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自鸣的头像

自鸣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6/29
分享
《满目青山夕照明》连载

第三章 春风永驻玉门关

1959年2月,葛照明离开部队转业到大西北的玉门石油管理局。

由于在部队三年都没有回过家,这次转业又将要去更远的西北,以后回家的机会会更少。所以,部队在他们和军旗没有告别前,放假21天,让转业人员回家探亲。

葛照明身着军装,戴着军衔、帽徽回到家中,发现家里的亲人,以及邻居都在高庙店西南部挖运河,即瓦东干渠。第二天早上,葛照明就去工地看望亲人,他步行了一百多里路程,半天才到。

葛照明看到工地上人山人海,热火朝天,到处插的是红旗,干活的人都光着膀子,有的穿个大裤衩,推着独轮车,从三、四丈深的河底推上来,从心底涌出无限的敬意。

在新中国大力兴修水利的年代,每一个人对国家的号召都积极响应,都满怀干劲。每一个人对战天斗地的人们都充满敬意。

淠史杭工程是长江水北调淮河工程,水源是六安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磨子潭水库等水库水,途经地区多是严重缺水地区,所以,工程规划和实施,得到了沿途百姓的支持和称赞,沿途百姓也倾力参加劳动。

浩大的工程量全部依靠人工,没有机械。在工地上,葛照明见到了哥哥葛照纲、葛照祥,姐姐葛照华,姐夫江代保。亲人见面了,既高兴,又辛酸。三年来,亲人们无时无刻不想念葛照明,葛照明也在工作之余想念亲人。

热火朝天的劳动工地上,亲人们没有叙闲的心情,仍旧不停地劳作。

当时,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加上苏联停止经济支援,撤走专家,工业停滞,人民的生活特别困难。中午,葛照明和亲人们回到驻地吃饭。葛照明端到碗一看,里面除了有几片红薯外,连一粒大米也没有,全是汤。葛照明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他没有想到农民的生活是如此困顿。

当晚,葛照明在工地住了一宿。第二天早上,到了高庙店街道附近,顺便到舅舅家看看,找到了他家,却看见大门上锁了,没有人在家。有一群小孩把葛照明领到了他们生产队食堂,舅舅等队员们都在食堂吃饭,他们顺便给葛照明盛了一碗挺稀的菜糊,吃完再去盛第二碗时,锅里早已没有菜糊了。于是,舅舅和舅妈一起把葛照明领到街上饭店里,准备买给葛照明吃,结果也没有买到吃的东西,二人就伤心地哭了。本来,葛照明想在舅舅家住一宿,第二天再去其他舅舅家看看,看到这种境况,葛照明不得不告别他们,走了几十里地,直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到江岗家里。

就是这样的艰苦生活,农民们仍没有懈怠,仍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地兴修水利。一代人的付出,为子孙万代造了福,沿途实现了自流灌溉。每次回乡,看到农民们有水喝,有水灌溉,葛照明十分高兴,叮嘱晚辈们记住这段历史,不要忘先人的恩德,一定要饮水思源。

看到家里的生活情况,葛照明在家只待了一周时间,提前回到了部队。

转业人员与军旗告别之后,葛照明等人一起乘坐军用列车,离开安徽省蚌埠前往大西北的玉门,途经徐州、郑州、西安、宝鸡、兰州、嘉峪关,到达玉门市。

从蚌埠市一上车,大家兴高采烈,一路上歌声不断,好不高兴,好不热闹。但是,过了河南,来到甘肃境内时,看见沙漠无边无际,荒凉无比,每个人的心情就变了,车厢里鸦雀无声,寂静极了。当火车行到武威站时,大家下了火车,每人搬起一块磨盘那么大的豆饼上了车。上车后,谁也不吃,只是愣愣地看着那豆饼。

火车到了玉门石油管理局后,大家各奔东西。葛照明和徐友爱分到玉门运输处汽车修理厂。葛照明分到加工车间铣刨磨班当铣工学徒,徐友爱分到修理车间当充电工,王维悦分到职工医院当医生。

到玉门以后,水土不服,由于气候相当干燥,大家整天喝水鼻子还出血,风沙不断。葛照明用诗记录下当时的情形:“进入玉门关,两眼泪不干,天空无小鸟,地上无青草,风刮石头跑。”

葛照明的师傅是一个河南人,技校毕业。他在万能铣床上班,共带6名徒弟。葛照明比较老实,听话,肯干活,深得他的喜欢,他就什么活儿都叫葛照明去干。所以,半年以后,这个小组,只有葛照明一个人出师,可以在小铣床上单独进行操作干活了。

这个班叫铣刨磨班,在车间里是个比较大的班组,共有机床30多台,有立式铣床、卧式铣床、万能铣床、齿轮铣床;牛头刨床、万能卧式刨床、插床、磨床、平面磨床等,机型复杂。有各工种人员80多人;大班有生产班长、政治班长、技术员、质量检验员、安全员等,他们都是脱产人员。每天实行三班倒,每个小班,都有一名领班的小班长,每班8小时。班前会讲生产,讲安全,要求认真交接班;班后会进行认真总结、认真讲评。

