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浪生的头像

千浪生

网站用户

剧本
202409/28
分享
《旦暮神光:提刀江东》连载

第二十八章 后记

自从太史公作《史记·游侠列传》以来,武侠盛见于前古,靡闻于当世。这种义气用事,逞个人之能,又不合法度的事,为什么被古往今来的人所津津乐道呢?史记给出的答案是游侠注重诚信「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

一首诗的意义,音与乐的交互

一天,我通读《旦暮神光:提刀江东》电影剧本(以下简称剧本),心情舒畅,一幅江湖世界和众多侠士的形象在海中呈现,鲜活而有立体感。剧本中的人物有许生的疼爱;欧阳凤娇的坚韧;周章的仁爱;龚都的傲负;许褚的呆蛮;窄融的狡诈;许攸的猖狂;高望的奸佞;许昭的呆萌;欧阳娉亭的可爱,刻画鲜明。倒是主角夏侯惇不好断论,杀了学生,只因负气;出门斩蛇,粗心掉了包袝;一心想要杀贼,动机却是回家,如此人物,还没窄触刻画的爽快。直到看到最后一幕《少年游》,才释怀,主角是一个十四五的朦胧少年,思想单纯,仅此而已。

不过《少年游》这首词甚至不能称之为词,因为至少不合音律,词的内容如下「明刀在腰,快马同舟,寒风催浓绿。盔甲初洗,弓矢未试,就此别中州。我意江东屠宵小,少年侠气游。无晴西湖浪潮来,取吴钩、斩贼首」。我认知的词,不管是叙事,还是写景,都要抒发点情意出来,上面这首就算是首词吧,这种白开水般的叙述,仅是附风作雅吗?

带着疑问,我查阅相关内容,看到的结果是:词来源于民间的小曲,唱起来赏心悦耳,便流传开来。早期词的内容多俚俗粗鄙,难登大雅之堂,有识之士根据曲调,填写了新内容,经过改良后的小曲,大放异彩,在宋朝达到鼎盛。词的发展过程,是典型的艺术创作过程,来源于生活,向往于真善美。可惜的是,词保留了下来,曾经的载体小曲却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成为绝唱。

《少年游》作为影片音乐,单独作为剧本的一幕,可以算是电影剧本创作的一次探索。艺术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并且可以呈现出来,它的载体可以是电影;电影是生活的艺术加工,它的载体是画面;画面是能通过眼睛看得到的,也可能仅是脑海中的想象,它的载体可以是声色;声色可以通过人的器官感知,它的载体可以是音乐;音乐也是艺术,它的载体可以是钟鼓琴瑟,也可能仅是电磁波,把音乐再拆分,音是载体,乐是追求,把乐再拆分,形骸是载体,精神是追求。古代有五音十二律这种音乐范式,上古所用的乐器是玉罄,随后出现了以金属制作的金声乐器,以至更多我们熟悉的乐器,到了当代,声音被认为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狭义的电音,通过电子音乐或技术制作而成的音乐;广义的电音,能够听得到电磁波。于是我释怀了,用什么样的乐器制作音乐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能制作出好的音乐才是焦点。

那好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带着疑问,我又开启了寻思之旅。音乐在听的过程当中,产生共鸣,在听完之后,耳有余音,重复循环的音乐,在脑中惯性的作用下,听者知道下一片断的曲调,容易产生同振共鸣,但又稍微有所区别,听多了也不觉得烦,这种同与不同之间的精准把握,是传统艺术的精髓。为了证实所想,我翻阅典籍,见到「一唱而三叹」的论述,欣喜若狂。于是乎我在想,制作出循环重复有韵味的背景音乐,然后把词唱出来,词的字数不在多,在于与背景音乐呼应,那么有了词又有了曲调,宋时的音律就不再是桎梏,宋朝的小曲因为乐器的遗失也不再是遗憾,宋词用电音传播有一唱而三叹的韵味,即可传神明志。甚至我还畅想,四言的诗经,四个音符的韵律,是人反复倾听而能接受的最佳片断,有朝一日,世界上最流行的音乐都来自诗经中的音乐,世界上最流行的歌词都是诗经中的诗句,也不无可能。

三个人的江湖,兴与亡的反思

剧本的故事从夏侯惇杀了学生开始,然后去县东斩蛇,遇到数千名游侠同去杀蛇,不想被途径谯县的扬州刺史先行一步,原来有人诈作大蝰蛇,作妖的人正是张天师和他的弟子。随着剧情的发展,对张天师等三个人物的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和原因的揭露,构成了本剧本的江湖背景。

