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荆爱民的头像

荆爱民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2/24
分享
《赵时春传》连载

第一十四章 赵时春与海瑞

赵时春正坐在热腾腾的炕上喝茶,就听丽儿响亮的声音说道,刚峰先生来了。

丽儿四十多岁了,却仍然是那样艳丽,更绝的是她年龄长了,声音却依旧如二十多岁的少妇,轻玲玲的柔嫩。赵时春总是听不够丽儿那美好的声音。听说海瑞到了,赵时春急忙下炕穿戴整齐出来迎接海瑞。

海瑞趁着年节,来平凉看望姑姑、舅舅,是一定要来看望赵时春的。

海瑞那一年正在海南读书备考,学府里就流传出一个极有名的帖子,是赵时春的《上崇治本疏》。他辗转从别人手里找来已经磨损得非常破旧的《上崇治本疏》本子,一连读了五遍,意犹未尽。就想知道这赵时春是哪里人氏,只知道他是嘉靖五年的会元,是陕西省人。一旦打问清楚,就急忙给平凉的姑姑、舅舅分别写信,要他们一定要找一些赵时春的诗文集子,让他参考。那时考大学,不但要读《四书》《五经》,也要读一些成功登榜者的卷子,也即现在人们所说的多看看别人的文章。海瑞家在海南,离平凉有三千多里路,怎么会有平凉的亲戚呢。赵时春与海瑞相熟了,才知道海南这么远也与平凉有联系呢。海瑞是回民,当时平凉回民有十多万之众,平凉也一度曾是回教一个教派的中心。在张承志先生写的《心灵史》中,哲合忍耶派教主马明心先生就在平凉居住。海瑞父亲娶的也是平凉回民的女子。平凉回民大多居住在府城里,倒是汉民多居住在乡村,这情形与甘肃如今的临夏州一样。记得海瑞拜赵时春为师后,两人相熟了,就探讨起那遥远的几乎遥不可及的事来。以为再远的路,只要人用心去走,都是能走到的。所以说最远的路是心路,最近的也是心路。想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崖州,苏先生是怎样驾着小船在大海上漂泊,那时他贬官,降薪,心情差,身体差,船儿颠簸,那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要付出怎样的一种代价才能到达海南。苏轼先生在海南生存了下来,他写出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还写出了《艾子》那样诙谐幽默的小品文集,这才真正是人中文魁啊。

赵时春也曾很详尽地询问过大海的情况,尤其是对大海中的波浪一波连一波不停息的力量着迷。让海瑞想不到的是,说到最后,赵时春说,哦,原来“浪费”一词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这一年赵时春已经58岁了,身体虽然刚健,但心劲明显地淡了许多,说话舒缓,凡事都看得开了,不过人好像更加地睿智了。赵时春生日,海刚峰犹还能记得,并且选择在越时春生日时前来拜会,赵时春嘴里没有说什么,但是明显的是感动了。那一天天明亮亮的,却下着春雪。院里的迎春花正在争先恐后地开放。赵时春喜欢蓬勃,喜欢浓密,院中栽植了五朵浓密的迎春花儿,每年在赵时春生日前后,都热烈汹涌地绽放,赵时春看着迎春花儿绽放,心里就有一种振奋,就有一种要创作的欲望。天下着大雪,雪花纷纷扬扬的,越来越密甚至像小棉花片样稠稠密密地飘舞起来。海瑞在户部当主事,也是正六品的小官,海瑞说起嘉靖皇帝还是那样崇拜道教,不停地招收道徒进宫,单单各地敬献的灵芝就达7634颗。让海瑞困惑的是他怎么也难以相信嘉靖都已经60岁了,却还像一个不省事的孩童。赵时春却说,他不是不省事,他是太醒世了。你看他为父母亲争大礼时多么精明,抗外族入侵时又是多么迫不及待和手段干练。他实在是太精明了,他就是想长生不死。赵时春随口说来,海瑞心里一动。赵时春与海瑞说了半天话,觉得海瑞有心事,但海瑞不说,赵时春也不好问。虽然海瑞对赵时春执弟子礼,但赵时春是1509年出生的,海瑞是1514年出生的(海瑞公元1587年去世),自己只比海瑞大5岁。不过海瑞一直对赵时春尊敬有加,每年到平凉来,说是来看姑姑、舅舅,其实更主要的是来看望赵时春。在海瑞的一生中,赵时春就是他心中的偶像。两人在一起的话很多,一直有说不完的话题。海瑞看望了赵时春,到北京城上班后,就在这一年(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二的这一天,给时年60岁的嘉靖皇帝写了一封言辞激烈地上疏。

海瑞眼看大明朝廷在嘉靖的管理下,越来越不像样子。这样下去大明朝非常危险,他以为自己不应该再沉默不言了,是到了挺身而出的时候了。但他又明明知道朱厚聪皇帝根本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他下定了献身进言的决心,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于是他诀别了家人,雇了八个民工抬着一口薄杨木棺材,手捧上疏的折子进了大殿。户部六品主事海瑞这一次上疏,是大明朝忠心耿耿大臣中的杰出代表,也是赵时春上疏的前赴后继。他把给当朝皇帝上疏推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海瑞上疏有一千多字,因原文是浅近的文言文,就不再翻译成现代汉语。摘其原文要点如下:

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思今日天下为何乎?

