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间棚内有一把天然的沙发,那是长年累月堆积的钟乳石,据说是谭启龙在此养伤休息的地方,也是后方留守医院临时驻扎点。坐在这把沙发上望着前面的类似警铃般的石头,那段悲壮的史诗涌上心头。
“连长,不走了!拼了吧!!”
“打吧!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弟兄们,看来咱们是在劫难逃了。入鲁几年,老子们杀了不少鬼子。这一次冤家路窄碰上了,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无论怎么样,咱誓死不当亡国奴!”“誓死不当亡国奴!!”有些嘶哑的吼声在晨霭初现的山野回荡。
它不是普通是石头,也不是类似的警报,这是民族的血泪史,这是一个悲壮的史诗。
抗战时期,十道峪隶属峄县东北部的北庄乡管辖(现属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距枣庄煤城四十华里,与滕县徐庄乡(现属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葫芦套村的石佛寺相邻,经石佛寺往北约三十华里即可到达费县境。这一地区过去属于三县接壤区。
从1940年冬至1943年春,日伪军对鲁南抗日根据地实行频繁、残酷的“扫荡”、“蚕食”和分割、封锁,使1941年至1943年8月这段时间,成为敌后鲁南抗日根据地最为艰难的时期。加之连续三年的旱灾、蝗灾,鲁南抗日军民遭受到空前严重的困难。在春荒时,军民都以少量的高梁、玉米、地瓜干混合拌糠、地瓜秧、树叶、草根充饥,根据地部队也因战斗频繁、环境险恶、饥寒、疲劳、伤病交加等致使非战斗减员大量增加。
当年的十道峪没有多少户人家。低矮的石头房,伸手就能够得着墙头的鹅卵石堆砌的院墙,院落里粗大的国槐、枣树和椿树老枝桠杈,街道边磨得快要折断木轴的石碾,懒散而沉闷的大牲口的叫声,都在散发着一个忙碌而普通的鲁南山村的固有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