玉门油矿开始时生活很好,一个月粮食定量为50斤,一天三顿大米饭。可是,到了5月1日劳动节过后,定量一下减到28斤,还要求再节约。随着时间推移,情况越来越糟糕,有钱有粮票在市面上也买不到吃的。

职工的生活越来越艰苦,为了吃饱肚子,食堂想办法用土豆等瓜菜充粮食。吃高粱米面、燕麦、猪草籽等,吃的职工都解不下大便,人人都怕上厕所。蹲一次坑都好几个小时,解不下来的就用手往外抠,有的人把肛门都弄出血来,在厕所里妈呀妈呀的直叫。

为了改善职工生活,厂里抽出6名转业兵,其中包括葛照明,带着面粉、大白菜、帐篷,用汽车拉到祁连山里,在大山沟里打猪草,夜间睡在山沟里搭建的帐篷中,深夜可以听到山沟里狼的嚎叫。

到第三天下午,由于吃的东西带的少,吃喝都没有了,6个人饿得两腿发软,爬都爬不动了。汽车一直到晚上六七点才来接,差点将6个人饿死。

虽然环境、生活艰苦,工作仍然坚持每天12小时倒班,晚上七点上班,第二天早上下班。葛照明每天晚上还坚持上夜校学习文化。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葛照明终于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书,为后来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奠定了文化基础。

这期间,在政治上经历了拨白旗,插红旗政治风波;在技术上经历了超声波等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葛照明在文化水平上有所提高,在政治上得到了锻炼,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

在生活中,葛照明跟师傅们住在一起,住的是集体宿舍,上下床两层铺,人比较多。葛照明仍然是保持部队的生活作风,内务整齐、搞好卫生。每天早上起床都把床铺叠整齐,打扫房间。坚持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晒被子,师傅们也深受葛照明的影响。

由于玉门的气候恶劣,生活艰苦,离家又远,这一段时间,出现一些人在夜间逃跑现象,这些人中有的连行李、户口、档案都不要了,私自跑回了老家。

当时,葛照明的一位老乡、同学、战友劝他一起逃跑回家,葛照明坚决不同意。葛照明对他说:“出来时,戴红花,全乡人欢送我们,现在逃跑,无户口,无档案,多不好呀。我坚持到底,决不走回头路。”葛照明无悔自己的初衷,不怕艰苦的生活,他相信苦日子是能熬过去的。所以,葛照明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1960年,家乡的生活非常艰难,人们没有吃的。这年12月,葛照明的父亲葛帮阔去世。由于通信落后,直到1961年春节前,葛照明才知道父亲去世的噩耗。

葛照明回家奔丧,食堂给了一个月的粮票,2斤烤白面饼子路上吃。葛照明从玉门东站上火车,路上没舍得吃一点东西,到了兰州,他一摸跨包,饼子一个也没有了,全被偷了。葛照明只能饿着肚子到蚌埠市,回到了原来的部队营房。葛照明到了通信营部,见到了原来的老教导员,感到非常亲切。他俩简短说了几句话,老教导员端来了一盆热乎乎的包子,足足有40多个,他硬是看着葛照明一口气全部吃光包子。他又端来了一盆热水给葛照明洗脚,让葛照明在自己的床上好好睡上一觉。

葛照明在部队呆了两天,第三天离开部队回到家里。回到家里,葛照明喜愁交加。家里什么吃的也没有,他只好把带在身上的粮票和钱丢给家里,在家中待了三天,就买了车票回到玉门。

这趟回家,往返花了半个月时间。回到单位,向领导汇报家中情况,葛照明只报喜,没有报忧。别人逃跑回家,葛照明却提前归队,令领导们既意外又惊喜。

1961年春天以后,厂里为了进一步发展副业,解决职工吃饱肚子的问题,全厂抽调12名转业军工,来到玉门市玉门镇农场种地。由于此地风沙大,气候干燥,和南方种地不一样,加上吃不饱肚子,葛照明和战友们挖甘草烧水喝,每个人身上都浮肿。这些人没干过农活,种不出菜,浪费了种子钱。又改种小麦,小麦长势也不太好,但是,总算有成果了。

在此期间,葛照明听说党中央已决定在东北开展松辽油田万人大会战,就不怕艰苦,不怕奇寒,主动写申请要求去松辽油田参加会战。

厂里的领导批准后,葛照明乘车从农场返回到厂里,第二天,葛照明交了工具,办理手续,前往东北参加会战。葛照明和好友王维悦同时前往东北,徐友爱因为领导不批而留在了玉门。

葛照明在玉门工作三年,荣获二级技术能手一次;一级先进工作者一次。

葛照明没有被玉门的艰苦生活吓倒,反而要去更艰苦的东北。不怕困难,不惧苦难,勇于拼搏,敢于拼命,是葛照明报答人民、报效国家的思想基础。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