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号这天,沈君程生下一个男婴。由于她之前的身体并不好,所以孩子生下来时,体重只有四斤多。人们看着瘦小的孩子都以为他不一定能活下来,但是他那响亮的哭声让人们很快改变了这个看法,也让沈君程和张三李激动不已。邻居们听说张三李生了个儿子,都跑过来看看。邻居们有的送了自家种的蔬菜,有的送了自家种的花生,有的送了自家孩子穿过的旧衣服。她们让沈君程一定要做好月子,出月子之前千万不能着凉的。这些女人说的最多的就是孩子长得很漂亮,很像张三李。可她们背后早就对这个来路不明的女人议论过了,她们都说这个大张三李四岁的女人是张三李从人贩子手里买来的。她们还热心的拿孩子的出生时间来推算沈君程出现在她们村的时间,为此她们得到一个结论。结论是这个八个月前出现的女人来之前就已经怀了孩子,那个孩子根本不是张三李的种。
晚上孩子睡在沈君程的床里面。沈君程小声的问张三李:“你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我哪里会起名字,我长这么大只起过圆圆这一个名字,还是条狗的名字。”
“叫亭东可以么?亭亭玉立的亭,东方的东,亭亭玉立在东方。”
“亭东,这是个好听的的名字。”
“亭东,张亭东,张亭东你一定要健健康康的长大。”
张三李听到张亭东三个字,内心出现一丝甜蜜。他心知肚明,这个并不是自己的孩子,却跟着自己姓,被她当做自己的孩子。二十岁的张三李看着在襁褓中熟睡的张亭东,看着他那可爱的小脸,有时他会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孩子。那段时间,张三李对沈君程的饮食也是格外用心,他每天会不重样的给她熬小米粥,南瓜粥,糖水鸡蛋,鸡蛋羹还有老母鸡汤。
这天赵凤杰带着赵新之前穿过的衣服尿布来到了张三李家,张三李这时正在修理孟长柱给他的摇篮。赵凤杰告诉张三李这些东西是她姐于南浔让送过来的,他也责怪起了张三李,说他快两年了也不去看看他姐于南浔。张三李解释说自己平常忙,不是下地干活就是要出去帮别人家补房子,实在不得闲。赵凤杰嘱咐张三李要他有时间去看看于南浔,赵凤杰早已不记得张三李曾经爱过于南浔。他没在张三李家吃午饭,他临走时硬塞了十块钱给张三李,张三李像打架似的不要。最后赵凤杰讲是于南浔非要给他的,他才收下。
九月末这天,张三李在门口铺上破袋子,上面晒着玉米。他晒上玉米后,又赶紧去了田里,他准备在天黑之前把田里的玉米都给掰完。下午两点多时,外面突然刮起了风,随后也落了雨。沈君程把孩子放在摇篮里就跑到门口收起了玉米。孟长柱两口子看到后也赶紧过来帮她一起把玉米往袋子里装。圆圆也用嘴巴一根一根的把玉米往屋里叼。孟长柱媳妇一边装玉米,一边劝沈君程赶紧进屋,她说她现在还没有出月子不能着凉。这时沈君程的头发和衣服已经被雨水都打湿了。她进屋拿了毛巾包在了自己头上,包好后又赶紧出来拾玉米。就在她刚刚跨出门槛时,一股秋风吹在了她身上,那风透过她的衣服,直进入了她的身体。她立马打了个冷颤,只觉得秋风已经凉到了她的骨头,立刻她觉得从后背往头顶开始发麻。就在三人把门口的玉米快拾完时,张三李顶着雨水和汗水,肩扛一袋玉米,腰夹半袋玉米跑回来了。他看到头包毛巾,浑身湿透的沈君程后,他立马大声呵斥要她赶紧进屋,换上干衣服。在沈君程印象中,那是张三李第一次和自己大声说话,也是他第一次冲自己发脾气。
晚上,张三李没有和沈君程多说话。他在鸡蛋里加了红糖和生姜煎了给她吃,又熬了红糖生姜茶给她喝。他知道她的身体健康远比门口晒的玉米要金贵的多,他也记得孟长柱媳妇她们跟他讲过坐月子的女人不能吹凉风不能着凉。他呵斥沈君程,冲她大声说话,冲她发脾气,他心里也很后悔。但他没说一句解释的话,而沈君程完全明白这一切。
晚上沈君程做梦时老是梦见旋转的风车,陀螺和自行车轮胎。这一切旋转的东西让她心里一阵一阵发堵,脑袋发晕。早上醒来后,沈君程只觉得浑身软暖无力,关节酸疼。张三李不愿看到的事还是发生了,沈君程病倒了。他再次把本村的土郎中老陈请了过来。老陈告诉他,现在孩子还要吃奶,大人不能吃药。老陈给了张三李几个食疗的方子,张三李便马上给沈君程做了起来。
从那以后,沈君程的身体一直反反复复的生病,一直疾病缠身。一个月后,沈君程没了奶水。张三李一开始抱着孩子打听附近刚生孩子的人家,请人家帮着喂奶。他每次都会送帮喂奶的人家两个鸡蛋。可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普遍都是营养不良,那些刚生了孩子的女人,奶水也都不充足。后来他只得买奶粉代替母乳。他找遍整个周桥镇的东街和西街都买不到奶粉,他便只得去县城买。那段时间,他一边要看着孩子,一边要照顾生病的沈君程,一边还要下地干活。生活的重担压在二十岁的张三李身上,他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瘦了下去。沈君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毫无办法。自从孩子生下后,家里的生活便过的越来越难。在半年时间里,为了给沈君程看病,他花光了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花光了当初罗政留给他的那八十块钱。后来张三李又不得不卖了家里的粮食,卖了家里的鸡鸭和两只羊。
