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6
分享
《丝路千年萦梦回》连载

第五章 天山之路

新疆以及新疆以西的广大地区,古代泛称为“西域”,自丛公元前二世纪丝绸之路畅通以后,新疆在中西交通上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必争之地。新疆地处亚洲大陆的腹地,四周群山环抱,北部和东北部为阿尔泰山,西北部有娑罗克努山,西南面为帕米尔高原及喀拉昆仑山,南面是昆仑山河阿尔金山,巍峨的天山自西向东横贯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古代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天山为界分为天山以北经常受到雄踞我国北方的匈奴人的侵扰,对西域的交通以天山以南为主。天山南路又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界,分为沿沙漠南缘西行的南道和沿北缘西行的北道。《汉书•西域传》:汉武帝时,天山北麓的车师后王国有新道,通玉门关……可以避白龙堆之险阻。但由于车师后部王姑句的作梗,道路未通。三国(公元220—265年)时,统治天山以北的车师后部王壹多杂内属魏国,这使天山北路通行。当时把这条心开辟的路线称为北道。以后人们也称北新道为北道,而将两汉时期的北道改称中道。

从敦煌出发到哈密北越天山,经巴里坤湖,西行渡伊犁河、楚河,可运达黑海和地中海。北新道到隋唐已成为对西域交通的重要线索。

“戈壁”原为蒙古语,意思是“难生草木的地方”。戈壁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很厚的砾石,由于极端干旱,除了偶尔可见几丛耐旱的骆驼刺以外,极少有植物生长。因为它表面平坦如滩,因此人们也称它为戈壁滩。我国唐代的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时,出玉门关后,不久便进入莫贺延碛,他只身行走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的戈壁中,凭着前任留下的马粪等踪迹摸索着前进的道路。玄奘在戈壁中行走了一段路程,一次他身体困倦,从马背上解下皮囊,但不慎失手,把一皮囊水倒在地上。没有水,对戈壁的旅行者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玄奘毫不畏缩,仍然继续西行。一连坚持了四夜五日,终因干渴困乏,晕倒在地,马也卧地不起。一直到夜里,突然一阵凉风吹来,使他甦醒过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玄奘挣扎着行走了一段路程,一汪清澈的泉水出现在他的面前玄奘喜出望外,人马饱饮之后,继续登上了征途。玄奘之身一人,尽千辛万苦,通过了茫茫的戈壁,进入了哈密绿洲,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哈密是进入新疆后的第一块绿洲,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绿洲上水渠纵横,树木和庄稼郁郁葱葱,同周围的戈壁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东距河西走廊的安西,西距吐鲁番盆地都有三、四百公里的路程,其间大多是不毛的戈壁,因此,哈密在地理位置上显得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新疆东部的重镇。自哈密绿洲北行,巍峨的天山就横卧在眼前。行约三十公里便达到天山脚下的南山口。这里是古代从伊吾出发,北越天山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在此越天山后便进入北新道,沿着天山北麓的巴里坤草原一路西行。

巴里坤古为蒲类国,当地人“庐帐而居,逐水源,颇知田作,有牛马、骆驼、羊畜。能作弓矢。国出好马。”巴里坤城西的公路沿线,古代烽火连绵不断。丝路古道虽已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了,但是那一座座屹立的烽火台,仍然在向人们指示着它当年的踪迹。城西十余公里便是浩瀚的巴里坤湖。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面积130平方公里。它的周围草原辽阔,水草丰美,又位于天山北路的要冲,两汉时期,这里曾经是千军万马驰骋的古战场。公元前72年,汉宣帝刘询命赵充国为蒲类将军,联合乌孙合击匈奴于蒲类海,匈奴败走。公元73年(东汉永平16年),东汉明帝刘庄采纳了耿秉的建议,派军分四路出击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在哈密附近置“宜禾都尉”,留兵屯田。公元74年,窦固、耿秉领兵出敦煌北昆仑塞,破匈奴于蒲类海。公元137年,匈奴呼衍王又南下侵扰,敦煌太守裴岑将兵三千,与之战于蒲类海,匈奴败走。公元1729年(清雍正7年),在巴里坤发现了一方汉代的石碑,记述了裴岑的这段战功。这里水源充足,至今仍是巴里坤的粮仓。

