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6
分享
《丝路千年萦梦回》连载

第四章 敦煌莫高窟

在人类历史上,丝绸之路犹如一串闪耀着中外人民友谊和智慧之光的项链,敦煌则是项链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消融的雪水流淌在戈壁滩上,汇成清波微澜的党河,滋润着河畔郁郁葱葱的绿洲。自远古起,一个又一个的兄弟民族在此游牧。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归入西汉王朝的版图。一批又一批中原移民来到这里,最多的一批达70余万。人们引水灌溉,从事农耕,变沙漠为良田。人们建造庄院,修筑城郭。公元前111年,西汉设立敦煌郡。敦煌,意义是非常兴盛。当时阳关大道上,骏马飞奔,明驼驰足,东来西往,敦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总汇,“华戎所支”的都会。

敦煌是通往西方丝绸之路的枢纽,最盛时拥有人口80万。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长江中下游的一个部族迁徙到祁连山的支脉三危山下。汉代,中原移民带来先进的汉族文明,晋魏(公元220—420年)时,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更加发展,农耕、绘画、建筑水平同中原不相上下。佛教在魏晋时逐渐传布,号称“敦煌菩萨”的竺法护,原籍月氏,世居敦煌,八岁随师遍游西域,通晓各地语言,取得梵文佛典,在敦煌等地译经的说法。公元400年,汉族人建立了西凉政权定都敦煌,在阳关、玉门关一带屯兵垦荒,提倡农业,并开办学校,培养人才,妥善安置来自长江、汉水流域和黄河下游的几万户移民,使经济、文化得到相当的发展。五世纪时,敦煌人阚骃写成古代地理名著《十三州志》,记述了秦汉以来各州郡县的区划变迁、自然地貌和人文经济概况,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最早的地理总志。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西交通发达兴旺,同时,佛教得以复兴,佛教艺术盛极一时,以至乡镇村集多有塔院寺庙……

敦煌石窟艺术包括莫高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等处,其中规模最大、内容丰富的首推莫高窟。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坐落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平沙莽莽,唯独它浓绿成荫、清泉萦迴。据唐代碑文记载,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德行高超,心地清净,拄着锡杖四处云游。他穿森林,越漠野,一天来到三危山下,已是黄昏时候,忽见山上金光万道,仿佛显现着千佛的形象。这虔诚的信徒就在对面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用以坐禅诵经的石窟。乐僔和尚开凿的第一个石窟现今在否,在于何处,已经难以考察确定,现在知道的最早的石窟约建于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晚期。十六国、北魏(公元386—534年)、西魏(公元535—557年)的石窟,大体上是由粗犷的壁画衬托着静穆的彩塑佛像,构成一个大悲大慈的佛国。

第二七五窟十六国晚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描绘尸毗王以自己的肉喂鹰来拯救鸽子。一只小鸽子被俄鹰追逐,向尸毗王求救,尸毗王护鸽拒鹰。俄鹰责问:“你大王既然普渡众生,为什么不渡我。我断了食,就要饿死。”尸毗王决计从自己身上割取同鸽子一样重的肉喂鹰。他命人拿来天平,一端的秤盘子放鸽子,一端放肉。尸毗王割去了两股的肉,又割了两臂、两腋,但始终不够一只小鸽子的重量,最后他登上了秤盘,心安理得地为救鸽而舍弃全身。这幅画构图简洁明快,画面上尸毗王盘膝端坐,一手托鸽,镇定自若,同旁边面目狰狞的刽子手凶狠地割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尸毗王的形象刻画上,又以肉体的备受摧残来突出心灵上的宁静。第二五四窟北魏本生故事《萨埵那舍身饲虎》,说的是王子萨埵那为救饿虎,投身虎旁,但饿虎已奄奄一息,他又用竹枝刺脖、以血饲虎,再坠身虎旁。饿虎舔食了王子的血,又吃掉了他的身体。七只初升的小虎也因此得救。而后,两兄寻弟、父母悲泣、立塔埋骨。几个主要的情节,被古代无数艺术家巧妙地安排在一个画面上。整幅画以深棕色为主调,错杂着青、绿、灰黑、白等冷色,渲染出阴森凄厉的气氛。

