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荆爱民的头像

荆爱民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7/26
分享
《赵时春传》连载

第一十五章 魂归黄土地

赵时春的诗作现主要存于《赵浚谷诗集》中,共6卷,一千五百五十余首。平凉人最早接触到的是散见于其他书刊、方志中的赵时春的诗,故最早赵时春被当代人以诗人论之,因而对其诗较有研究。其中最早评价赵时春诗作的当数在平凉市崆峒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张连举先生。他认为:

“(赵时春)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运用得都很娴熟。就内容看,写的都是真情实感,贴近现实之作比比皆是。可以说,这与他过从甚密的唐顺之、王慎中所开创的唐宋派诗风,即主张诗应‘直据胸意,信手写出┅虽或疏鲁,然绝无烟火酸馅气’而反对拟古是一致的。赵时春在为他人诗集作序时也说:‘气益益至自言其言,必将铿锵协和而诗成。’他认为不吐不快,写出的诗才是好诗,而作意雕刻定与诗的精髓相悖的。”

“纵观赵时春的诗风,与当时唐宋派所倡导的精神是一致的。同时代的人说他的诗有‘李太白之风’,这固然不错,但在我看来,他却更有意师法白居易。这不仅因为他自己表白‘不觉身已四十七,乐天诗句真堪羡,’而且从其大量的忧国忧民之作与白氏唯歌生病之旨是一脉相承的;至于语言上的通俗化,更明示出白氏的影响。与他同列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李开先评论赵时春时说他‘诗非徒作’,且回荡着‘朴厚而近古,慷慨而尚义’的秦声”。

笔者在写作本书时,认真研读了《赵浚谷诗集》,对张连举先生第一段中所说的观点是非常认同的,以为非常符合赵时春的诗风。但不同意张连举先生第二段中认为赵时春“有意师法白居易”的观点。作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对上辈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仰慕和敬佩是一回事,效法学习则是另一回事。我还是同意与赵时春同一时代的大哲学家、文学家李贽的评价:“所为文若诗,豪宕宏肆,伸纸行墨,滚滚而出┅┅。说者以为有司马子长、李太白之风,不虚也!”这就是说赵时春的文风像司马迁,诗风与李白接近。我们理解,李贽是说赵时春的诗风雄健豪放,并不是说他学李白。

赵时春才高八斗,为人为文可谓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他写诗为文皆出自内心,没有无病呻吟之嫌。而且他个性严毅耿直,怎肯拾古人牙慧。当然,他的诗的形式确实有些与白乐天相仿佛,通俗直白。这就给人以与白居易一脉相承之判断。这主要是赵时春的诗气太甚太充沛之故。

到底孰是孰非,平凉人张砚田先生已经印行出版了《赵时春诗选》,政协平凉市委也印刷出版了《赵时春诗集》,相信热爱赵时春诗作的读者会有自己准确的判断的。

赵时春现存于世文章最早的当属十六卷本的《赵浚谷文集》,内容包括诗10卷、1550余首,文10卷、370余篇,均按年编次。初刻时间是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此文集与《平凉府志》均为赵时春生前所编定。赵时春的文章在当时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李贽在《续藏书》中写道:“当是时,海内伺其有所制,争传诵之”。可见赵时春文章当时很是走红。

《赵浚谷文集》收录的文章,除部分游记、书信、墓志铭、贺表外,大量的是他的带有议论性的政论文章。终赵时春一生这类政论性文章始终未停止撰写过。这种文章,切中时弊,慷慨陈词,而且行文跌宕起伏,雄闳奇特,短长各异,篇篇都可作为议论文的范文来读,作为艺术创作之一种,本书不再论及。

有兴趣的读者请阅读今人杜志强先生整理出版的《赵时春文集校笺》、《赵时春诗词校注》与魏柏树先生整理出版的《赵时春文集校注》。我这里只简略地叙述一下赵时春在文章中阐述的政治主张。

