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14
分享
《汉中七天行日志》连载

第一章 留凤关前凤难留 柴关岭上风雨骤

 

横穿关中环形路 跨越秦巴山中景——续一

留凤关前凤难留  柴关岭上风雨骤

 

题记:

 

凤县境内酒奠梁,南星镇旁古陈仓;

紫柏山中神来韵,柴关岭上风雨声。

 

 

     凤县古称“凤州”,始建于秦朝。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位于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嘉陵江上游从凤县流过。它西邻甘肃,南接四川,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据古凤洲县志记载:“周兴(西周),凤鸣于歧,翱翔至南而集,是以西歧曰凤翔,南歧曰凤洲”,凤洲县名由此而得。古时候曾经有四条栈道通过凤县境内——褒斜、连云、故道、陈仓,相传都是秦代所修。境内最长的一条要算是黄牛铺到南星镇的栈道了——达95km,至今在凤洲到三岔段仍留有残迹,如今古老的栈道依然断断续续地在峭壁之上延续着那些古老的想象和美梦,而翱翔致南而集的凤,是否还在凤洲亦或已经飞走,就成了人们想要探究的事体了。

      我们在凤洲镇从北到南骑了一个来回,寻找着住宿的地方,最后还是落脚在镇北边坡顶上一户农家乐旅店里,这里幽静宽敞、且价格便宜,由于入住率不高,我们每个人占了一个房间,收费仍按一个床位——RMB六元,是为此次出行最优惠的住宿费了。住下后检查了一下驮包里的物件,大都被雨水浸湿了,好在衣服等好多物品都装在塑料袋里并无大碍,只是所带的地图和笔记本可都浸湿了大半,看来驮包防雨是有限度的,布面确实能防雨,但不能保证拉链部位不渗水进去,拉锁在侧面,且处在最外侧的红色包包里放置的小本子就一点都没湿——可谓奇迹,亦可为驮包能防雨做点佐证。

       简单地收拾一下后,我们便去镇里吃饭逛街—— 

       凤县地处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上,海拔在915米至2738米之间,属半湿润山地气候,垂直带分布明显,是秦岭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 凤州镇是经1997年和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分别由原龙口镇、凤州乡、红光乡撤并后设置的。镇内交通便利,宝成铁路、川陕公路等穿境而过,辖区内现有2个火车站,其中凤州火车站属三等站,停靠车次较多,客货运输方便。凤洲镇的建筑从南到北分布在不到一km的国道两侧,街道两侧还算得上繁华,大大小小的超市一个紧挨着一个,由于怕超市关门,我们先逛了几家超市,买了些第二天路上用得着的东西——牛奶、香肠、面包之来的小食品,建伟车友还买了一双仿军用的高腰球鞋以备急用,逛完了超市便去吃饭——

       吃完了饭,再逛街则兴趣就不大了,加上刚下过雨的街道上还泥泞不堪,我们穿着自带的拖鞋都不防水,再加上此时头顶山的云层明显地厚了起来,一副乌云压顶的气势,凸显出了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分界线上的凤洲镇之气象特点和半湿润山区气候的明显特征——乌云压顶凤洲镇 秦岭深处龙口村骑行到此凤已集 管它南歧或西歧

     于是顺着国道又逛了一会儿,就回到了旅社,早早就寝,一整天骑行的疲乏须要良好和足够的睡眠——明天的骑行还要翻山越岭,会更辛苦,更具有挑战性。

 

         第三天(6月18日)一大早——仍然是6:00整,从还在睡梦里没有醒过来的凤洲镇轻轻地掠过,我们离开静悄悄的凤洲——在我的词典里,凤洲镇东南不远处是有一处摩崖石刻的古老遗迹,但在凤洲镇问遍了所有早上遇到的人,都不知道有一个摩崖石刻之类的地方,或许在当地另有名称也未可知,我们只好带着一份遗憾,向南直奔15km以外的凤县县城而去。

 