隋代彩塑中出现的阿难和迦叶像引人注目。第四一九窟迦叶像的朴实善良的微笑,那一对勉强睁开的眼睛,几颗稀落的牙齿,面部的皱纹,颈项间显露的筋骨,处处使人想起丝绸之路上渡流沙、越冰封的高僧。他们磨劫历难,终于达到目的,发出恬静的微笑。北周第二九六窟福田经变画中的商队,一辆卸了辕的骆驼车停在井旁,井的另一侧骆驼坐地仰首饮水、骡马就漕食用饲料,旅行者或静坐憩息,或喂饮牲畜,或欢声笑语,表现出古丝道上欣遇水井的轻松愉悦的情状。第四二〇窟的商旅行进图,则描绘了古代东西交通道路上艰难险巇的情景。

唐代是敦煌佛教艺术最辉煌的时期。唐代艺术把幻想的宗教世界和现实结合起来,并把外来艺术的精华水乳相容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惹人喜爱的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之神,是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美丽的菩萨。唐代的飞天既不像汉画中的羽人,又不像古希腊插翅的天使和古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唐代艺术家只用了轻软绵长的飘带,衬托有美女性的轻捷身躯,就使飞天漫天飞舞起来。千姿百态的飞天,自由翱翔于人间、天上,其中,供养飞天手捧香炉鲜果,伎乐飞天手挥琵琶或口吹长笛,散花飞天纤手执花,俯首扬洒……她们轻盈绰约的仙姿,娇柔机灵的性格,热情奔放的神态,给人一种清新俊逸的艺术美的享受。唐代彩塑具有自己的民族形式。佛像可亲可近。第一三〇窟盛唐(公元713—761年)高达二十六米的大佛,形体匀称和谐,表情生动细腻,流露出温和慈祥的微笑,是中国佛教艺术巨型造像的代表之一。

敦煌艺术形象地记录了古代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它不仅反映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商队旅行生活的情景,描绘了中国西北各民族和帕米尔以西各组人的形象,在榆林窟的唐代壁画中,还留下了古代非洲黑人的身影。

榆林窟在安西县南7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现有洞窟41个,保存着唐代的佳作尤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唐代,非洲黑人被称为昆仑人,他们由海陆两路来中国。海陆从非洲东海岸出发,渡过印度洋,经东南亚到广州。陆路则东非经地中海东岸,沿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公元628年,他们派遣使节来中国,带来了非洲的象牙和香料,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艺术。唐代曾流行五方狮子舞,由演员化妆扮演狮子,模拟狮子的起坐仰俯、奔腾跳跃的样子,引人玩狎。五头狮子分布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有二人扮演非洲黑人手持绳佛,逗弄狮子。后面还有110人伴歌舞。不言而喻,驯狮的黑人是主角。榆林窟第二五窟的唐代壁画中绘有两个非洲黑人,一个也是驯狮人,他双手紧拉缰绳,咬紧牙关,正使足全力勒住文殊菩萨骑着得到的一头圆睁双眼、阔张巨口、昂首翘尾、迈开矫健步伐的青狮。另一个则是驭象者,普贤菩萨座下的六牙白象踱着缓慢步子,悠然自在地移动着庞大的身躯,非洲黑人举手扬鞭,策其前进。两人神情各异,动作不一,非常生动,是古代中非友好往来极其珍贵的艺术写照。

“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世界考古学术界。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箓雇人在莫高窟第十七窟清除积沙,忽然,一声轰响,洞壁龟裂,幽闭了865年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藏经洞的文物上起5世纪,下至11世纪初,历时600年,共计约60000多件。文书除了汉文本外,不少梵文、回鹘文、龟兹文、古和田文、古藏文、粟特文的写本,兼有一些印本,其中有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本。文书内容包括佛经、契约、册籍、天文、历法、医学、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此外,还有精美刺绣、帛画、纸画、铜佛像等。这对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以及中西交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