最能代表赵时春政治主张,最能集中全面反映他政治思想体系的莫过于他在22岁时写就的《上崇治本疏》,该文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当时中国首先是嘉靖皇帝的“最大者四,最急者三,即崇治本、信号令、广延访、励廉耻与惜人才、固边、正礼教”。此后他的其他文章就是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他一生唯一目的就是“要发扬孔氏之正学”,恢复宋代以前之“儒道”。他针砭宋代儒生在国家危难之时,高谈“性命之学”。又反对玄学,强调学者当远名务实。特别强调务实力行,提出“有国以治,安能不治恃安”,“衣食人伦,有生之本,不可一世不务。”他不仅充分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资料不可缺少的依赖性,而且反映了自己重视功利、匡世济时的务实思想。

赵时春在他五十九年的生涯中,连头带尾做官不过十三年。就是这十三年,也是三起三落,分三次做出来的。做官期间先后在平凉老家待了二十年之久,此后其他人生岁月都是在平凉农村度过的。乡居平民生活并没有磨蚀掉他的棱角,他潜心读书,访贫问苦,从凹凸不平的黄土地中吸取力量,不屈不挠,雄心勃勃,他那瘦弱单薄的身子硬是在险恶官场中,给他自己的政治生涯增添了极其悲壮的一笔。十三年政治生涯与他的聪明才智和瑰丽奇雄的文章一样熠熠生辉。屡贬屡起的赵时春,从正六品的户部主事做到正四品的佥都御史,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闯进了国家这部庞大机器的上层领导集团,他出众的才学与奇雄的文章,只不过是他悲壮政治生涯的伴奏曲。与其说赵时春是个诗人,毋宁说他是一个不走运的政治家。

笔者在撰写《赵时春传》的时候,总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后世提及赵时春首先谈论的是他的诗文和他如何在嘉靖五年夺取会元之壮举,很少或者根本不涉及他的政治生涯呢?为什么嘉靖年间声震朝野,誉满天下的赵时春,仅仅过了500年之后,他的名字就被可怕的时间湮没的几乎没有一点儿踪影呢?

随着接触材料越多,疑团渐次解开,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笔者行文至此,站出来说几句话,算是为我们平凉的祖宗在后世遭受不公平评价的呼吁吧。

第一,人们接触到赵时春最多的材料,必然是《明史•赵时春传》。《明史》是在大清帝国主持下撰写的官家史书,当政者对给政府乃至给皇上提意见的人,向来没有什么好感,撰写过程中淡化赵时春在政治上的作用,运用春秋笔法描述赵时春,这是非常自然的事。

第二,作为国家首脑一级的政府官员,赵时春很难充分发挥他卓越的个人才能。当一部庞大的国家机器日益老化之时,个别零部件的正常转动,最先受到损坏的恰恰是这个正常部件。赵时春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可惜汉帝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他和汉代贾谊实际是同样的命运,尽管赵时春批评宋代的王安石的改革不切实际,实际上他也犯了同样性质的错误。只不过王安石是情愿自己去实行,而赵时春却把举国兴盛的宝押在了嘉靖皇帝身上,寄希望于那个置国家大事于不顾,一心侍奉道教的皇帝有朝一日幡然猛醒,治理好这个早已千疮百孔的国家,致君尧舜上就当然地成了赵时春永恒的寄托和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可惜了赵时春针对大明帝国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国家方案,都作了给牛弹琴的上好曲子。三篇上疏,换来了赵时春二十年的流放民间;第三次起用,统率民兵,正在有所作为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又把赵时春打回了平凉老家。一个被当朝贬斥的官吏和一个失败的政治家有什么好写的呢。

