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穿关中环形路 跨越秦巴山中景——续七
朱鹮之乡草坝村 熊猫家园东河台
第六天(6月21日)大清早,天气虽然没有放晴,但光线和能见度比昨天傍晚要好得多了,远处山峦上云雾辽绕、黛色朦胧,从镇口延伸过来的公路洁净如洗,一晚上的绵绵细雨的洗礼,使得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和空灵,这里有着圣洁的河水与村镇,有着甘甜沁人心脾的空气,公路下河滩里绿草丛丛,好一派:山涧金水流,人间胜景在——
咏:金水镇
金水镇上高架桥,西汉高速半悬空;
山涧金水水长流,人间美妙胜景留。
西安到汉中的高速公路从这里横空而过——全线最高的金水河大桥,是从水面到桥面高达65米,跨度为1102米的特大桥。鸟瞰过整个金水镇后,与南侧从远处盘旋过来,正在施工铺设沥青的路面碰上了头,跨过金水镇后向东北西安方向款款而去。金水镇北头的两座大桥,一高一低、一新一旧,错落有致地横跨在金水河上。那高高在上的高架桥横桓在上,一下子就彰显出了不凡的气势,使得下面的老桥和金水河西侧的金水镇里,那些两三层小楼都显得低矮、小气了很多。我们告别了这个与我们有着一夜情缘的小镇,向北、向秧田方向骑行,从而揭开了新的一天里骑行的序幕。
别了金水镇,我们沿着与金水河一同曲曲弯弯、相依相偎的公路,向北、向秧田、向佛坪方向骑去。出了金水镇,起初还有点下坡路可以飞驰而下,没多久便又开始了慢上坡,过了黄家台金水河谷地越来越狭窄,但景致却越来越引人入胜。
金水河:源于秦岭光头山东南侧蛇草坪,由秧田乡牛角坝北部边缘进入洋县境内,由北向南,穿越秧田、金水镇,然后从金河口注入汉江。河道全长75公里。洋县境内水流长度达48公里,全流域面积732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域2.7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8.56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633米,河道弯曲窄狭,河床坡降不足1/500,由于比降大,故量小却流急。
从金水桥头到金水滩背全长大约7公里左右,我们一路骑来,老远就看到前面所建的金水河水库,并不高大的库坝及其水电厂房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在上个世纪,1996年洋县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九五”期间全国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在金水流域, 金水河秧田段水能开发规化中——金水河流域勘察和设计了梯级电站。而分布在金水河中游水电站——主要就是金水街水电站了(上游还建有有碗牛坝水电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水库。在建设期间,由于过分地调了电站水头的利用,虽增大了电站的装机容量,但降低了厂区的防洪标准。2002年的那场(“6.9”)大洪水,使电站厂区和厂房内的所有设备全部都被淹没,对电站形成毁灭性的灾害,尾水处河床抬高了近两米,尾水出口被严重淤积,造成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至今都无法估量清楚。
我们到达这里时,正赶上天气又阴沉了下来,由于山间狭窄的地缘和108国道在此的转弯又太多,总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和地方,将其容颜完整或全面地留下来,一直等到骑过了曲曲弯弯的库区,到达了上游,才勉强地将其全貌照了下来,只不过水库大坝以及坝上的场房,都显得不那么清晰了,距离的遥远和阴沉的天气里云雾的笼罩,以及对面山峦的倒影构成了这幅水库画面灰蒙蒙的主色调,完全失却了其本来所具有的山清水静、山明水秀之旖旎风光。水库南边山峦上压顶的乌云,以及水面周边及其两侧的小山丘那深沉的倒影相映衬出来的漭漭苍苍,并不是在向我们预示了大雨又即将到来了,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阴天气象云图——秦岭山间纵深处独特的气象现象,因为此时或过后都并没有出现大雨滂沱亦或细雨绵绵的景象。