天山,自古以来就以它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特别是博克达雪峰下的天地,更是吸引人的旅游胜地。天山北麓由于有来自北冰洋的湿润气流,年降水量可达300毫米左右,景象和南麓迥然不同。山坡上松林密布、牧草茂盛,是优良的夏季牧场。每到夏季,哈萨克牧民便赶着畜群,迁移到天山脚下,松林旁、小溪边散布着一顶顶白色的毡房,在绿草如茵的山坡山,羊儿、牛儿、马儿在恬静地吃着草,悠然自得,再加上那衬托在湛蓝色天幕上的晶莹雪峰,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图,令人心旷神怡。哈萨克牧民居住的圆形毡房和蒙古包很相似,是在用木条编排成的网状骨架上,覆盖上毛毡而成的。它易搭易拆,便于迁徙,很适应牧业生产流动性大的特点。毡房的中间是一个火塘,用来做饭和取暖。毡房的圆锥形的顶部,有天窗可以通风透气。哈萨克牧民有着好客的传统,不论是否相识,只要你走进毡房,都会烧到主人的热情欢迎,用奶茶、酥油、马奶、手抓手款待你,真使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北麓,蜿蜒穿过美丽富饶的伊犁盆地,西北流入巴尔喀什湖,伊犁河谷是丝绸之路北新道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

伊犁河及其上游喀什河、巩乃斯河河特克斯河两岸,土壤肥沃,水草丰茂,是灌溉便利的沃野和优良的天然牧场。牧场有四季之分,夏季牧场多在气候凉爽、雨多草旺的高山森林草原,冬季多在背风少雪,温暖湿润的阳坡,春秋两季则在比较平坦的原野。夏末秋初,著名的新疆细毛羊群如白云漂浮在绿色的天山脚下,高大骏美的伊犁马自由地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牧民风光分外绮丽。赛里木湖传说是由一对为爱殉情的年轻的蒙古族恋人的泪水汇集而成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还没有赛里木湖的时候,这里是一个盛开鲜花的美丽草原。草原上,有一位叫切丹的姑娘与叫做雪得克的蒙古族青年男子彼此深深相爱,可是凶恶的魔鬼贪婪切丹姑娘的美色,将切丹抓入魔宫,切丹誓死不从,伺机逃出魔宫,在魔鬼们追赶下,切丹被迫跳进一个深潭。当雪得克勇拼后赶来相救时发现切丹已经死去,万分悲痛中也跳入潭中殉情而死,刹时,潭里涌出滚滚涛水,于是,这对恋人的真诚至爱和悲痛泪水,化成了赛里木湖。

伊犁自古盛产良马。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时,这里的骏马称为乌孙“天马”。早先,伊犁河流域曾是塞人的牧地。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乌孙人从甘肃河西走廊迁到此地,“随畜逐水草”、“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汉书•西域传》:公元前119年,西汉使节张骞专程访问乌孙。乌孙友好接待,并派遣使者数十人护送张骞,献良马数十匹,报谢西汉。

伊犁河谷平原气候温和湿润,宜农宜牧。从西汉起,这一带就开始屯田,历代又有发展。1842年,在广东禁烟抗英有功于民族的林则徐,被昏庸的清廷谪戍伊犁,经办屯垦事宜。他一到新疆,鼓励军民勉励开垦,“但期绣垅成千顷”,“待听扶犁叱犊声”。为了纪念他,人们把他主持下开掘的从喀什河到惠远长达100多公里的水渠为“林公渠”。从秀色宛如江南的伊犁河谷进入伊宁市,一排排高耸的白杨伟岸挺拔、紧密相连,遮掩着庭院建筑。市内,庭院里花木繁茂,果园中瓜果飘香,难怪伊宁有花园城市之称。在伊宁过肉孜节格外赏心。大街上,妩媚的维吾尔姑娘头戴绣花小帽,身穿花裙;潇洒的哈萨克骑手穿着对襟衣、蹬着长筒靴;矫健的蒙古族牧民的绿袍上束着腰带;彪悍的塔塔尔族小伙子的衬衫上绣着彩色的花边……人们川流不息。洁净的庭院里,浓绿成荫的葡萄架下铺着花地毯,哈密瓜、西瓜、葡萄、油散子等满满一席,人们团团围坐,笑语盈耳,欢庆节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