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的情况,母亲曾简单给我说过一些。
父亲上过学,是初中毕业(他的证件上填写的也是“初中文化”)。毕业后去北京当学徒。当学徒的时间是1945年,由此可知,父亲初中毕业于1945年或之前。
父亲在什么学校上的学,母亲没说过,父亲也没有说过。估计小学是在县城上的,因为离着近,走读就可以。当时县城有公立第一、第二、第三高级小学,最好的是“一高”。父亲上的哪所不得而知。
中学肯定是在外地上的,因为饶阳当时没有初中。不知去的是周边的县还是周边的市。去周边的县回家方便,成本还低,可能性更高些。当时饶阳的高小毕业生主要报考深县、河间、蠡县等地的中学,不知父亲报考的哪所。但不管哪所,都要寄宿,家里都得花钱。爷爷肯花这个钱,看来对子女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
父亲学徒的地方,母亲说不清。后来我填写某种表格时有这个内容,特意问了父亲,他说是天兴成百货店,位于北京前门外大街。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下,真有这方面内容。百度“知道”上有人问“北京前门地区的著名店铺有哪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了回答(时间是2020-01-01)。回答时提到:“皮货庄有:同义厚、忠兴厚、罩茂祥、天兴成等。”我猜测父亲去的就是回答中提到的“天兴成皮货庄”,因为爷爷曾到口外贩运皮货,与皮货庄肯定有业务关系,因为有了这层关系,他才把刚毕业的儿子送到了这家店铺。父亲说,天兴成的老板对他很照顾,他去了不久就让他“帮账”。父亲没有解释“帮账”是个什么活儿,我想当然地认为是“会计学徒兼会计助理”,不知对不对。
另外,表格还要求填写父亲的年龄,父亲告诉我是1929年。
1948年,父亲回了饶阳。我猜测可能是回家结婚。
1949年,父亲去了天津市。此前爷爷已经去世,父亲去天津有可能是去投靠已在天津生活的二爷。
父亲先到天津胜利笔行工作。胜利笔行倒闭后又去了天津美利金笔行。
1951年,父亲去了保定美利金笔行,任会计。为什么要从天津跑到保定?是天津美利金笔行安排的,还是父亲自己联系的,不得而知。不管什么原因,我对这个决定都不满意。天津是直辖市,方方面面都比保定强,为什么要离开呢?
由于父亲在外面工作,我很少见到他,对他没有什么印象。1954年我到保定之后,看到一张他的照片,消瘦白皙的脸庞,忧郁深沉的眼神,光亮卷曲的头发,配上精致的眼镜,很有知识分子的范儿。我猜测是他初中毕业之后在外地工作时照的,这大概就是那个时期他的形象了。
母亲还当笑话给我讲过过父亲去相亲时的一个细节:父亲进了姥爷的院子后,院里的小狗咬个不停,挡着不让进。父亲拿下背着的小书包,不断地悠打小狗,最终才进了屋。我并不觉得这事多么有趣,可母亲却讲得非常得意。印象中母亲曾多次给我讲这件事。
对于母亲说的这个院子,我脑子中还有些影子,院中的正房像奶奶家的正房一样,也有高台阶和门前带花墙的小平台,只是看不到房子下面的土台,好像土台已砌在房子的基础之中了。
另外,我还记得在姥姥家喝红薯粥的情况,刚盛的粥很烫,但我急着要马上就喝,姨快速地用小勺在粥中不停地搅动,嘴里还念念有词:“凉凉,小狗烫烫。冷冷,小狗等等。”喂我的粥是很香的玉米粥,有时还放上红薯,就更好喝了。喂粥的时候还喂小咸菜——一种用水泡软的腌熟萝卜丝,里面还点了香油,嚼着又香又有劲儿。
