师动作娴熟,幡然醒悟他来自巴山蜀国。朱嘉庚给队员们做示范,传授割水稻的动作要领。另一件记忆深刻的细节是帮老百姓挑水,草原上取水不用扁担,全用手提。而到瑞金扁担的用途很广泛,挑水用扁担,收粮用扁担,外出赶集用扁担,扁担几乎挑起生活的全部。瑞金人挑起扁担行走随意,竹扁一颤一颤发出有节奏地抖音,潇洒自如。可轮到乌兰牧骑队员就窘相百出,找不到平衡两只水桶跷跷板一样忽上忽下,尤其是女队员,挑起水桶扭扭捏捏不走直线。瑞金老乡教他们挑扁担,示范几下就学会了,有的女队员竟能把扁担放在肩胛处来回换肩,动作潇洒自如,俨然一连串的舞蹈动作,一个体现老区人民新生活的歌舞正在创作之中。

第四节 梅家坞茶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就地名而言,地方或民族特色鲜明,北方叫的直接坦率一些,诸如“庄”、“窝铺”,更多以最早落脚的村民姓氏,如“张家营子”“李家营子”等等,而在江浙一带,村庄的称谓很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名文化由来已久。有的村庄叫“圩”,有的村庄叫“坞”,大大小小的“圩”或“坞”连成一片,呈现乡村一景。乌兰牧骑演出队来到杭州正是8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们无暇欣赏西湖的美景,直接去了梅家坞。

梅家坞是闻名遐迩的龙井茶产地,有山有貌,有坞有水,有茶有文,是杭州近郊最富茶乡特色的自然村落。梅家坞茶文化特色村由来已久,已有600多年的建村史。梅家坞的“坞”指小障蔽物,防卫用的小堡,地势周围高中间凹陷,水边建筑的停船或修造船只的地方都叫坞,这样说来,梅家坞又是水乡。站在坞头环视,四周青山环绕,茶山叠嶂,水汽含烟,与龙井、狮峰一样,漫山遍野的茶树氤氲着生命的底色,生产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龙井茶叶,有条不紊地舒展,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作为杭州著名的龙井茶生产基地梅家坞村拥有“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人文资源。曾接待过苏联、美国、越南、罗马尼亚、柬埔寨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世界各地友好人士的参观访问。1962年以前,周恩来总理曾五次亲临梅家坞,关怀和指导茶叶生产的发展。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茶树郁郁葱葱,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茶道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唐朝时流入日本,在梅家坞保留着传统的茶道。而对于乌兰牧骑队员,他们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茶,只不过他们喝的是奶茶,所用的茶叶都是茶砖,由茶叶梗压缩而成,属于低等级的茶叶。

乌兰牧骑队员置身梅家坞

时值盛夏,南方展示出的是潮湿的酷热,在茶山稍站的时间长一些,便是汗流浃背,而在茶山忙碌的女人,都戴着斗笠,不戴斗笠的头上也蒙着头巾,身后背着竹篓,山歌不时从茶山上飘过来。习惯于在草原上策马驰骋的儿女,来到青山叠翠、绿水萦绕的江南茶乡,别有一番心境,顿有豁然一亮的新鲜感。采茶女劳作的场面浑然有序,动作娴熟连贯,两只手快频率的翻飞,敏捷而灵巧,令人联想她们不是在采摘茶叶,而是在精心缝制一幅大自然的真丝彩线绣作品,一曲纯天然的采茶舞妙趣天成,情景完全被艺术化了。乌兰牧骑队员受场面的感染和灵感的触发,决定创作一个坞乡风情和采茶劳动的歌舞,与蒙古族特色的民族歌舞同台演出。

茶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饮用共识,至于茶的起源,最具权威的是唐·陆羽《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既炎帝,中国农业的祖师,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历史越久远考证可信度越低,尽管中国茶叶起源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共识是统一的,那就是茶在人们生活中的早期出现,与神农有关。倘若如《茶经》所述,中国的茶史要倒推6000年以前的原始部落社会。

