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只的头像

龙只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6/24
分享
《大宋笔记》连载

第五十章 状元被杀,着实悲哀

四月初三这一天,赵匡胤的心情很美丽,他召来弟弟赵光义,还有石守信等人在御花园里赏了赏花,又玩了一会射箭,还谈了谈人生。

四月份的开端很悠闲,整个四月份的大宋也显得很安逸。

十七日,赵匡胤派遣卢多逊作为信使去了趟江南国。

这里的江南国就是南唐,卢多逊此去的目的,名义上是考察考察,交流交流,实际上则是刺探了解一下南唐的国力和国情,为大宋拿下南唐做一些前置思考和铺垫。

也许那位南唐的后主李煜,很知道卢多逊的到来就是大宋要进攻南唐的讯号,但我想当时的南唐除了笑脸相迎以外,能做的也只有暗自神伤了。

国力不及,焉能保乎?李煜啊李煜,你抓紧喝酒吟诗,与美姬把欢吧,好日子真没几天了。

二十日,占城国王派遣人来向大宋进贡当地土特产。

二十二日,黎州保塞蛮来归顺朝廷。

这里的黎州在今天四川汉源西南方向三百里的地方,黎州的保塞蛮既称为蛮,我们大概也就知道了,他们相对大汉民族来讲,开化的程度还不够。

保塞蛮善于养马,他们经常将自己所养的良马拿到集市上去卖。

这次归顺后,大宋承诺,会给予他们良马交易的权益保护。

二十四日,赵匡胤下诏,组建专门队伍,开始撰写编修《五代史》。

四月份结束,到了五月初七,我们在《朝天阙(48)如果珍珠要靠性命去取,那么大宋不要也罢》一章中,曾提到的那位拥有人生大智慧的刘熙古,以户部尚书的身份正式退休了。

刘熙古退休后,赵匡胤下了一道诏令,其中说道:中书吏擅权多奸赃,兼用流内州县官。

这句诏令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中书省的官员大多是贪权腐败的货色,要把品阶比较低的州县官员抽调到中书省兼职锻炼。

可见,中书省的腐败是深入赵匡胤心里的,刘熙古这样的人退休,也是让赵匡胤的内心触及到了一些什么的。

触及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此时掌管中书省的赵普一定是让赵匡胤有所不满的。

五月十六日,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当时属交州地界的南越王丁琏派人来进贡当地的土特产。

要解释一下的是,这个丁琏的名字是越南语的音译,他的南越王也是大宋册封给他的。

同理,我们可以想见,今天的越南实际上自古以来就是属于我们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这里不多说,防止有误读。

同一天,赵匡胤还饶有兴致的去了趟玉津园,他去干嘛?观看收割小麦。

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赵匡胤杀了一个人。

《宋史》记载:辛巳,杀右拾遗马适。

马适是谁?为什么被杀?这个故事说起来还挺遗憾。

马适据说是今天的江西湖口人,他在建隆三年考了大宋的状元。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说的,说马适的祖父马良俊葬在一个叫幞头山的地方,当时此地曾有谶语,称:沙州圆,出状元。

果然,也许真是祖父葬得好,马适一参加科考,就高中了大宋的状元。

可是状元的人生结局怎么会如此悲惨呢?我们在《宋史·苏晓传》中找到了他被杀的答案。

马适当时的官职是右拾遗兼秦州通判,他的老丈人叫李守信,是个供备库使。

这个李守信很不争气,朝廷派他去秦州、甘州采购木材,结果这货中饱私囊,据说是借着这次采购贪污“官钱巨万”。

李守信的部下不答应了,便向朝廷告发了此事。

李守信采购完木材,正在返京的路上,得知事情已经败露,于是他畏罪自杀了。

就这,赵匡胤知道后彻底震怒了。

他当即便派了在当时颇有执法苛刻严酷之名的司勋郎中苏晓前往彻查。

苏晓身为酷吏,自然是查的彻底又干净。

他在调查中发现,李守信曾经做了一个木筏给了自己的女婿马适,而且就此事还给马适写了一封书信。

苏晓将这份书信作为案件关联证物呈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出于爱才,本来不想怎么处置马适,但苏晓坚持己见,要求依法处置。

赵匡胤只好照准。就这样,马适家产被抄,人也掉了脑袋。

当然这段历史放到今天,也有疑云和争议。

但是我想说,赵匡胤让酷吏苏晓去查办的立场是对的。

从此前刚刚下达的诏令说:“中书吏擅权多奸赃,兼用流内州县官。”这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到,赵匡胤正对当时大宋的官员贪腐情况很是光火。

了解宋史的人大概也都知道,当时最大的贪官实则是赵普,赵匡胤批评中书省的官员,实际上也是批评赵普。

赵普不好平衡,动不得,那么其他人又有什么不能动的呢?

这个马适和他的老丈人李守信恰好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期,自己给自己找了个不痛快,这又怨得了谁呢?

也有观点认为,马适冤枉,理由是李守信送他木筏算不上什么贪污受贿。

但我愿意站在苏晓的角度看问题,一个是秦州通判,一个是来秦州地界采购木材的供备库使,最关键两人还是女婿与岳父的关系,岳父在秦州大肆贪污,女婿作为当地通判接受岳父馈赠,这里面有什么牵连和关系,我们不可能说毫无关系。

所以马适虽说是状元,就算有遗憾,也应该是死得其所,并不冤枉。

那些为马适鸣冤的人其实可以消停了,当然前提是这段史料如果真是史实的话。

这里,不接受反驳。

六月初九,赵匡胤来了一次铁腕治吏,他把在开封所有机构的官员都召集在一起,组织了一场大型考试。

这次考试过后,《宋史》记载,至少有四百人被判定为不合格。

赵匡胤将他们全部罢了官职,赶回老家种地务农去了。

我们不知道当时赵匡胤的考试形式是怎样的,也许是现场出题,让大家作答,也许还有其他的时政测试方式。

今天有些人提起古代的科考,总认为是弊端,其实还是要相对去看。

你比如,今天的考试多会问你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谁?

你只需要机械的回答:赵匡胤。

这就是我们今天“应试教育”的满分答卷了。

但古代的科考不会这样问,它会问你:“彩礼”的具体社会体现和实践意义究竟是什么?结合当下实际利弊,你如何看待和改良?

这就让你一头雾水了,因为你没有社会实践观察和思考,你就觉得委屈,觉得出题刁钻,和你所学的书本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吧,本质上来讲,你就算成绩好,也可能只是高分低能,你啥也不是,更没资格嘲弄人家古代科考的水平。

别觉得这话不好听,这个观点我送给今天的部分学子们,当然同样也不接受反驳。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