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宗德伟的头像

宗德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4/12
分享
《我的九二庄园》连载

第十章 我的教育思考

第十章  幸福在九二庄园

          ——我的教育思考

我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曾经是非常优秀的学生,现在还在积极地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法规和先进的教育方法,时刻坚持与时俱进,希望有朝一日像那些伟大的教育家一样培养出一大批国家优秀的人才来。

我专心地研究教育理论,总结教学经验,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在单位我是真正服从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喜欢教书育人,我把目标从来都是定义在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上的。

我厌恶私心,反对以牺牲学生的利益来获取各种荣誉或别人的称赞,因为在我的理念中,只有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才能有利于学生长久发展。

我是全校最后一批教初中三个班英语的老师,我上课最多的时候因为同事有病同时代六个班的英语课,我为学校教育工作付出了个人应该的努力和心血,培养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和国家工作人员,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有头脑会经营的人才。

那时候,每逢周末我都加班批改学生的单元试卷,二百五六十份试卷,我经常要改到晚上十二点之后,第二天再早起,绝对将成绩结果交到每个学生的手里。

我是唯一的一个不因成绩高低表扬或批评学生的老师,我只是引导和教会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总结知识、学习得失、纠正错误,并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总结经验,准备下一次考的更好。

我的学生都很可爱,也很争气,凡是我教的学生,即使经历的再多,总会在中考中有比较出色的表现。

有一位年长的同事在回忆时说到,要是不分班,我们所带的班在中考的时候一定能考的更好,现在都考了十几个。

对呀,十二个班,一个班考上十几个,全校一年不就可以考上一百多个高中生了吗?但是,让所有人都遗憾的是,我们学校,在并入镇中学之前从来没有考出六十个高中生来。

天哪,读到这里,您该知道我们的教育的不足之处了吧!我们总是拿欧美教育方式作比对,你看我们培养出来了多少人才?我们的人才是什么类型的?除了那些有正规职业的人有一点可赞之处外,很多人都茫然不知自己该干什么,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在茫然地等待着,他们在社会上痛苦地挣扎确实让人同情。

而欧美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他们在高中毕业时就可以步入社会,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学业,所以我们的学生是学完功课再找工作,很多学生都是学习了很多用不着的知识,白白浪费了学习资源,而欧美学生是先工作再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工作。

中国的十八岁少年被关在教室里啃书本,欧美十八岁的少年就可以周游探索世界,独立学习和工作了,如果不是宽松的教育环境,能有十三岁的比尔盖茨编出自己的第一个应用程序,大学二年级就注册公司进行创业的吗?

我们的大学生也在创业,可有多少人是在所学的专业领域创业的呢?即使在大学毕业之后,能有多少人是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进行谋业的呢?我们多少人是在大学毕业时都一无所有不得不打工或出卖劳动力获取那么微薄的酬金的呢?当我们年过半百回首往事时,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贫寒,以至于一事无成。

我们要改革教育,更要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

虽然“素质教育”我们提倡了十几年,但是,我们对“素质”的理解还是因人而异。现在地方中小学贯彻的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底人民满意什么样的教育?北京市、以及一些大中小城市一方面大讲特讲素质教育,一方面却实实在在将教育推向危险的边缘。

学校为了追求成绩和升学率排名,制定了各种奖优树先的条件和各种奖励措施,中央也出台各种政策,包括在教育领域实行绩效工资,制定和所谓的完善了的更加严格的晋级制度,工资发放办法,似乎优劳优酬的分配模式在教育领域是天经地义的最合理举措,但是,谁曾想到当教育和教师个人利益、个人的工作报酬挂钩的时候,真正带来的却是教育的失败和滋生腐败的温床。

山东省的一次应届高中毕业生体质检测结果显示,85%以上的学生视力有问题,专业受限;河南某大学招收的绝大多数新学生不能成功地跑完一千米,还有某大学在学生体能测试中有人休克以至于死亡,因此,学校运动会几乎不再召开,即使召开,也是表演性的,只有一些专门训练出来的学生或人来参加,大学生运动会也取消了五千米以上的长跑。

孩子们的大脑被无限地放大,中考和高考的分数越来越高,每年都有人在高考中考出七百分以上的高分,清华等名牌大学在地方省市的招考分数线均在七百分左右。

我不赞成高分低能的观点,因为能考出那样的成绩的人就一定有那样的才分,我能读高中、上大学也是成绩出类拔萃才被录取,才有那样的机会的,所以来说,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准确程度、学习能力的高低必须有一定的成绩才能体现出来,但是,成绩的高低并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你不能指望”交白卷英雄张铁生为国争光,更不能指望学霸考霸去治理国家,因为他们把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就定位在那个尺度上,他们宁肯做枪手,网络达人,也不愿意捡起路上的一块石子或一片垃圾。