我还记得姨拿着柿子让我猜谜语“破谜破谜猜,狗咬血出来”,(饶阳管猜谜语叫“破媒”)猜中才给吃。那时我还不会猜谜,就一个一个地说可能被咬的小动物,她看我猜得不着边,笑着说:“就是柿子。让你这个小狗咬的!”后来村里的大孩子又让我猜这个谜语,我回答柿子,她却说:“柿子挤你婆婆一肚子,我说给她擦擦,蹭了你婆婆一妈妈。”(饶阳话中“妈妈”指乳房)说完她很得意,我却摸不着头脑。姨还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破媒破媒,家家有贼。”我照样猜不出,姨告诉我是老鼠。
她还教了我一个有关老鼠的童谣:“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老鼠趴着瓮,我一打,它一蹦。”
母亲说,姥姥家在饶阳县城东南,离奶奶家有二十里左右,那个地方叫西赵市村。
母亲还给我讲一些姥爷家的情况,姥姥已经去世,姥爷在村里务农。母亲说,姥姥从门前的高台上掉下来,摔坏了腿,什么活儿都干不了,不久就去世了。
母亲有两个弟弟,都在天津工作。还有一个妹妹,是老小,留在了姥爷身边。
母亲还告诉过我,她属龙,父亲属蛇,她比父亲大一岁。可后来看到户口本,俩人的生日都是1929年,虽然有些不解,但我也没有让母亲解释过。因为自己的生日也被派出所换户口弄错了,没有再更改,所以我怀疑母亲户口上的生日是错的。
母亲的名字我也是从户口簿上得知的。她的名字中有个“蒋”字,那时我已上小学,知道有个姓蒋的“人民公敌”,坏的不得了,所以对母亲名字中有个突兀的“蒋”字,很不舒服。姥爷为什么会给母亲起这么一个名字?不知母亲是否知道原因。但从妈妈1958年参加工作时改了名字看,她对这个名字显然并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也不知是否与我一样。但这一改动非常重要,不然在史无前例时期或许要受到冲击。
母亲没进过正规学堂,但母亲识字。母亲说她上过抗日小学。
早在1938年饶阳就成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当时的抗日政权冀中行政公署就建在饶阳的邻县安平县。抗日政府很重视教育,村村建立抗日小学,并要求女童也要入学。我曾在母亲和邻居闲聊时,听她提到过她们老师的情况,说县里派来了一个男老师和一个女老师,两人很亲昵,村里的人看不惯。另外还听她讲过,老师曾教过他们怎么把抗日课本藏起来,以应对日伪军。
母亲后来曾担任过会计,看来文化水平不不错。
母亲说,她小时候还赶上了裹脚,家里也逼着她裹,可她采取了游击战,家里裹了村外放。后来,抗日政府反对裹脚,妈妈裹脚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母亲说,她小时候要照看我姨,玩的时候都要背着她。
母亲还提到,附近村子晚上举办大型的焰火会时,姥爷不让她去看,她就和村里的小姐妹们结伴偷偷去。有一次母亲捡炮仗,不小心把未熄的鞭炮放到了口袋里,结果把过年的新衣服烧了个大洞,被姥爷狠狠训斥了一顿。
母亲中等个儿,可能接近一米六,较白,梳着两个大辫子。我觉得母亲长得很好看。
母亲说话有很浓重的饶阳口音,后来在保定生活了近50年都没有变。一回想母亲的饶阳口音,我就会想起她教给我的童谣。
有一首记得完整:“猩猩,着一篮烧饼。你作(zoù)么儿去,瞧俺公公。你公公怎(zoǔ)么了?鼻子眼儿有两窟窿。着纸儿糊上,着棍捅捅。”
另外还记得两首,但记不全了。一首是:“小鸡嘎嘎,爱吃黄瓜。黄瓜有刺,爱吃牛腿儿。牛腿儿有毛,爱吃鲜桃。鲜桃有核(hū),爱吃牛犊。牛犊不着吃,嘛就啼哭了。”另一首是:“锵锵嘁锵嘁,糖锣耍把戏。耍到房上,两老鸹尝甜棒。耍得筲里,两老鸹扭腰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