1、庶民张天师,致力于宣扬太平道

张天师是剧本中身份描述最多的一人。

开场时的描述「道貌岸然,颇有仙风道骨,十多名弟子在侧,有精神领袖气质」。弟子窄融的评论「张天师洞悉万物,明晰物理,了然性命,致太平于天下。现今,正在章华台讲道,数万信徒,从各地纷至章华台,聆听天师金音玉声」。弟子周唐评论「孔子周游列国,而止步于陈蔡,得弟子三千人;墨子丈步天下,市井走卒亦相传诵,而有信徒三万。今,天师亲率弟子数十人,信众何止三十万,即便孔、墨圣人复生,见到天师,也得拱手待立旁听,譬如姜尚、管仲、张良之辈,如同萤火,天师皓月临空,不能论辉。弟子窃以为,天下之人,皆应供奉天师,天师周行九州,便能照临众生」。

张天师的作为有:在诈作大蝰蛇失败时选择曲线救国「雷缝惨死,被那臧旻刺史斩杀,使得天降神龙功亏一篑。既如此,此地不宜久留,为师就去扬州传道」。在弟子窄融设计陷害马元义被张天师发觉,惩罚窄融「放肆!心性不端,罚你念清心咒一千遍」。在弟子张曼成游说华佗失败时,无为「降迹和光,累得道。天之使道生于人,且受一法一身。随他自去」。在许攸挑衅时,欣然应战「天师非但没为难许攸,还以礼相待,答应与许攸公开辩道」。

张天师讲着最大的道理,标榜为圣人,却干着龌龊的事而心中没有愧疚,在剧本中这显然不是讽刺。张天师有着很强的行动能力和组织能力,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背后的实质,并且通过自己的学说来改良社会,这是背后深层次的原由,为我们构造了第一重江湖背景。

2、士人许攸,致力于杀尽宦官

许攸以南阳名士登场,思想激进,观点犀利,语言华美,口如利剑。

在松柏庄一出场就单刀直入,发表自己的三恨论「当今天下,有三大恨事,如不能铲除,则我辈之人,如同腐草朽木,还不如跟它们一起去死好了!天子无道!位以贿成,由支庶而绍皇统;爵服横流,视神器如同玩偶。自公侯卿士降于皂隶,迁官袭级无不以货,千万钱为公,五百万为卿,殖货横流于庙堂,淫靡荼毒于天下。此其一恨也!阉党假威势于社稷,侵财利于州郡!扶持日月,上视帝皇如子孙,卖弄国恩,下视生民如刍狗。广置鸿都门学,大辟辞赋书法。杀太尉以至太学生千人,断天下士人之途,唯阿谀之辈高居朝堂,令色之人据郡连县。此其二恨也!刁民困积!虎狼成群,暴端横行于江湖,虺蛇杂处,枳棘糜烂于阡陌。河东党人交构,窜通以塞道;黄梁姹女舂糟,仆饥多瘦死;江东许昭猖狂,蜂起而为寇。此其三恨也!天下有此三大恨事,大丈夫生乎其间,必奋起勃发,除之以后快」。

在九江太守府被人质疑时,言语犀利「都乡候段颎,征战十余年,杀尽西羌逆夷,边疆万里,蛮夷闻其名,肝胆俱裂。现位居三公之首,海内闻其名,肃然起敬。然!阉人张让斥之如奴仆,段太尉居然要给张让的奴仆提鞋、牵马。诸公,有如太尉之位高乎?诸将,有比太尉之将才乎?今江东逆乱,非唯臧刺史不能平定,乃有段阉人阻碍之故。诸公,有其大能可比刺史乎?不杀此阉人,江东之乱难平,天下之祸更烈」。

在合肥侯追赶时,评论合肥侯「身为宗室旁枝,未得朝廷征召,擅自起兵,此其一危也;若领兵江东战败,则挫扬州军民锐气,扫皇家宗室威严,必弹劾纷至,百口难辨,此其二危也;若胜之,必遭猜忌,宦党必敲干吸尽,然后虐杀,此其三危也。你的脑袋已不属于自己,却浑然不知。」。又斥责合肥侯「汝其贵可比渤海王乎?王乃先帝之亲弟,被阉党敲诈勒索,王割肉喂鹰,送钱亿数,至国王倾覆,现,身在牢笼之中。汝其才可比齐王乎?昔日,王莽乱汉,齐王领光武帝起事,威名日盛,伪更始帝刘玄猜忌,而身首异处。今你如此猖狂,死期不日即至。汝其德可比三公乎?阉党杀之如同儿戏,矫诏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尚书令尹勋等重臣,皆夷其族」。