他们鄙视劳动,连一棵树,一株花,一根草也懒得去管理,他们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会指责别人的愚昧而忽视自己的狭隘,他们只会放大自己的大脑而忘却自己劳动的本能。

自从教育与教师的利益工资报酬挂钩以来,学校为了出成绩不断给老师加压,老师为了自己的成绩和排名不断转嫁压力给学生,所以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恶意布置作业和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的招式层出不穷。

我们所学习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变体,看似活跃的课堂却付出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早晨五点多起床,中午在教室伏案休息一会,晚上又不知道学习讨论到何时才能为第二天的展示做好准备。

教师也为了编写教案,归纳反思而疲于奔命。领导为了体现管理能力,挖空心思制定评价标准。我们的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

今天的教育似乎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破房子土台子的学校被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功能楼,实验楼代替;二是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实际应用取代了传统的“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三是教师素质和个体能力的提高,教育正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但是,电视,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丰富,操作的简易化,同时也冲击着教育,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手机视频中无心读书,更有甚者及早辍学,即使我们的考试也被现代化通讯手段所破坏,一般的题目网上都能搜到,所以网上进修,网上考试方便的是考生和改卷老师,影响的是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写到这里我就在想,当“狼”来的时候是避而远之还是捡起棒子打之?做这样的选择为难了不少人,还有的人和领导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各种硬性的规定,目的是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活动和教学秩序。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猫与老鼠的游戏经常上演,一方面是我们极力制止学生携带和玩弄手机,另一方面学生又想方设法玩弄和使用手机。

至于网络,我们更是极力禁止学生涉足网吧和在任何地方上网,但是有不少的学生又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教育者的困惑不只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我们要给予他们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我们传递的是传统文化知识和基本生存技能,而学生追求的是网络文化和时代风尚。

与学生比起来,我们是老土了近半个世纪,因此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我们无法用传统的理论教育他们,而他们又将我们排斥在外,不让我们进入他们个人的情感世界。

教育对这一部人来说是束缚,是不愉快的经历,他们不愿意谈及受教育的过程,更不会像孔子的弟子们那样尊重哪一位老师,所以如何使教育深入更多的人心,无疑是教育改革的最主要问题和研究方向。

现在的教育改革有它进步的一面,但是削减教育内容或取消某些高考课程无疑给教育的导向带来重大的影响,造成学生重此轻彼。

北京市各课程辅导机构的蓬勃发展是高考指挥棒带来的负面影响,不管学生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要能进入理想的学校,甚至小学或者初中、高中、大学,就必须进行课程辅导。

有的所谓重点学校还把某些辅导和考试成绩作为入校的依据,好像不经历奥数辅导考试就没有资格进入重点中学就读,这样的规定就给这样的机构带来生源和市场需求。

一些教师也是为了获得成绩和捞取晋升职务的荣誉,他们才通过各种手段“诱导”或“强迫”部分学生参与辅导。

除了以上各种形式的做法之外,教育还滋生了个别领导的腐败,一些单位的个别人为了捞取荣誉,请客送礼、拉关系。

有一位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人事安排,人员调动方面光收受礼金就逾千万元,而且还有其他的实物不计其数,案发时就连他本人也说不清财产的来源。

那么多的钱,会有多少“人才”从他的手中生出来啊?所以,你在教育领域设定教师的利益和需求标准,让教师为了获得荣誉和晋级的资本,就一定得有教师善于诱导学生,善于搞好人际交往和相对突出的个人才能,让学生不怕他也必须服从他,让领导重视和信任他,他所做的一切应该是在领导喜欢或有创意工作范围之内,只有这样,他的才能在领导面前才可以完美地展现出来。

一切按照领导的喜好和意图,揣摩好上级的心思就是他工作智慧的完美表现。他把所教的学生教好就是他的工作能力的体现,但如何教好一批学生,他有自己的妙招。

他用道理说服学生,他用威严镇住学生,还是他运用技巧帮助学生,总之,在一定时期只要他是对的,他就赢得了成绩,荣誉和社会对他的认可,他就有资本宣扬自己的成功和经验。

教育者为荣誉各自为战的结果是学生负担的进一步加重和学生的身心进一步受到伤害。

某市直中学的学生每天要做作业到晚上十一点钟,第二天只有按时交上作业,否则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特殊关照。

