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池安排人把书信送给老友庞籍后,一个人坐在书房,不知不觉中,就回忆起了与庞籍相识相处的日子,那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司马池在做群牧判官时,这个所谓的群牧判官,其实与孙悟空弼马温差不多,就是管理国家的公用马匹。司马在群牧判官,交了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一个叫庞籍,一个叫张存,这两个人不仅是司马池的好朋友,也是司马光的贵人,这当然是后话了,因为都司马池死后发生的事情。
庞籍是一个非常刚直的人,不仅通晓律令,而且擅长吏事。在担任知延州, 后又兼任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期间,执法严密, 军中但凡有犯法者,经常出现断肢斩首或抽打致死, 因此军士们将士都严守军纪,使军队战斗力一时空前。庞籍在治理百姓时却十分爱惜, 后来他升任宰相, 一直都是一个爱憎分明和疾恶如仇的人,又因敢于谏言,人送“天子御史”美名。司马池在给庞籍的信中,首先说明了自己的错误,自己也是一时糊涂,只是为了能凑齐十个石鼓,让官家高兴一下,没想到却犯了万死之罪。司马池请庞籍为他在官家面前说清此事,他愿意为此事承担所有的罪责,但请官家宽恕自己的家人,自己正在寻找丢失的“作原石鼓”,这次一定不会让官家失望。另外随信送去好酒一坛,聊表心意,请不要见外推辞,这凤香酩酒在唐朝时已经名声大噪,关于这酒还有一段故事和一首诗:相传唐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行至凤翔亭子头村附近,时值阳春三月,忽然发现路旁蜜蜂蝴蝶坠地而卧,裴公甚感奇怪,遂命驻地郡守查明原因,方知是镇上一家酒坊的陈坛老酒刚开坛,其醇厚浓郁的香气随风飘至镇东南五里外的亭子头村,使蜂蝶闻之醉倒。裴公十分惊喜,即兴吟诗一首:“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凤翔郡守遂赠美酒一坛予裴侍郎。回朝以后,裴侍郎将此酒献于高宗皇帝,皇帝饮之大喜。
司马池知道庞籍是饮酒能手,故而在信中写了这段关于酒的故事,一是给老朋友巧妙的送礼,二是表达自己对昔日友情的追忆。司马池这次只能是寄希望于这位老朋友,自己的生死关键,就看庞籍如何在官家面前周旋了。
“大人,该吃晚饭了。”司马池的管家,在门外轻声说道。
“嗯,告诉夫人,我一会儿就去。”司马池若有所思的回了一句,当他抬头看向窗外时,只能从西边天空看见一丝落日的余辉,天马上就要黑了,深秋的天是越来越短了,霜降以后就要进入冬天了。近来的秋风格外的凉,估计今年的冬天应该也会非常的寒冷,但再冷的冬天也不要害怕,毕竟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司马池的这个冬天注定不太好过,但咬牙熬过了这个冬天,肯定能迎来明年的美好春天。他相信庞籍会帮忙在官家面前帮他说话,他也相信雄才大略和宽厚仁慈的官家,会给自己一个改过的机会,是时候要动手了,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司马池理清了思路后,就起身回屋吃饭,他不能让家人为他操心,他要努力做到:好臣子好官员好父亲好丈夫,他此时感觉只有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
老友书信救生死,力挽狂澜帮旧识。费心周旋巧言说,天涯海角贵相知。
庞籍在十几天后,收到了司马池的书信和酒,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立冬日的前一天。在北宋时期,皇帝一直沿袭着从汉魏时期流传下来的“贺冬”仪式,也叫做“拜冬”。“贺冬”仪式的具体流程是:在立冬日的前三天,皇宫里负责掌管历法祭祀的官员,向皇帝奏报立冬的具体日期。负责皇帝起居的官员,就开始请皇帝沐浴斋戒。等到立冬日当天,皇帝就会带领着文武百官,出北城门外六里处,举行盛大的“贺冬”仪式。由皇帝亲自向天地祖先祭祀,祈求来岁天下风调雨顺。皇帝在完成“贺冬”仪式后,会对臣民们大加赏赐,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以展示皇帝爱民亲民的形象。宋仁宗皇帝本就是一个宽厚仁慈的皇帝,所以每年地“贺冬”仪式是非常的重视,并且对很多有过错的大臣,都会宽大处理。庞籍想到这里,也就有了主意,一定要把皇帝的“贺冬”仪式搞的顺利盛大一些,然后在皇帝嘉奖他的时候,他好择机给司马池求情。
