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曲槐的头像

曲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07
分享
《禅解《论语》》连载

第三章 禅解《论语·学而篇》3

和言悦色真君子,巧言令色伪善人。

仁即佛心绝言色,莫唤言色作里仁。

职场上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最为风靡时下,口讷若愚者常吃哑巴亏,一肚子苦水无处诉说!不过呢,吃得眼前亏,方享后来福。那么吃不起眼前亏的人吧,不妨读一读《战国策》,学一学善巧方便语,毕竟“好汉不吃眼前亏”嘛。山中隐士、禅窟巨狮,最宜发挥“沉默”一着子。参禅沉默易发妙悟,读书沉默易感心得。然人生世间,又不能不说话,除非自己是个哑巴。往往言多惹祸端,可谓祸从口出也。那究竟该如何是好呢?举: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南宋的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据此,花言巧语者不外乎佛教“不妄语”戒中的“不绮语”,令色者即伪善人的假面目。孔子是最憎恨这种“巧言令色”的人,即《论语》中所谓的“乡愿”,现代汉语中的“好好先生”。这种人其实并不算坏,亦无大恶,为什么孔子甚为厌恶呢?《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东汉的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原因是这种巧言令色的乡愿,口为仁者之言,令色取仁,其言其行的确有败乱仁德纲常之嫌,是故孔子极不愿意与巧言令色者在一起。若无君子相会,孔子宁可与狂者狷者在一起,也不愿意与巧言令色的乡愿在一起,因为狂者狷者虽各有其偏激的一面,然亦各有其值得让人效法学习的一面狂狷精神。

孔子对巧言令色者嫉恶如仇,佛陀亦以种种呵责妄语者,赞叹不妄语者,乃至强调戏笑时亦不应妄语。孔子佛陀同共一心,力劝个个做个老实人,时时说个真诚语。要知“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虽然佛陀为了普度一切有缘人,广行种种善巧方便,然佛陀从不巧言诳人。虽佛陀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之福慧二严身,然佛陀从不现令色伪善之相惑人,故经言“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生怕被如来三十二相瞎却世人眼,亦生怕被如来语言音声美迷惑世人耳,故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么说来,如来是真正不“巧言令色”者,想必孔子若遇到佛陀的话,定当稽首膜拜为师矣。正缘于此,佛陀一再劝诫行人莫绮语。佛陀给龙王宣说《十善业道经》时说:

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在世间,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则切莫巧言令色遭人嫌。秉孔子呵责,承佛陀教诲,不巧言而说真实语,不令色而做本分人。仁德佛性,是心上修养工夫,岂在言端色端乎!若向言色处下手修仁德、明佛性,不外乎水中捞月、雾里看花也。伪善小人,口里巧言说仁,表面令色取仁,的的犯了“向外寻仁觅佛”的错误。徒劳辛苦有何用?一味向言色处寻觅,则愈似而愈非,欲求转远矣。子岂不闻古有一尼师悟道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乎!知此道理,则必拈得向上机轮,向心性上做工夫,修仁德、明佛性也。噫!

言若不巧色不令,鸟歌花笑尽风流。

佛陀夫子心无二,一意度人得自由。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