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云飞的头像

李云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13
分享
《祖河咏流》连载

第七章 堡与园

沿祖河北岸的312国道一路向东,到有着古寒陵关之称的青江驿,左拐翻过一道豁岘,向北行驶一段弯曲的山路,就到老君坡镇了。放眼望去,除了山湾里柳烟笼罩的村庄农舍而外,目光所到之处,看到的尽是层层梯田,如刻在大山上的一行行精妙的诗句,梯田里青翠的嘉禾和碧绿的树木,就做了一粒粒灵动的文字,能让人咂摸出无限的趣味,也就对此百读不厌。

我看这里到处是黄土山峦铺排开来的陡屲缓坡,不知究竟那一面才是传说中太上老君放牧青牛翻晒经书的山坡。也许当年老子李耳西游时,在这里驻扎的时间长,在这里的每一面山坡上都放过牛,都晒过经书,所以,现在不论哪一道山坡,上面的每一棵草,都是被那头青牛亲吻过的,每一粒黄土,都是被那本经书浸润过的。因此,老君坡今天才有了文化之乡的美誉。尤其是苏家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曾以走出过兄弟进士而被人们津津乐道,声誉越传越远,也越来越响。

苏家堡在老君坡以北十多里的一个叫马泉湾的山谷里,与宁夏原来也叫苏堡现在改为震湖的一些村社山水相连,风雨与共。马泉湾正南方隆起一道山梁,从东西两面向北延伸,山下的泉水汇聚于河道里,从北面敞开的谷口流出,流向了不远处的震湖里,可谓是一方水曲山环的风水宝地。马泉湾里住着苏姓人家,其先祖在清朝时从外地逃荒过来,流落在此,于东山下筑一土堡而居,人们就把这马泉湾叫称苏家堡了,这一叫,就叫了二百多年。

会宁遗存的土堡有八百多座,苏家堡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座,此堡修建于清代嘉庆五六年,已有二百二十年的历史了,堡墙至今保存完整。堡子主东方,开南门,高七米多,堡墙三米多厚,周长一百三十多米。这也是一座黄土夯筑成的土堡,看其形制,与其它的堡子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却能走出两位清代进士、两位民国县长,而且至今人才辈出、文脉绵绵不绝?这是人们经常追问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经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深刻的道理往往就在浅显的地方。苏家先祖自迁居这里,除了勤善稼穑、和善友邻而外,最大一个举措就是族人中有人亲自开馆授业,亲自教授子侄,启蒙幼童,为后代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苏家堡办过私塾的地方现在只存留一个土堆,形似一个小山头,朴素得一点不起眼,但苏家人至今把那个遗迹叫做学坊墩,可见文化的基因在苏门一代一代人的思想深处扎下了根,在苏氏一辈一辈人的血脉中鲜活地跳动。他们不光自己办学教子,还把学生送到张嗣功学窑求学,送到会宁枝阳书院读书,送到兰州兰山书院深造,送到京华殿堂考取功名,在渐行渐远的求学征途中,走出了一个个文化人的背影。“双凤齐鸣”、“一门两进士”、“陇右三苏”,这些令人仰慕的美誉,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成功和荣耀。

这里还不得不讲一个流芳百世的故事:那就是同治二年十月,土匪来袭,乡民六百多人躲进了苏家堡,而土匪把堡子团团围住长达四个月,这期间苏家人倾其所有积谷、宰杀了一百多羊只,供给乡民吃喝。堡内的柴火烧尽了,就拆下房屋的椽檩,劈为柴薪煮粥烧饭。苏家人毫无吝啬之色,更无疲倦之容,与乡民同甘苦,共患难,凝聚众人的力量,以顽强的意志守堡护民。待土匪退去时,六百余人皆无恙,而苏家却家资耗尽,只余一座空堡而其它一切荡然无存,很长一段时间,全家老少只能采树叶挖菜根为食,和乡民一起艰难度乱世。

