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荆爱民的头像

荆爱民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2/26
分享

赵时春传连载

第一章 赵时春出世

明代平凉府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辖泾州、静宁州、固原州和平凉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隆德县、镇原县共3州7县,治所在平凉县。

在平凉府城南,有一条常年流着清清溪流的小河,名叫小谷,又称浚谷,灌溉着溪流两岸的上百亩良田。平日里浚谷水腼腆得像个初省人事的小姑娘,连小浪花轻易也不肯露一个,总是温温顺顺地迈着轻盈的步子向东流去。夏秋两季山水暴涨则盈溢两岸,摧木毁屋,淤盖良田。住在岸边的人家整夜听得惊涛拍岸,搂着条薄被子哆嗦个不停。溪水横溢也能带来好处,把人们平日抛弃在溪滩上的旧鞋子烂袜子和死鸡死狗等污物冲洗得干干净净。清洗出一个清爽干净的小谷来,暴涨后的浚谷水重又回到了她那少女般洁净温柔的梦幻之乡。

《平凉府志》卷一“城郭”记载:“(平凉府)东和阳门,下为会元坊,南为浚谷河口。又东为太平桥,浚谷水自西至东而北折者也,有重郭环之。桥东为太平厢,未里许为儒学厢,以县学建于南也。”

《平凉府志》卷四“平凉县河渠”记载:“(柳湖)泉东流过陶将军万竹园,余(余,赵时春自谓)北郭之居,溉地三里。而既东郭新厢街之中,桥曰太平,水曰小谷,即浚谷。谷高数丈,郡南山诸泉汇焉。阔及步,源达三十里,入于泾。东西溉园各里许,而山水暴涨盈溢。”

从上述引用的两段赵时春撰写的《平凉府志》中的描述来看,浚谷又叫小谷,它位于平凉府城东门的和阳门之东、太平桥(今中山桥)之西,赵时春自号“浚谷子”,即取生于浚谷河畔之意。平凉城里的会元坊之地名,应当是赵时春高中会元之后以他的最高文凭命名的街道名字。他还有“北郭之居”,即浚谷北岸的住宅,应当是在今柳湖公园东侧陶将军万竹园之东。

在浚谷溪流的南岸边,住着一户赵姓人家。这户人家虽然说祖上是农耕世家,如今却已有两代人没有摸过锄头把子了。

赵时春祖父赵福,字天锡。自幼读书,18岁上就中了秀才,可总是被挡在乡试的门槛之外。到了明弘治七年 (公元1494年),他作为年资长久的廪生被选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这等于到教师进修学校中去进修,学习期满后,学历相当于举人,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他从国子监毕业后,没有立即被朝廷录用。就一心读书,平日里关门谢客,埋头用功,乡亲们都叫他“关门赵”,因为他吃斋念佛,平日乐善好施,人们又称他为“佛子”。赵福的父亲去世后,赵福当家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部放弃家中经营的农牧业,把土地出租给政府,全部放弃了经营田产,靠收取租金过日子。弘治十八年他才援例授为顺天府(属北直隶,在今北京境内)平谷县县丞。县丞是个正八品的芝麻官,相当于如今的副县长,分掌粮草、巡捕之事。那时他都快六十岁的人了,对工作却一丝不苟,极端的负责任。人也十分的清正廉洁,俸薪之外的银子是一钱也不会要的。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密云兵备守道强逼赵福收取每个养马户白银一两,共计八百户八百两白银,送给当时把持朝政的大太监刘瑾做寿。养马的人家被逼不过,纷纷缴纳,赵福却宁折不弯,情愿把自己的人头缴给兵备守道,也不愿收百姓的钱财给刘瑾做寿。常常激励自己说:“一世功名百世忧”。

同事嬉笑着问他:“赵县丞功名有多大”?赵福说,“大有大功名,小有小功名。没有功名的也就没有忧愁啊。”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赵福卒于任上。他的儿子赵玉在赵福同僚的帮助下,扶丧回家乡平凉县安葬了赵福。这些事迹都详细记录在明代赵时春修撰的《平凉府志》中。

