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24
分享
《行走瓯越》连载

第一十三章 文学梦,在第二故乡实现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从皖南到温州已经有25个年头了。

“如果说故乡皖南山水养育我成长,那么第二故乡,美丽的温州,就给予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段写在我的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扉页上的文字,既是笔者人生旅途的真实写照,又是心灵感悟的真情流露。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回想起在第二故乡打工足迹,尤其是业余坚持文学创作的苦与乐,心中感慨万千。借此机会,我要抒发一下心情,晒一晒自己在第二故乡业余写作的成绩单。并表达一个民工对第二故乡的感激之情。

25年前,我在老家务农、代课,做篾匠,长年累月与土地和庄稼打交道,依赖辛勤的劳动换来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那会儿,尽管心中有诸多梦想,比如文学写作,但终因生活艰辛,人生履历单薄而荒弃。1994年,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而立之年的我随着民工的浪潮来到温州淘金。由于当时的我一没有技能二没有文凭,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底层一线苦苦挣扎:饭店里端盘子洗碗,工地上用手推车运输混凝土,托运部装卸货物……全靠透支体力解决生存和温饱。1995年3月,在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师姆的推荐下,我在河通桥皮革市场找到了一份仓库员的工作。虽说这份工作同样需要厚实的肩膀和勤恳的姿态,但老板雇工匠在仓库里搭起了一间小阁楼,解决了我的住宿难题,使我暂且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就这样,9平米小阁楼既是我人在他乡的栖息地,又仿佛成了我业余文学写作的工作室。每每夜深人静,我就将自己藏在小阁楼安静的角落里,重启写作梦,忘我的“爬格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年,《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侨乡报》《温州经济生活报》等报刊都纷纷开辟了“打工天地”“第二故乡”等栏目,为广大外来务工者搭建作品发表的平台。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尽管打工生活异常艰辛孤寂,但却经常有“豆腐块”文章见诸报端,丰富我了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信心。后来,我将1995至2005年,10年间打工发表的散文随笔结集出版,书名《人在旅途》。“我对写作的痴迷、执着,是因为坎坷的人生经历激励着我,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感动了我,人世间的真善美感染了我……才使得我一直不愿舍弃手中笨拙的笔!如果说,我在写作的园地里收获了一些小小的果实,这也得益于温州这片神奇的热土,为我们广大新温州人提供了发挥各自才能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温州改写了我的人生命运……”这是我为《人在旅途》写的自序。

回顾自己在第二故乡二十多年的打拼足迹,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温州是一座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城市,她在自身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千千万万个外来民工,获得人生重新规划或蜕变的机遇。长期以来,我克服自身文化水平低下、以及工作当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不断给自己充电,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时,执着地行走在文学的边缘。早年,我从一个纯粹的民工,一边一打工一边学习,一步一脚印,不仅慢慢掌握了皮革知识、以及与客户沟通的销售能力,而且还学会了电脑五笔打字,开设个人博客和微信公众号,借助网络为作品发表与读者之间搭建了更多的交流平台;期间,我还学会了驾驶技术。也许,在旁人看来,驾驶是当下人们必备的技能之一,不值一说,但对于我个人而言,从一个“泥腿子”变身驾驶员是一件都么不容易的事情。不是说驾驶技术有多难,而是说这中间得需要综合实力,才能实现这一愿望。

2009年10月,是我人生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我结束了16年的打工生涯,开始尝试自谋职业的道路。我在浙南鞋料市场开了一间皮店小店,从此向温州人学习做生意。这些年,尽管金融危机接踵而至,生意越来越难做,但我脚踏实地,诚信经营,在客户朋友们的支持下,一晃10个年头就这么熬过来了。在一家人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我的写作也更加的勤奋努力。继2008年《人在旅途》出版之后,我又相继出版了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2013)、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2017)。并且,《雪花巷访客》《打工往事》等多篇中篇小说及散文作品发表于《江南》《福建文学》《安徽文学》等期刊。令人欣喜的是,历时两年刻苦书写,以瞿溪镇民间皮革作坊的历史发展变迁为背景,讲述温州民营企业家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改革浪潮中,坚韧不拨顽强拼搏的奋斗故事的长篇小说《皮王》顺利脱稿。作品书稿前不久已交出版社审阅,并顺利纳入了出版程序,新著年底将与读者见面。

历年来,我积极参与第二故乡有关征文赛事,收获多多。作为一个60后民工,只有初中毕业,在第二故乡能够安居乐业,并且渐渐现实文学写作的理想,体现人生自我价值,我感到十分自豪。我知道,所有的成绩和收获,并不代表我个人多么优秀,而是证明自己幸运地赶了一个好时代,是历史的机遇给予一个民工更有作为的生活空间。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