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之后,生活在一个有7间房子的小院,感觉挺宽敞的。可奶奶说,这里之前的房子还多,院子还大,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大宅院。
奶奶说,之前的院子有13间房子,大门在东南角(后来的小院也是这样),里边还有二门。
由于我没有见过实物,只能想象它的样子,觉得它可能是一座中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
据说北方典型四合院的大门不开在正中,而是开在东南角,因为风水先生认为,大门开在这个位置符合风水的讲究,对房主有利。
由于奶奶说有二门,我估计南房要在二门之外,二门以里是正房和厢房了,正房可能还有耳房。
这样的宅院听着很气派的。至于当时在村里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我还真说不上来。不过从奶奶一提到大宅就自豪,感觉是比较好的。
提起那个宅院,奶奶往往还会说到一个人,那就是耿长锁。她说,耿长锁是五公村的,来县里开会有时就住在她的这个宅院里。
当时,我想当然地认为,耿长锁是我们家的什么亲戚,但奶奶没有说,现在也无法再与她核实,也就无法确认了。
后来听说,耿长锁成了赫赫有名的全国劳动模范。母亲给我讲过耿长锁的事迹,但我感觉不得要领,就从《饶阳县志》(1998年版)找了相关记载。
其“人物传”载:“耿长锁(1900-1985),饶阳县五公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五公村工会主任。1943年饶阳发生旱灾,加之日军‘扫荡’,抗日军民生活异常艰苦。中共饶阳县委根据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提出‘组织起来,生产渡荒’的口号,耿长锁带头响应,组织4户贫苦农民办起土地合伙组。他们历尽艰辛,办组第一年就夺得好收成,不仅巩固、扩大了合伙组,也为全县树立了榜样。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报》以‘耿长锁领导的农业合作小组’为题,介绍发他们的经验。从此该组扬名全国,成为合作化的一面旗帜。由于他办事公道,管理有方,农业合作小组越来越大,1951年春改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年,他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这个大宅院为什么没有了?奶奶说发大水冲了。
在奶奶嘴里,发水好像是家常便饭。我对奶奶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一个地方怎么可能年年发水呢?后来得到《饶阳县志》,特意查了一下:从1931年至1953年的这23年中,有19年饶阳遭了水灾,只有1937年、1941年、1945年、1947年没事儿。看来奶奶说的没错。
是哪条河这么爱发水呢?奶奶说是“葡萄河”。后来得知,这条河其实叫“滹沱河”。是奶奶没说清?还是我听错了?不得而知。估计就是奶奶真的说对了,我也想不出是“滹沱”这两个古怪的字。
滹沱河为什么总爱淹饶阳县呢?奶奶没说,我只好查资料:滹沱河自古就是条水患频仍、难以治理的河流。历史上滹沱河多次改道,清代时滹沱河夺道古洋河入注文安洼,造成下游洪灾不断,并危及京津。为减轻洪水威胁,清政府筑坝堵死了滹沱河流入古洋河的通道,向东开挖引河,使滹沱河与与滏阳河在饶阳东边的献县汇合,注入子牙河,经天津入海。然而,子牙河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泄洪能力,造成了上游滞洪,于是在滹沱河、滏阳河汇合的夹角地带形成了包括献县、武强、饶阳在内的滞洪区,这就是有名的献县泛区,史称“四十八村”。饶阳县身处其中,被淹就在所难免了。
清代诗人张云锦在描写滹沱河泛滥时说:“两岸洪涛喧半夜,铁骑奔腾从空下。”听着可够吓人的。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但依稀记得发水时的情景。
村外的庄稼不见了,代之以看不到边的水,水还在流动,上面漂着杂物。看的时候我被人抱着,抱我的人是奶奶,还是母亲,已忘了。推测可能是1952年,我3岁左右的时候。
我还有洪水退去之后的印象,村外到处是龟裂的河泥,龟裂纹路像莫名其妙的画儿。个别的泥块儿翘了起来,像包上泥的荷叶。叔叔给我挖了一块儿,让我捏小动物。河泥很细,捏起来软软的,很好玩儿。
但我对叔叔的安危有些担心,因为听说洪水过后的地下可能藏着王八,怕它探头咬叔叔一口。大人们议论时说,是王八引领水头淹得村子。说水头有一房高,王八冲在前边。还言之凿凿地说,有人被卷入水头,晕头转向地抱住一段树干,可细看竟然是王八脖子。夜里,还能从水中看到王八的眼睛,像小绿灯一样。水退之后,它们就藏到了地下。又言之凿凿地说,洪水退去,有人就从地下挖出了磨盘大的王八。听后吓得我要命。可等长大了,就觉得是讹传。发水时水里可能有王八,但大水绝对不是它们发动的,它们没那么大能耐。
洪水过后,百姓遭了殃,房倒屋塌,颗粒无收,都成了灾民。生活实在没有着落的,就到周边地区要饭。这些要饭的灾民还有个专用名称,叫“献县奶奶”。因为灾民主要来自“献县泛区”,要饭时一般都说“俺是献县的,奶奶!家乡发水, 给点儿吃的吧”,故被人们称为“献县奶奶”。
东关村也多次受灾,但没听奶奶说过出去要饭,不过她引为自豪的大宅院是荡然无存了。奶奶提此就心痛得要命。我却觉得祸兮福所倚,如果大宅院保留到土改定成分,说不定我家会定为上中农(富裕中农)呢,那就更让人沮丧了。
是哪一年冲毁的老宅?奶奶也可能说过,但我没有记住。从母亲结婚就住在新修的小院看,可能在1946年或1944年,也可能更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