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就到了乾德四年,这一年的正月初十,赵匡胤派人给蜀地的官员们派发了一些大红包,勉励他们好好干、加油干,大宋绝不会亏待他们。
这帮家伙也是,不给皇帝拜年就算了,还得皇帝主动给他们拜年。
正月二十一日,赵匡胤又派了一个叫丁德裕的人,带着军队前往蜀地巡查了一番。
这一前一后的操作,一是恩,二是威,恩威并施,蜀地的治安顿时好转了许多。
到了二月末,于阗国王让自己的儿子来朝拜了一回赵匡胤,大宋在对北汉的军事行动中也传来了捷报。
赵匡胤心里一高兴,他给自己放了个假,跑去迎春苑喝了一回大酒。
酒喝的虽然高兴,但脑子里却停不下来的想要工作。
他又揪心起大宋人才建设的事情来。
也是个劳心命,好听点叫雄心勃勃,壮心不已。
要想大宋长治久安,方方面面的人才储备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正是赵匡胤心里的一个梗。
迎春苑回来后,他当即拍板,在落榜的学子们中间,再搞一个二轮测试,再为大宋的发展建设选拔一批人才。
学子们欢呼雀跃了,蜀地的老百姓也跟着感恩戴德起赵匡胤来。
和蜀地有啥关系?
因为他同时还颁布了一项新政。
免征蜀地今年的夏税,各种应征物品全部减半征收,还没有恢复耕种的田地,所有税赋全免。
百姓们感激涕零,遥拜着这位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新政刚颁布,湖南的岳阳,当时称岳州,就发生了一场火灾。
真是很不应景。
三月初八,赵匡胤下诏废除了义仓。
这一点很奇怪,我们前面说过义仓的作用,是为了防备灾年,赈济灾民而建立的储备粮仓。
宋朝的自然灾害发生率特别高,义仓的设立可以很好的防备民间灾荒,可赵匡胤为什么要废除义仓呢?
原因很综合,也很杂乱,大宋初期的义仓,运行管理腐败,多数仓里无粮,关键时刻无法全面保障灾情,有粮食的义仓调拨运输困难,成本还很大。
这一系列的弊病,让赵匡胤一气之下罢了义仓的存在。
我们纵观整个大宋王朝,义仓在赵匡胤之后又时废时立,还是坚挺的绵延持续了下来。
说到了义仓,我们就多说一点。
北宋时期的义仓多为全国性、大规模的仓储,而南宋时期则多为地方性的仓储。
义仓在宋代主要以官民合办的方式存在,某种形态上有点类似于“粮食银行”,它的名称多样,功能也多样。
比如平籴仓,其粮食储备主要以国家公粮为主。
平止仓,粮食储备主要以地方专用经费采购为主。
赈粜仓,粮食储备主要以地方剩余经费采购为主。
还有设置在乡村的社仓、续惠仓、永利仓等,粮食储备多来自政府调配和公粮纳收。
虽然叫义仓,虽然主要的作用是赈灾。
但其实,大宋朝可没有社会主义,它的义仓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采取无偿赈灾的方式,发放给百姓粮食,解决饥荒问题。
大多时候,它都是以赈贷或赈粜为主的方式进行赈灾。
所以叫它“粮食银行”,一点也不为过。
我放给你粮食,以钱或粮为结算方式,收你点利息,毕竟我是官民合办的,总有成本在里面嘛。
义仓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调剂稳定粮食价格。
粮价其实和我们人一样,肚里有了粮,心里就不慌了。
义仓的粮食储备足够了,就算是遇到再大的荒年,粮价自然也就不会飞涨了。
好了,义仓说完,我们继续。
三月十八日,赵匡胤学了一回大唐,他组织了一个由157名僧侣组成的留学团队,并给每个人发放了三万贯钱,让他们到西域诸国去访学游历。
三万贯钱,可了不得,这是大手笔,估计这些僧侣的心里都乐开了花。
我们大概的用购买力值换算一下,大宋初期的三万贯钱,恐怕相当于今天的两三千万人民币吧。
但这里也有个疑问,因为《宋史》原文为“......钱三万”。
这三万到底是三万贯,还是三万文,它并没有细说,如若理解是三万文的话,的确是有点少了,索性我们就当是三万贯吧。
为这些僧侣表示祝贺,也为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暗自鼓掌。
四月初二,潭州(今湖南长沙地区)又发生了火灾。
也是让人头疼,好像这一两年,大宋的火灾都发生在湖南境内。
湖南自从上次兵祸之后,最能干的事情就是火上浇油。
四月十七日,赵匡胤下了一道诏令,要求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停止进贡鹰鹞。
鹰鹞是什么?就是猎鹰。
可能大家不解,进贡猎鹰干什么?光州在今天的河南地界,也不产猎鹰啊。
要解释这事,就得先说说宋人的生活。
宋代虽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什么电子电器的产物,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关注度,可比今天的我们要高的多了。
单拿养宠物来讲,什么雕、鹘、鹰、鹞、狗,鸟、鱼、虫、龟、猫,可谓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宋人养不到。
我们用宋代的宠物店来列举一下,你就知道宋人的生活有多丰富。
宋人的宠物商店里,不光有你能想到的猫狗之类,更有虫蚁、鱼儿活、虼蚪儿、促织儿、小螃蟹、金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