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者久矣!古之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购香市宝,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矣。

且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尧舜禹汤文武,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至今存者。陛下受术于陶仲文,以师事之,仲文者既死;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之?

用人而必欲其唯言莫讳,此陛下之计左矣。既观严嵩,有一不顺陛下者乎?昔为同心,今为戮首矣。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且以为逆者也;历任有声,官户部者至今首称之。然诸臣宁为嵩之顺,不为材之逆,得非有以窥陛下之微,而潜为趋避乎?即陛下亦何利于是?

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汤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此四人都是历史上的贤臣)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

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臣不胜愤恨。是以冒死,原尽区区,唯陛下垂听焉。

面对抬棺进谏的严峻局面,和如此动人心魄的上疏文章,时年60岁的朱厚聪,理应不该再那么毛躁,是到了能够冷静地思考自己一生所作所为的年纪了,是到了该猛醒的时候了。虽然他也知道海瑞忠心可嘉,他也不愿杀海瑞而给自己留下恶名,却还是不能容忍海瑞对他的不敬和冒犯,仍然还是要把海瑞下狱论死。户部司务何尚揣摩皇帝可能无意杀死海瑞,上疏请求释放海瑞,竟惹得嘉靖皇帝大怒,命令锦衣卫连夜杖刑何尚。这一年年底由于内阁首席大臣除阶等人苦谏,海瑞才得免一死。出狱后升任大理寺丞。嘉靖皇帝在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因服方士王金所献长生不老之药,中毒驾崩。

海瑞此后还在隆庆和万历两朝为官,因为有人恨他,也有人忌他,总之是虽然有所作为却并不顺利,第二次被罢官了。他活到74岁高龄,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死于南京右都御史任上。可怜他死后无子,家里一贫如洗,余银八两,粗布一匹和旧衣服几套,见到或听到的人们无不泪下。同僚凑钱才为他办理了丧事。当丧船由秦淮河出发,深深敬仰这位大臣的送葬者的白衣大队伍夹河两岸,随船行走,哀嚎不止。

听到海刚峰又上疏嘉靖皇帝时,赵时春笑了。大明到底还是有忠臣的啊。

嘉靖四十五年春,已经58岁的赵时春坐在阳洼旮旯里晒太阳。在完成了个修撰《平凉府志》后,赵时春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整理修改编辑文集、创作新作上来了。从唐宋以来,文人们把整理自己诗文集看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由自己或者门人、生徒整理文集就成为一种时尚。

在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赵时春就把自己文集整理出来,恰好胡松先生来平凉,赵时春陪胡松游玩了崆峒山、六盘山,又到华亭游玩了几天,胡松先生兴致很高,游玩后留下了很多诗文。赵时春就请胡松先生给自己的文集撰写了序言,此外他还请好友李开先为自己的文集撰写了序言。

吟诗作文,这对赵时春来说,是十分不情愿的,他的志向是戎马疆场,报效国家。吟诗作文,不过是雕虫小技,可是除过干这雕虫小技的活他再无事可做。十卷文集,六卷诗集,一卷文抄全部编辑完毕,也派人专程送到依然贬职在家的李开先朋友处过目,李开先欣然为他作序,还捎来五十两银子,嘱他尽快出书。明代出书业非常发达,有一边写文章一边印刷的,可这需要那白花花的银子,和自己友善的朋友大都不富余。唐荆川兄已经去世了,罗念庵兄也编成了地图集等银子出书。当然,那时候出书可是真正的自费出书。这样千方百计想事,文稿依然放着,直到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赵时春文集、诗集方由赵时春的女婿巡抚河南都御史周鉴和赵时春的儿子、做商人的赵守严筹足了银两,请当时权倾天下的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除阶作序,出版了赵时春的作品全集。那时候,赵时春已经去世十五个年头了。

正在晒太阳的赵时春眼前,不知什么时候在地上画出了戚继光的“鸳鸯阵”图,“鸳鸯阵”是威继光创造的一种民兵班作战战术,队长一名,火传一名,战士十名。这十名战士有四名手操长枪作为攻击的主力。其前面又有四名士兵:右方的士兵持大型的长方五角形藤牌,左方的士兵持小型的圆形藤牌,都以藤条制成。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手执“狼筅”,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丈三尺左右。长枪手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携带“镗把”。镗把为山字形,铁制,长八尺,顶端的凹下处放置火箭,即系有爆仗的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这种战术配置由于左右对称而名为鸳鸯阵。这是当时抗倭名将戚继光刚创造不久的战术,赵时春远在西北一边陲,不知怎么搞到战术,却还细细地研究。以为这种战术对付步兵有用,对付北虏就未必奏效。忽然想起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经常南侵的俺答改变宗旨,愿意约束各部不再南犯,而以赏赐给他的津贴和互市的权利作为和平的交换条件。朝廷讨论后鉴于和平的局面对本朝有利,就接受了俺答的提议,还封他为顺义王,其他部落也分别给予不同的名号。自己一生抗击北虏,到头来不是一无是处吗?

