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山寨穷困,少年们的游戏玩法,古朴自然,令人回味。现在,玩法不同了。
作为侗家担水工具,木水桶由来已久。自我记事起,便与木水桶有了种种联系。而今,木水桶退休了,生活中水的滋润却越发浓密。
这块小黑板,我们读书时在上写过字,也曾作为家里人去向联络牌,于是,仍挂在老家火铺上,成为我们与老家心灵相连的一张发黄邮票。
母亲已找不到她的那枚抵针,在湘西云溪侗寨,母亲用抵针纳过鞋底,夹过被窝。于今,穿布鞋的少了,盖家机布浆硬被子的少了。也没人穿补巴衣裤了。找不到抵针,再正常不过。
古老节日,只为尝当年新鲜果蔬。推陈出新,已融入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尝新节,常过常新。
漫长的过去年代,湘黔边民齐上桠杈坳,把坳会歌声唱响云宵。时代不同了,外出务工人员,组建了数十个山歌群,歌声照样唱响“云”端。日子依旧山歌婉转,喜怒哀乐照样化为山歌。
湘西云溪侗寨,百草皆有灵性,粘粘药就是其一。旧时用于男女婚恋,女方反悔之时,据说还较灵验。时代不同了,农村物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女恋爱,选的是人品,能力。粘粘药几无用
木做的捕捉老鼠工具,叫木猫,已弃之不用数十年。近年山老鼠进屋现象少了,应该归功于森林资源特别是森林动物的保护,蛇吃老鼠,蛇多了,鼠就少了。
棕树南北都有,侗家的棕树,与我们儿时玩乐有关,生活有关,记忆犹深。棕树直立世上,不择土壤,奉献大地。人应如此。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古往今来,侗家人喜食酸菜,喜做酸菜。以前是桌上不多的下饭菜之一,现在成了开胃菜、助消化菜之一,而湘西酸菜的做法,自有其一套传统工艺。