如果把几天来阴沉沉的天气视为常态,从而从心底里剔除种种的浮躁,再回过头来仔细地看看,这一切景象还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特别是我们再往前走了没多远所看到的景色,马上让人感觉到了这幅图景的珍贵。水库的上游,由于水位的提高,在曲曲弯弯的山涧沟豁中,形成了一串串碧水深潭,煞是好看。而那深潭上的吊桥和桥头的红房子,又给这幅奇特的山水画上添加了绝妙的神来之笔,仿佛那晃晃悠悠的吊桥就是通向仙界、通向天堂的天桥,而彼岸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些梦幻般的村庄和房屋田舍就是真正的极乐世界。
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我们便先后踏上吊桥,体验起了这种在吊桥上晃晃悠悠、神仙般的感觉,而用照象机留下来的瞬间影象,也将我们自己同时留在了这充满梦幻的神灵之画卷中了。在照完象我们从吊桥上走回来时,发现在桥的这头有“秧田草河坝”的字眼,我们才知道这里是美丽的草河坝——其美仑美奂的胜景还真是罕见。
咏:秧田草河坝
秧田乡间草河坝,潭深水阔吊桥横;
远处山峦云雾白,对岸红房色朦胧。
离开美妙绝伦的草河坝,一路上坡到达秧田镇时,已经十点多了。途中的艰难自不用多说,这一路连个吃饭的地方也没碰上,幸好我们还带有一些应急的干粮——香肠、面包、压缩饼干以及牛奶开水之类的饮用品,在几棵大核桃树下打尖休息补充能量时,还砸开了几个掉在地下的绿皮核桃进行佐餐,开了今年以来第一次吃鲜核桃的先例——只是核桃还太嫩,没什么油香味,却弄得满手绿色洗都洗不掉,也算是此次骑行的一大糗事了。
秧田一过,本以为从这里到佛坪应该全是下坡路了,可没想到刚骑了没多久就又开始上坡了,这回的坡不仅是陡的出奇,而且还弯的出奇。108国道在这里被扭曲的不成个模样了,自然无法用什么“之”字形或“乡”字形来形容,即使是用什么“麻花”形来形容的话,也不能准确地描慕出它的型态来。任凭你怎么搜肠刮肚也找不出个非常贴切的词儿来描述它的情状和特征,幸好笔者在其头顶上鸟瞰它的尊容时留下了它的倩影(见图片),那么还是请车友们和读者诸君自己去形容它吧,或许您能想出个贴切一点的词汇来形容它也未可知。
在这样的弯道上,骑骑推推盘上顶端时,洋县的欢送大门却也伫立等候多时了——“驶出洋县祝君一路平安”的横幅,与两侧“朱缳故乡、蔡伦封地”的字样,使我们想起了昨天进入洋县境内时所看到的欢迎之门。这一迎一送,既道出了洋县乃礼仪之邦,也彰显出了洋县人民的好客之道,当然也终结了我们在洋县的的骑行历程。只是我们在这块曾经是一代科学巨匠蔡伦的封地和濒临灭绝的朱缳之栖息地上,只看到了蔡伦的墓祠,却没能看到顶点朱缳的影子,倒不免有些遗憾和心头惆惝。
未见朱鹮心惆惝
公路扭出麻花样, 盘上高坡洋县过;
酉水金水原始地,未见朱鹮倩影回。
——朱鹮作为世界上最濒临绝迹的鸟类,它珍贵美丽,有“东方宝石”之称,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1年5月在洋县境内发现世界上唯一幸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得到了政府及有关组织的极大关注后,通过二十年左右的不懈努力,目前,朱鹮的总数量已增加到500多只,其中野生群种有280多只,人工种群235只。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家政府及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朱鹮救护饲养中心位于洋县城北3公里处,占地1.5公顷。该中心是我国唯一的一个集科研、教学、保护为一体的救护饲养中心,中心有饲养笼舍30间,占地1000平方米,建有仿古代建筑的宣教馆一座,集影视、图片、标本、生态模拟为一体;放飞大棚一个,占地8000平方米,高度达35米。