第三,赵时春是大西北汉子,陇上的精英,西北人倔强刚毅,宁折不弯的性格在他身上得到了痛快淋漓的发挥。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这是他人格最优秀品质的体现,却也是一个政府官员在政治生涯中最大的致命弱点。“使臣有言而死,死而尽忠于陛下,有补于天下国家,臣死也安,生而不尽忠于陛下,无补于天下国家,臣生也愧。”爱国之心拳拳,忠君之情可鉴。一篇四千多言的《上崇治本疏》,其目的只是“致君尧舜上”,可仍然不能见容于嘉靖皇帝。才高胆大,利嘴快舌,指谪时政,无所顾忌,刚直不阿,即使不见罪于嘉靖皇帝,也必然得罪于这个政治集团。以后不是还得罪了大将仇鸾等皇帝的宠臣吗。即使赵时春后来不兵败于山西广武,也必定要遭到宠臣的嫉谗。正直官员生前是必定没有个安生日子过的,只不过死后留得清白在人间罢了。继赵时春之后,海瑞随后给嘉靖皇帝提了意见,最终的结局也依然是受刑,遭贬。就这,也是皇帝给了他海瑞天大的面子,才免海瑞一死。

第四,因为仕途上迭遭贬谪,政治上也无法施行他的“致君尧舜上”的主张,军事上又背了个兵败被谪的黑锅。喜欢圆满结局的人们只有谈论赵时春的才智和文章了。历代状元多多,真正有名气的状元不过宋代文天祥而已,这名气还是宋瑞先生不甘心做亡国奴,不愿当叛国贼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热血铸就的。说穿了状元无非是皇帝送给聪明人的一顶高帽子,遮不了风,挡不了雨,而且平平常常的人们大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也就对状元郎这顶高帽子不甚了了。赵时春有心做官,无意作文,却留得文集10卷,诗集6卷,方志13卷,可谓洋洋大观矣。遗憾的是这些精彩的文章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由他的儿子和女婿整理印行后,时间过去了500年,才有再版的赵时春文集出现。如今能看到赵时春文章的人已经很少了,研究者更是寥若晨星。他家乡平凉的一些研究者也只能借助于其他资料搜寻到赵时春文章的一鳞半爪,对其研究自然只能是管中窥豹了。家乡稍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只知道有赵时春这么一个人,其余的就不甚了了。笔者1995年末在甘肃省图书馆查阅手抄本《赵浚谷文集》,手抄于民国时期的文集,其第四卷装订错乱,此卷根本无法顺利阅读。几十年过去了竟无人发觉,笔者当场向管理人员指出,他们竟惊讶不知,实在是可悲极了。

以上论断,并非笔者信口开河。明代首辅、建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徐阶于万历八年(公元1558年)在给《赵浚谷文集》作的序言中写道,“公之薄文词而重事功,虽其言或伤于激,固诚有所见也。论者不察其于忌,徒见夫事功之未著,遂诋以为迂。至既殁而论犹未定。鸣呼!公初以忌,业不克建;继又以忌,名不遽闻。没既久而读其集者,于其昌言直气犹凛然若见之,公则何损焉。吾独慨,夫浮靡虚谈之未尽去,于世道则不能无过虑也。”

此言极是。

附录1:《赵时春自传》

《赵时春自传》

赵时春,字景仁,平凉县人。年十四举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诗魁,丙戌(公元1526年)复首礼部试第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刑部河南司主事,寻调兵部武库司。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七月十五日奏请禁谀却瑞以隆圣治,下狱除名。

十八年(公元1539年)五月十四日召为翰林院编修兼司经局校书。十九年(公元154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请正朝会、礼仪,除名。

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五月北虏犯安定门外,九月二十一日改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三十年(公元1551年)年正月二十七日升山东按察司统民兵佥事;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九月十四日升副史,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6月十日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雁门三关巡抚山西,十二月十五日(已为公历1554年1月)回籍听调。

摘自明赵时春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撰就的《平凉府志》。

附录2:《赵时春传》

赵时春传(明史卷二百)

赵时春,字景仁,平凉人。幼与群儿戏,辄列旗帜,部勒如兵法。年十四举于乡。逾四年为嘉靖五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以张璁言改官,得户部主事。寻转兵部。

九年七月上疏曰:“陛下以灾变求言已旬月,大小臣工率浮词面漫。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宏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辑进嘉禾,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仲斌等不足道,宏、赞司风纪,时典三礼,乃罔上欺君,坏风伤政。”

帝责其妄言,且令献谠言善策。时春惶恐引咎未对。帝趣之,于是时春上言:当今之务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