赵福只有一个儿子,单名一个玉字,字汝石。

赵福深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对儿子的教育格外用心。赵玉也很是争气,日复一日地用功读书,小小年纪就通过了岁考、科考,取得了秀才资格。偏偏又和父亲赵福一样,先后五次参加了陕西省举行的乡试,可可地被挡在了举人的门槛之外。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他才循例被选送到北京国子监进修了一年。取得举人文凭后,他又七番征战进士关,又是屡战屡败,直到儿子赵时春呱呱坠地后,他才放弃了科举考试,一意教书育人。这是后话,这里暂且不提。

赵玉从国子监学习毕业后,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被分配到大名府元城县学校当了个从九品的学校训导,相当于如今的县中学副校长。他教学勤勤恳恳,又循循善诱,清晨即起,整天和学生们待在一起。按时上课,天阴下雨从不间断。为人又十分正直,不爱财物,不敬佛老,不好酒色,真正的一个孔夫子信徒,因而也惹得胡作非为的校长的不满和排挤。可他从不退让,一心教书育人,每次考试,他教育的学生总是名列榜上。

赵玉在元城县学校当了八年训导,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升任山东省沾化县学校的校长,更是勤奋教书育人,一心培养后进,为了学生的学业,呕心沥血,浇灌的桃李遍天下。他的人格品质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修行品德誉满乡里。到了嘉靖七(公元1528年)年,他已到了退休的年纪。那一年,他的儿子赵时春在京城做官,渐渐已有些不如意。赵时春就请了一年的探亲假,从三月初阳光明媚之际,携妻游历,待父亲七月底秋收在即学校放假后,赵时春与妻子一起护送着年老的父亲回家,这一路走得很慢,直到冬天才回家。

赵玉回家后杜门谢客,认真研究圣贤之书,大有乃父“关门赵”之遗风,直到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去世。他生前的好朋友靳士贤知县和越成府的府丞都和他关系很好。对待赵玉的父亲就像自己的亲爹一样。

嘉靖十九年四月(公元1540年)赵玉被朝廷赠封为翰林院编修兼司经局校书,正七品。有意思的是一年前(即公元1539年)他的儿子赵时春恰好也被任命为同样的职务。不同的只是一个是追赠,一个是现任。

赵玉的儿子名时春,字景仁,号浚谷子,即本书的主人公。这赵时春是赵玉的妻子许氏所生。说起许氏嫁给赵玉的事,这里面却也有一段传奇般的故事。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平凉、关中一带连续十七个月滴雨末下,麦、秋颗粒未收,路上尘土飞扬,田地龟裂,树叶变小变稀,富裕一些的人家还有一点儿余粮以度饥荒,贫穷的人家就卖儿卖女,走上了长途乞讨的道路,野菜是早已没有了,因了天旱那树皮就像老太爷的脚茧一样龟裂着,也被人们当作宝贝刮了个精光,剥光了树皮的榆树就像穷人家的小姑娘被脱光了衣服,插着草棍任人买卖,羞愧绝望地斜扭着腰肢。这一年,16岁的赵玉恰好结婚,他征得岳父母的同意,简单地举办了婚礼,而将举办婚事的妆奁等财物交给父亲,赵玉让父亲“易粟救荒”,一时在乡里传为美读。华亭县有位姓许的史书嘉其志气,在吃饭的时候,就着咸菜萝卜汤着实把赵玉夸奖了一番。说是自己要是有个女儿,他是绝对要许配给这样的好青年的。过了七年,许史书才生了个女儿。这话暂且按下不提。

后来赵福到山东省平谷县当了县丞,赵玉仍然磨刀霍霍,轮番向举人目标冲锋。赵福一生读书,虽未有所斩获,毕竟有一些治学经验,少不得对儿子调教一番。可惜平谷县离平凉县上千里之遥,无法对儿子耳提面命,只得用书信教诲。

