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14
分享
《汉中七天行日志》连载

第三章 追回韩信汉室兴 凿开石门褒斜通

 

横穿关中环形路 跨越秦巴山中景——续三

追回韩信汉室兴 凿开石门褒斜通

 

 

 

      第四天(6月19日)一大早,天气依然阴沉着,但并没有慷慨地飘挲起那些绵绵细雨亦或令人心烦的中雨或大雨。我们仍然是6:00整准时出发,从留坝县城到武关驿十四五公里的路程,倒是在不知不觉中伴随着早晨的阵阵清风和凉爽匆匆而过,随着八里关等众多的隧道被抛在车后,我们向一阵风轻轻飘过来,又轻轻地飘过去。武关驿到马道镇大约20公里左右的路程,就又被我们不经意间飘过来了。 

      在马道镇附近,,我们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去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地方。在公路边上,一棵古老的大树、一道古碑的前面,一个特有的旅游标志牌,高悬在国道旁,早早地就落入了人们的视线,半山腰上虽也有亭子和古碑,但这旅游标志牌和大树、石碑已经成了萧何追韩信的符号标记了,在此留下纪念似乎也已看到了萧何追韩信的历史性画面了。

      面对附近颇为寂寞的山间小镇,我们已发不出思古之幽情了。遥想当年年轻气盛的韩信在项羽那里只不过做了个执旗郎,很是不受重视,几次想显露才华,发表一些见解——其实也算是真知灼见,可硬是被个项羽斥责羞辱,看看在项羽那里已无用武之地了,才投奔了这个人精刘邦,但跟着刘邦从中原到关中,又从关中到汉中,一路走下来,还是一直得不到重视,满腹经伦无处施展,真正的才华不被赏识,眼看人生价值在此也无法实现,一气之下,就再次决定跳槽。在风高月黑的某一天昏黑之夜,索性就来了他个不辞而别。虽知丞相萧何一听,却大吃一惊,窃以为国失人才,损失多多矣。于是也没顾得上去告诉刘邦,便跨马就追。自然是一直追到我们现在站着的这个地方,或许也是由于韩信并不是真想离去,不知是自己有所算计,还是对刘邦存有某种幻想,才使得萧何在这里追上了韩信,也就有了以后的拜将封候,也就有了所谓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历史画卷的展示——栈道因此而更加出名;也就有了以后的定鼎三秦、荡平群雄,同时也为他自己的不归路铺平了通道;路边这棵古老的大树似乎完全可以佐证这一切。韩信在一系列的历史画卷这个长廊里,可谓是春风得意、得心应手,一副大手笔,加上神机妙算,他始终掌握住了先机,将整个历史画卷描摹的一气呵成、波澜壮阔。尽管韩信杰出的表现和才能为自身铸塑了丰碑,但他对人性的把握远没有其对军事的把握准确无误,他错估了自己也错估了刘邦,致使他他无论如何也没有算计到自己的下场竟是那么的冤屈和任人宰割,悲乎!一代名将竟殁于一个更有心计的妇人之手,也算韩信死的其所了。

       如今在这棵大树下立有一个石碑,书曰:萧何追韩信处。此地现在名叫马道——算来这里离汉中也还有好几十公里呢。

      

    咏萧何追韩信处

 

萧何追此韩信回,拜将封候展雄才;

明暗迂回陈仓道,定鼎三秦基业固。

荡平群雄走狗烹,齐王降作淮阴候;

含冤后宫瞬间悟,难悔月下萧何情。

 

 

       带着对韩信的命运多舛之悲情和对汉王朝壮丽的历史画卷的礼赞之复杂的情怀,我们离开马道,但无法很快地从这种情怀中解脱出来,一路上默默无语,顺着褒河、顺着316国道,慢慢地向前、向前骑行着。

       在这一段路上,直到我们遇到了两位从东北骑行海南三亚、辗转云、贵、川、陕,准备经西安、郑州等地环游中国的夫妇车友,重新找到了骑行的支点,才得以释怀。这两位东北车友可真不简单,在外骑行已经有两年多了,看着他们车后架上的自带的脸盆和风尘朴朴的模样,就知道他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霜雨雪了。以他(她)们64和61的年岁环中国行,可见他们的体质和毅力之不一般,看着他们骑行的身影时,我们正好一路下坡,但并没有放得很快,相互间招呼之后,大家下了车互道来历和骑行历程,我们对这对夫妇之敬仰和钦佩之心情油然而生,相继与这对夫妇合影留念后,就把对他们的崇敬钦佩都凝聚到了这像片的方寸之中了。