       7:30分左右,我们到达凤县县城,国道紧挨着城区侧边而过,笔者由于不不喑路途,一个劲地往前骑,险些与凤县县城失之交臂,看着就要骑过了头,建伟车友及时阻止才又掉过头来返回,进入县城城区沿街逛了一圈,欣赏这秦岭深处的小县城之风貌,此时本已阴沉的天气却又开始淅淅漓漓地下起了雨,秦岭深处的凤县,其雨水就是这么的慷慨大方,随时随地就奉送给了你,自然也管不了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乘着避雨的档口,我们在一个集贸市场里的小吃摊档上,稀饭、炸糕、粽子、肉夹馍见样吃了一些——还真是经济、实惠、可口、热活,浑身舒坦,既在增加了活力又增加了火力,着实也为再次冒雨骑行,备足了能量和热量。

 

           8:00许,吃饱喝足后,拿出雨披,全身披挂停当,我们从晕挤的市场出来,穿行在人群中,慢慢地骑出了城区,出凤县县城不多远就开始了上坡,且一上路坡路就很长很陡,一直延续到酒奠梁这个凤县境内局部的制高点上,几十公里的山路一点也不亚于翻越西秦岭时所攀爬的坡度,大雨中要骑上这样的大坡、陡坡,骑行起来就非常困难,由于雨太大,山体可能有些疏松,在这一段路上,还频频出现一些险情,建伟车友在前面骑着骑着就听到前面的山坡上,一些山石滚落的异常响声,前面突然滚坡的石头,已落到了公路的中间,而且还有些小石块还在往下滚落,骑到近前一看,真是让人直冒冷汗,这一堆石头不管那一块砸到我们,都会有不堪设想后果,幸亏先一步掉了下来,也算是万幸。一路上骑着骑着就会看到路上有大石块横桓在路中间,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掉下来的,这些滚坡的石头还是给骑行中增添了些许的恐怖色彩,不由得你不加快速度,心里边巴不得赶紧离开这些事非之地。

 

       到达酒奠梁上时,雨好象是小了一点儿,梁顶上有宝汉公路管理局于2002年10月修建的碑亭,亭内所立之碑是赵祖康先生于1936年10月题写的“酒奠梁”三个大字,亭的右侧有一块背后阴刻着“路魂”两个大字,正面则是宝汉公路管理局拓宽道路工程竣工时,建亭立碑之碑记铭文:“川陕公路始于抗战前夕,后方以此相连,祖康先辈殉国*愿*路,**打通宝汉。改革开放道路更宽,从此蜀道不在登天,千里锦城一日可还,世纪之初树碑立传,酒奠路魂日月可鉴,激励后人勇往直前。”看来这酒奠梁以及川陕公路,不仅使得蜀道不再难于上青天,而且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隐藏在这里呀。路魂两个字所承载在着的份量,自然是一些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了,与国家民族兴亡相联系的一切自然都会让人心情激动、心潮膨湃,还真有点让人景仰或敬佩,笔者在拍下了酒奠梁上之碑、亭后,亦在心里面默默地为那些曾经为国家、民族兴亡做出了牺牲的先辈们送上最崇高的敬意,酒奠梁的精魂就是由这些人们铸就的,自然会永垂不朽。

 

 

       在酒奠梁碑亭东边的开阔地上有农家住户,崭新的农家乐饭店冷冷清清,并没有人光顾。我们在其门前小憩,补充些水分,啃食些干粮,并与门前的小伙子聊上了天,寻问这酒奠梁的过去和今天,试图撩开酒奠梁神秘的面纱,可山顶上的人却是不甚了了,或许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了。说起前面的路,小伙子倒也还算明了清晰,告诉我们前面一段下坡后,过了留凤关、南星镇,还要再翻越一个比酒奠梁还要大的陡坡——柴关岭后,才算真正的上完了坡。

 

 

       到达留凤关,地势显得比较平坦了些,尘封以久的留凤关,那 经年的往事, 早已化作昨天吟唱的歌谣,亦或化成了今朝的峭壁深沟,留凤关虽然不一定真正的能留住了在歧山鸣叫,在西歧翱翔,在南歧而集,尽显其吉祥和瑞气的飞凤,但却留住了当年凤南飞而集时即存在的大片森林,林区地跨南星、三岔和温江寺3个乡镇。留凤关林场位于秦岭南坡,凤县东南部,其场部就设在凤县南星镇留凤关村,位于316国道旁,如今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场以森林管护为主(1970年建场后,一直以生产经营木材为主,实行自收自支,现在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天保工程管护经费),这里的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可谓是达到了100%。骑行到这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清爽,第二就是养目,第三则是好象自己已置身于仙境,任你再是个凡夫俗子也会被这清新的大自然陶冶的冰清玉洁,超凡脱俗了。