乌兰牧骑队员置身梅家坞,便被龙井之乡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陶醉,他们都渴望参加一次采茶活动。在家乡内蒙古,人们一向都有喝茶的习惯,但很少有人知道茶是怎样生产,又是怎样采摘的。能够亲手采茶,这也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细节。采茶女中有采茶“十姊妹”,在梅家坞久负盛名,其中有位沈朝顺,是当地的“三八红旗手”。她动作敏捷,速度快,两只手灵巧如弹琴一样,不一会儿身后的背篓就装满了。

“沈姐,教我们采茶吧。”

沈朝顺欣然答应了乌兰牧骑队员的请求,她和她的“十姊妹”伙伴拉着乌兰牧骑队员们,飘逸般地上了茶山。她们给乌兰牧骑队员们每人分一个茶篓,茶树挤在一起成簇成行排列,树墙一样。亲身体验队员们才知道,采茶是一项技术含量很丰富的工艺流程,断不可随便采的。采摘方法有掐采、提手采和双手采三种,沈朝顺教她们学习双手采。两手掌靠近采面上,运用提手采的方法,两手互相配合,交替进行,把符合标准的芽叶采下。双手采茶的效率高,采茶速度快,掌握这一采摘方法的关键在于锻炼,精力要集中,眼不顾旁,手勤,脚快,眼到手到。双手操作时,两只手不能相隔过远,两脚位置要适当,移动自然。沈朝顺特别提醒,采摘时注意不要采伤芽叶,采碎叶片。这种采摘方法主要用于优质茶生产,一些只采芽或 1芽1叶的名茶生产就不适合了,必须用掐摘,尚好的毛尖就是这样采摘出来的。动作要领教会了,可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尤其速度赶不上。看着“十姊妹”采茶能手,两手在茶棚上不停地跳动,鸡啄米似的井然有序,且一边采茶一边说话,轻松自然,看得乌兰牧骑队员眼花缭乱,人家茶篓都快满了,可她们五六个人合起来也没有“十姊妹”一个人多。队员们习惯于挤奶、剪羊毛的手,采茶时显得笨拙也在情理之中。沈朝顺介绍她们高速采茶本领是怎样练出来的。冬天,她们在冬青丛中练,冬青树便是杜鹃树,主要是练准头。新茶下来后,她们在实际采摘中练,练得指头红肿,练得两臂发麻。宋正玉等女队员们暗自咋舌,原来一个采茶能手也和她们练基本功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各个行当都是如此。在草原上,人们喝着清纯的奶茶,可否知道江南山村的姑娘们,在采茶时付出的辛劳?

队长乌国政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一方面是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把乌兰牧骑的经验介绍给各地,更主要的要随时随地搜集创作素材,从生活中提炼艺术。在祖国各地,到处都有为社会主义建设而辛勤劳动的人,他们都是我们宣传的对象,即使在梅家坞这样秀丽的山村,更有无数像“十姊妹”采茶能手一样感人的事迹。乌兰牧骑活跃在大草原上,我们走到哪里,哪里的新人新事就是我们节目的新内容。如今,在这江南茶乡,如果我们只演唱草原上的“牧马英雄”的节目,那就显得不够了。乌国政的一席话激发了乌兰牧骑队员的创作热情,就在队员们林荫下化妆的时候,一个歌唱梅家坞好社员的新节目正在紧张排练之中。

手捧鲜花的乌兰牧骑队员

演出开始了,当队员报出“下一个节目,好来宝《山绿人红的梅家坞》”时,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好来宝”是内蒙古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自拉自唱,即兴发挥。乌兰牧骑用民族艺术形式表演茶乡的好人好事,与观众产生良性互动。乌兰牧骑队员拉起四胡,热情洋溢地赞颂梅家坞一个又一个五好社员,当唱到“梅大烨肩挑三百五,新媳妇上阵来运土”时,社员们笑得前仰后合。这时,改造茶山的挑土突击手梅大烨正在后排听着呢!