许攸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在与张天师辨论时,还没阐述观点就被击败,刺杀高望时,还没拔剑就被众人制服。许攸看到了社会的乱象,通过激进的方式来改造社会,但是士人的气质让他有所作为,有所难为,为我们构造了第二重江湖背景。

3、皇权代表高望,致力于维系既有秩序

常侍高望是皇权的代表,监督扬州兵事,在勒索扬州诸郡钱粮时所言「诸位大人远在江湖,哪里知道庙堂天子之苦。天子的母亲慎园贵人,娘家的奴仆都饿死了数十人,贵人亲自捣糠为粮,送回娘家为食。大汉数百年来,皇家内苑的积蓄,天子拿出来全卖光了,现在连一个子也没有,拿甚么养活朝中官吏和边关将士。天子再卖,只能割自己的肉了,作为奴仆,怎能不替主上分忧。哀家若凑齐十亿钱,进奉天子,诸位大人都可加官进爵,即便整个扬州丢了也没事。若不然,即便献上许氏二贼子之首级,也无半分功劳」。

东汉桓灵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的程度是触目惊心的,一年换几个政府最高领导人是常有的事(三公),矛盾的焦点指向宦官,实则是直指皇权,最后的堡垒如果被攻破,皇帝真的会成为孤家寡人, 另一边矛盾的末端影响到社会底层的每个人,能够开垦的土地已用完,饿死的人还在不断增多。帝国在惯性作用下维持繁荣,但崩溃前的高度压抑,构造了第三重江湖背景。

一幅江湖大幕,经过三人的描述,显现了出来。东汉末年,自然资源相对日益枯竭,满足不了已然成熟的社会模式,人口和资源的相对短缺日益加剧。张天师通过其太平道学说,试图解决这个冲突,但开坛讲道的人数超过一定规模,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社会效应,被当地人驱逐,寻找道场就成了实现其说的重点。弟子通过怪力乱神现象来实现这一目标,张天师并未反对。在道学(暂且使用这个词,找不出对应的慨念)的深入研究达到一定边界时,会产生「反者道之劫」现象,庄子称之为物化(真假),文子称之为极反(盈损),列子称之为终进(有无),那种相对世俗的道德,在张天师看来不是道学的道德。许攸发现社会即将崩溃的现象,有皇位得位不正,有宦官乱政,有民间乱象层出不穷,通过其游说,试图建立一个新社会来消除这种乱象。高望是权力的附属产物,通过已有的权力,给皇帝送钱这一看似荒唐的行为,为帝国的继续运转提供动力。

这三重背景统一来讲,是东汉灵帝时期(公元172年),人口规模处于峰值向下徘徊,中国大一统王朝,大约二百五十年崩溃一次的时刻就要到来了。在近代,这种崩溃现象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劣根性的证据,非常遗憾的是,到了当代也没有人就这个课题深入的进行学术研究。剧本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东汉末年经学的成熟,使得先秦以来的思想第一次大统一,成为指导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深入到国家的方方面面,构建的社会组织、家庭关系和个人行为,高效而稳固。中华文明有其强大的同化性,自复性,以实用的经验主义来参合修正,更具科学性,优越性,从社会组织结构看,中国的强盛具有必然性,外国的强盛具有偶然性。以更深入的观察看,中华文明有内核和外核,外核思想认为耳目鼻口是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人有所取,所以必需做出符合自然(天人合一)的事来,以此来构建人文社会。所以,剧本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即自然资源己经不能承载先进的文明,导致社会在崩溃的边缘挣扎,江湖矛盾激烈、尖锐,这也是剧本的立意和描述角度。

两个字的武侠,实与虚的对照

1、侠,天下万民皆爱,不复妄行害人

剧本以主人公的游历,描述了江湖中的侠「欲使天下万民皆爱,不复妄行害人,天地长悦,百姓皆喜,人民无所苦」,并且在剧情中有所体现。

在主人公落迫时舞刀解闷,周章的评论「昔年,项羽闻鸡起舞,今日,这位少年,傍晚练刀,有霸王当年之志。」

在夏侯惇明志时,周章的感慨「十年前,陈太尉率领八十余名太学生,誓死斩杀宦官奸党,结果反而全部被害,去年宦党攻入太学,杀太学生千余人,天下莫不愤慨!可惜老朽现在已经垂垂暮矣,不然,必定提刀去京都支援太学。」。

