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程序(道之往事iv)
EVIL APP
-
魏震WillNox
-
无论发生了什么
都是唯一会发生的
所经历的不可能以其他方式发生
即便是一个最不重要的细节
所发生的一切
足以让人学到经验继续前行
而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完美的
无论是否符合利益与认知
-
开启
-
儒道佛被称为三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三者各具本源,各有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意识上的流通,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对我们的三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为积极进取的入世之学,教人如何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建功立业,从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探究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儒家的核心中,“仁、义、礼、智、信”为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道德规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这是一个学习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不管在社会中能达到什么样的位置都需要个人行为道德与位置匹配,才能获得平衡,否则将不得善终。它是一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学问。
道家侧重隐世的修行,在老子看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应的是世间万物互相依存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描述出了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发展规律。世间太平是因为遵循了“自然而然”的规律,当有人未遵自然规律妄为胡为时修道之人便会承担起恢复秩序的职责。民间有言:“乱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道士归隐深山”。
道家讲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倡导少私寡欲或远离世俗清欲的修行,以达到内心安宁,修天道之气。当乱世中完成抱负或因社会环境变化未能实施抱负时,出世则顺其自然。道家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
佛家导人以获出世之境界,主要处理人与人的交往,心宽,无私奉献,心慈,慈爱众生,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便可超脱于凡尘俗世,以得到解脱,人人亦可成佛。在个人修养方面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佛家认为贪嗔痴为三毒或三垢,是三种心病,残害人的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乃万恶之根源。佛家提倡看破,放下,如《心经》教人放下执念,增智慧,得福报,还可以去除贪嗔痴,减少内心负面情绪,净化心灵,以至功德无量。所以佛教是处理人与宇宙关系的学问。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真气,佛家祛怨气,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三者相互包容互惠互通,构建出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因此在社会发展中无论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在三教中都能找到处理的原则。
儒家最高境界为圣,道家求仙,佛家成佛,圣仙佛皆为人成,而非天生,即修学即可成,三教充分的表现出以人为本的基础,且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文化。因此各方面都有专业的神来实现心愿,求姻缘拜月老柴道煌,求子拜观音菩萨,考功名拜儒教孔圣人,求财道教财神赵公明,结义拜关二哥,从事的各行业也都有行业集大成者被奉为祖师爷,祖师爷在行业中能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学医拜医神华佗,制药拜药神孙思邈,厨师拜灶王爷张生,酿酒拜酒神杜康,木匠拜鲁班,做茶叶拜茶圣陆羽……干哪行拜哪行的祖师爷,有什么心愿找专门管理的神明,这也反应出三教文化的多元性。而且我们的神明都源自世俗人,都是百姓封的,以表达对其在社会发展中做出贡献的认可和崇敬,换句话说是百姓创立的神,创立神的目的是为百姓服务,希望他们帮助实现美好愿望或保佑事业上的顺利,因此这种文化更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教中,佛教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它的引进其实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我们能接受是因为佛教义理与儒道思想存在差异,经过适应及发展后协调成一种具有补充作用且含有本土特色的另一种文化,一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东方文化体系。
无论三教中的哪一教都比西方基督教早半个世纪以上,儒教是孔子开创的学派,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而耶稣生在公元前4或前6年的某一天,也就是说孔子比耶稣至少大545岁,因此儒家也比基督教早500多年。而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比孔子大14岁,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比释迦摩尼大6岁,比孔子大20岁,可见与三教相比基督教只是个晚生后辈。通常信仰的历史越悠久,他的力量就会越坚固。
那么三教为什么没有像基督教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因为三教具有包容性从不强求他人,其次是三教没有侵略性不争不抢,另外三教不擅长宣扬,即不骗也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