庞籍比司马池小八岁,他们同在群牧判官任上时,司马池对年轻的庞籍很是照顾,后来两家人之间经常走动。庞籍经常到司马池家聚会,对司马池的儿子司马光很是喜欢,这也为他后来看重提拔司马光埋下了伏笔。庞籍这次要帮司马池,并不是因为他们往日的交情有多深,而是他相信,司马池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肯定有他的苦衷。庞籍与司马池深交一辈子,他相信司马池的人品,肯定不会为了功名利禄而造假,应该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或是故意而为之,好为他的下一步寻鼓行动做为准备,好一招“明修栈道,暗流陈仓。”
司马池在信中说,他原来是要等把十面石鼓凑齐再献给皇帝,可是第十面石鼓一直找不到,下属太千山便给出了这个主意,所以才有了这个糊涂事。后来马池收到举报信,知道了第十面石鼓与太氏有关的消息,加上太千山莫名其妙的给出这个主意,他便猜到太千山的意图:太千山想用障眼法借刀杀人,好保住他们家的真石鼓,真是一个阴险的招数。庞籍真是为司马池捏把汗,据他了解到的消息,一直有人在皇帝身边说司马池的坏话,还找了金石学家多次鉴定,只是仁宗皇帝并没有说什么,难道仁宗皇帝已经知道是假石鼓,但并未立即对司马池动手,官家是在等司马池自己说吧,这只是庞籍的推测,万不可妄揣圣意,还是找机会向皇帝给司马池求情吧。
庞籍想好了求情的策略,但为了让仁宗皇帝高兴,他必须再找一位帮手,那就是司马池和他的共同好友张存,张存现在是礼部尚书,像祭祀“贺冬”这样的事情,刚好归礼部来管,他一定得让张存把明天的“贺冬”仪式搞好,到时皇帝一高兴,求情的事情就更好办了。
庞籍估计张存这会儿应该把“贺冬”仪式的事情都安排的差不多了,于是就差下人,拿着帖子去请张存晚上来家里小酌几杯,一起品尝下司马池送来的美酒,一边商量明天具体为司马池的求情安排。
3、
庞籍办完了手上的公事,就让随从安排轿子往家走。北宋的开封是中国最繁华的都市,我们在北宋后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就能领略一下开封的繁华程度。宋仁宗时期的长治久安,京城开封更是热闹非凡,加上明天皇帝要举行“贺冬”仪式,所以今晚的开封是格外的漂亮。开封的街道,从两天前就开始进行严格的清理打扫,虽然平常已经很干净了,但是在举行重大仪式的时候,还是会安排劳役打扫清洁。街道两旁的店铺酒楼,也都进行了各自的大扫除,而且很多店家为了好看和招揽客人,还在门面挂了上大红灯笼,今晚开封城肯定会被妆点的格外漂亮,虽然没有百年后辛弃疾写《青玉案·元夕》里的“东风夜放花千树……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般的热闹,但今晚的京城开封,也肯定会有展示出其不同于寻常时日的惊艳。
明天就要立冬了,白天的长度是一天比一天的在缩短,眼看太阳已经悄悄地潜入西山,刚才还能看开封城里的袅袅炊烟,此时炊烟已经渐渐的与暮色融在了一起,街道上的灯笼亮起来了,一座充满活力的夜开封已经在蠢蠢欲动。
庞籍正在书房看书,管家能来通报说:“张尚书和司马大人来了。”
“快请!”庞籍对管家吩咐道。
少时,张存与司马光两人,在管家的带领下,来到了庞籍的书房。
张尚书先与庞籍寒暄了几句,司马光便给庞籍作揖问好,他能有今天的位置,这多亏了庞籍的提拔重用。
“来来来,坐下说话。”庞籍请张存与司马光坐下,并让管家快让人上好茶,并去催促饭菜,好了来请。
“诚之兄,我请你来是为了司马兄的事情,他的事情,想必你也听说了吧。”庞籍对张存说道。
“司马兄的事情,前段时间议论的人很多,但官家一直没有说话,近来议论的声音已经很少了,但听说有人在背面给官家上奏折,让严惩司马兄。”张存说了自己知道的情况。
“恩公与岳父大人,请你们一定要帮帮我父亲啊!”司马光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跪拜在庞籍与张存的面前诚恳的说。
