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理芳的头像

刘理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6/02
分享
《情书》连载

第二章 进修学校

凌晨两点的街道,路上还没有什么行人,偶尔有一两只野猫从街上蹿过去,也要吓人一跳。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挑着一担箩筐,来到一群四五十岁的大人中间,他们是在等一趟从外地回来的货车。货车一到,大家就一拥而上,少年在这些人中间还是显得单薄了些。货车上都是一些本地没有种的水果或者蔬菜,像苹果,鸭梨,大葱之类的。大家都不说话,紧紧盯着货车上的东西,看见菜贩倒出一袋水果或蔬菜,就把大个的或者新鲜的,往自己箩筐里塞,直到箩筐装不下了,才意犹未尽的挑到菜贩面前过秤,付钱。

昏暗的街灯把少年的影子拉得老长,他挑着的东西把扁担压成了弧形。他穿过长长的马路,经过菜市场,踩着咯吱响的楼梯,来到一个窄窄的房间,放下担子,顾不得揩额头上的汗珠,搬个小板凳,就着过道的灯光,开始整理箩筐里面的水果和蔬菜。整理完东西,少年就熟练的生火,烧水,忙完这些,天已经微微亮,去把母亲叫起来。母亲洗漱完,就挑着箩筐沿街去卖东西,这个叫陈辞的少年就去上学。

陈辞在教师进修学校读高三。教师进修学校是老师进修的地方,人们习惯叫进修学校。县城里有两所中学,一中和二中。二中在郊外,一中在县城的中心。一中身处闹市,学校门口全是商铺,学校的教学楼不够用。于是有一个文科班就放在了进修学校。

陈辞就是那个文科班的学生,在一中读了两年高中,突然从宽敞的校园搬到只有一栋教学楼,教学楼的前面只有一棵树的学校,还不习惯,但是这里离菜市场近,离家近,每天下午放学以后还可以帮家里做点事。每天第一个到学校的是陈辞,第二个是江雪,接着是李芳......

这个班大概三十多个学生,最后一个到的,总是一个叫文杰的少年。他每天都踩着点,气喘吁吁的跑进教室,刚坐下,就打上课铃了。

一个班三十多个学生,男生有二十多个,女生只有十来个,虽然是文科班。学校里面只有一栋教学楼,这栋教学楼,既有教室,又有宿舍,还有老师培训班。这是一栋只有三层的楼房。每一层有两间教室,两个教室的中间是楼梯间。一楼的楼梯间出来就长着一棵树,这棵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已经长到三楼的顶了,但是叫不上名字。一楼的里面教室边上有一个办公室,腾出来当了女生宿舍,男生宿舍在女生宿舍对上去的三楼办公室。二楼办公室就是老师办公室,这个班在二楼靠外面的教室上课。

一方面是学校腾不出地方来了,另一方面是学生太少了,这个学校没有食堂,要吃饭必须去一中或者街上。从进修学校出来,穿过一条街,再经过一个商业城,再经过一条小吃街,就可以到一中了。进了一中,要穿过一条种满桂花树的林荫道,才到一中的食堂,在路上的时间就要花去十多分钟,好费时间。在老街的下街也有饭吃,只是比较贵,因为天天都要吃饭。跑通宿的学生还好,每天可以回家吃,住宿的学生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很多住宿生周末回家,把一个星期的菜都拿到学校来。一个星期的菜,装在一个玻璃瓶里,玻璃瓶一般是吃了罐头以后洗干净的,冬天的时候还好,菜吃一个星期也不怎么变味,夏天的时候,菜拿过来两天就有味了。没办法,只能将就着吃。每天中午去一中的食堂打两份饭,中午就着家里拿过来的菜吃一顿,晚上把中午打的饭和家里拿过来的菜,又是一顿,一天的饭就这么解决了。早餐就到离学校大约一里地的包子铺买几个包子,或者豆浆油条,拿到教室来吃,又方便又省时。其实这里最好吃的早餐是米粉,因为早上要等,吃粉的人又多,而且要在店子里面吃,打包的就没那么好吃了,所以一般都在周末的时候再去吃。

通宿生一般是在县城有房子,或者租了房子的。住宿生大部分都是农村的,或者父母去外面打工了。通宿生可以天天回家,住宿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因为待在一起的时间多,所以住宿生玩在一起,通宿生和通宿生一起玩。陈辞本来是住宿的,但是因为要很早起来去贩菜,学校没有那么早开门,就租住在菜市场边上的一间小房子里。房子刚刚可以放两张床,一些做饭的工具,一张吃饭的小桌子,箩筐不用的时候是放在床下的。

陈辞也是在学校吃饭的。他的母亲每天走街串巷卖东西,没有时间做饭。他的父亲身体不好,过一段时间就要去医院住一阵子。他早上就把中午和晚上的菜拿去学校,早上就吃两个包子,他一边吃包子,再打一大碗水,一边唱着改编自刘德华的“啊啊,给我一杯耐开水,换我一生不流泪”。吃一口包子就喝一口水。这也算苦中作乐吧!但是,有一天上课的时候,陈辞晕倒了,坐在他后面的江雪吓了一跳,站起来叫老师。大家七手八脚的把陈辞送到医院,没过多久,他就醒过来了,做了检查,医生也说没有什么问题,就是营养不良,回家多吃一点有营养的东西就好了。他每天都吃一样的菜,剁辣椒拌饭,营养不良很正常。其它的同学吃的也差不多。

日子充实而紧张,但也还是有趣的。比如,早上有同学买了豆浆,坐在他附近的同学都要喝上一口;住宿的同学,经常交换衣服穿;买早餐的时候,一个同学要把差不多全班的都买回来;有时候下了晚自习,还偷偷的溜出去溜冰。