中心附近的草坝村是野生朱鹮夜宿地,每天晚上有60多只朱鹮及其它伴生鸟类数1000只地此夜宿,鸟语花香,十分迷人壮观,成为洋县一道风景线,为了满足人们对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的渴望,近年来已对外开放,据说,先后已接待了国内外考察观光者旅游者达数十万人次;与此同时,在人工繁殖的密集区花园刘庄村,建设了近3000平方米的山间小屋供参观考察,刘庄村位于洋县城北15公里,这里有茂密的松树林供朱鹮营巢,自然风景得天独厚,朱鹮倩影点缀着秦巴山间,显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怡人景观;在山间小溪边还保持着一些原始的一季耕作制度的冬水田供朱鹮觅食,山下还有几户人家作伴,这就是特有的生存环境——洋县真是唯一的朱鹮之乡。
由于野生地和人工繁殖地都远离国道,而大雨的浇淋和阻隔,也使得我们坚定了放弃前往这些地方之计划的决心。这些天我们一直冒着大雨骑行,只可惜朱缳不会象我们一样冒雨飞行,因此始终无缘得见其踪迹,更无缘一睹其芳容了。不过正因为其稀有,才更显得珍贵;正因为其太珍贵,才使得大多数人到了洋县也难见其尊容;正因为见不到其尊容,才更让人难释心怀;正因为难释心怀,留在心中的才总是那么的向往和期盼。
出了这个欢送之门,越过了洋县的地界,南北走向的土地岭,作为洋县和佛坪县的分界岭,横桓在两县的分界处,而东西走向的土地岭隧道正处在这一分界线的顶点,成为连通两县的大通道,其东侧便是椒溪河谷地,穿越土地岭隧道后,便是到了佛坪县境内——
土地岭上飞车下,秦岭南坡林深深;
沟豁纵横自然生,河谷山间熊猫家。
佛坪——地处秦岭中段南坡腹地,其境内不仅群山雄峙,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山清水秀。而且由于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带,还分割了南北气候。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和不同海拔的山体,使光、热、水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水平区域性和垂直带状的差异,总的趋势是气候温凉,日照偏低。佛坪县属暖温带气候,有显著的山地森林小区气候特征,成为特殊的亚热带北垣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源都十分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76.98%(不含灌木林林,地面积有170多万亩)。佛坪素有“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之称,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433种,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金钱豹、华南虎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有野生高等植物5门180科近2000种。区内自然生态保护完整,是避署、旅游、探险、狩猎基地。佛坪县地理环境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最高海拔2904米,最低海拔515米,县城海拔840米。按地形可以划分为不同的4个自然区——低山河谷、低山谷坡、中山沟谷、中山陡坡。四个自然区域在地貌、土壤资源特点、土地利用和改造利用方面也有显著差别。坪佛县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这里生物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这里是大熊猫分布在地球上最北端的地区,所以又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
然而,佛坪又是一个较为年青的县份。据《佛坪厅志》载,佛坪原属古洋洲(今洋县),清道光五年(1825年),割洋县东北部及周至西南部,设佛坪厅,归属汉中府;1958年撤佛坪县,辖地划入洋县、周至、石泉,1961年又恢复佛坪县建制。佛坪因原县城设在佛爷坪上而得名,东西宽46.15公里,南北长54.05公里。面积达1279平方公里,但总人口却只有3.5万,是陕西省人口最少的县。