这天沈君程把张三李叫到床边,她从左手上褪下自己一直戴着的冰种翡翠手镯交到张三李手上。她说:“这个手镯你拿着,过几天去县城买奶粉的时候,你到学校医院政府门口,问问在那里面工作的女士,问她们要不要。在那里上班的人是比较识货的,你记住低于五十块钱,千万不能卖。”
“我听你讲过,这个手镯不是你姥姥传给你妈妈,你妈妈传给你的么,这样的东西怎么能说卖就卖呢?家里的事,你不要担心,我会想办法的。你现在就是要好好休息,这样你才能早日好起来。”
“这个手镯不能吃,也不能喝的,留着它干嘛呢”。沈君程说完就握着手镯塞到张三李的手上了。张三李看到沈君程的手背上那一根一根青筋和支起来的骨头,他内心愧疚自责,他责备自己没有本事,让沈君程跟着他受苦受穷。
这天张三李在县城的学校门口站着,他看到几个戴着眼睛的女老师从学校里面出来。有几次他想上前和她们搭讪,向她们推销自己的手镯。但是,一看到这些戴着眼镜的威严知识女性,他又害怕的退了回来。这时一位女老师看到张三李一直站在门口,便以为他是学生家长,女老师主动问起了张三李。张三李连忙解释自己不是她学生的家长。就在女老师准备离开时,张三李叫住了她。张三李从怀里拿出手镯,结结巴巴的表达着自己想把手镯卖给她的想法。女老师接过手镯后,她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捏着手镯。然后她对着太阳看,背着太阳看,又用钥匙敲几下。接着女老师问张三李想卖多少钱,张三李问她能出多少钱。
女老师说:“你这个手镯我看了,不算好也不算差。这个手镯不是你偷来的吧,来路不明的东西,我可不要。”
“不是的,手镯是我小孩妈的,是她娘家老人传给她的。现在她生病了,家里急需用钱。”
“如果要在平时,这只手镯最低能卖六十块钱,但是现在你也知道,很多人都吃不饱饭了,都想着干活,都想着多种庄稼呢,戴手镯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样吧,一口价,我给你四十块钱,你要是觉得行,我就要了。”
张三李想着只比沈君程讲的五十少十块,他便答应了下来。他拿着钱就去供销社买了两包奶粉和一篮鸡蛋,然后就抓紧往家赶了。家里不怕没人挣钱,就怕有人止不住的花钱,那卖手镯的钱没两个月就花完了。
三月末的一天,张三李刚把孩子哄睡着,就赶紧出来洗尿布了。这时圆圆朝着村口大路疯狂的咬了起来。张三李呵斥圆圆几声后,它还是不停的乱咬乱叫。沈君程听到叫声也从屋子里出来了。他俩看到大路上有个人拉着架板车正在朝这里走来,那人的架板车上放了一个竹编的笼子,笼子里关了五条狗。笼子里的狗听到圆圆在叫,它们在笼子里也都叫了起来。那人把架板车拉到张三李家后,看到后面已经没有了人家,便准备掉头了。这时张三李叫住了他。
“老哥,你这是收狗么?我家这条狗,你看看能给多少钱?”
“你家的这条是公狗吧,几年了?”
“三年多,四年不到。”
“你家这条狗,我看大概有四十多斤,按现在的肉价三毛钱一斤,加上狗皮,我给你十四块钱,你看行吧?”
沈君程这时盯着张三李看,她在眼睛里告诉张三李,她不想让他把圆圆卖掉。张三李读懂了沈君程的眼睛,他也通过眼睛告诉她,一切为了她和孩子,一切都为了这个家。这时的圆圆已经不叫了,它急的在原地来回打转,它不停的翻着眼睛看着张三李和沈君程,那眼神里全是无奈和祈求,它祈求张三李不要卖掉它,让自己永远跟着他。张三李也看得懂这位跟了自己三四年的老朋友,知道它不想被卖掉的。张三李从桌上拿了两个中午没有吃完的馒头,掰碎了放在圆圆的狗盆里。他知道自从去年生了孩子以后,圆圆跟着自己就没有吃过干的。圆圆看着狗盆里的馒头块,它趴在上面闻了闻,却没有吃。张三李蹲下来,摸摸圆圆的头,顺顺它的毛。张三李把它的头往狗盆里按,可他感受到了圆圆在拼命的用力反抗,就是不把头低下。张三李接着去掉了圆圆脖子上的狗绳,不停的摸着它的头,摸着它的背。这一刻,张三李想到了中秋节前的那个夜晚,是他把圆圆放在自己怀里兜回来的。在于叔去世后,自己外出干活,每次圆圆都是一路陪着自己。自己和于南浔补渔网的那段幸福时光,也都圆圆一直在身边陪着的。自己搬回胡湾村后,圆圆看到自己从外回来,它都会跑到村口接自己的。
圆圆没有再吃张三李的一粒粮食,它很懂事很听话的钻进了那人架板车上的狗笼。张三李手里攥着十四块钱,看着那人拉着架板车逐渐离去。他叫了几声圆圆,可圆圆在狗笼里一直没有回头,它再也没看一眼自己的主人。
张三李把十四块钱递给沈君程后,他就收起了圆圆留在地上的狗绳。当他看到圆圆落在地上的黄色狗毛和那半碗馒头块,他再也忍不住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沈君程看到他哭了,自己也跟着哭了起来。后面那几天,他早上一开门还是习惯性的唤着圆圆,可再也得不到圆圆的回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