望着明晃晃的太阳,赵时春忽然想起华亭老十叔讲的一个不算故事的故事:

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听说十万金山遍地是黄金,他就不顾一切地出发了,他去背金子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他爬过七七四十九座大山,涉过九九八十一座大河,吃尽了人间的苦,受尽了人间罪,到了十万金山,却是遍地荒荒,连草都没有长一棵,他还是背了一袋子沙土回来了。回到家乡时,他已经很老了,他没有品尝过爱情的滋味,也没有儿女绕膝的欢乐,就连乡亲们也认为他是一个流浪汉,根本没有到过十万金山。这个人十分的伤心,就在他流泪不止的时候,忽然醒悟:人无论一生怎么活,都是极其艰难的。当时对老十叔的话不十分了然,如今却全都明白了。

嘉靖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平凉,已是第二年春三月了(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赵时春心情十分复杂,写了一首悼念嘉靖皇帝的诗。

也就是在同一年,即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腊月二十七日晚,59岁的赵时春在华亭砚峡别居处去世了,连这一年的春节也没过上。临去世的前三天,睡梦中常常听见妻子刘金台叫他的声音,他十分诧异刘金台用另一种陌生的声音喊他,喊得亲切悦耳,十分的真切,天亮后告诉来看望他的大女儿昭仪,说昨晚听见你妈的喊叫声,也许是太想她了吧!

平凉一代英杰被把持了中国朝政达四十五年之久的嘉靖压制了一生,就这样悄然去世了。他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死后却十分寂寞。

万历八年《赵时春文集》、《赵时春诗集》、《赵时春文钞》印行后不久都散轶殆尽,他葬身之地平凉城南山文家原的墓地也十分的狭小。

到了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年代初,他的坟墓前的陪葬建筑物已被荡为平地,石人石马石羊不知所在,墓志铭被平凉一土著掘回去做了自家洗澡池的地板,偏偏把有字的一面压在地下,勾以现代水泥。一直到90年代初,还弄不清楚赵时春的卒年,甚至连赵时春妻子的名字也不知道。八十年代平凉文物工作者仍然无力修楫赵时春墓,只好让赵时春坟墓上的那个盗洞默默无语地看着这个世界的变化,大概这也是赵时春一生际遇的一个象征吧。

20世纪80年代末,海内外知名诗人、中国著名作家姚学礼先生在《赵时春断魂处》一文中曾十分伤感地写道:

“虎年春,我寻诗人(指赵时春)墓陵,翻上南原山梁,在半山坡上,见诗人坟墓是一堆寂寞荒丘,墓碑已断裂面几十块,大一块被农民拾去做了打胡基的石基,不大的墓地几乎被耕地占去了,若不细寻,几乎是找不见墓迹在何处。我问赵姓的乡民,均言皆不知谁是诗人。我沿赵时春故里走遍红照壁沟,竟无人知晓谁是诗人。我又在曾谓是赵时春墓地的地方徘徊,许多过路的乡民皆惊讶我的神态,使用权不觉怅然若失。想到一代诗人生前如何显赫伉浪,死后却寂寞无名,唯有诗者聊以谈及,于是内心不禁涌出许多感慨。┅┅”

“免年春,我再次为寻诗人离世处,考问诗人猝死年月,前往华亭仪山一带,问遍耕农,皆云不知谁是。最后,我返城与文化馆同志交谈,亦感慨不知。这真使用权我对平凉诗人的不幸而感到遗憾。”

“两次寻觅中,我很想知道赵时春活着时的伟绩和诗人神态,却连他的魂儿都在人们心中找不见了,这种悲和空荡,使用权我对黄土沟垅埋史隐形的无情,感到震惊。面对黄土,我发觉黄土永远是沉默的。面对诗人,他的肉体或者灵魂能否留存,我看也就不必抱有希望了。但我还是欣慰:诗人在诗中是存在的。”

姚学礼先生把我们的感慨都抒发了,我复有何言。

赵时春的文集、诗集平凉没有保存,只有一部文钞的残本,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庄浪人李植垒石印的《浚谷文抄》,被收藏者密藏于家中,很难一睹芳颜。

奇特的是,赵时春墓前的石马却巍然屹立,那马镫微微后倾,似刚有劲风过处,吹斜了马镫,又似等待主人跃马踏上征程,或者是赞叹赵时春一生胸怀大志,始终未得展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