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峰的头像

李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07
分享
《南巢风物》连载

第三章 漫笔年俗:那年那年


不同年代的人,城市或乡村的人都是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和情感,对于我们八十年代出生、成长的人来说,比起五六七十年代的人过年或多或少是幸福的,与九十年代到当下相比却显得寒酸得太多。


进了腊月便是年,家家基本咸菜(蔬菜)已经腌好、咸货(鸡鸭鱼肉)也晒干了,差不多也就在腊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便已经开始搵糖果,腊月下旬差不多也得打年货、杀年猪、起鱼、掸尘、剃头、泡澡等等。


犹记得八十年代中后期,小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养鸡、鸭、鹅、猪,养个一年到头也算是差不多为过年做准备的,基本鸡鸭鱼肉都是现存的,不需要额外再买,若是说道买也就是“打年货”,因农村距离县里不算远,差不多三十公里的路程,按照现在的说法来说算是郊区。那时候的打年货无外乎就是去县里买鞋烟酒糕糖、水果瓜子、衣服鞋帽、福字门对、灯笼窗花、炮竹烟花之类的年货用品。


腊月二十几的,县里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做门面生意的天河商城、北大街、朝阳门、人民剧院门口的商贩们一大早就起来开门做生意、摆摊设点;商场内人头攒动,头顶上错综饭杂的天线上的那些大夹子飞来飞去,好不热闹,就像那燕子似的飞来向人们报春,喊着大地回春欢欢喜喜过大年,人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到处充满着迎新年的欢喜气氛。


八十年代的商贸城、服装城成了人们的聚集地,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可以算是地方的“网红打卡地”,过去是没有互联网,而如今当下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互联网的,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若用词语来表达过去和现代的差异,那就是“出门”和“宅家”,一个需要出门到目的地才能买到货品,一个只需要在互联网上就可以买到货品。


腊月二十七八,家家炉火旺盛,热气腾腾的烟火象征着蒸蒸向上,锅里的热油翻滚着,经风一吹溢往室外飘香,地方的特色炸圆子、包蛋饺、香鸡蛋、炖肉炖鸡等传统硬菜陆陆续续的出炉,丝毫不亚于大饭店的口味。


年三十,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家里的女人们烧菜做饭,男人们堂屋挂年画、贴门对、粘五福、糊窗花、张灯笼、迎门神。当男人们做完这些,女人们的饭菜也差不多做好了,方方正正的八仙桌摆在堂屋中间,菜肴不断的上桌,鸡鸭鱼肉荤菜来做红花,红烧的,卤烤的,清蒸的各样都有,炒菜、凉菜、咸菜等来做绿叶,满满一桌菜肴,大多数都是可以吃的,唯有鱼是“不可动”的,它既是撑场面的也是凑数的,绝对是只可观不可食,其寓意“年年有余”。


此时,一大家的人便陆陆续续上桌入席,一切都是按照长幼有序依席而坐,看着满桌好吃的佳肴,但无人动筷,年三十也是有规矩的,可不能跟平常时般菜上桌了就吃,因为还要告诉别人“我家吃年饭了”,门口的大人们先往空地上先丢两个大雷响(不亚于手榴弹的响声),这个大雷响的声音很恐怖,地震山摇,一般小孩听了心里都是颤抖(胆子小的会吓哭),大人们随后左手的冲天雷捏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右手拿着香烟点着,只见那冲天雷“嗖...嗖...嗖”声传来,向个孙猴子似的直达天际,随即砰...砰...砰的响声犹如天雷声传来,跟后鞭炮声连绵不断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响起,放了鞭炮也是向外宣告我家吃年夜饭了,对内也是告诉家人可以动筷子了!一年到头,全家团圆,儿孙满堂,边吃边喝,有说有笑,老人们不忘告诫孩子们来年好好工作努力学习,孩子们则起身敬酒恭祝老人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除夕的年饭有早有晚,早的两三点吃年饭,晚点的也是到晚饭的时间,除夕夜一般都是“守岁”,晚上不睡觉的,那时的娱乐节目不多,通常是坐在老黑白电视上看春晚一直到春晚最后一刻一起倒计时迎新年,春晚成了人们年三十里的另一道大餐,只是近些年来娱乐多元化,逐步的冲淡了青年人对春晚的时代意义。


大年初一,一般都是起得很早,有的三十晚上“守岁”直到新年钟声响起,图开门大吉好彩头,墨夜里又是一阵阵地鞭炮声,远近都有鞭炮声,初一开门炮竹放的是最为隆重,又粗又大的开门炮(大雷响),震得大地都得颤抖、耳膜闭气,长长的鞭炮卷在一起,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一阵长声奏起,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火药味,堂屋台上点燃的香火,散发着那浓浓的年味。


小孩子们嬉闹着,在放过鞭炮堆里找着捡着还有火芯的小炮竹收集起来装在自己的口袋里,手里拿着一支点燃地香,趁人不备之时点上扔向你,都能不小心的把你吓一大跳,随后欢呼般地溜开。


小时候,一年到头,就盼望着初一早上穿新衣服、新鞋子,一般三十晚上都会激动一晚上,一会瞧瞧,一会摸摸、一会试试。初一早上吃早茶、凉拌菜、春卷、香鸡蛋等等。


传统民俗里,初一在婆家,初二回娘家。孩子随着父母去外婆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姨父姨妈、表兄表妹、欢聚一堂,期间也商议着初几初几去哪家,基本上行程已经排好妥当,吃好喝好,皆大欢喜满载而归。


初三至十五走亲戚,访好友。那时候的走亲戚是正儿八经的“走”,出门全靠两条腿,跨河过桥、雪动泥滑,只要说走亲戚,小孩子积极性非常高,方圆几十里的路,不管多远都行,因为有红包(此处有笑声),后来社会发展地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乡村里有面包车的人干起接人送人的活,倒方便了不少,不再辛苦了,再后来家家都买车,来去自由更加方便了。到了亲戚家,首先给你来晚热腾腾的鸡蛋挂面,再吃吃糖果磕磕瓜子,聊聊天打打牌或麻将,游戏中等待亲戚家的大餐。


整个过年期间,孩子们的压岁钱那是从年三十走到十五的,家里长辈包“压岁钱”,走亲戚也给孩子们包“红包”,从那时的几毛几块到现在的几百上千上万,行情可谓一路看涨,你来我往,礼尚往来。


过了十五才算是真正地过完年,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该工作的工作,该学习的学习,该营业的营业,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也逐步地恢复平常,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形成。


小时候的年和现在的年来比,虽然不富裕,但很是让人期待,既隆重祥和却又让人倍感幸福!从意识观感触来说,小时候的年是有年味的,长大后的年变成了节,或许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年味的感觉慢慢地淡了,曾经的那份情感也随之变了!

 

     于:辛丑新正发表于东莞作协茶山分会《文化茶山》公众号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