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儿时夏夜乘凉时,听长辈“打讲”。从老家的绿水青山,到夏夜的微风、竹床,从“打讲”与“唠嗑”、“倾盖”的比较,到听长辈说到的对联和谜语,娓娓而谈地归结到一种“文化传承。
老家沅江的“喊山歌”,和南方流行的山歌的不同,那是劳作者“喊”出来的有韵味的“歌”。作者印象中沅江老家的“喊山歌”,狂野幽默直白。本文以《十癞子歌》和《交情姐歌》为例评介
本文从上世纪一首轰动一时的新诗《蛇》,对“反丑为美”的艺术美学表现形式进行探讨,溯源儒道,比较欧美,证实其并非“舶来品”,而是早就存活于我们的文艺作品中。
正当国内旅游报复性反弹时,作者一家三代再游云南。本文记录了在旅游热点西双版纳、大理古城和昆明金碧坊等地真实见闻。有吐槽,亦有对古城招牌石刻和“云南十八怪”侧重描写。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戴望舒、徐志摩、辛迪们的“惆怅情调”,到八、九十年代北岛、顾城、舒婷们的“朦胧诗派”,再到今天,百年变迁中,很多新诗人、新流派的冲击,为中国新诗书写出
回忆五十多年前,老家湖南沅江县城端午节不一样的热闹景象:划龙船、抢鸭子,扮相特别又搞笑的“辣撩婆”,还有披红放铳给抢鸭英雄的奖励,乡土气息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