最大者,曰崇治本。君之喜怒,赏罚所自出,勿以逆心事为可怒,则赏罚大公而天下大治。曰信号令,无信一人之言,必参诸公论。母狃一时之近,必稽之永远,苟利十而害一,则利不必兴,功百而费本,则功不必举,如是而天下享安静之福矣。曰广延访,宜仿古人轮对及我朝宣召之判,使大臣、台谏、侍从各得敷纳殿陛间,群吏则以其职事召问之。曰励廉耻,大臣宜待以礼,取大节略小过,台谏言是者用之,非者宽容之,庶臣工自爱,不取不励。

其最急者,曰惜人才。凡得罚诸臣,其才不当弃,其过或可原,宜霈然发命,召还故秩。且因南郊礼成,除谪戍之罪,与之更始。曰固边圉,败军之律宜严,临阵而退者,裨将得以戳士卒,大将得以戳裨将,总判官得以戳大将,则人心震悚,而所向用命。曰政治教,请复古冠婚丧祭之礼,绝醮祭祷祈之求。凡佛老之徒有假引符禄者,即赐遣斥,则正道修明而民志定。

帝览之,益怒,下诏狱掠治,黔为民。久之,选东宫官属,起翰林编修兼司经局校书。

帝有疾,时春与罗洪先、唐顺之疏请东宫御殿,受百官正旦朝贺。帝大怒,复黜为民。

京师被寇,朝议以时春知兵,起兵部主事,赞理京营务,统民兵训练。大将军仇鸾倡马市,时春愤曰:“此奉桧续耳。身为大将,而郊市侩,可乎?”忤鸾,为所构,几重得罪。稍迁山东佥事,进副使。

三十二年擢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时春慷慨负奇气,善骑射。慨寇纵横,将帅不任战,数谓人,“使吾领选卒五千,俺答、丘福不足平也。”作《御寇论》,论战守甚悉。即秉节,益思以武功自奋。其年九月,寇入神池、利民诸堡,时春率马步兵往御之。至广武,诸将毕会。谍报寇骑二千余,去两舍。时春擐甲欲驰,大将李涞固止之。时春大言:“贼知吾来必遁,缓追即不及。”遂策马前。及于大虫岭,伏兵四起,败绩。仓皇投一墩,守卒缒之上乃得免,涞军竟覆。被论。解官听调。

时春喜读兵,至是一战而败。然当是时将帅避寇不击,为督抚者安居坚城,遥领军事,无躬搏寇者。时春功虽不就,天下皆壮其气。

时春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诗,伉浪自喜类其为人。

赞曰:“姚镆等封疆宜其擘画,军务畅其机谋,勋绩咸有可纪。伍文定从王守仁平宸濠之难,厥功最懋。赵时春将略自命,一出辄踬。夫危事而易言之,固知兵者所弗取乎。”

附录3: 赵时春大事记

荆爱民 西可编

赵时春大事记

1509年,赵时春出生。

1510年,妻子刘金台出生。

1522年,14岁,参加陕西布政使司乡试,举《诗经》单科第一名,五经总成绩第三名,是为举人。

1524年,16岁,与刘金台结婚。

1526年,18岁,参加由吏部组织的全国考试,夺取第一名的好成绩。是为进士。随即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刘金台随后进京夫妻团聚。7月赵时春授刑部主事,正六品。