 

 

      在这一段骑行的程途上,已没有了那种叫人心烦的大雨,或者说在这里已不象是在下雨,犹如甘霖似的雾雨拂面,轻柔滑爽,成了一种难得的享受。国道两边绵延不绝的是起伏的丘陵或浑圆的山包——全都是青葱和翠绿,满目的画卷都是真正的碧水丹青,大自然才是一位真正的雕塑大师或天才的画家,这一切都安排的巧夺天工,这一切的铺垫和描摹都是那么的美仑美奂。置身其中,由不得你不去想象或感受这人间天堂般的境遇,不一定如醉如仙,但也会心情放飞、神清气爽。人生几何?良辰美景能有几回与你遭遇,能有几回让你享受,我们除了感恩大自然的赐予,自然还应为自己的骑行豪迈感到欣慰。

 

骑行路过留凤关,满目青翠娇欲滴;

轻柔拂面雾中雨,碧水丹青自然成。

留凤关前凤何在?道旁独留栖凤州;

吾等骑行匆匆过,游罢故地好还乡。

 

     公路上再也看不到什么滚坡的石头或泥沙了,细雨绵绵亦或是大雨滂沱又怎能奈何得了这绿色的屏幛,对大地的呵护呢?

 

      过了留凤关,一路享受着山间美景,不知不觉就到了南星镇,在笔者的字典里这里仍有一处值得探究或寻方的地方——“陈仓古道碑”,在路旁一打听,这里可谓是尽人皆知。一位中年汉子,顺手一指:前面路口下去往左拐,从国道上下到村子里也就三、四十米左右,左侧一条村间的小巷,泥泞中雨后形成小水流还在流淌着,我们向前走了二、三十米远,一块石碑被砌在一个破败不堪的小门楼中,上书:“对面古陈仓道”,是乾隆年间某地方官员所立,石碑下面路旁边还有一块由凤县地方政府于1984年11月27日立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仓道碑”,笔者拍下了这个古陈仓道碑后,向对面一户农家正在外面玩耍的孩子们寻问:对面的山沟真的就是当年的陈仓道吗?孩子们自然不太清楚,但懂得去问他家的大人们,一个中年人从门里出来,指着对面的不远处的沟豁处,不无得意地对我们说:看!那就是古陈仓道。

 

 

 

        这条掩映在绿茵和青翠中的古道,至今仍然还能通向那遥远的汉水流域,只是今天的国道已摒弃了这条秦汉时古老的国道,316、***等多条国道正从好几个方向上延伸到了汉中巴蜀,西汉高速公路即将建成投用,更是使得蜀道不再难了。笔者也为这条秦汉时古老的国道留了个倩影——也算是个纪念的符号吧。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不用再走陈仓道,便能很便捷地向秦巴山间的汉中进发了,我们继续沿着316国道,向前、向东南方向上的柴关岭、留坝进发。从南星出发时,雨又开始下得大了些,骑行速度随着小雨变中雨、中雨变大雨,渐渐地慢了下来,路过紫柏山风景游览区时,则又变成了滂沱大雨了。这里正在进行景区的道路施工,推土机压路机等施工设备在大门口摆了好几辆,山门内外堆积的砂石土方,已经将个风景区的山门和青翠的山色遮挡住了大半,紫柏山的原生态不知在这些推土机和压路机的摧残下,尚能有几分姿色留存,紫柏神韵将何以显现,我们这些过路人可真为紫柏山的命运担忧啊!但愿能适度或适可而止——中国文化向来有止于至善的夙愿。

 

 

