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云淡,绿野如碧。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一伙伙集体劳动的身影,散散落落在其间,不断地变化着各种队形,引来天空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这是生产队时期,社员们在铲地的场面。
铁匠炉,在我过东北地区是乡村企业的最早雏形。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每个村子都有一个铁匠炉,为的是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的需要。 铁匠炉很简陋,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用
“张大妈,李二嫂,园田地里摘豆角,三把两把没摘到,拎着裤子往家跑,挂上幔子,生个大胖小儿…….”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见左邻右舍妇女叨咕这顺口溜,有很多人还能哼哼出曲调来。她
看到这个题目,我敢说,很多人的是要流口水的。 油滋了,这个名称很古怪,我也不知道这样写对不对。很可能年轻人不一定知道是啥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猪的板油或猪的肥肉膘,㸆荤
地头歇气,这个词有点“土腥味”。产生在农村有生产队的时候,是集体经济所有制时期产生的词。地头歇气那个场面,虽然已经消逝了近四十年,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感。 生产队时期,
呼兰河养育了著名女作家萧红,萧红的一部《呼兰河传》让这条普通的小河流名扬海内外。 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西流,再折而向南,沿途汇集了诸多细流,河水进入呼兰地域后,从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劳动方式,“打冻场”是东北人千百年来一直从事的生产习惯。 “打冻场”是农民冬天对庄稼进行脱粒的意思。它是东北农民适应气候条件,祖祖辈
一眼老井,吱嘎吱嘎的辘轳声,摇着岁月风雨,剪辑着一幅幅乡村浪漫的故事。 井沿儿旁,高低不平小路,连接着一道道篱笆墙,茅草房,演绎着春夏秋冬交响曲。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东
很久没吃到纯粹农家饭了,想起来就有点垂涎的感觉,胃也跟着委屈。 农家饭除了那些原生态蔬菜食品,原始烹饪外,最喜欢吃的是那用很多种蔬菜混合一起,包的“大饭包”。 饭包,是农村
刚记事的时候,就经常听父亲那辈人经常说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时至今日,还记那“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顺口溜。 童年,知识甚少,当时理解的意思是农村土改后,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