媒体曝光播出某小学女生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遭到全班三十多名学生每人十几板子的抽打,结果屁股都被打得肿烂了,是谁赐予这群孩子的权利?无疑是那位“优秀”的教师,因为他多年来一直是学校教学质量最好,多年连续被评为优秀的教师,再一个就是教师的教学成绩和荣誉挂钩的学校制度。

有一些名师付出了心血,取得了成绩,获得了无尚的荣誉,但细心想来,他们与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终生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通工作者相比,他们的成就不就是建立在对学生的控制和压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上的吗?

许多重点班或学习优秀的学生连一点特长也没有,身体素质和心灵世界更是严重受到影响。我们把求知的欲望留给学生和他将学生管控在自己的教导之下,到底哪一个更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西蜀因诸葛亮而由弱变强,又因诸葛亮之死而衰败灭亡,让一个人强大起来是给他装备上先进的武器还是让他拥有坚强的意志和战胜自己的决心,哪种方式更有效?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是应该更注重过程还是结果呢?

现在严格的学籍管理和似乎弱化的学生成绩评价,让多少学生因为不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辍学或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和人才的培养的要求呢?以至于不少学习者学无建树,教育者不得不面对一学就会,几乎每次考试优秀的天才学生,也不得不面对着听天书一样一点知识也学不会,每次考试应付几分或者十几分的学生,差距如此之大的班级你可以想象教师的工作有多么艰难。

学校评估教师的工作成绩就看这群学生的表现,因而为了体现所谓的教育公平,学校往往为了统一评价标准而一年一分班,分班的目的是均衡教育资源,但是结果却是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加大了教师们的工作难度。

我亲眼看到班内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班级学习环境和老师们的教学和管理方法,他们的成绩大幅度下滑甚至造成了施教困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获得大的成绩与频繁分班和调换教师不无关系。

本来教师是为了学生学习服务的,师生是目的统一的整体,但是,由于评价制度和教育管理模式使得我们站到了对立面上。

有的学生惧怕老师而回避我们,有的痛恨教师或故意顶撞、报复教师,各种极端的教育现象不断冲击着教师们脆弱的内心世界。

我们有时候会为糟糕的师生关系和恶劣的教育环境搞得焦头烂额,有时候会因为一次考试而紧张不已,也有时候会因为一点点伤害事故而无法摆脱责任。

素质教育变了形,应试教育倒是被搞得红红火火,德、智、体、美、劳,五项基本能力只剩下了前三项或仅仅剩下智育教育这一项。

不少学校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流于形式或者干脆放弃,学生在知与行方面被严格地控制起来。

我们依法执教却又不得不违背法律而执行更严格的考试评价制度,说不给任何学生考试排名,但是没有人说不给老师的教学成绩,教学成果排名啊?学校在评优树先,颁发各种单位和政府奖励的时候还是要看学生学业质量考试的成绩排名,这样一来老师的利益和荣誉同学生的成绩还是紧紧地联系起来了,因而老师不得不严格管理和束缚学生。

“杜郎口”教学模式就是制度管出来的,没有领导的督促和利益驱使,学生们也不会起早贪黑,那么辛苦地为了一节展示课做那么充分的准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的尺规应该是什么?教育制度应该怎样改革似乎不是一位普通教师考虑的问题,但是我们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也就是基层,我们更应该有发言权和更切合实际的需求。

我不喜欢大学六十分万岁的考试评价制度,但是我赞同中小学制定能力等级标准,所以从教育的持续性和可行性来讲,我主张中学采用“三、四年制”混合管理,所谓三、四年制是指在初中制定知识和能力标准,对不达标准的学生要编入四年制的班级进行弥补或提高在七年级升入八年级时,经过假前期末考试和假后开学前的能力测试,对两次考试不达标的学生留下来继续学习七年级的语数外,而同时开设八年级的其他课程,对八年级升入九年级时同样对不达标的学生开设八年级的语数外,九年级的其他课程,而对于四年制品学兼优的学生准许他们平等地考入高中或其他种类的学校进修,再有不合格升入高中的学生要开设一年的劳动实践和劳动技能培训后送入社会。

这样做的好处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三年或四年后都可以进入高中,考入大学,而四年制的学生因为只有一半的新课程,另外一半的课程是复习和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既减轻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又不耽误他们的学习和前程。

