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君羊的头像

君羊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2/26
分享
《电大生》连载

第四章 第一课

“邓老师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向老师问好,向邓老师致敬。

“好好好!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请同学们拿出课本,翻到《古代汉语》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先把第一单元要重点讲解的课文打记一下:《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等八篇。这一单元的课文主要选自《左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的典范。”

邓老师稍事停顿,给同学们作记号划杠杠的时间,等同学们全部作好记号,又继续开讲:

“我们选用的是北京大学郭锡良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郭教授是我们湖南衡山人,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中文系,1953年院系调整到武汉大学,毕业之后又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1958年毕业留校北大,担任古代汉语教研室副主任及主任等职务。”

邓老师习惯性地抬头扫描了一下讲台之下同学们的状态,见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做笔记,很是满意,继续讲课。

“郭教授是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的弟子,是目前国内数一数二的语言学家,我们电大学子能够成为这些权威教授的学生,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是我们的幸运,必将成为我们终身最宝贵的财富。”

大概是讲话太急,呼出的口气太重,打湿了邓老师的金丝边眼镜。只见邓老师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上的水气,两眼迅速扫视了一圈讲台底下的同学们,又缓缓地把眼镜戴上,用一只手稍作调整,继续讲课。

“郭教授何教授还专门为我们电大学子录了《古代汉语》的电视录像课程,同学们都看过了吗?”

讲台底下鸦雀无声。

“都没看过吗?”邓老师又问道。

“邓老师好!班主任刘老师找我商量过这事,我们班准备集中安排在周末看电视录像课,如果自己家里有电视机的同学,也可以自己在家里看。我这里有份各门电视录像课程的播出时间表,下课后发给大家。”

“很好!田班长安排得很好!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收看电视录像课,以后这门课程的考试,也是以郭教授何教授二位主讲老师的电视录像课为主,到期末的时候还会有一些辅助资料发下来。”

同学们仿佛松了一口气,有小声议论的声音。

“听说古汉语考试很难,怕考不及格。”一位胆大的同学在台下嘀咕道。

“听谁说的?”邓老师推了一把眼镜,正色问道,嘀咕的同学不敢出声。

邓老师大概是讲得有点口干舌燥,喝了一囗班主任刘老师泡来的茶水,又趁机扫视了一圈讲台底下的同学们,观察了一下同学们的表情,继续讲道:

“同学们千万不要自惭形秽,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你们虽然因各种原因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你们都很优秀,起码你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且付诸行动考上了电大,是不是?作家柳青在《创业史》里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同学们请记住啊,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邓老师把“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用小篆体板书在黑板上,又在小篆字体下划了两道水波浪线。

“哇,好漂亮呀!可以比肩书法家呀!”

“邓老师本来就是书法家呀。还得过大奖呢。”

有熟悉邓老师的学生报料,讲台下一片啧啧地称赞声。邓老师走下讲台,回望黑板上的书写,自己也觉得确实不错,配得上这堂古代汉语课。

邓老师把目光移向刚才嘀咕的那位同学,该同学不敢接邓老师的目光,把头使劲低下再低下,但又不敢趴到桌子下面去,尴尬得无地自容。

邓老师缓步走近这位同学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问道:

“叫什么名字?”

“周小彤。”

“哪个单位的?”

“文工团。”

邓老师低头仔细在周小彤脸上看了一圈,小声惊呼道:

“你是扮演小萝卜头的那个小演员周小彤?”

周小彤心头一惊,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人记得小萝卜头?还有人认出了我?又偏偏是自己的老师。周小彤不敢再低头回避,便缓缓地抬起头来,试着跟邓老师用目光交流。是感激?感动?周小彤的眼神里,忽然有泪光闪烁,复又低下头,不敢迎合老师的目光。

“话剧《江姐》在潇湘大剧院连续演了上百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我记得那个小萝卜头的扮演者,就叫周小彤,而且跟你很像,尤其是这双眼睛,这神态,非常像,应该就是你吧?”

周小彤还在低头处理自己的情绪,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尽力控制住情绪,缓缓地抬起头,给老师一个微笑。

周小彤浓眉高颚,一双晶亮的大眼睛特别水灵,扑闪扑闪地倒得出人影。一张国字脸特别有气势,配上一米七五的身高,既像大人又像孩子,一句话,英气十足的小伙子。不过当年扮演小萝卜头的时候,也就十二岁,刚从沅陵乡下招到艺校,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跟现在的周小彤判若两人,但是那张依然透着稚气的脸庞和那双饱含千言万语的大眼睛,依旧是小萝卜头的神态,只要稍微认真细看,就能看出这个奥秘。

邓老师异常兴奋,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和同学们一起抢着看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激情时刻。没想到剧中的小萝卜头竟然成了自己的学生。

邓老师一阵兴奋,然后拍了拍周小彤的肩膀,笑着说道:

“难道还怕出众吗?不敢挺直腰板?来,抬起头,微笑一个,视死如归。”邓老师做了一个鼓励的动作,周小彤果真“咯咯咯”地笑出声来,继而又泪流满面,小萝卜头牺牲时的场景浮现在眼前,久久消散不去……

