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四日酉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正在汨罗江畔行吟,夜幕降临,楚地阴暗。他来到前年写《大司命》的归义街,与慈云道长、酒鬼、渔夫、粽子大嫂、糟坊刘三、掌灯童子等一班乡贤村友坐在司命塘边的土坪里,观看巫师曹衍等众巫师、巫婆“打倡”。
春秋战国时代,汨罗江两岸巫巫风盛行,代表楚文化的巫傩文化成为华夏文化南方文化的显著标志。屈原在汨罗江居住了九年,对巫傩文化非常喜欢,常深入乡野与巫共舞。当地巫师们也经常与屈子讨论巫傩之术:唱词、唱腔、道具、法器、巫服、舞蹈,为汨罗江巫傩由民间逐步成为华夏民族文化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命塘环境幽雅,乡民酷爱巫术,每当月明星稀,男女老少就拖娘绊崽,靠凳带椅来这里看巫傩表演。屈原的到来,乡亲们肃然起敬,纷纷让座。慈云道长把屈大夫请到前排就座。大夫向大家点头致意,众人鼓掌以谢。
打倡表演开始。但见巫师们身着画满怪兽红袍,手持牛角,宝剑,纸幡,木龙,铁犁,严阵以待。那掌坛大师曹衍左手执点燃的旧纸伞,右手挥动桃木宝剑,口中念念有词,突然张口对着伞上的火光一吹,大叫一声,大火冲天,烟雾弥漫,人见让路,鬼魅逃遁。那些娃子们吓得钻进长辈怀抱中,不敢乱动,观众皆露敬畏之色。众巫师合唱巫歌,其词曰:“日落西山啊,渐渐阴,水归东海啊鸟归林,家家户户明灯亮啊,偺船正在此时辰。”巫师们为人类造出一种“通神”的神秘感,首先就营造一种“通幽”的环境。人们正全神贯注地看巫师们的精彩而神秘的倡场法理。曹衍大师一挥桃木古剑,木铎震铃、牛角嘟嘟,香烟缭绕,篝火苗焰,巫师们手舞足蹈,跳起巫舞,场面热烈,人神共娱。
正兴致勃勃间,突然乌云密布,星月无光,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慈云道长忙将屈大夫请进慈云寺庙堂中:“屈大夫,请上座,有暴雨到来也。”屈原捬着长须笑道:“天有不测之风云,何惧之有?”便巍然屹立于门前石阶之上。
一刹那间,闪电雷鸣,暴雨倾盆,山洪暴发,江水暴涨,龙王潭乌龙兴巨浪,新市街洪水滚滚来。刘华洲,京街,百丈口一片汪洋。眼看洪水就要淹没慈云寺。慈云道长谓大夫道:“屈大夫,贫道欲借您的配剑一用。”
屈大夫摘下宝剑道:“要此剑何用哉?”
屈原双手将太乙剑呈上。慈云道长把宝剑举过头顶,拜倒在老子神像前,焚香三柱、化冥币一三张,叩首于老子神像前,口中念念有词,祷告曰: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
君回翔兮㠯下,逾空桑兮从女。……
道长仙风飘逸,手持,冥纸三片在烛前焚过,双手托着宝剑,口吐三味真火。那宝剑在火光中化作一条火龙,腾空而起,穿乌云、击风雨,于雷雨中腾飞翻滚。只见一道华光划破天空,轰隆一声巨响,那宝剑将汨罗江劈为两半,一半汨水,一半罗江。一会儿雷公消声,闪母隐退,风停雨息,星光灿烂,月行中天,洪水慢慢退去。两岸渔灯璀璨,亲亲们欢声雷动。
众人皆惊,无不匍匐于地,顶礼叩首。那剑一束毫光,射向剑鞘,悬于屈大夫腰际。
屈大夫问慈云道长:“此剑为何有如此之妙用?”
慈云道长哈哈大笑道:“贫道受师尊太上老君之托,今晚为大夫祭剑,此剑原为‘太乙剑’,今日起,就改称‘灵均剑’了。大夫凭此剑上可指挥天兵天将,下可驱使阴兵山鬼。老君还言道:大夫明日午时三刻,将身赴汨罗江,会河泊,随之远游。当魂抵回龙时,于罗江边有一百鸡岭,三更时分,大夫可到百鸡岭,以剑破竹,收五千阴兵,在瑞灵台前,有云中君主持,拜大夫为护楚大将军印。将军便可挥兵从九井莲花下水,经汨罗江,过洞庭湖,前往郢都驱逐秦兵,护国安民。可还大夫爱国之宏愿也。”
屈大夫忧然道:“莫不是大楚帝国,将倾乎?”
“然也,此乃天意。将军兴仁义之师,不可让士卒大动杀戒,切记。”
屈原闻后,闷闷不乐地谢过慈云道长和众乡亲,乘渔舟回到南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