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耳东的头像

耳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05
分享
《东山记》连载

第四章 万木草堂

久怀访意,终于在一个周日的午后成行了。

从广州的东山口出发,一路西行。沿途的紫荆花在晒得人后背发痛的冬阳之下开得正旺。地上,花红和金色的阳光斑驳相间。树上,马蹄形的大叶子和象红百合一样盛开的大花朵在阳光中显出了清晰的纹理。花香时浓时淡。掩映其间的是,依次遇见的孙中山先生手创的中山医科大学、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国民党一大旧址、番禺学宫(农民运动讲习所)。目不暇接。似乎是在提醒我: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这片土地举足轻重。

我要造访的这座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建筑,出现在离最繁华的闹街不足百米的长兴里。气息在刚一拐弯处,就沉静了下来。

这是一座典型的三进祠堂式青砖建筑。占地不足四亩。但正门中间,足有三尺宽的大麻石门框顶匾上,用饱满的行楷笔划写着的“邱氏书室”四个大字,却明明白白地告知了我:它的份量。

没有门第,依门框是两块四方的下马石墩。一进门,就是一人多高的康有为画像,顶天立地,正好成为一个屏风。屏风之后,是一个两米见宽的彩石雕成的茶几,状成荷花,周围散落的圆座上坐着两个游客,正在高声地谈着篆刻的话题。

天井之后就是一个大厅。厅后墙正中,是康有为亲书的“万木草堂”四个大字,有浓浓的汉碑气味,让喜欢书法的人不敢忘记康有为在书法碑学中的扛鼎地位。横额下面,挂着一幅吴道子画的孔子像。两侧是“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对联,当然也是康氏亲书。

草堂就是当年的教室。堂里红砖作菱形铺设,红桌条凳,是最平常的学堂设置。堂前无门也无墙壁,完全敞开。我想这里冬天一定很冷。可知当年学子之苦。厅中有四根石座上起的柱子,前石后木,前方后圆。前后柱子上书有两幅对联。前为康有为所书:“志事在纯仁,树立自闳达”,行草笔法。后是魏碑,“崇尚名节,检摄威仪”,却不知何人手笔。

石座和其他部分的建筑,总体上完好,但有一些小小的缺角。四壁上也无过多装饰。这反而让我确信是一百多年前的原物。没有导游介绍,也无人声的嘈杂,朴素之中反让人生出了敬意,真有宁静致远的意思了。

厅两侧有耳屋,屋前沿天井用连廊与前一进的门楼相接,门楼左右两侧有两层,上层是当年康有为办学时学生的宿舍,下层厢房不知以前功用,现在却正好用来做展室。

从展室里的介绍,我大概理清了一些脉络。

这里原是广东邱氏子弟进省参加乡试集中学习准备的地方。1881年至1897年,正在二十多岁盛年的康有为应弟子之邀,来此办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富有著名弟子梁启超、陈千秋等十人。康氏在此还编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鞭辟孔学和历代政治沿革得失,鼓吹维新变法。

草堂开创之初,康有为就亲撰《长兴学记》,作为学规,以《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纲,对学生施以德、智、体教育。

康有为在这里卓越地完成了戊戌变法的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期间,还于1895年上京应试并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他中了进士并被授为工部主事,但康有为表示:“未能为五斗米折腰,故不到署。”,又继续在万木草堂讲学,学堂一度学生增至100多人,不得不增开夜班,并在附近又租借了两个地方,以满足需要。康门弟子兴盛一时。

从康梁推进维新变法的具体做法来看,政策和措施是十分具体的。既包括了废除八股,改直省书院为中学堂的措施;又包括以工商立国、推进农业的政策;甚至还有开放言路,任用新人的具体建议。这都得益于康梁在草堂中的长久酝酿。变法虽然仅仅历时103天,并以光绪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害为标志,最终失败。但整个过程的推进是高效率的,充满了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息。

康有为遂后逃往日本,至1913年才回国,散居青岛、杭州、上海等地,重推儒学,后于1927年去世。

我在现场的史料中看到,康氏是小知识分子和小官僚家庭出身。启蒙自然是儒学,后来饱读家中西学之书,加之鸦片战争之后的广东地带,以沙面为中心,西人特别是传教、经商的人活动已经非常活跃,康氏变法思想随之发端。可见,一个人的思想形成不是凭空而来的,而社会和实践,是最重要的渊源。

康氏一生传奇,史家也诸多臧否。但我今天在此草堂,实地感悟,却愈加觉得: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的这个阶段是十分了不起的。

他出生于一百年多前。前半生励志维新,以国家民族振兴为己任,后半生在维护皇权和儒学上保守过度,屡造瑕疵,但晚年潜心佛理书法诗词,又另有成就。他早年深修儒学,寻求经世致用的途径,借道西学,学习先进,是积极进步的。一生成绩,得之于是。失之则在当时的形势,也在于不谙政治、世情。晚年,几经大起大落,心情抑郁,又贫困残年,难免听人摆布,做出不合早年向往甚至不合常理的事来。但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慷慨地称赞他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

诚然,就他在草堂的这个时期而言,不愧是最有积极意义的上升阶段。康氏出脱于旧时代,在这么一个条件十分局限的青砖祠堂式建筑中做了这么多有胆略和实效的大事,培养了这么多人,真正不负草堂“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初衷。凭这一点,就应当得到后人的敬仰和永记。我们来参观古迹,观照历史和人物,应当多多学习历史人物的长处,以有容之心积蓄正面的能量。

诚如是,草堂也当与前人俱荣,虽青砖窘地,也熠熠生辉!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