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进部队,随便哪个老兵都可以支使任何一名新兵帮他们干活,比如:打饭、洗碗、洗晾衣服等等。每次听到有人喊:“郑文武,过来,帮我把衣服洗了。”“郑文武,过来,给我打壶开水去。”“郑文武,过来,把这几副碗筷拿去洗了。”他都乐呵呵地跑来跑去、跑前跑后,将这些额外的吩咐落实得干脆利落。反正多干点儿活又不违反原则,更不会危急性命,就当是加塞的训练项目了,还可以趁机多认识人,加快融入老兵世界的速度并和他们增进感情。这一套简单的思想认识还真是帮了郑文武不少忙,他的勤快和恭顺使他比别的新兵更快地赢得了老兵们的欢迎和接纳。在生活条件艰苦、气候环境恶劣的短期刻苦集训中,他和新兵、老兵都不期然地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情谊,一直延续了几十年。
集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短的45天,训练项目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往年加大了强度。新兵们在零下20多度的彻骨冰冷中反复立正、稍息、向前转、向后转、向左转、向右转、踢正步、站军姿、拼刺刀、喊口号、唱军歌。每天不摸爬滚打到骨头都快散架不罢休,不练到浑身酸疼到快麻木不结束。训练之苦让所有新兵多年后回想起来,还不寒而栗。不经过风雨哪能见到彩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选择了就不能轻言放弃。每到快撑不住时,郑文武就紧咬牙关,反复默念类似的语句,鼓励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
45天艰苦卓绝的训练强壮了郑文武的筋骨,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都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多半归功于这段时间的熬炼。
在体能训练的同时,部队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给新兵们宣讲铁道兵的历史,让他们了解什么是铁道兵,铁道兵的精神又是什么;要他们以当铁道兵为荣,把部队当成自己的家,把战友当成自己的兄弟。
最初选择当兵是为了不当农民,希望有更好的前途。现在既然知道了自己当的是铁道兵,就不能稀里糊涂的了,就要搞清楚铁道兵是怎么来的,又是干什么的,曾经做过什么,出过什么英雄人物没有,自己又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铁道兵。
虽然放弃了教师职业,但老师的思维还在,郑文武决定以自己的方式为铁道兵寻根。除了认真聆听首长们的介绍外,他还经常找老兵们聊天,从他们口中了解一些细节。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他利用训练空当,以时间为轴线,梳理了一份铁道兵的大致发展历程,并把自己整理出来的铁道兵简史工工整整地记在了笔记本上,时不时地翻看,以加深记忆。翻开郑文武的笔记本,就可以大致地了解铁道兵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的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
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一个铁道工程技术兵种,旗下曾拥有铁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工程等多个部队,总兵力最多时达40余万人。铁道兵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后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奉命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成立,苏进任铁道司令;12月,铁道司令部改称护路军司令部,苏进任司令兼书记,护路军司令部设在哈尔滨。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划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吸收东北各铁路局1200名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再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也称为铁路修复工程局,黄逸峰任局长,共计官兵17104人。铁道纵队成立后,全力抢修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铁路,支援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
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正式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归军委铁道部部长直接指挥,共有兵力3万余人。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任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副部长吕正操兼任副司令员。
“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成为铁道兵部队的口号。从1948年夏天铁道纵队成立到1949底,铁道部队全体官兵与铁路职工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共修复1629公里线路、976座桥梁、5898平方米车站房屋、232站信号,使全国遭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几条主要铁路干线全部及时通车运营,为渡江战役取得胜利、解放军进军西北和解放全中国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战后全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同年11月,由3个铁道师、2个铁道团(直属桥梁团、独立团)共约2万人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开赴朝鲜战场,执行铁路抢修任务。1953年1月又增派6个铁道工程师入朝参战,执行抢建铁路新线任务。