这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关键是建立学科能力等级标准,像现在的大学一样制定规范的考试、补考制度和学分管理。

比如语文,初中可以规定12学分,每学期2学分,期末考不到,开学之初可以补试,补试合格才可以进入高一年级学习,否则进入四年制学习班继续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这样管理的优点是缩小了同类班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距,使得学习困难生有机会弥补和提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得学习有持续性,有效的降低辍学率和教育的难度。

至于克服因为重视智力教育而影响学生生存能力和体能、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建立生存和劳动实践基地或科学活动场所,让学生参加适当的,安全生产和劳动技能培养活动,高中学校可以建立校办工厂或工业生产车间,让有劳动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假期享有务工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以此作为学习的费用。

人一生最有活力和创造能力的年龄是十六至二十三岁,这一阶段如果能获得思考,劳动实践和创新发展的机会,他一定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激发旺盛的学习兴趣,克服读死书和死读书带来的危害和社会问题,就会克服大学生因为经验和能力不足,工作就业困难的压力,更能培养出大批的社会人才来。可以说23——28岁是社会责任期,这时候因为事业、婚姻和家庭的问题最怕的是失败,而且任何一点点失误,其产生的后果都是难以挽回的。

我不是一位成功的教育者,因为我不适应当今的教育制度和育人的模式,由于别人比较定性的观念和看法一直影响着我的教育成果的发挥。

我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喜欢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喜欢那种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从来不因为成绩的高低来批评和表扬哪一个学生,我更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情感世界的形成,所以学生非常喜欢我,我们一直都维持着师生平等与和谐的关系,但是,有人定性地认为我不适合当班主任,所以本人申请了几年也没有成功,我后来也就放弃了。

我明明看到有些人的班级管理水平那么差,教学工作那么难以开展,可是个别领导还是认为他们是不可或缺的班主任人选,甚至还要制定了优厚的班主任待遇留住他们继续工作。

我没有能力改变别人的看法,但是,我有能力让自己适应当前的环境和改变自己。

我不愿意写教学领域的论文,因为那东西功利性太强了,虚假和拼凑的东西太多了,有很多论文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杜撰的事实和捏造的数据太多,语言文字艺术很明显脱离实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单单是为了包装和打造一个不平凡的自己,捞取获得荣誉和晋升职称的资本。

论文的发表滋生了太多的文学腐败,有人花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找枪手或出版单位编辑和发表一篇论文或专著,也有人为了获取荣誉和晋升职务的资本,拉关系,请客送礼,造谣言,编谎话来欺骗视听,所以,当教育和利益挂钩以后,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成长,制造了教育的不平衡之后,教育家就再也难以诞生了。

功利是有导向性的,这个功利的导向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我们要克服功利对教育的影响就得从学生发育成长的需求出发,制定完善的教育法规和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发展,改变现在老师和家长要学生学的现实,实现学生要学习的机制。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丰富和完善教育内涵,改革学校育人机制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准,特别是中小学,不要搞一刀切或相对单一的教学育人模式,成绩不是一切,但是没有成绩是万万不能的。

中小学要建立学分等级管理制度,国家制定完善的能力等级评价标准,对达到标准的学生可以增加自选学科或兴趣领域、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

一些私立学校的兴起和西方教育的发达就是因为他们适应了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求,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求,培养了有生存和实践能力的研学型技术人才,那些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人已经证明了需要我学与我要学结合起来才能酿造出良好的学习成果。

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背诵不了三百个单词,而一个海归学子一夜就能够背诵上千个单词,这就是需要和不需要之间的差别。

我们给孩子们那么多他们不需要的东西,这怎么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呢?发掘他们强大的学习能力呢?教育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改变,如何来学习?这个问题应该交给学生来解决,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学习思维。