第五节 为“基石”建设者放歌

“拉起草原的乐曲,歌唱万吨水压机;即兴编唱的词句啊,表一表乌兰牧骑的心愿……”

这是乌兰牧骑来到上海,在万吨水压机旁热情演唱的情景。“万吨水压机”是新中国工业化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能近距离观摩这一举世瞩目的“水压机”十分荣幸。1965年8月22日,乌兰牧骑队员们终于如愿以偿。上海的清晨来得早,队员们早早起床,听到了黄浦江上货轮的汽笛声,浑厚悠长。走进上海重型机械厂,队员们平生还是第一次。厂区很大,简直就像一个小城市。身穿劳动制服的工人进进出出。走进金工车间,队员们也换上和工人一样的工装,与工人们一起劳动,内心涌起说不尽的喜悦。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他们有的上机床锉零件,有的接管子,有的拧螺丝,一边干活,一边与工人谈心。刘桂琴和敖日吉玛帮忙漆零件,她们仔细得像绣花一样,生怕影响产品质量。乌国政、乌达巴拉帮着拧螺丝,两个人像背台词一样你一句我一句说起雷锋那句名言:“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此时他们所做的,就是使自己变成坚实的螺丝钉。队员李玉珍的心情与众不同,在参加乌兰牧骑前,她是翁牛特旗农机修造厂的青年工人,干过车工、钳工,如今拿起自己熟悉的工具,可又感到陌生,她没见过这么先进的车床和这么大的场面。下午乌兰牧骑队员走进水压车间,眼前一个个庞然大物,几十吨重的大钢坯不费吹灰之力就切断了,像切豆腐一样,又像揉面团一样把切断的钢坯铸压成铸件。本以为这就是万吨水压机,可工人们说,这才是一千二百吨和两千五百吨的水压机,“万吨水压机”比这大好几倍呢。祖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令队员们兴奋不已。

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在上海万吨水压机前演出

“这才是万吨水压机。”厂领导介绍。

果然是个大家伙。这台领先世界的大型水压机,是我国工人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的产物,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他们一面仰望着机身,抚摸着合金钢柱,一面听着“万吨水压机”的诞生过程。

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电力、冶金、重型机械和国防工业都需要大型锻件,当时国内只有几台中小型水压机,根本无法锻造大型锻件,所需的大型锻件只得依赖进口。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鸿给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利用上海的技术力量,自力更生,设计制造自己的万吨水压机,彻底改变大型锻件依赖进口的局面。沈鸿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并将这封信批给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很快就把建造万吨水压机的任务下达到上海。中共上海市委明确表示:要厂有厂,要人有人,要材料有材料,一定要把万吨水压机搞出来!经过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决定由沈鸿任总设计师、林宗棠任副总设计师,组成设计班子。万吨水压机安装在上海闵行重型机器厂内,由江南造船厂承担建造任务。建造万吨水压机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的情况下,总设计师沈鸿和副总设计师林宗棠带着设计人员,跑遍全国有中小型锻造水压机的工厂,认真考察和了解设备的结构原理及性能。用纸片、木板、竹竿、铁皮、胶泥、沙土等材料做成各种各样的模型,进行反复比较,广泛听取意见,最后确定设计方案。

万吨水压机

全体设计人员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决定先将万吨水压机缩小成1/10,造1台1200吨水压机,让它投入生产,进行模拟实验。在1200吨水压机的制造过程中,由于没有锻造大型铸钢件的设备,因此决定采用“钢板整体焊接结构”,将“上横梁、活动横梁、下横梁”3座横梁用多块钢板焊接成一个整体。但整体焊接究竟能承受多少压力,谁也说不清楚,为了确保安全,先造一台120吨水压机作试验。不久,一台120吨水压机制造成功,经过实际考验,压力增加到430吨,横梁完好无损,于是当即决定12000吨水压机3座横梁采用整体焊接的方案。这是一次工艺改革,不仅使横梁总重量从原来的1150吨减轻到570吨,同时使机械加工和装配工作量也减少了一半以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1959年2月,江南造船厂成立万吨水压机工作大队,从而拉开了打一场加工制造硬仗的序幕。万吨水压机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和重,机身高33.65米,机上有13个特大件,即3座横梁、4根立柱和6只工作缸。3座横梁的重量是100—300吨,像一座小山,最重的下横梁是用100多块钢板拼焊成的;4根立柱各长18米,直径1米,重80吨,就连立柱上的螺丝帽一个就有五六吨重。二是精密,要求加工的零件具有高精度,否则就安装不起来。要完成万吨水压机的建造任务,还得闯过“金、木、水、火、电”5个大关。1961年12月13日,万吨水压机开始总体安装,只用了2个月时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的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助下,对这个身高20余米,体重千余吨的“巨人”进行详细的“体验”——应力测定试验。在总设计师沈鸿的指挥下,高压水泵发出嗡嗡的声响,压力表的指针缓缓上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建造成功了,为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哇,真不简单。”

