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13
分享
《汉中七天行日志》连载

第四章 秦巴山中江南韵 历史悠久汉中城

 

横穿关中环形路 跨越秦巴山中景——续四

秦巴山中江南韵  历史悠久汉中城

 

咏:汉中

(1)

秦巴山中江南韵,汉水北岸汉台高;

历史悠久汉中城,南郑渊缘西周情。

 

 

        “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其中,形成了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也承载著汉中绝大多数的人口。这里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因此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这里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 自然风光独特秀丽,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的盆地,被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滋养的秀土,虽然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扑面而来的是满目苍翠,森林覆盖率为52%,林草的植被率达60%,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汉中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这里是一处难得的据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秦巴聚宝盆”。

  

        汉中的 历史,可以追述到早期的商朝时代,那时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周贞王十八年秦厉公城之,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汉江滋养了汉中,汉中又曾开创了汉室的基业——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在这里策划上演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一统天下等,一幕幕历史的活话剧,不仅成就了汉室江山四百多年的基业,而且还使得拥有“天汉”之美誉的汉中,一举成为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此其悠久的历史,以及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  

 

 

     我们在虎头桥村对面的商贸大楼副楼住下后,经过短暂的休整,便出来近距离地接触汉中市区的繁华以及那些用悠久历史所铸就的人文景观。在天汉大道与虎桥路相交之处,人民广场正在整修,而广场西侧路边第一家,便是著名的虎头桥遗址——  

 

 

 

 

     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当年刘备进军汉中,曾大获全胜。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在汉水之滨大败曹军,一幕幕历史活话剧都曾在这里上演。魏武帝曹操西征刘备却也无功而返——正应了刘备所说:“孟德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此后,刘备遂自立为汉中王;在即将将回成都时,要选拔重将以镇守汉中,大家皆以为必然是张飞莫属了,而张飞心里亦自以为非他莫属。但刘备却任命牙门将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当时大会群臣,席间曾问魏延:“今委卿以汉中,卿居之若何?”魏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十万而来,请为大王吞之。”好一个举天下来,就将其挡在外面,若 派大将带十万人来犯,就一举将其歼灭,如此豪言壮语,难怪会让大家称赞不已——是谓“众壮其言”矣。

       这虎头桥遗址就是当年魏延作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的居所,刘备践皇帝尊号后,进而拜为镇北将军,封为都亭候。刘备称帝五年后,诸葛亮进驻汉中筹划北伐,魏延即为前部都督领丞相司马凉洲刺史衔。三年后魏延率部西入羌中,在于阳大破魏后将军费瑶和凉洲刺史郭准等,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被封为南郑候。

         当曹魏夏候懋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时,魏延就认为:他是凭借着曹操女婿的身分获此重任,而夏候懋本身年轻,胆怯而又缺少谋略。因此要求诸葛亮给他精兵五千,从褒道直接出击,然后循秦岭北麓向东进发,过子午再向北,用不了十天即可到达长安。怯弱无能的夏候懋知道了必然会仓惶逃遁,曹操若要再集结大军从东方进攻,这么也得二十多天,而这段时间丞相从褒斜道过来时间也足够了,咸阳以西定可一举拿下。

      可诸葛亮却以为:这样的话太过冒险,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因此根本就不考虑魏延的建议。

 

        在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魏延都是作为先锋,每次都提议:由他带精兵万人奇袭长安,然后与诸葛亮会师潼关;但均被诸葛亮阻止,不许其妄行。或许是诸葛亮平生谨慎之缘故——不愿涉险,亦或也是由于其保守而固步自封;但魏延则总觉着诸葛亮胆小怯弱,觉着自己有可用之才却无用武之地。

      魏延其人勇猛过人,他不仅军事才能卓约,而且还善于带兵,体恤士卒;但性情矜持高傲,使的很多人都对其畏惧几分,当时诸葛亮帐下的长史扬仪却也由于其干练和才能,对魏延颇多不服,魏延自然也非常的气愤,争斗之下两人可谓是水火不相容了。

    《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诸葛亮帐中长史扬仪因素来与魏延不和——水火不容,看到魏延摄行军事,甚为恐惧,害怕为其所害;便到处张扬说魏延欲率众投降曹魏,并领着人围攻魏延。魏延因本无此心,亦无此意,故毫无准备,仓促间没来得及应战,即被追而杀之。一代名将竟然死在一个文臣之手,岂不令人扼腕叹息。