传统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的很多,这里我不再赘述。

我的学习法是“四步读书法”即,第一步“读一读”确定读书的范围,认真去读读,读的时候要认真深入,要有所思,有所得,不能囫囵吞枣,粗心大意地去读,要字斟句酌认真去读、去分析,要动感情,激发读书的兴趣,做到爱读书,不半途而废;第二步是“想一想”,从总体出发再来思考所读的内容,从前到后检查读书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这一步重在整体认识,了解所读内容的深刻内涵,读书的目的大抵就在于此,文章有感而发,感情是立意的起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这一步的关键就在于整体把握和脉络的梳理上;第三步是“找一找”,即再一次从整体走到部分,看有哪些重要的东西要记住,哪些重点内容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质疑解惑解决关键性的问题,读书的关键目的是发现知识、提高能力、激发情感方面的共鸣,这就好比在海滩上寻找扇贝,也许偶尔可以发现一枚漂亮的贝壳或是一颗珍珠,只要善于发现和采纳才不至于一无所获或弄到一堆沉重的垃圾,知识就是筛选出来的美丽的东西。第四步是“写一写”这是从点到面的提纯加工的过程,在太阳山上只抓取一块金子的人才能拥有财富,学习也是一样,当你什么都想记住的时候,其实什么也记不住。这一步实际上就是把有深刻教育意义或未来用得着的东西摘录下来,也可以写读书札记或读后感,打个比喻就是对你采集到的珍珠进行抛光打磨,使之彰显光华和珍贵。

我的这种学习方法使用起来基本上对所学的内容达到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而且适用于各个学科的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疲于应付许多学科的学习和作业,几乎没有人学会或者长期使用。今日,我写到这里以便供读者借鉴和赏玩。

在英语教学这个领域,我觉得自己只能算是一个肤浅的工作者,我没有资格谈英语的学习方法,但是,针对于纷繁复杂的英语语法,特别是动词的时态和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我还是热衷于学习和总结的,有经验可以供学习者借鉴的。

我总结出来“三抓一问,为什么”的使用方法,所谓“三抓”首先是要抓住英语句子中的时间状语,不同的时间状语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和与现在相比所处的状态,因而要判断准时态;其次要抓住句中的主语的人称和数,掌握句子“主谓一致”的特点,英语句子与汉语的句子有很多差异,所以给中国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英语句子的主语有人称和数的区别,不同的主语人称和数其后的谓语动词的形式也是有区别的,比如have与has、do和does的用法,它们就因主语的人称和数的不同而不同;最后的重点就是要抓住谓语动词的形式。英语中不同的时态都对应着不同的谓语动词的形式,他们在各种句子和时态中的形式是有区别的,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要清楚地记住各种时态谓语动词的形式,才能准确地选择动词形式构成相应的时态。

一问就是问问自己该动词是不是在句中做谓语,如果不是就问自己“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依据就是看前面有什么词在句中做谓语,如果前面有动词做谓语,那么该动词就做非谓语形式,这样再区别是使用动名词(原形动词+ing后缀形式)形式还是使用不定式to +动词原形的形式。至于英语其他词性的用法,由于本书不是介绍学习方法的著述,所以我不再做过多的赘述。

作为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我不是成功的,我的工作充满了争议,就连我的妻子都怀疑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是否正确,但是,我的学生从他们长远的发展来看证明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对我对他们的教育影响还是持有正面的评价的。

我认为自己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习者,我与世无争的性格弱点注定了我在教育工作中十分的普通和没有别人那样带着耀眼的光环和各种迷人的荣誉,但是,我的大教育观还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什么时候教育能重返本质,什么时候是我的教育观念被认可的时候?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最初的教育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在远古时代,阶级社会形成之前,教育是由年长者教会年幼者怎样制作和使用工具,学会合作、学会集体狩猎和认识事物,学会使用工具进行简单的劳动;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六艺”也是来自生活经验的总结。

孔子讲“六艺”、“诗经”也是探讨立身之本和治国之策。

直到有阶级的社会产生,教育才带上了阶级的烙印,成了官僚地主、统治阶级欺压、统治劳动人民的资本。

在西方教育中,无论是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哲学理论的探讨,对天文、地理、海洋和生物科学的研究、就连宗教文化都贯穿着生存的法则,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弊病就是教育脱离了生活实践,脱离了孩子、学生生存的需求。

由于害怕危险,我们不敢让学生去学习游泳;为了防止非议我们不敢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统一的劳动实践。

学生没有生存的体验和学习的内在需求,自然就缺乏学习的动力。

我们培养了什么样的大学生?他们连一个螺丝钉都拧不上,怎么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找到待遇优越的工作?怎么才能在就业中赢得先机呢?所以,教育脱离生存的需求才是现在有教无果的根源。

我们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培养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只会下载文字游戏和上传图片、视频的公务员,还是培养只有理论知识,走马观花却不敢下一线进行生产操作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无所知,只会审阅文件,卡盖公章批阅公文的决策者?

总之,当教育脱离劳动和生产生活实际,脱离了生存的需求时,我的教育理念就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在本身就鄙视艰苦工作贪图享乐的人们那里,他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远远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