在夏侯惇前往斩蛇路上,路人介绍「前方三里的王庄,那里聚集上千名游侠,都要去杀蝰蛇的」。

在许褚替夏侯惇打抱不平时所言「各位游侠,都是义务来打蝰蛇,为民除害的。龚都这小人,却来营生,强行买卖,肯定是跟那弄鬼,装大蝰蛇的人是一伙的。为了小惩大戒,把这里所有的家业都分了」。

在渡江后被人拦截,老者介绍「现今,会稽贼人作乱,江东郡县,村村练武,乡乡备战,各举义兵,匹夫以至妇孺,各献其能,恨不得都随官军同往平乱」。

2.武,匡诸侯,天下服。

2.1舞剑

在许庄舞剑时,通过一首诗吟出《庄子·剑说》中的武学思想,又通过一根蜡烛点燃另外再根蜡烛来注释人剑、地剑和天剑之说。剧本内容如下「深夜,众人宴聚于别院厅堂,酒过三巡,正畅快间。

许钟:我许庄剑士习剑,有天剑、地剑和人剑之分。夏侯兄弟,我要献丑了。

许钟拔出剑来,用剑尖把酒碗一拨弄,那碗向上飞了出去,许钟一个箭步上前,用剑接住碗,端起饮上一口。

许钟:好酒!

剑光幻化,变成一条匹练。

许钟边舞边吟:

青锋剑在手,一剑寒九州。

赵王三千客,唯有我封侯。

吟完诗时酒已饮尽,使剑把酒碗挑回桌上。

许钟继续边舞边吟:

十步杀一人,但使鬼见愁。

后发己先至,无敌天下否?

剑气强盛,却把厅中三根蜡烛,熄灭两根。

许钟继续边舞边吟:

下决劈肝胆,上斩取项首。

剑意从我心,三光射天昼。

一剑撩去仅亮的那根蜡烛,截得烛火大半在剑尖上,剑一顿,把蜡火分成两半,一挥洒间,射向两边,竟把熄灭的两根蜡烛又点燃了,动作一气呵成,只在倾刻之间,正是念到那[三光射天昼]的[昼]字之时。

众人大呼叫好。

许钟继续边舞边吟:

开闭合阴阳,持懈以春秋。

中和安四方,雷霆击宇宙。

许三哥把许钟的碗,斟满酒。

许三哥(把碗抛出):老六,你的酒。

许钟继续边舞边吟:

有志浮云起,无为岱岳游。

剑事已毕矣,长河水自流。

许钟用剑身激荡酒碗,那碗快速旋转起来,碗中的酒,向上空抛射而去,变成一股清泉一般,许钟张大了嘴,那碗酒竟都飞流到许钟口中。

夏侯惇:这是长河[酒]自流,这剑法好!酒好!诗亦好!来,干!」

2.2.决斗

剧本中有数段比武决斗,如诸褚对战龚都,程普对战钟离县尉,夏侯惇对战程普,动作犀利流畅,又通过一段思想交锋来诠释无招胜有招,内容如下「许攸:当今天下,有三大恨事,皆因天地不公,世界不平。既然天亦无情,我辈之人应革除天命,开创新天地。

天师:天有情。

许攸:天无情。

天师:万物含萌含蠢,以春为动。是以万物感应天地而能自动者,曰生物,生者之物,能自动者也。生者,天地之大德,死物,宇宙之本末。有情者,则天地有情,无情者,则天地亦无情。情也,非必有也,无情,其必终也。生物,其不得不情,死物,无也不得情。是以,天有情」。

许攸准备发表三恨论,张天师抓住其中的「天亦无情」进行反击,引用《列子·天瑞》中的观念,把许攸论断的基础给打破了,这像是两个高手对决,一个剑客准备发动攻击,手却被按住,拨不出剑来。

剧本以正史为蓝本,时间为汉熹平年间(公元171年十一月至173年十一月),其中史书有记载的人物有十数人(其中许庄三十剑士同日封侯出自《三国志·许褚传》「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剑客也」,算一个人),与正史中人物传记事迹相符,其中杜撰的人物是女主欧阳氏姐妹。总体来说,这是制作严谨的历史剧本。剧本中的武功描述,极具夸张性,这是剧本的虚构部分。

庄子曰:言不尽意。剧本通过描述一个江湖,来表达作者的思索,通过电影画面呈现来,具有启蒙性,探索性,是一部追求真的艺术之旅,追求美的艺术之旅。它是一部好剧本。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