      与他们握手道别后,我们便一路下坡、一路顺风,可谓是风掣电制,骑行的魅力和放飞心情之情怀,此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然后的骑行便不是沿河而行了,而是沿着曲折绵延了几十公里的褒河水库——亦或是石门水库而行了。

      在马道以下的几十公里路程里,316国道全都是沿着褒河而行,在秦岭的南出山口最狭窄的地方——鸡头关处,修建了一座一百多米高的水库大坝,将褒河栏在了山里。所以整个南段的褒斜栈道遗迹都淹没在水里了,不过山上还有一条古栈道,叫连云栈道。尽管这里的历史遗迹已被泯没的差不多了,但这里山清水秀、民风纯扑,高峡平湖——如此的风光倒也使人畅快惬意。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串联贯穿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的山谷,南口在汉中市北25公里处叫“褒谷”,北口名在眉县西南15公里处叫“斜谷”,古时统称“褒斜谷”,全谷长约250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桥,断断续续地修筑起了栈道,后来历代又接踵而来,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其为“褒斜道”。汉武帝时对褒斜道又大加修凿,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

       在褒斜道南出谷口,穿越七盘山处,有一个人工开凿、可通车马的隧道洞——石门,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在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隧道已经淹在水库中了。石门大约是由战国时期为修褒斜栈道而始凿的,后经历代修凿方告开通。自秦汉以来,时通时塞,历次修复,多留有摩崖石刻。石门的开凿年代,据《石门颂》记载,应该是在东汉,开凿于公元1世纪,故近代外国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国的陕西褒城”。指的就是这个石门,由于它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穿山隧道,而这条神秘幽深的石洞是在1900多年前,是在火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当时是用什么办法开凿,便是人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了。是啊,那个时候的古人,用了一种什么样的神奇方法创造了这项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工程呢?可这遥远的秘密,随着石门隧道淹没在水库里时一同被淹没掉了——构成了石门悬疑。

       在石门洞内东西两壁和洞外南北数里的险坡、断崖以及褒河水中、沙滩大石上,多有由汉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历代开通、修复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情况的记载,有的是参观、游览的留念题记,据说清代有人统计过,大约40余种——而其中的“汉魏十三品”,唐宋时期即负盛名,誉满全国。

       所谓“石门汉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门洞内东西两壁,东汉刻的《石门颂》与北魏刻的《石门铭》为代表而言。其中,《石门颂》早已名驰全国,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和书法艺术史的瑰宝。特别是它的书法,是“汉隶”的杰作。

       因国家要建修石门水库,石门的部分石刻,于1970年凿迁至汉中城内古汉台,粘接复原,专建一室,名为“石门汉魏十三品陈列馆”。中外游客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褒斜道与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列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316国道上新石门隧道的开凿,不仅使得国道的坡度大为减缓,而且还大大地缩短了里程,在新石门隧道旁,鸟瞰石门水库大坝真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几十年的苍桑使得大坝的色调与山石融为一致,倒不显得那么的不协调了。远处褒斜栈道的长廊,忽隐忽现地沿着石门水库西侧的山腰逶迤缠绵向西北而去,更远处山腰间栈道尽头一个亭子的头顶上,一方“平安是福”的摩崖刻石隐约可见,笔者用十几倍的变焦将其拉近后留下了难得的影象,虽然清晰度差了点儿,但还是可以一睹为快了。

      石门水库是秦岭山间的一颗明珠,石门及石门摩崖石刻是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和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但是随着被淹没都已成为了过去,虽然还有十三块供我们张扬或自大——自我欣赏之余,难道我们就不能明白,但毕竟已是支离破碎了,我们面对这些支离破碎,应感到羞耻,虽然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可以为祖先和自己开脱,但心底里就能那么安宁吗?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文化中,自我欣赏的东西难道还少吗?可谓是比比皆是,是优是劣就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咏石门水库

 

凿通石门褒斜开,摩崖刻石烁古今;

碧波荡漾褒水回,山腰隧道石门新。

汉魏精品十三刻,石门颂辞何处寻?

褒斜栈道今犹在,平安是福几千载。

 

 

       在褒河流域,还有很多在历史的画卷留下了重彩浓墨——烽烟戏诸侯,为博美人一笑中的那个褒姒就是这褒河边上褒地的人士,美人所承载着的血与泪,也为历史留下了斑斑点点,壮丽和豪迈中凭添了些阴柔之美。

       从鸡头关出来,汉中盆地便 慢慢地暴露在视野里了,过了万年桥就进入汉台区的地界,下坡路基本完结了,汉中盆地里的平原,自然也是一马平川,田野阡陌绿色葱笼。河东店镇距汉中也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我们于中午12:00多进入汉中市虎头桥村——这里已是市中心所在,天汉大道直通南北,汉中市区已踏在了我们的脚下和轮下。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