        我们带着对紫柏山风景区原生态环境的担忧和对紫柏山神韵的向往,离开了紫柏山北麓的山门,骑行中雨越下越大,坡度却也越来越陡,我们沿着迂回盘旋的公路,慢慢地开始向凤县与留坝县的分界岭——柴关岭冲刺,通向柴关岭公路象一条蛇形漫舞的黑色稠带,在一片青翠和葱笼中不断地向上延伸,而这上下盘旋的公路间,整个山谷间都被大片的松林覆盖,骑行中不时有一阵阵山风掠过,再加上骤雨滂沱,大片的松林便会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涛声,惊涛裂岸声也不知是风雨声,还是松涛声,极度震撼人心。

 

 

      在骑上柴关岭的程途中,我们还看到尚有多处古道遗迹,与现代公路相随相伴,若即若离。因为古道沿溪而上,仅宽丈余,虽有台阶坡梁,骡马轿夫行人亦可攀行;而行驶现代汽车的公路则必须宽阔平坦,且纵坡不能太陡,故盘旋而上,古道也就多被绕开,留存的残迹也就得以保存。也正因为现代的公路之坡度大多都不超过5%(好象现代筑路的规范里有这样的一条限制),也就为我们骑行创造了可能的条件,也为我们能在风雨中感受大自然明快和清新、感受紫柏山上的神韵提供了便利。

 

       经过一阵艰难的骑行,我们终于在几个转弯处后面,看到了一个蓝色的界门,在两侧的葱绿和清翠中显得格外清新,这是由留坝县建立的欢迎之门:

 

两边的对联:

林冠西北第一线

         秦岭明珠小江南

横额:开放的留坝欢迎您

   

      留坝县边界的到来,昭示着我们已经离柴关岭极顶不太远了,雨水中骑行了一天,总算是获得了回报,柴关岭作为我们骑行的316国道,在秦岭山脉的纵深处必须翻越的第三座高山峻岭,可谓是山高路险,地势险要,这里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界。转过这个弯,再往前几十米,便到了柴关岭的极顶。

       在公路旁边的高岗上,建有一个碑亭和一通高高的石碑,上面苍劲的大字是:柴关岭。仔细一看,其落款仍然是:赵祖康——这是位著名的公路专家,也是我国现代公路的奠基人之一,

 

 

       包括我们先前已经骑行过的酒奠梁——这一条穿越秦岭的现代公路——川陕公路正是他在1936年主持修筑的,柴关岭作为公路的必经之处(上下约12公里),当然是险要工段之一啦。在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吴必治、孙发端、张佐周等人)的通力合作下,他们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地形,挖高填低,由于纵坡科学合理,堪称为中国现代交通史上的精采华章,至今为公路界称道——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大雨天的洗礼下,岭上岭下的公路真还呈现出了一种乌蒙逶迤腾细浪之美感。

 

        就在我们骑上极顶时,从对面留坝境内过来了两辆车,车上的人们都下来了,其中有一伙人是警察装束,看到我们及我们的装束和自行车装备,感到很惊讶,当得知我们是从渭南、宝鸡、凤县一路骑行过来时,非常地吃惊,连声地说:了不起。岭上实在是太冷了,大雨仍然在滂沱,大家围着柴关岭碑亭各自照完像,他们便匆匆地上车原路开走了。

 

       照完像笔者站在碑亭南侧的高岗上,向东南方向上的留坝境内望去,刹那间被柴关岭下的风光惊呆了,这一面却是另一番景象了:久违了的云海是那么的美丽,从山头看下去,只见下面云雾似轻纱般缠绕着山腰,座座苍翠的高山如浮在云上,像海上仙岛一般。举目远望,峥嵘的群山峰头都已隐入白云深处,不见了真面目,如此壮观的云海,还真是很少见到过。

 

       柴关岭的云海,据说一年四季天天都能看到。南来的暖湿气流被高高的山体挡住,徘徊之间,变成了一层层、一团团、一缕缕的白云,飘飘悠悠,翻卷奔涌——柴关岭虽非秦岭山脉中最雄奇险峻的山岭,但却因为是秦岭深处最重要支脉紫柏山系,不但巍峨雄壮,丛林青绿,溪水晶莹,在这里发思古之幽情、赏清风轻拂下的白云,自然就是最美丽,也是最有魅力的山巅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