苏家堡走出了兄弟两进士,一个是一八九八年的光绪二十四年考中戊戌科二甲第一百四十七名进士苏耀泉。曾任浙江衢州石桐税官,新昌、乌程(今吴兴县)知县。一个是一九零四年的光绪三十年考中甲辰科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的苏源泉,一直在京为官,官至礼部主事;民国初,荐任民国政府审计院协审官,继调内务部佥事。喜读诗书,喜作书,其书法古味盎然,笔力雄劲,神气凝贯,名震都下。

其实,俩进士还有一个弟弟苏绍泉,学识不在两兄之下,只不过成为拔贡后,科举制度被废除,没机会参加殿试,不然也会考中进士。但他后来历任酒泉盐务局局长、兰州百货局局长,正宁县县长,甘肃省通志馆编纂等。所以,现在人们说起苏家堡,一般都会说成“苏门三进士”。

前两年,老君坡镇把苏家堡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建设,按照清代风格,重建了进士旧居,说是原样恢复了堡子里的所有房屋,,实际上建成后,似乎比原来的更加威严壮观。大门上有雕刻的“进士第”匾额,门两边是苏绍泉书写的“此地有崇山峻岭,何处无芳草琪花”的楹联。在东面的上房里,布置了当初皇帝颁赠给苏家的四道诰封,以及朝廷和民间赠给苏家的三十几面牌匾,都是根据非子手编的《苏氏世纪》草本里记载的事实,虽然是仿制成的,但看起来也颇为丰赡壮观,引游人翘首称赞不已。北房和西房里布置的是在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期间,红二方面军在老君活动时留下的一些实物,以及从附近居民中征集到的关于红军的故事图片等。北房曾是红二方面军指挥部,门联为贺龙元帅在此撰写的对联“路遇老君三点头,欣逢地虎一家欢”。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苏家堡东山上的杏林里还建了以个进士杏坛的仿古亭,也在河湾的山泉旁,建成了三个简易亭子;修筑了拦河坝,聚流成湖,吸引了大量水鸟嬉戏游弋。村庄内道路全硬化,山坡和路边全绿化,农户大门上悬挂上了进士三兄弟书写的对联,刻在木牌上,显得非常温馨而又文雅。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在堡子西边新建成的进士文化园,整个建筑设计为二层四合院式,仿古式样里有现代美感,新式风格里有古典意韵,外观上透射着北方的建筑风格,也隐含有南方的建筑特点,成为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一个景观,大门口是苏源书写的“道心静似山藏玉,书味清于水养鱼”。里面布置的有进士简介、进士翰墨、进士碑文、进士家风、进士善举等,内容十分丰富,内涵也非常精彩。要详细听完讲解员的介绍,恐怕划上半天时间也不够。有人看过后曾感慨地说,如果把其中的内容再详加分类疏匀一下,还可以布置出一个规模不小的展馆来。现在,进士文化园成了一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标建筑,也成了一处网红打卡点,人们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争相观睹,一时传为佳话,也成为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接受耕读文化教育的目的地。

古朴沧桑的苏家堡,和新建成的敦厚壮观的进士文化园,而今成了一个沉甸甸的文化符号,进士也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历史中,全国涌现出了十一万进士;明清两代,会宁走出了文武进士二十名,名列本省前茅。这种崇文修德的风气深深影响着后来人,才使这片土地一直桃李不谢、英才辈出,也使我们相信,今日会宁高考状元县的美誉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一代一代人的薪火相传,一代一代人的厚德加持,积淀成了深厚肥沃的文化土壤,才孕育出了满枝英华,结出了满树硕果,形成了会宁教育永远迎着太阳走的美丽景象。苏家堡就是这片土地最为杰出的代表,我们在进士旧居、进士杏坛、进士山泉等处徘徊,寻觅古仁人之心,足以领略和感悟这种深厚浓郁的人文底气,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