       扬仪本人自然也是干才,随从诸葛亮数度出军,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也常由扬仪去办理。由于扬仪的才干,魏延的骁勇,诸葛亮往往不忍心偏废任何一个,深怕自己对二人不公平。所以事事处处都对他们坦护或放纵,以致于二人均骄矜浮躁,相互不服、势如水火,种下了二人相争斗的祸根,最后酿成了相互杀戳的悲剧。

       而扬仪本人,由于其在诸葛亮死后诛杀了魏延,自以为再没人与其争锋了,代替诸葛亮秉政是没有一顶点问题了。没想到诸葛亮生前曾密指扬仪性情狷狭,竟意在蒋琬——故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益州刺史。而扬仪虽与蒋琬同为诸葛亮帐下长史,自以为年令和官位都在蒋碗之前,才能也更比其强得多。因此怨愤便常常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又发于五内,致使其语言不节。后来他对费炜说:当时丞相死的时候,我若号召全军服从魏延,现在这么也不致于落到如此地步,真是追悔莫及啊!费炜自是密报其言,扬仪遂被废为庶民,后来又上书诽谤,言辞所指激烈,因而被抓,后自杀。魏延、扬仪都是诸葛亮帐下的能臣战将,特别是魏延,没有死在战场,却死在了内耗的争斗上,岂不悲乎!

      当然,更可悲的则是后世为了塑造一个神乎其神的诸葛武候,竟然将其拔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了完全神话了的诸葛亮,就得有一些人做垫背的角色——魏延就成了其中之一了。在三国演义里,魏延被描述成了脑后长了反骨的叛将逆臣,且狂妄至极,终被马岱斩于马下——而且把这一切都说成是诸葛亮事先安排好了的,岂不更可悲了吗?

        诸葛亮虽然没有同意魏延一再提出的奇袭长安的建议和设想,但并没有把他当成是异想天开——韩信当年就是由此而建立了千秋功业,只是刘邦先是示弱、麻痹项羽,而诸葛亮本不愿冒险,但却进驻汉中,摆出一副北伐的架势,终究也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汉初和汉末从上到下在气势上的差别,前者则是君臣一心、锐意进取,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大汉天下,而后者则是雄心不足、保守拘谨,虚张声势、蜗居一隅、内斗内耗,自然是难成大业了。虽然可以找出千百条理据来证明诸葛亮不愿冒险的正确性或无可奈何,不过他的作为还是给自己、给后人留下了些许的遗憾,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让魏延作一次尝试,那怕是一次也就足够了,但终究还是没有,可谓是诸葛武候一生中最致命的一大缺憾了。

 

 

 

        而魏延一生中最大的缺憾则是:有韩信之才干,却无韩信之用武之地。当然没有用武之地也就罢了,谁叫他上面有一个诸葛亮呢——何况就连周瑜也在徒叹既生瑜,何生亮呀!没有用武之地的也不只你魏延一个人,只有认了命吧。好不容易熬到了诸葛亮走啦,偏又要遇上个扬仪从中捣乱、争斗不已,最终还落下了个谋反的罪名,岂不冤哉!

 

 

 

咏:虎头桥遗址

 

虎头桥畔汉郡守,魏延将才真英雄;

豪气难掩反骨生,壮志未酬谋反臣。

奇袭长安三秦定,逐鹿中原朝代新;

当日若遂平生志,那容邓艾留史名。

 

 

 

       从虎头桥遗址出来,在旁边的肯德基吃了些汉堡、老北京鸡肉卷、蛋塔、咖啡之类的快餐,便顺着天汉大道直奔古汉台和拜将坛。从人民广场坐公交五、六站即到达著名的古汉台。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地带,它是楚汉相争时期的筑建,面积约为8000多平方米——而台高8米,整个汉台是由三级台地构成。公元前206年,农民战争一场风暴推翻了秦王朝后,项羽自恃功高,撕毁各路义军与楚怀王所定“先攻下咸阳者王之”的协定,将先拿下咸阳的刘邦封为汉王。刘邦心里很不痛快,但还是听了萧何之劝——忍辱屈就,率大军由子午道进驻汉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宫廷———即今天的古汉台;用张良之谋——火烧由关中进入汉中的所有栈道,以示他已很满足当汉王了,不会再北上与项羽争天下,来麻痹项羽,打消项羽对他的戒备心理。刘邦以汉台为宫廷,以汉中为根基,在汉中习兵练武,广纳贤才,破格提拔,拜韩信为汉大将军,并用韩信之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打了项羽个措手不及,出奇制胜地拿下了三秦,然后逐鹿中原、荡平群雄,一统天下。