“你刚才说考试很难,一定是有原因的。能讲一讲吗?”邓老师见周小彤恢复了常态,不再胆怯,便追问道。

“是我……是我爸爸说的,他看了我的《古代汉语》书,就跟我讲,要我下大力气把这门功课学好,要不然……要不然很难考试过关的。”

“你爸爸所言极是,如果不下苦功夫学习,考试的确难过关。”邓老师非常赞同周小彤父亲的说法,仔细查看了一下周小彤当堂课的笔记,不错,很认真,还有事先预习的记号。邓老师对这个早已熟悉的学生,或者说是早已熟悉的“偶像”,一下子有了特别的好感,仿佛遇到了久别重逢的战友似的,惺惺相惜之心油然而生。

邓老师退回到讲台上,郑重其事又语重心长地说道:

“同学们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天赐良机,要不折不扣百折不挠地完成好各门功课的学习和考试,不只是《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咱们湖南人有句土话,叫扎死寨,打硬仗!你们每个人都要像战场上的勇士那样,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还在……”

讲台下发出一连串的笑声,邓老师自己也意识到说话太快,出了岔子,也忍俊不禁,尴尬一笑。

“好,现在开始讲第一课《郑伯克段于焉》,作者为左丘明,我们先了解一下左丘明的生平事迹——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同时,而年辈稍晚,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所以他能写下千古名著,名垂青史。”

邓老师一旦进入到课文情景之中,就非常投入,除了喝水润喉和观察同学们的反应之外,几乎不停顿,连喘息的机会都不给自己。不过因为这是第一堂古代汉语课,估计大部分同学都没有预习,邓老师便给同学们一点预习时间,先看一遍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远处传来“当当当”的报时声,已至晚上八点,该是课间休息的时间,同学们也都累了,邓老师宣布下课。但是邓老师自己却没有休息,他将课文中的一些语法要点,工工整整地板书在黑板上:

一、通假字:1、佗邑唯命。佗,同“他”。2、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4、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5、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2、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3、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4、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5、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三、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①姜氏何厌之有?“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有何厌”。2、状语后置①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于武公”为后置状语。②郑伯克段于鄢 。“于鄢”为后置状语。

十分钟课间休息一晃眼就到,邓老师继续上课……

九月初的长沙虽然已经入秋,但是闷热的夜晚似乎还在夏季里,气温还在37度以上,教室里的几台吊扇缓解不了满教室同学们的热情和体温,尤其是讲台上空间狭窄,闷得很,邓老师已是满头大汗,便从讲台上缓慢走下,走到一盏吊扇下面释放释放身上的热能,又继续讲课:

“因为古汉语其实是几千年前的古人说话写文章的修辞手段和用字方法。时间久了,显得有些难懂。但是古汉语毕竟是汉语,掌握了规律,难也就不难了。”

邓老师笑着问身边的周小彤同学:“假如你在你附近的街上看見一个人又冷又饿,你可怜他,你会怎么做?”

“我会在家里拿几件衣服和饭菜给他!”周小彤抬起头,果断回答。

“做得对!”邓老师非常肯定,但是话锋一转,又问道:“你的这种行动在古汉语里如何表述?”周小彤摇头,一脸懵懂的样子。

“只用八个字即可:′以衣衣之,以食食之。’前一个衣和食是名词,后一个衣和食是动词。这就是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名词用作动词。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学懂了,对古代汉语就不觉得难了。”

周小彤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腰也挺直起来,老师回到讲台。

“还有哪位同学可以举一些关于特别语法的例子吗?就以《郑伯克段干焉》为例。”

学习委员吴尚举手发言,邓老师允许,吴尚列举了两个例子:

1、今京不度, 非制也,君将不堪。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

2、段不弟,故不言弟。不弟,不像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名词用作动词。

“吴尚同学列举的例子非常准确,看来是下了功夫的,认真预习过。还有没有哪位同学再举例说明一下?”

刚才还有议论声的教室里忽然一片安静,有些同学还低下了头,生怕与老师的目光相遇。这是开学第一课,同学们一下子还进入不了角色,邓老师将目光又转向周小彤。

“请周小彤同学说说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你在家里提前预习过是不是?”

周小彤从坐位上站起,点头。

“很好,就以你的理解,分析一下这篇古文,畅所欲言,老师说过的老师没说过的,你都可以说。”

“我预习过《郑伯克段于焉》这篇课文,我也试着翻译过,不知对否?”

“但说无妨。”

得到邓老师的鼓励,周小彤便将父亲给他辅导过的课文翻译大声朗诵出来: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蔡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蔡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当!当!当!”火车站巨形火炬上的大挂钟又开始报时,已是晚上九点整,邓老师晓得很多同学住得远,骑单车至少要一个小时以上,所以不拖堂,只要求同学们回去再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一项项地弄清楚,掌握牢固。还有,周末的电视录像课一定要收看,期末考试的内容,都在录像课里。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