从土地岭下来进入椒溪河流域及其谷地后,108国道便从东西向转到了南北向,过了西岔河乡后,也就径直向北一直延伸到了秦岭梁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恢复的佛坪县治,就设在椒溪河谷地的袁家庄镇上,我们到达时已是中午时分,佛坪县城大老远就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了——城区两侧以及北边远处的山峦并不很高,其上有一团团的白云萦绕飘渺,下面椒溪河岸转弯处一色新砌的河堤泛着银白色的光芒,岸上一大片矗新的楼宇白墙红顶独具特色;城南左侧一个高台上筑有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标志性的建筑,其间还建立了熊猫保护科普基地及其展室供人们参观,只可惜我们到达时,展示区内已没人上班,展馆的门已关闭,笔者在院内高台上转了几圈还是没有能如愿参观,只好从高台上转了出来,与高台相对着的正前方宽阔的空地上,矗立着佛坪的标志性雕塑——三个憨态可掬惹人怜爱的熊猫宝宝,拱手迎送着四方的宾客。我们在河边堤岸上小憩片刻,驻足观赏这里的美景。
进入佛坪县城,我们才发现这里和秦岭纵深处的其它县城的布局几乎没多少差别,一样的以国道作为主街道,再就是在国道旁还有一条与其平行的街道作为其城区内的居住区或商业区,城区就局限在山间谷地中,周边虽然是群山雄峙、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山清水秀,但地方显然是狭小了些;不过麻雀虽小、五藏一定俱全,这不县级的各大班子及其职能部门分别占据了河岸上的有利地形,一路骑过来给人的印象颇为清晰和深刻,这里显然政民倒挂,民少官多——吃公家饭的人多于吃私家饭的人,也算是秦岭里面行政区划或公务员队伍编制的一大特色了。
我们在城区北边居民区内一家餐馆吃过了午饭后,便继续向北赶路;过了长角坝乡的地界,则又开始了秦岭中段南坡上的艰难骑行了。到了东河台,秦岭南坡的陡峭和漫长,才让人觉出了秦岭的高大和气势之雄伟。在东河台西侧的山坡上,一幅巨型的大广告牌上,正中央“秦岭大熊猫的故乡”几个大字,非常引人注目,下面几只可爱的大熊猫在河谷两边悠闲自在,上面“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两行字说明了这里的不同凡响和重要地位。这个巨型广告牌的背后,一条沟壑向秦岭的纵深处延伸而去,顺着这条深沟向西、向西南一直走过去,就可以到达大熊猫出没的地段,就可以寻得大熊猫的踪迹,这里就是大熊猫分布在地球最北端的地区,即地球最北端的大熊猫居住地——大熊猫的故乡。
据介绍这里经常有外国人或中国人在当地居民的向导下,寻找大熊猫的踪迹,幸运的人总是可以看到几只大熊猫在沟壑丛林中出没或悠闲自在。当然也有些倒霉蛋转上好几天后,不仅看不到大熊猫的倩影,而且还把自个儿累得个精疲力竭、灰头土脸,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看来一切都得随缘了。
我们原本就没有探寻大熊猫的计划,因此,也就没有再往这条通往大熊猫家园的深沟里走下去意愿,再加上老天爷也不给面子,这个时候又开始了阴云密布,雨点也越来越大,我们只好停留片刻,将这个巨大的广告牌连同它身后的这条沟壑纵深的入口处,一起停格在上面这方寸之中,也好给自己、给他人、给读者留下一个永久的记忆瞬间。
完成了这样的夙愿后,我们便披挂整齐(穿上雨披)继续上路,向108国道在秦岭的最高点——秦岭隧道骑去。等过了秦岭隧道,秦岭北麓的山山水水便完全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虽然向北流淌着的黑河在这里还只是众多的小小溪流,并没有形成碧水深潭的气象,但秦岭北坡已没有了一顶点雨丝,虽然只有一个隧道之隔,这里的自然景象和气象特征与南坡的差异还是明显地显露出来了——秦岭真不愧为南北气候和地貌的分界线啊!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这两侧的自然景象及其气候差异,使得我们对秦岭这个在地理、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也算我们此次骑行中的一项重大收获了。
咏:佛坪
袁家庄北筑新城,佛爷坪上空留坪;
高台基地虽无缘,熊猫雕塑亦相迎。
生物圈内与人汇,熊猫家园东河台。
秦岭隧道分南北,水流北麓黑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