乌兰牧骑队员从内心为祖国的建设成就而自豪。就在万吨水压机旁,队员们跳起安代舞,欢唱《草原上建起钢铁城》,演唱新创作的歌曲《歌唱万吨水压机》,场面欢快而动人。万吨水压机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一块基石,而乌兰牧骑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就要讴歌这块基石,讴歌基石的建设者。

第六节 乌兰牧骑日记

〖1965年8月15日 夜 上海〗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

“好八连”事迹传四方

乌兰牧骑在草原

也听见八连军号响……

在拜访“好八连”的前一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可乌兰牧骑队员还没有休息,他们在反复排练新编的说唱快板书《听见八连军号响》。

第二天,他们来到上海南京路,访问了这支誉满全国的红色连队。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第8连。八连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情况仍然十分复杂。八连于1949 年6月进驻上海市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团结人民群众,出色地完成了警卫任务。全连干部战士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

在“好八连”指导员陪同下,队员们参观了好八连的“荣誉室”,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了战士们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心得和笔记,看了八连战士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生活的种种实物,这里有战士们自己打的草鞋,修补多年的行军锅,补了又补的脸盆,队员们受到教育很大。在展览室里,宋正玉、乌达巴拉在抄写好八连战士的语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人生观,学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一辈子!”这段话,她们记下作为八连战士对自己的鞭策。

走进战士宿舍,房间一尘不染,被子叠的方方正正,刀削的一般。每个战士都有针线包,他们用废纸制作信封,见乌兰牧骑队员有的也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八连指导员说:“你们乌兰牧骑的作风很像八连。”

队员们与八连战士围坐在一起,亲切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一方介绍怎样在风雪草原上为广大农牧民服务,一方介绍怎样在五光十色的南京路上,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穿草鞋丈量人生。彼此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充实。岗位不同,行业不同,但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乌兰牧骑向来是边走边创作,节目总能“入乡随俗”。在好八连营地,受战士们的事迹所感动,朱嘉庚老师当场写词,一个八段赞八连的快板书半小时就排练好了。队员表演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八连战士也合唱了“好八连连歌”,互动的热络,气氛高潮迭起。在好八连一天的活动结束了。临别,八连指导员王经文同志向乌兰牧骑队员们赠送了八连革命的“传家宝”:毛主席著作、针线包和草鞋。另外还送了战士们自己制作的纸糊的信封,这些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细节让乌兰牧骑队员特别感动。

〖9月2日 清晨 天晴 南京〗

9月2日,乌兰牧骑演出队来到南京化肥厂访问演出。这一天清晨,队员们乘船抵达南京化肥厂码头,一百多工人兄弟早已等候在码头的平台上,他们敲锣打鼓欢迎来自大草原的远方亲人。

队员们到工厂后,马上到各个车间参观。他们看到许许多多国产大型机械设备,由衷地感到骄傲与兴奋。在合成氨车间里,他们亲眼目睹了一台国产大机器,厂领导介绍说,这台大机器能顶英美两台机器的功效,想到新中国工业正在加足马力赶超工业化发达国家,大家都深深为祖国工业的飞跃而自豪,情不自禁地在运转的机器旁欢歌起舞。

<p st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