二进修学校

凌晨两点的街道,路上还没有什么行人,偶尔有一两只野猫从街上蹿过去,也要吓人一跳。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挑着一担箩筐,来到一群四五十岁的大人中间,他们是在等一趟从外地回来的货车。货车一到,大家就一拥而上,少年在这些人中间还是显得单薄了些。货车上都是一些本地没有种的水果或者蔬菜,像苹果,鸭梨,大葱之类的。大家都不说话,紧紧盯着货车上的东西,看见菜贩倒出一袋水果或蔬菜,就把大个的或者新鲜的,往自己箩筐里塞,直到箩筐装不下了,才意犹未尽的挑到菜贩面前过秤,付钱。

昏暗的街灯把少年的影子拉得老长,他挑着的东西把扁担压成了弧形。他穿过长长的马路,经过菜市场,踩着咯吱响的楼梯,来到一个窄窄的房间,放下担子,顾不得揩额头上的汗珠,搬个小板凳,就着过道的灯光,开始整理箩筐里面的水果和蔬菜。整理完东西,少年就熟练的生火,烧水,忙完这些,天已经微微亮,去把母亲叫起来。母亲洗漱完,就挑着箩筐沿街去卖东西,这个叫陈辞的少年就去上学。

陈辞在教师进修学校读高三。教师进修学校是老师进修的地方,人们习惯叫进修学校。县城里有两所中学,一中和二中。二中在郊外,一中在县城的中心。一中身处闹市,学校门口全是商铺,学校的教学楼不够用。于是有一个文科班就放在了进修学校。

陈辞就是那个文科班的学生,在一中读了两年高中,突然从宽敞的校园搬到只有一栋教学楼,教学楼的前面只有一棵树的学校,还不习惯,但是这里离菜市场近,离家近,每天下午放学以后还可以帮家里做点事。每天第一个到学校的是陈辞,第二个是江雪,接着是李芳......

这个班大概三十多个学生,最后一个到的,总是一个叫文杰的少年。他每天都踩着点,气喘吁吁的跑进教室,刚坐下,就打上课铃了。

一个班三十多个学生,男生有二十多个,女生只有十来个,虽然是文科班。学校里面只有一栋教学楼,这栋教学楼,既有教室,又有宿舍,还有老师培训班。这是一栋只有三层的楼房。每一层有两间教室,两个教室的中间是楼梯间。一楼的楼梯间出来就长着一棵树,这棵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已经长到三楼的顶了,但是叫不上名字。一楼的里面教室边上有一个办公室,腾出来当了女生宿舍,男生宿舍在女生宿舍对上去的三楼办公室。二楼办公室就是老师办公室,这个班在二楼靠外面的教室上课。

一方面是学校腾不出地方来了,另一方面是学生太少了,这个学校没有食堂,要吃饭必须去一中或者街上。从进修学校出来,穿过一条街,再经过一个商业城,再经过一条小吃街,就可以到一中了。进了一中,要穿过一条种满桂花树的林荫道,才到一中的食堂,在路上的时间就要花去十多分钟,好费时间。在老街的下街也有饭吃,只是比较贵,因为天天都要吃饭。跑通宿的学生还好,每天可以回家吃,住宿的学生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很多住宿生周末回家,把一个星期的菜都拿到学校来。一个星期的菜,装在一个玻璃瓶里,玻璃瓶一般是吃了罐头以后洗干净的,冬天的时候还好,菜吃一个星期也不怎么变味,夏天的时候,菜拿过来两天就有味了。没办法,只能将就着吃。每天中午去一中的食堂打两份饭,中午就着家里拿过来的菜吃一顿,晚上把中午打的饭和家里拿过来的菜,又是一顿,一天的饭就这么解决了。早餐就到离学校大约一里地的包子铺买几个包子,或者豆浆油条,拿到教室来吃,又方便又省时。其实这里最好吃的早餐是米粉,因为早上要等,吃粉的人又多,而且要在店子里面吃,打包的就没那么好吃了,所以一般都在周末的时候再去吃。

通宿生一般是在县城有房子,或者租了房子的。住宿生大部分都是农村的,或者父母去外面打工了。通宿生可以天天回家,住宿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因为待在一起的时间多,所以住宿生玩在一起,通宿生和通宿生一起玩。陈辞本来是住宿的,但是因为要很早起来去贩菜,学校没有那么早开门,就租住在菜市场边上的一间小房子里。房子刚刚可以放两张床,一些做饭的工具,一张吃饭的小桌子,箩筐不用的时候是放在床下的。

陈辞也是在学校吃饭的。他的母亲每天走街串巷卖东西,没有时间做饭。他的父亲身体不好,过一段时间就要去医院住一阵子。他早上就把中午和晚上的菜拿去学校,早上就吃两个包子,他一边吃包子,再打一大碗水,一边唱着改编自刘德华的“啊啊,给我一杯耐开水,换我一生不流泪”。吃一口包子就喝一口水。这也算苦中作乐吧!但是,有一天上课的时候,陈辞晕倒了,坐在他后面的江雪吓了一跳,站起来叫老师。大家七手八脚的把陈辞送到医院,没过多久,他就醒过来了,做了检查,医生也说没有什么问题,就是营养不良,回家多吃一点有营养的东西就好了。他每天都吃一样的菜,剁辣椒拌饭,营养不良很正常。其它的同学吃的也差不多。

日子充实而紧张,但也还是有趣的。比如,早上有同学买了豆浆,坐在他附近的同学都要喝上一口;住宿的同学,经常交换衣服穿;买早餐的时候,一个同学要把差不多全班的都买回来;有时候下了晚自习,还偷偷的溜出去溜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