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一中回来,把儿子留在另一个镇,青苔镇,那里有我的母亲与姐妹。自己搭车再回小厂。儿子不太喜欢小厂这个类似边哨的地方,不肯来。我也没太坚持。心中一直想给儿子一个安定的环境,这个安定当指家一般的团聚与温暖。但这个愿望一直不能达到。
坐在车上等渡时,气温更寒了,灰暗寒冷得似在冬天。这大多积于心中的冷。无家可归似的冷。想来一家子围着饭桌吃同一餐饭,住同一间屋子,无论天气多冷,也是温暖的。这才算是家。而这样一家几地的,当只有孤独的冷了。我都无所谓,只是想到儿子,心里有些苍凉无奈。或许儿子并不在意,已成习惯。
坐在车上,望着浩瀚的江面,一种苍茫之感油然而上。其实我真的越来越藐视内心的这种无奈苍茫之感。感觉个人的忧郁与失意苦楚都不值一提。想想这世间,现在这世道,有几家不是过着一家三地转的生活呢?
今早我是与五妹子一起来接儿子的,五妹子说到堂妹凤子,她与老公在外打工,儿子洋洋十岁独在家里读书。进初中了,每夜里下晚自习还要一个人骑车回去,家与学校隔有十多里路,问及为何不住学校里。
五妹说:性格孤僻,与同学不合,有自闭倾向。
唉,全由父母不在身边的缘故啊。
五妹一说就叹息:今年暑假凤子带洋洋到他们打工的地方去玩了一个假期。凤子送他回来时,我也正送孩子们回来。凤子叫我去学校叫洋洋来吃饭,他正趴在桌子上哭呢。问及原因,他还懂事地说:没什么,没什么。小孩子多体恤大人的。他是怕伤他母亲的心,自个又要一人在家里,心里不舍难过地哭。
就拿车上碰见的某女人来说吧,她也是到市里接女儿回家的。要说家,他们还没有,就是回孩子的外婆家。外婆家也是残缺的,就一个外婆,一个单身舅舅。孩子从小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大些了,她妈妈才从外地回来招呼她。她爸至今还在外打工。据说还赚了几十万元。两母子现在外婆家过日子。
那孩子看上去,男不男,女不女的,不是很忧郁样,就是玩世不恭像,真叫人揪心。这算是好的了,起码父亲在外打工还积攒了几十万块钱。而有好些人打一辈子工,一分也攒不到,家也不全。想来就心酸。
这般想来,我儿子倒是好的,我也还是好的,我们这一家人还是好的。五妹子一家,也是长期两口子在外,两个孩子在家,一年才不过聚上一个暑假,一个春节。而我们一家还是可以随时转动的,想儿子了或是儿子需要,随时可以见面。十块钱车费而已。而他们起码往返得上好几天。
一说起,我们该有三个家,小厂一个,小镇一个,市里一个。可为什么感觉像无家可归呢?这些年来,这样不断地三地转,牵挂已成习惯;一家人在几处,心就被牵着几处,当然就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注:一个小家小家的生存状态,展示出一个国家千家万户的生活形态,一个时期里,中国的农村家庭都是这样 一家几地的生活着,村上的留守儿童,现在都长成了大人,轮到他们的父母现在村上做留守老人!或者城乡两歇的家庭生活状态,还得持续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