1528年,3月请探亲假一年。携妻先后到陕西、河南等地寻访古迹、拜会朋友。9月到山东沾化接从学校退休的父亲赵玉回家,11月回平凉。

1529年,4月回京复职,12月调兵部武库司任职方司主事,正六品。

1530年,7月,先后两次上疏嘉靖皇帝,第二次写的奏章《上崇治本疏》触怒嘉靖皇帝,逮锦衣狱考治,同年冬十月被削官籍,回老家平凉。

1534年,平凉韩昭王朱旭梃甍,赵时春的唯一忘交离他而去。

1537年2月24日,父亲赵玉卒。

1539年5月14日,复召为翰林院编修兼司经向校书。正七品。

1540年,4月,赵玉被朝廷赠封为翰林院编修兼司经局校书。6月嘉靖帝下诏敕封刘金台。同年赵时春纳妾王氏。

1540年12月26曰,赵时春与罗洪宪、唐顺之联名上疏,请东宫太子御殿,受百官正旦朝贺,并请正礼仪,上疏被留中二十六曰后,三人被赏杖刑八十,削籍为民。

1542年,平凉发生地震。

1543年,赵时春的儿子赵守严出生。

1544年,长女赵昭德出生。

1545年,秋,浚谷之水暴涨,毁坏平凉南城,赵时春屋毁,长女昭德被大水溺死,妻子刘金台病危。

1546年,冬季,次女昭仪出生。

1547年,正月刘金台病重,三月一日病卒,享年三十七岁。

1548年,冬至,岳母王氏去世,享年八十岁。

1550年,陕西、河北刮特级大风旬日,摧木毁屋。9月21日赵时春第三次被起用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

1552年,9月14日擢升为山东察司副史,正四品。

1553年,2月10日擢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雁门三关、巡抚山西,正四品。

1553年,9月兵败广武大虫岭,奉旨回籍听调。

1558年,赵时春的女婿平凉人周鉴考中进士。

1560年,赵时春修撰《平凉府志》成,共十三卷十一册。

1564年冬至,赵时春因与家族发生矛盾,举家移居华亭县砚峡乡。

1567年12月27日,病逝华亭砚峡别居家中。享年59岁。

1580年,《赵时春文集》、《赵时春诗集》由儿子赵守严,女婿周鉴筹资出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徐阶作序。

此大事记为荆爱民、杨维周参照有关资料列出,请教于行家附录4:《上崇治本疏》

上崇治本疏

赵时春

臣本草茅贱士,西鄙远人,年方十八,叨蒙甲第,甫及弱冠,滥膺省郎。在昔贾谊二十遇汉文,而臣年更少;马周布衣干太宗,而臣位已荣。臣才远愧古人,而侥幸至此,荷蒙陛下天地生成之化,君父教育之恩,至矣尽矣。

是以虽名微位下,身不与献替之列而图报思称,心常存犬马之诚,辄以狂言干冒天聪,又蒙圣慈宥其罪戾,责其陈奏,小臣偶被严命,恐惧战越,心欲言而口不能,意徒切而智弥短,谨即再奏请罪,伏须斧钺之诛,又蒙圣造包涵,察其狂瞽之情,恕其欺罔之罪,俾得吐露愚情,披竭悃诚,在陛下所以责成小臣者如此,小臣敢不为陛下一言而死乎。使臣有言而死,死而尽忠于陛下,有补于下天下国家,臣死也安。使臣缄默而生,生而不尽忠于陛下,无补于天下国家,臣生也愧。谨以肤见,开条陈奏,伏望陛下垂日月之照,察刍荛之言,远览古今成败之迹,近观当世已行之事,择臣之言,察臣之心,使天下之人,知有狂愚如臣者,犹蒙询访,则胜于臣者,必将奔走为陛下效死矣!

臣窃惟当今之务,其最大者有四,其最急者有三。

一曰崇治本。夫帝王之身,兴治更化之本也,其所以宰制权衡天下者,心也。所以能以一心而应天下之务者,以其至公而无私,至虚而无物也。凡人情之易动而难制者,莫甚于喜怒,帝王之劝善而惩恶者,莫大于赏罚;苟以天下之公善焉而赏之,不以吾之所喜;以天下之公恶者焉而罚之,不以吾之所怒。夫如是,则善者劝,而恶者惩矣。苟以吾心之所喜者焉而赏之,非天下之所公恶。夫如是,则恶者不惩而善者不劝矣。使善者劝而恶者惩,天下未有不治者也。使善者不劝而恶者不惩天下未有不乱者也。由是观之,则君心之喜怒,乃赏罚之所由系,赏罚之所系,乃治乱之所由征,臣愿陛下致中和之德,扩纯王之道,勿以逆心之事为可怒,当求诸天下之公恶,勿以逊志之事为可喜,当求诸天下之公善,果善焉,虽逆心者必赏,果恶焉,虽逊志者必罚。是则陛下之所赏罚者,非一时喜怒之私,是天下善恶之公,使天下皆归于大公,而不至治者,未之有也。