“你赶快起来,我收到你父亲的书信,就赶紧让你岳父过来,我们肯定会想办法的。”庞籍伸手去扶司马光。
“是啊,庞公让我来就是商量此事,所以我把你也叫来了。”张存也去扶司马光起来。
两人在扶司马光的时候,看到他的眼中已经充满了泪水,庞籍一直非常看重司马光,知道他是一个重孝道的人;张存是司马光的岳父,对司马光也是非常的喜欢。两人看到司马光悲伤的样子,心中都非常的难过,他们知道司马光对父亲的事情是非常担心的。司马池一直以司马光为傲,司马光小的时候,司马池外出时就经常带在身边,所以此时两人非常理解司马光的心情的。等把司马光扶起来,庞籍把司马池给他以书信中写的内容,向两人细说了一遍,这样张存和司马光才松了一口气,心中的疑团总算是解开了一些,因为张存和司马光实在想不明白,司马池为什么要造假石鼓蒙骗官家,原来是事出有因啊。
“父亲啊,您这次真是走了招险棋,看来寻找石鼓真是不容易。”司马光深深的叹了口气。
“光儿这下放心了吧,明天趁官家‘贺冬’恩典,让庞公择机求情,相信官家肯定会宽大处理的。”张存安慰司马光,同时把明天的“贺冬”仪式,给庞籍说了一遍,加上这次安排具体细节的是司马光,所以明天官家一高兴,这事情就更好办了。此时的张存是礼部尚书,掌管礼部的礼、祠、膳和主客四司,这次“贺冬”的主管部门就是礼部,而具体实施的是由礼部下属的太常寺下的太常礼院负责的,而司马光现在就是同知太常礼院,专门负责掌教礼仪,总而言之,明天能否为司马池求情成功,那就要看“贺冬”仪式的能否让官家高兴。庞籍通过刚才张存主的细节,他相信明天的“贺冬”仪式,肯定能让官家高兴。另外张存还说,为了让官家在“贺冬”仪式上,能更好的彰显天子风范,以诚意向天祈福,司马光还专门写一篇《贺冬祭天赋》,其中赞美了宋仁宗登基以来的多项功绩,感谢上天的眷顾与垂爱,并祝福大宋朝国泰民安。
“这篇《贺冬祭天赋》写的恰到好处,恰是好时机啊,看来老司马这次感谢小司马了,哈哈哈——”庞籍听完了张存的话很高兴,对明天的事情更有信心了,也肯定了司马光的良苦用心,他心中相信司马光肯定也在寻找机会为父亲求情,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啊。
“相公,晚宴备好了。”管家在外面通报道。
“此事已经商定,我们这下可以放心的去吃饭了,同时品尝下司马兄,给咱们送来的美酒。”庞籍心情愉悦说着话,请张存和司马光,一起小酌两杯。
司马光此时总算放心了,也非常感谢庞相公和岳父大人的相助,真是关键时刻见真情,若不是生死之交的朋友,谁会为了别人的生死,而拿着自己的命运去冒险呢?
4、
官家贺冬求天佑,故交谋划救老友。凡事用心皆可成,旧愁虽解添新忧。
庞籍请张存和司马光一起吃饭喝酒,由于这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参加“贺冬”仪式,所以大家浅酌了几杯便散了。
北宋的京都开封,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司马光与张存的女儿成亲后,就一直与张存住在一起,一方面家人之间方便照顾,另一方面也比较热闹。张存家与庞籍家相距不是太远,所以一向勤俭节约的翁婿两人,便商量了步行回家。
此时的开封城,已经是非常的热闹了,街道两旁的店铺与酒楼灯火通明,而且还得听到勾栏瓦肆里,传来管弦歌唱的声音,把白天的平静繁华,变幻成别样的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张存和司马光步履匆匆,他们没有心思欣赏夜开封的美丽,更不会参与到其中,他们心里全是明天“贺冬”仪式的安排。
今晚的开封是热闹美丽的,有人已经记不得喝了多少杯酒;今晚的开封也是烦燥难熬的,有人能数得刻漏的水滴声。窗外的寒风,吹来了夜开封的美,也吹乱了司马光的梦。