这书信一月一两封往来不谓不勤,递运站虽说方便,毕竟路途遥远,书信上除过问候全家人平安后,全部讲的是四书五经,说的是仁义道德的大道理。赵福长年在外,饮食多有不周,年近六十岁,得了个腰腿疼病,回家很是不方便,赵玉就一年半载到山东看望父亲一番,想不到就成就了一番美满婚姻。也才有了我们平凉人乃至甘肃人骄傲的赵时春的出世。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初夏,赵玉又去山东省平谷县探望父亲。那一晚他住在泾川县窑店乡,睡得迷迷糊糊的,忽然听见有人叫他,就翻身起床,饮了驴,摸摸母亲带给父亲的红枣、核桃的黑毛口袋,就上了路,走了半天,方才听得一声鸡叫,一直紧张竖立起来的钢刷样子的头发才软软地贴住了头皮。那天早上是个大雾天,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初上路时路两边的玉米秆绿油油地站立着,也没有狗咬,也没有鸡叫,也没有人迹,只有路边耸立的黑油油的悄无声息的玉米、高粱,只有远处定立得模糊不清的一处处庄院的黑影,只有愈来愈浓的晨雾蔓延。初夏的黎明有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只听毛驴蹄得得得的声音,赵玉还未完全从梦中醒来,听凭毛驴随意走着,走到一棵大树下就看见一个包裹,四下却并无人迹,赵玉等到天亮,不见有人来往,打开包裹,就见三十根金条在晨曦中闪着耀眼的金光。赵玉不敢怠慢,把驴子拴在树下,坐等失主。直到日上三竿,才见一位秀才模样的干瘦老头,骑着毛驴飞奔而来。失主要以十分之一的黄金作为酬谢,赵玉坚辞不受,扬长而长。

等赵玉从平谷县探望父亲回来,他拾金不昧的大名早已传遍了平凉府的四邻八乡,而且又有一桩婚姻在等着他。

当时年已四十岁的赵玉,已经有一妻一妾,而且醉于功名,无心再娶。提亲的就是华亭县的那位许史书,甘愿将自己16岁的女儿送给赵玉作小。许史书是个老秀才,虽然功名上没有什么大成就,但毕竟学富五车,且华亭县自古为秦国故地,人杰地灵,许史书公事之余,闲时翻过周易八卦,懂得麻衣相法,认为赵玉能积如此大德,必定大宜子孙。自己的女儿听得父亲一提赵家,也是满心的喜欢,所以尽管赵玉不十分愿意,怎奈媒婆三六九来催,赵玉一想,从华亭县到平凉县,也得走两天时间,自己这样让媒婆不停地跑路,实在于心不忍,恰好许史书写给父亲赵福的书信,父亲已经有了回音,并在信上说什么“小,补之哉”的话来,赵玉也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许氏姑娘进得赵家门来,天生性子善良,一口一个大姐、二姐,叫得天响地响的,嘴勤快,脚手更勤快。赵玉屡试不第,只顾一心用功读书,看几个妻妾和睦相处,也就放心了。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月十六日晚,赵时春出生的这一晚,是正月里最热闹的一晚,孩子们挑着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烧的窟窿眼睛的纸灯笼,手里点着用芒硝、木炭、荞秆灰做的“扑刺刺”,撒出一片迎风飞舞的萤火虫光芒,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挤满了大街小巷,到城内各庙宇中叩头烧香,到南山、北山上闲逛,遇到拴有秋千的地方打一会儿秋千。平凉的乡俗,这一晚称为“游百病”。说是走到郊外去能把人们身上的疾病送出去。其中最热闹最有意思的有两个活动,一是打秋千,一是由青年妇女参加的迎厕神会了。