臣窃观陛下励精图治之意固,欲德俟(等同,等)尧舜而俗驾唐虞矣。夫尧舜,圣人也,以其圣治天下。天下之人,未有能先之者。然而尧曰:“稽於众,舍己从人”,舜曰:“乐取诸人以为善”。臣以是窥尧舜之心,至虚而无物,故能包天下之人,而兼天下之圣,此所以为大圣人也。欲行尧舜之道,其要莫先乎此矣。

臣愿陛下虚心以应天下之物,舍已以来天下之善;勿以天纵之圣而谓常人之见无可从;勿以出类之智而谓众人之言不足采。夫举常人之是以益圣人;集众言之长以益至智。譬犹川涧虽浅,宗海则深;丘垤固卑,附岳益崇。故不自圣而天下莫敢不归其圣;不自智而天下莫敢不推其智。故尧舜之名易致,而隆古之治可及也。臣故曰,崇治本者此也。

一曰信号令,夫信号令者,圣人之所以鼓舞万民者也。《易》曰:“涣,汗其大号”。夫汗出而不可返,大号涣而不可返。《诗》曰 “讦谟定命。”夫谟当大而不可小,盖以命一定而不可易,是故号令不可不信也。然所以信之亦在乎慎之而已。夫天地之所以尊者以其无言也;雷霆之所以为威者,以其时奋也;四时之所以为信者,以其弗爽也。金石之所以为坚者,以其弗渝也。臣愿陛下致谨於发号施令之际,留心于厘弊更化之时,毋以一人之言为可信,当参诸天下之公;毋以一时之近效为可喜,当求诸永久之利。利十而害一,则利不必兴;功百而费半,则功不必举。使天下之人,各享安静之福,以于归于恭默渊深之化,则陛下之号令如天地之为尊,而雷霆之为威,四时之为信,金石之为坚矣。臣故曰,信号令者此也。

一曰广延访。夫人君不能独理天下,故有公卿以赞其治,有百司以分其职,有台谏以纠其违。《书》曰,“臣作股肱耳目。”故圣王之制,有因事以咨访之者,如《皇华》之诗是也。有因燕享以咨访者,如《鹿鸣》之诗是也,有因闲暇而交儆者,如《虞庭》之歌是也。唯其上下之间,志易交而情易通,是故其道同,而其事谐也。

今臣下得亲奉天颜而沐清光者,惟早朝顷刻之间耳,群工在列,执法在前,执事之臣,各以其序奏事,当是时,陛下虽欲俯赐清问,岂可得哉。有所事事,则形之章奏,陛下可否之耳,其於从容渐摩之功,启沃论思之,益固蔑如也。

臣以为仿古轮对之制,及我朝宣召之规,令文武大臣及台谏侍从之臣,各以期会对便殿,庶司群吏或以其职事召问之,不置纠仪,俾得从容议论事理,或指陈民间利害,但不许言人过失及无益之事。如此,则陛下既得以知政事之利弊,民情之真伪,又可以知其人之贤否,才之优劣,则道愈高而知愈明,足以察群动之情,而绝壅蔽之端矣。臣故曰:广延访者此也。

一曰励廉耻。夫陛下之所以礼貌之,而倚之以辅佐之任者,大臣也;所以信任之,而使之持天下之公论者,台谏也。故大臣有弗能则去之而已矣,不可既用之,而复不信任之也。

臣愿陛下于大臣去就之际,待之以信。其言若是,固当用之;其言若非,亦宽容之;以开不讳之路。陛下即将大臣以礼,而大臣不尽其忠者,臣请复国初面纠之制,台谏的具弹章于稠人广众之中,明正其罪。至于台谏之臣,叨蒙信任,而不竭其力者,臣请举宋人辱台之说以罚之。如受职三月之后无所纠正建明,即以不堪风宪之例改调外任。夫以礼貌待大臣,而亦以礼貌责之,大臣不敢不励其廉耻而尽其忠。以信任待台谏而亦以信任责之,则台谏不敢不励其廉耻而竭其力。廉耻之节素励,尚义之风流行,敢有丧其所守,淫冒无耻者,众论自当公弃之。尤不宜使奸夫细人肆其便利之口,告诘虚浮暧昧之私,以伤国家政治之大体。所以然者,欲使人臣皆顾行而惜名节,隆朝廷而尊主上。臣故曰,励耻廉者此也。