第二天丑时,司马光就和张存就开始做准备,寅时赶到到宫门口,与文武百官开始进入皇宫大殿,等候皇帝上朝,今天上朝的流程很简单,由张存把今天的“贺冬”仪式做一个奏报,皇帝同意后,文武百官就开始安排,把皇帝出行的仪仗随从及保卫等项目全部准备妥当后,就请皇帝起驾即可。这事情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是相当的复杂,张存让司马光去再次确认“贺冬”仪式的人员与物品,禁军需要确认参与保卫人员及安排,还有车马仪仗的准备,后宫后妃的人员随从等,等一系列事情全部安排停当之后,时间已经到了辰时。待奏请皇帝起驾后,浩大的仪仗队伍开始启动,众人先是步行出了宫门,然后开始乘轿或骑马,跟着队伍向北郊进发,由于声势浩大,队伍的前进速度很慢,直到未时一刻才到了“贺冬”仪式的祭坛前。皇帝登上祭坛后,先进行告天仪式,即进行一阵音乐演奏,率领文武百官进行跪拜,之后进行焚香祈祷,以求来年是个丰收年,最后由皇帝亲自宣读《贺冬祭天赋》:“广德上苍,厚照下土。日升月落,风调雨顺。佑护江山,抚育子民。泽被九州,普化万物……殚精竭虑,忧国忧民……以天之子,诚心敬拜,立冬未时,迎于北郊。”宋仁宗本来就是一个文治武功的有德之君,加上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把这篇诚心正意且文采飞扬的《贺冬祭天赋》,读的是字正腔圆,感天动地,让跪拜在祭坛下的文武百官是点头称赞,宋仁宗心里也很高兴,这篇祈福祭文写的很合朕心,回头一定要好好的赏赐写作文章的人。
宋仁宗读完了《贺冬祭天赋》,祭坛下的文武百官,山呼“天佑大宋,万岁万岁万万岁——”宋仁宗让众人平身后,整个“贺冬”仪式便算是完成了,然后就开始回城,且在回城的途中,皇帝会把一些食物衣物和钱财,分发给路边的一些乞丐和穷人,以彰显皇帝的亲民爱民形象。
庞籍一直陪在皇帝的身边的,他能感觉到皇帝今天很高兴,尤其是在给乞丐和穷人分发财物的时候,宋仁宗完全没有作秀的样子,真的把一个爱民仁慈的温暖,赏赐和传递给了乞丐和穷人,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了皇帝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心的人,不再是传说中的那个遥不可及的真龙天子。仁宗皇帝看到子民对自己的万般感谢和跪拜祈祷,心中应该也是非常的温暖。
声势浩大的队伍回到皇宫时,已经到了午时,宋仁宗让庞籍张存等大臣一起用膳,并让通知写祭文的官员,也来参加午宴。庞籍和张存心中欢喜,相信今天为司马池求情的事,应该是十拿九稳了。
官家高兴赏御膳,文武跪拜谢恩典。山珍海味歌舞酒,正是求情好时间。
立冬御宴的场面是非常宏伟的,仁宗皇帝兴致勃勃的与大家举杯同庆。宴席的进行中,皇帝不断的赏赐了今天表现好的大臣,其中包括仪仗,护卫,车马等等负责的官员,最后他要赏赐的人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宰相庞籍,庞籍说不敢贪功,应该好好赏赐礼部,于是皇帝就是同时赏赐了张存,张存则请皇帝赏赐具体实施仪式的太常礼院,并把这次仪式的安排和祭文的作者司马光推荐出来。皇帝此时才知道,原来这次“贺冬”仪式,司马光是出了大力的,便让司马光到御前问话,司马光拜谢了皇帝的赏赐,并向皇帝说明:这次仪式搞的好,是庞宰相与张尚书指教有方,他只是个执行者而已。皇帝看司马光如此谦逊,心中便生了好感,问他可有其他的请求,今天可以满足他的一个心愿。此时司马光看了看庞籍,又看了看张存,两人都给了他肯定的眼神,于是司马光跪拜在皇帝面前,说出了为父亲司马池求情一事,接着庞籍和张存也跪拜详情。此事终于说破了,仁宗皇帝心中也算松了一口气,近来有太多的奏折弹劾司马池,说他是欺君妄上的有,说他是利欲熏心的,说他是知法犯法的也有,总之是对司马池非常不利,可是仁宗皇帝一直没有下旨处罚司马池,那是因为他一直认为司马池是一个刚正清廉的好官,因为他记得,他曾经对宰相说过:“别人都喜欢升官,只有司马池谦让,真是难能可贵。”。仁宗皇帝其实一开始就发现,那个“作原”石鼓是假的,但是一直没有对外人讲,他就是在等司马池自己说,看来其中还真是有原由。仁宗皇帝在看过了庞籍奉上司马池的“悔过书”后,更加明白了一切起因,但为了堵住反对者的口,便给跪拜的三个人说:“朕念在司马池献鼓有功,念在今日众卿有功,可免去司马池欺君之罪,但限其在立春前寻回‘作原’石鼓,否则再行问罪。你们平身吧。”
“多谢皇帝陛下宽厚仁慈,我代家父给皇帝陛下磕头谢恩!”司马光说着就给宋仁宗磕头致谢。
“难道你一片孝心,起来吧。”仁宗皇帝夸赞了一句司马光,并让侍从把司马光扶起。三人再次道谢后,退回到了席位上。
一场生死风波暂时平静了,可如何寻回真的“作原”石鼓,却是又一场风波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