打秋千活动,从正月初七开始,一直打到正月二十三。天刚黑时打秋千的人最多,这秋千不是家家都可拴的,而是由新婚不育的夫妻拴秋千,结婚三年尚未生育的夫妻,在自家门前拴秋千。拴秋千有一种祈求子女的意思,也是一种含蓄地征求生育的方法,希望那些有生育经验或好医方的人对打算生儿育女的人提供帮助,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气的凝聚。正月十六日晚,家家户户中的人从家里走出来,第一个去处就是走到就近秋千处,孩子打,大人打,就连未出闰的大姑娘也笑嘻嘻地打上一回,既有对拴秋千人家的真诚祝福,也是一种喜庆热闹的喧嚣。尖叫声、欢笑声喊成一片。打了这一家的,另一家的秋千不远,只要是知道的,必定都是要去打的,都是一种真诚的祝福,哪怕是不相识的人家,只要路过看见了秋千,都是一定要打的。这时拴秋千的女主人就在家中烧香叩头,祈求送子娘娘送她一个子女,男主人则在秋千架边递上装得满满的旱烟锅,捧上泡好的热茶,招呼不停。如果有幸第二年生育了,拴秋千的人家就要再连拴三年,不过第二年就会把小把戏带到秋千架下让乡亲们观看,而且这秋千架上必定拴着一块红绸布在春风里飘扬,男女主人张着乐得合不住的嘴在笑呢。如果没有生育,也是一拴三年,三年仍不见孩子出生,就不再拴了。打过秋千后,人们才上南山,游北山,逛虎山,折腾到半晚上方才回去。

还有更热闹的活动正在进行呢,那就是迎厕神活动。

早年间,迎厕神会可真是又热闹又有趣的。

厕神又叫“坑三姑娘”,名紫姑。唐朝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武则天时期,山西寿阳刺史李景害死了何媚的丈夫,霸占了何媚。李景的大老婆为人阴险刻毒,见何媚长得漂亮,人又年轻,又妒又恨,在正月十六日之夜,趁何媚解手之时,把她害死在厕所中。何媚的冤魂凝聚不散,一直盘桓在厕所附近。李景去上厕所,总能听到抽抽噎噎的啼哭声,隐隐约约看到人影出现,且有刀兵喝骂声。这些事让武则天听到了,深表同情,就封何媚为厕神。紫姑成了神,受到了人们尤其是已婚女人们的崇拜。

紫姑虽名厕神,但受人崇奉并非为排污或生育之事,而是为民间休咎祸福、占卜吉凶。旧时常有卖紫姑神像的,祭祀时烧化。

每年正月十六日晚,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的年轻妇女选一个平日素净且名声极好的寡妇家,在厕所边或猪栏边摆上酒食、果品,迎接紫姑下凡。

迎神时选两位面貌姣好的青年媳妇,这媳妇或为人妾,或在家中是个受气的小媳妇。这两位被挑选的媳妇各用她们的一指玉笋抬米箩至厕所边。米箩中间插一竹筷,焚香跪拜请仙姑上轿回阳。请来了紫姑,这竹筷就自动在米箩中的小米上写字,表示紫姑已经降临,正在为你卜示凶吉。

这时蓝蓝的天空上挂着一轮圆圆的明月,辉映着大地上白莹莹的雪花,洁净的院子里跪着半院青年妇女,随着紫姑缥缈下凡,不知谁哭出了第一声,接着一哭百应,或呻吟,或低咽,或大嚎,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的双目紧闭却泪满双腮,有的大喊大叫,双眼似要喷火,妇女们把平日在家里受的种种磨难全部发泄出来,有的在地上打滚,有的拼命地撕扯着头发,击拍着胸脯,砸击着双手,穿戴整齐的衣服被自己撕破了,梳得光光的头发扯散了,有的扇自个的耳光,有的啃食自己的手指,有的不停地叩头如捣蒜,整个院子里的人几乎全都发疯了,她们把自己的衣服全都撕扯的一件不剩,全然不知自己是光溜溜站在冰天雪地之中。这时候假若那一个不晓事的男人路过或偷看,若被妇女们发现,捉住就是一顿痛打,这种不伤皮肉的黏面粉拳,叫他下半辈子再也不敢轻易偷看女人。这时院外的锣鼓声、鞭炮声和时断时续的“出火声”,早已远远地离开了她们的感觉。