 

 

         刘邦王汉中,从此发迹而定鼎三秦、逐鹿中原、一统天下——故将国号定为汉。而他当年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在宋代(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在描述残存的高台遗迹之景象,可以看出在宋代汉中及其高台已衰落和破败的没有了往日的模样,刘邦真正居住过的宫廷或汉台早已不复存在了;而到了清代则又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可知后代官府中的一些郡国仁人,在当年汉王宫廷湮没的遗迹处,重建或修建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古汉台,才有了陈毓彩诗中所说的“层台巩固尚如新”。

 

 

 

 

 

咏古汉台

(1)

刘邦屈从霸王意,建都南郑汉王台;

高台宫室谋远虑,逐鹿中原几多回。

封候拜将罗人才,出其不意陈仓道;

三秦定鼎齐楚归,汉中从此空留台。

 

 

 

        后世汉台已变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而耸立于北端台顶上的望江楼,始建于南宋——“天汉楼”,即望江楼的初称。千百年来物换景移,几经兴衰,如今的望江楼,更给人一中庄严隆重之感,造型别致,风姿巍然,现已成为汉中古城的标志性古建筑了。

 

       花三十元的门票,即可览之胜景,并凭吊这过往的历史遗迹。进入汉台,望江楼的背影高高在上,进入里面环顾庭院,这里花木掩映,繁茂的古树、参差的修竹、遥遥相对的亭榭,以及碧水池内那些夹杂着的荷叶繁盛翠绿,这一切给我们的感官留下了些许错觉,竟有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感。视野所到之处无不是如展画卷,游览之时确实使人心旷神怡,在此追今抚昔,感慨万千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咏古汉台

(2)

老树枯木新芽在,焉知不是吕后栽;

汉郡之胜帝业成,汉朝汉中汉王台。

摩崖石刻十三品,国宝之中宝中宝;

书法艺术亦妙绝,访古揽胜乃佳境。

 

 

 

 

       从北端一路走来,过了望江楼,桂荫堂亦是气度非凡,几株古汉桂依然生机勃勃,据说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成为汉中城内寻香访桂之处,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自然闻不到桂香,但仓桑古老的大树那空洞了的主干、枯枝、新芽,几千年了仍然还焕发着的勃勃生机,倒使得人心意盎然,心绪万千。

 

       再往里走,镜吾池、洗心亭乃明代建筑,东侧风格古朴的石马,是与三国名将魏延相关联的幸存之物;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铜钟造型精美,已被束之高(亭)阁,这里已然没有了悠扬的晨钟暮鼓声的回荡;而“月台苍玉”,则是楚汉时期的古物,也是汉台现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还有“刘邦上马石”、“试剑石”,“石鼓”、“宫廷柱础”等多种称谓,素有汉中八景之一之美称。

 

       在古汉台最南端的院落里,如今是汉中市博物馆的所在地,馆内之精华所在当是从褒斜道上石门隧道洞内外凿下来的“汉魏石刻十三品”——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汉魏摩崖刻石,被喻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笔者进入馆内后,被这批摩崖刻石深深地吸引,浏览之余便想留下影象,但拍照时却被告知:馆内不得摄影照像,据说是怕闪光影响到它的保存质量,不得已笔者只好在门外用变焦将其拉出来,留下了几幅临门的刻石碑帖的影象,由于离得远了些,“石门”、“石虎”、“衮雪”的字样看起来有些模糊,但也足以彰显其精髓和大气了,也足以使车友们一饱眼福了。

 

 

       据说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内容对研究我国交通、水利、科技、书法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研究汉隶演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弥补了我们史书的某些缺漏,并校正了史书中的一些的讹传,虽然已经支离破碎,但仍然堪称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献——博物馆内的这批摩崖石刻,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东汉镌刻的《襵君开通褒斜道》与《石门颂》摩崖,为一级国宝中的甲品,如此重要的级别,自然体现了《石门十三品》的价值。由此我们不由得要为我们早先文物保护中的重大缺失而痛心极首,试想一下三峡的建设,库区内大量的文物都获得了整体搬迁,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碑一石,无不原汁原味,而石门却只保存了十三品支离破碎的摩崖石块,岂不悲乎!