一曰惜人才。夫人才者,致治之具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夫多士生而文王宁,人才诚不可不惜也。但全才难得而用人不易,故圣人之官,人也,取其长而弃其短,忘其故而与其新。周公是以不求备于一人,秦穆是以不以一眚掩大德,其惜人才也若是。臣伏见近年以来,诸得罪落职之臣,或谪戍边徼,或鼠伏田里,或流落远方,或淹滞州县,论其才能,虽不逮古人,称其器用,亦颇堪任使。即其得罪之由,又非敢有韬慢越礼以乱官箴也,直以意偏见疏,任重才小,或欲因事纳忠而智不及,冒犯龙颜,自致谴戾,瞻望廷阙,涕泗靡及。陛下之于诸臣,尊则君也;恩则父也。诸臣之於陛下,分(份)则臣也;情则子也。臣子有过,君父固当训责之,冀其有改。既能改过更新,尤宜收录之,取其后效。

夫人穷返本,故悲哀则呼天,困厄则思君,疾痛则呼父母。陛下之于诸臣,天也,君也,父母也,诸臣有所悲哀困厄疾痛之情,安得不与陛下而诉之哉;伏愿陛下念人才之难得,察臣子之至情,乞敕吏部即查近年以来以言谴斥者,量才叙用,以备任使。其谪戍者,亦乞於郊礼时,兴大布浩荡之恩,除其旧罪,与之更始,则陛下宽仁之度,与天地同流,而庆泽之来,万世无穷矣。臣故曰,最急之务者,此也。

一曰固边圉。领军之律宜严,临阵而退者,裨将得以戳士卒,大将得以戳裨将,总判宫得以戳大将。则人心震悚,而所向用命。(注:本段文字有缺失。现代各位研究赵时春专家在收录此文时都是用省略号表明此文字段缺失,但都无一例外地未解释缺失原因。上面这几句录自《明史•赵时春传》)。

一曰正治教。圣王之道,不行於天下者,异端害之也。自王者之迹熄而异端之教兴,佛老之徒蟊贱伦者,千五百年矣。凡所以污我衣冠之民,使之不兴於礼让,梗我文明之化,使之不协於大中者,皆二氏之教害之也。今其徒皆鲜衣美食,不耕不织,假称符禄,依托经忏,幻化黄白飞升遐景,反易天常,眩诱愚俗,平居不能殖产作业以供赋税,临难不能披坚执锐以御外侮,而乃坐糜廪粮,僭立宫殿,亵渎神明,矫诬上天,为生民之害,至深至久,苟非大圣人之所作为,其孰知屏而远之。恭推陛下持《敬一》之心,兴礼乐之教,若欲行圣王之道,以熄异端之害,此天下之所至愿於陛下者也。

臣愚以为宜复古冠婚丧祭之礼,禁绝祝祷祀之术,以正天下之风俗,其徒敢有诵习邪说,干冒宠禄者,即赐谴斥,使天下之人晓然知正道之所在,则陛下纯王之心,与天合德,而帝王道统之传在於陛下矣。臣故曰,最急之务者,此也。

臣自知新学小生,才识肤浅,所见所闻不足以对扬明命,但以幸生圣明之世,深沐雨露之福,故敢披沥胸意,扣竭底蕴,敬陈刍荛之言,图效涓埃之报,极知愚昧,再冒天威,万死之罪,无所容逭(逃,避),伏乞圣恩,俯念小臣眷眷之情,曲赐宽宥,以广进言之路,臣不胜敢冒天威,战栗待罪之至。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