很早以前城乡居民迎紫姑的活动十分兴盛,以州城府城的地方最为兴盛。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曾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写过一首诗,描写这个盛况。

《正月十六日夜闻有灯恨不得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事,羞逐乡人赛紫姑。

以后随着置侧室娶小妾的消亡,这迎紫姑拜厕神的活动就只流传在老人们的记忆深处了。

话说赵玉的小老婆许氏那一晚先是随着大姐蹬了好几家秋千,就被喊着去当了迎紫姑神的两个女子中的一个。许氏娘家在华亭县,虽然也听说过迎紫姑拜厕神的趣事,但因此前未婚,毕竟没有亲历,待看到满院的大嫂早已披头散发,满院的妇女们光溜溜地挺着一对大奶子在挥手蹬腿,仿佛加入在空气中游泳一般,再抬头看那圆圆的月亮笑眯眯地仿佛走近了一些,就不由自主地格格地笑了起来,这一笑不要紧,却笑得肚子疼起来,于是只好忍住不笑。但忍一会又由不得笑起来。直笑得自个儿也斜躺在地上,长淌着眼泪看着那圆圆的月亮发愣。

每年正月十六日赵时春过生日的时候,他的母亲就会给他讲起生他那一晚的事来。说是迎紫姑神回来,已经半夜了,她还吃了两个热包子和一大碗滚烫香甜的元宵,竟忘记了自己怀孕的身子,刚坐到热热的炕上,就生下了赵时春。

那一晚赵玉正在平凉府文庙主持祭祀,他当时在大名府元城县学校当训导,文庙祭祀是他熟悉的工作内容。他回老家过年,就被请到文庙帮忙。那晚文庙正在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还请了秦腔戏班子演着大戏,那一晚要一连演三个本戏,烧香叩头许愿、还愿的人很多,他一早匆匆来到文庙,整整一天没有离开半步。眼瞅着地摊上香香的热包子,就是没有时间吃,看着眼边那香甜可口的糯米元宵就是端不到手上。祭祀工作却进行得非常顺利,后半夜家人来报信,说他又得了一个儿子,他只说了句只有自己才明白的话。

“这下就不用我再考了。”

是的,连去年算上,赵玉一共参加了七次乡试,也没有拿到举人文凭。有了儿子,就有了新的希望。

大明正德四年,是公元1509年,正值明朝中叶,大明已到了多事之秋,朝廷内宦官刘瑾专权,明武宗不理朝政,政治黑暗,北方的蒙古族经常大规模南犯寇边,对明朝疆域形成了巨大威胁。就在这一年的闰九月,蒙古小王子部落进犯延绥(今陕北),明将吴江被困在陇州城。十一月,又进犯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工部尚书才宽总制陕西三边兵力,阻击小王子部,在宁夏兴武打败敌兵。

才宽是赵时春自幼仰慕的将军和英雄,他从长辈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才宽将军的传奇故事。当时才宽指挥众将领抗击来犯的敌人,平凉府静宁州人郭朔是都指挥,他率领的州县义勇兵骁勇善战,锐不可当,才宽很是器重郭朔。那一年冬天天太冷,郭朔的部队与敌兵相遇在渭河川,天寒地冻,北风怒号,郭朔握刀的右手冻掉了大拇指,大部分士兵也都冻伤了,郭朔看看这样下去根本不能作战,便私自撤师返回驻地,谎报说没有遇见小王子军队。才宽事后知道了真相,叫来郭朔,斥责他说,“汝非枭将,乃妇人”,叫部下给郭朔穿上女人的服装,游街示众之后,并开除了郭朔的军籍。此后,再与敌兵作战,才宽亲自督战,诸将无不奋勇杀敌,可惜后来在追击敌兵的战斗中,才宽为流矢所中,以身殉国。也是在赵时春出生的这一年,陕西汉中被叛军围困,平凉卫以百户段章、刘宗、万福守卫平凉府,主力士兵出征汉中,参加了平叛,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