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林的头像

国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9
分享
《枣东南散记》连载

第九章 古老的唐城

◎古老的唐城

 

唐城,给人的初始感觉就是一座城。

唐城的名字有点儿大气,也有点儿古老。她地处枣阳东南部的深山腹地,现隶属吴店镇,原为清潭镇未撤镇前的辖区,与随州的涢阳乡接壤。

走近了细看,唐城街坐落在一座由西向东的山脊背上。南北两面为冲沟,冲沟或窄或宽,形成长长的河畈稻田。南面的冲沟相对短促,界于南北两座山岗之间,由西山向东而去,于唐城东南不远的地方,汇入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长冲里。这条长冲,就是紧临唐城东边的冲,过后成为唐城高岗北岸的一片冲田。冲沟偏向西北,一路地接纳两边的山溪水,悠悠地逶迤而去,在吴店镇的王桥村汇集东来的一条大水,然后向北在罗畈村进入清潭河,成为清潭河的一条大支流。

现在的唐城,是枣东南的一个山地集镇,过去为小公社(乡、管理区、总支)的治所。因为政治、经济、科教中心所在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十字路口。西偏北和东偏北分别通向清潭和资山两个古镇,北与寺沙路到资山镇的县乡公路相接,南与襄(阳)洪(山)公路相通。

至于四周的各个山村,自然是条条曲径通唐城了。

唐城,如此的一座深山古镇店,何时名之?手头没有典籍,这里不敢妄说。但从现存的清朝乾隆到民国时期的《县志》中的“街市”“里镇”中可知,唐城一直是被称为“唐家城”的,在“县南八十里”。

这说明,有限的史料中,唐城的历史可以溯源到清代以前。

从枣阳载录的志书及唐城四周现存的远近地名中可知,各地的镇店名称,叫做“城”的镇店不多,如王城等,而其他众多的名称则为集、镇、店、寨、冈,还有少数叫村、桥、河、山、寺等等。

由此可知,在众多的集镇名称中,各集镇的名称多是以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的命名。以此类推,唐城能够称之为“城”,还处在山之旮旯里,那她之前一定与“城”有关,而这个“城”又缺少历史的文字记载,那她的历史似乎就有些久而远之了。

在唐城街上,也就是目前集镇的大下坡低处的平缓地带,有两棵大枫树。大枫树似乎是一公一母,公的高大雄伟,母的低矮婆娑。虽然它们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但从其树杆与树枝的皱褶一面看去,可以知道它们都是饱经风霜的古树了。

目前,在树的高处标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大枫树的生长年限为500年。其实,这样的枫树在风景区里,常常会标写为“千年古枫”的。至于目前唐城街上的这两棵古枫,可否真的只有500年,那是要打一个问号的了。

据当地的居民介绍,唐城街的东头,过去还有一棵大白果树,其粗有辗盘那么粗,需要“四五个人才能抱得住”(村民语)。依据这样的描述,这棵大白果树当在千年以上了。千年白果树生长的地方,其历史也就不言而喻了。

由此,让我想到了唐城的历史。

我似乎觉得,唐城应当生成在缺少文字载录的时代。或许,在久远的历史年代里,唐城这个地方,曾是唐国的都城所在地。只是后来,这个地方太过狭小,初始生活的唐人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便把都城转移到了其他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去了。都城迁移了,但唐国人生活过的城区却留了下来,一部分不愿迁移的居民也留了下来,然后就有了唐城这个古老的“城”之名称。

我们由此再思想一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山里的唐城渐渐落伍于其他更适应人类居住的地方了,然后人们就对它的远古历史渐渐淡忘了。更为主要的是,那个时代,少有人会写字,也少有人记载历史,故而一路地走过来,历史只留下唐城这个古城的名字,而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也就没有任何的记载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我们从《左传》和《史记》等典籍中,可知道枣阳曾是唐国的辖区,但唐国最初的都城在什么地方,目前多数考证的地点似乎在随州的唐县镇。既然唐县镇是唐国的都城所在地,我们也有理由说,唐县镇只是唐国时期其中之一的都城。因为唐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小国,国都会随着战争的需要而经常迁移。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想,唐县镇只是古唐国兴盛到衰落时期的都城所在地(有人考证,现在兴隆镇南周台村里的忠义寨,过去曾是唐国衰落时从唐县镇迁移而来的都城之一地)。至于唐国初期的所谓都城(确切地讲,应当是居住地),那是没有明确的定论的。

基于这个缘由,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想一下,唐城,就是古唐国最早时期的故都(居住地)所在地呢?

这是一个历史的考证大题,需要确切的考证依据。只是,千年的大枫树,以及被砍伐掉的大白果树,可否证明了唐城的历史久远的一面?或许在什么时候,在枣南深山里,一个不经意的考古发现,唐城,还真就成了一座远古时代唐国的都城所在地了啊!

愿更多的朋友们,在踏访唐城、观赏大枫树及枣东南山色美景的同时,多一点唐城历史的思考吧。因为那样,会让你的踏行步履,变得更加的有趣味有深度。

我深信这一点。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