 

 

 

 

       从古汉台出来,带着丝丝的惆怅和极度的惋息,顺着古汉台东侧向南一路走到中山街,然后向西拐入建国路,再向南一直走到了将坛路、风景路,向西没走几步就到了拜将坛的南门,拜将坛的总面积比汉台要大的多,但它的建筑物和所承载的内涵却要逊色了很多。拜将坛的建筑比较单一,从南到北一字排开——拜将坛南门、汉大将军石碑、拜将台石碑、汉大将军韩信雕象、拜将坛、拜将坛北门,拜将坛上亭子由八根廊柱支撑,廊柱上都刻有:“盖世勋名三杰并  登坛威望一军警”、“胯下之辱不怒不警有忍乃济  座上陈策知己知彼好谋而成”之类的对联,联对者水准很一般,根本没有彰显出韩信的人生轨迹和价值所在——

 

 

 

 

 

咏拜将坛

 

志坚忍得胯下辱,陈策方得拜将军;

项羽帐下执旗郎,焉知亦有王候相。

 

 

 

       我们一走一过,径直从南门沿整个拜将坛的中轴线,从南向北没用多少时间就游览完毕,出了北门已到了将坛中路。顺着弯曲的大路径直走过去,就走到了直通南北的天汉大道。在一个旅游部门设置的紫红色的广告牌上,标明了向前800米,乃是天马广场和滨河路景观带,我们便沿着指示方向一路走了过去。

 

 

 

       汉中市的美丽风光在宾河路景观带和 天马广场得到了尽情的渲示:或许是这些天总是下雨的缘故,还未放晴的天空下之景观带上,雾霭蒸腾里风景如画,烟波飘渺中浸透着恬静神秘,伸向远处的滨河路似飘带细线,完全隐没在汉水的朦胧和谜面中,这真是“一幅天然的国画长卷”啊,景观带真是美不胜收;天马广场里宏伟的风貌和特色形制,广场看台上的廊柱高高在上、仪态万千,绚丽多彩中更凸显出了汉水流域的天灵地秀、水乳交融;广场尽头不远处并排的两座汉水大桥上车水马龙,傍水岸边则水草青青,岸上的花坛花团锦簇,其乐融融;江堤岸修建不久的文化走廊,彰显出了汉中市汉文化的发展渊源和龙头地位,一曲汉江赋大气磅礴:

 

 

 

 

维天有汉、饮水思源,

望月怀乡、源汉亦江。

 

 

 

      在这样一处集锦式的江边景观、汉水堤岸、天马广场上散步倘佯,并休闲小憩,真是一种意外的享受,带来的惊喜和愉悦,凭添了很多的爽快,这里的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在此能够享受到如此美景,也算是对我们这几天里冒雨骑行的一种奖赏吧,天道自然公平,你有所得必有所失,尝尽阴雨浇淋的滋味,自然会获得如此美景的际遇,心情放飞后那些阴雨天骑行所遭遇的艰辛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乘着兴致所致,我们又原路返回,从天汉大道的最南头一直漫步到了北头的人民广场,半天时间游历了汉中市主要名胜古迹和主要街区,还真为我们的效率和体力、意志力感到欣慰。在人民广场南,我们还见识了正在建设中的商业开发地带——这里户外广告自称为:汉中首席商业中心,其规模自然不小,建筑物倒也别致新颖;敢如此称谓,想必是汉中市再也没有能与其相媲美的了,当然等到开张时我们却无缘领略其风采,现在站在其外面也只是先睹为快罢了。

 

咏:汉中

(2)

滨河路旁景观带,天马广场汉水桥;

商业中心铸新姿,天汉大道南北通。

 

 

      经过一天的骑行和游历,我们领略了汉中的主要名胜古迹和人文景点,带着一种满足和喜悦,我们回到了虎头村这个有着响亮名头的地方。回味着汉中的美丽和清洁,回味着汉中的古老和悠久,回味之余并为我们的行程作着下一步的安排和策划——至此我们的骑行活动已经完成了大半,明天的骑行自然还会有很多的故事和见闻,那就等我们明天再向您——亲爱的车友,一一道来吧,我们明天见——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