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命令:志愿军在朝鲜的六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四个师、一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195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任命王震为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共有兵力10万人。此后,铁道兵规模不断扩大,到1974年底时,已发展到总兵员额43万人,是铁道兵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拥有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3所学校、3所野战医院、1个科学技术研究所。
1965年,美国军队入侵越南期间,奉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组织部分部队赴越,圆满完成了越南北方铁路、公路的反空袭抢修和抢建任务。
新战士郑文武了解的铁道兵历史越多,就越是有热血沸腾的感觉。铁道兵创造的丰功伟绩使他为加入了这样一支英雄部队感到由衷的自豪,铁道兵英雄和烈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壮举更是深深地震撼了他年轻的心灵。
晚上躺在通铺上,郑文武回想着一些在军内外声名远播的英雄烈士,脑海中一遍遍像放电影似地模拟他们的事迹画面: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时荣获“登高英雄”称号的杨连弟在朝鲜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被一颗定时炸弹的弹片击中头部,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3岁;“人螺丝”史阜民冒着生命危险,用螺丝扳手联结不同型号的铁轨,在钢轨的不停振动中令人难以置信地硬是坚持了90分钟,累到吐血昏迷,使18列列车安全通过大桥,保证了志愿军军用物资按时运到前线;“侦察英雄”袁孝文在双腿被炸断的情况下,仍拖着虚弱的身体顽强地爬行300米远,向一列满载着弹药从远处开来的志愿军军用列车连续放了三个“响墩”示警,避免了一起严重翻车事故的发生,他本人则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拆卸定时炸弹大王”李云龙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脚踏生死边缘几十次,共拆卸定时炸弹34枚……。
英烈们的姓名和事迹不胜枚举,他们勇于直面困难和危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大无畏奉献精神永不过时。郑文武暗暗下定决心,要以先辈和前辈为榜样,传承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特别能战斗精神,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铁道兵战士。
2
新兵集训完毕,郑文武被分配到了铁道兵通信信号工程三营二连一排一班,全班共有新老战士12名。从此,郑文武开始以铁道通信兵的身份每天和铁路通信电缆打起了交道。
铁道兵的概念必竟太大,含义太广,郑文武在清楚了铁道兵的大致历程后,决定进一步细化自己的寻根行动。他要把铁道通信兵的来龙去脉理清楚,不然身为一名通信兵,却不知道自己所在的部队是怎么回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将来万一有人问起来,自己却一问三不知,这种丢人的事,他是坚决不干的。因此,他又在笔记本上添加上了铁道通信信号兵的相关资料。
为适应新中国现代化铁路对通信信号的需求,铁道兵先后组建了直属兵部管理的三个通信信号工程营。
一营于1968年由铁道兵四师通信连、九师四十三团一营一连和二营七连在京原铁路组建,部队番号总字510部队;京原铁路建设完工后调往东北通霍铁路,进驻东北林区,部队番号改为89141部队,驻扎内蒙古科右中旗白音胡硕。由铁道兵八师代管,负责通霍铁路通号工程施工建设任务。通霍铁路站前施工单位有铁道兵八师和九师,其中八师负责霍林河至扎鲁特旗段;九师负责扎鲁特旗至通辽段。
二营于1970年由铁道兵一师一团勤务连、十师2个建制连、十三师六十三团通信连在襄渝铁路郧阳组建,部队番号总字509部队。
三营于1970年7月铁道兵抗美援越回国后由铁七师通信科杨家田负责组建,整合铁道兵二师六、七、九、十团工程通信连在襄渝铁路达县成立,部队番号总字508部队。首任营长谢宝常(山西人)、教导员郭广信(山东人);第二任营长曾德星(湖南人)、教导员杨庆玉;第三任营长向思干、教导员谢禹初;第四任营长王久祥、政委向思干。
1975年11月襄渝线临时通车运营后,二营和三营调往北京至通辽铁路执行任务。当时京通线长途通信采用的是14×4×0.9对称电缆、12路+3路载波;地区通信采用的则是步进制交换机,信号大站采用6502电气集中,小站采用电锁联锁。
二营进驻河北省隆化县县城,番号改为89142部队,由铁道兵九师代管。郑文武后来又补记一句话:二营在1979年后改由铁道兵十四师代管,负责南大庙站至内蒙赤峰段的通号工程建设任务。
三营进驻吉林省通辽市余粮堡镇(今内蒙古通辽市),番号改为89143部队,由九师(89209部队)代管,下辖一连、二连、三连、四连,还有仓库、汽车排、修理所。除三连、四连驻在八仙筒外,营部、一连、二连、仓库、汽车排、修理所均驻扎在余粮堡,负责北京至通辽铁路赤峰至通辽段通信信号工程的施工,其中,一连负责通信设备的安装;二连和三连主要负责铁路长途干线通信电缆的敷设、接续和测试开通工作;四连负责信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